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5716
十位读者来本报献计策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0日 《生命时报》 2007.07.10
十位读者来本报献计策
十位读者来本报献计策

     《生命时报》举办第二届读者编者座谈会

    读者汪日新(右一)为《生命时报》出谋划策。

    吴 妍摄

    6月30日上午,生命时报社迎来了10位贵宾,他们都是应邀参加《生命时报》第二届读者编者座谈会的读者朋友。自2003年8月5日正式创刊以来,《生命时报》已出版了201期。一路走来,很多读者对这份报纸寄予了厚望,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在座谈会上,各位读者踊跃发言,其热情令人感动。他们既表达了对《生命时报》的肯定与关爱,也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受版面限制,我们只能刊登部分发言内容。

    正如创刊伊始我们所说,“健康路上,我们同行”,《生命时报》一直坚信,读者的需求就是工作的指南,我们将把读者的建议一一落实。同时也希望更多热心读者能通过各种途径,向我们表达您的意见和看法,为我们出谋划策。
, http://www.100md.com
    李世俊(今年81岁,是《生命时报》的忠实读者,从创刊伊始就密切关注这份报纸。认为这份报纸办得很火,里面刊登的知识使他的晚年更健康):

    《生命时报》的很多版面都办得很好,如“吃的学问”、“海外医话”、“心理健康”等。其中,我觉得“性与爱”版面非常成功。过去,人们都不敢谈性方面的事情,觉得下流。但现在看到很多人离婚了,我分析后发现,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性不和谐。如今,我家已有了第四代,很多东西包括性知识,都不方便给孩子讲。有了《生命时报》,我就可以拿给他们看。我觉得《生命时报》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我还有一个建议,希望贵报能多宣传中医、中药,这是我们的国宝。而且,中国是大豆的故乡,豆腐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最近10年,人们谈牛奶多,谈大豆、豆腐少。虽然有一些研究证明大豆异黄酮是好东西,可这些研究都是美国人做的。我觉得《生命时报》应该多做一些关于大豆、豆腐的文章,弥补这方面的空缺。

    郗秀青(退休前为一份企业内刊撰稿。她第一次看到《生命时报》就感到非常亲切):
, 百拇医药
    每次看到《生命时报》都觉得眼前一亮,那绿色的版头象征着生命力。而且“生命”二字的内容包罗万象,但报纸一直紧紧围绕着老百姓关心的健康话题来做,这是非常难得的。

    《生命时报》的“运动健身”版面做得很好,但还有不足。我觉得,应该多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运动方法,像西安电视台《健康快乐》频道的节目,就介绍锻炼一个动作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贵报还可以模仿《健康之友》,在报纸中做一些活页,方便读者撕下来传阅。

    此外,希望多介绍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比如说,前段时间,我和一个朋友谈了很多关于进口奶粉的问题,发现很多人在婴幼儿喂养方面还有误区,总觉得进口奶粉就比国产的好。这种常识性的东西,《生命时报》要多说多做。

    余应棋(北京工业大学校医院退休护士,今年56岁,退休后一直在关注《生命时报》):

    感谢编辑们用4年的时间向读者奉献了一份高质量的报纸。从版面上就能看出,大家不是把办报作为职业,而是作为事业,因此报纸才能具有如此强的生命力。
, 百拇医药
    同时,《生命时报》不同于其他健康类报纸,尤其和一些专业媒体不同。那些报纸都是针对专业人士,介绍一些老百姓看不懂的专业知识,报纸虽然办得不错,但和百姓生活不贴近。而《生命时报》通俗易懂,读者看了以后,能从中学到很多对生活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知识。

    会上,其他热心读者也发表了自己对《生命时报》的看法。国家轻工业部退休干部汪日新读者也表示,报纸应该多宣传中医、中药方面的知识。编辑、记者要多学习,武装好自己,才能办好报纸;此外,编辑、记者要多走出去,到社区有重点地摸摸底,真正了解大家想看什么。

    国家技术监督局退休职工徐佳秋读者认为,《生命时报》的内容非常精彩,第一次在报栏上看到以后,就非常喜欢,还推荐给很多朋友。但在他居住的小区附近,很多报摊都没有卖《生命时报》,或者是没有摆到最明显的位置,这说明报纸的发行工作还做得不够,应该要多下工夫。同时,40岁左右的人最关注自己的健康,报纸应该针对这一年龄段的人加强宣传。
, 百拇医药
    离休干部郑英队读者指出,现代人对营养、食疗感兴趣,应该多刊登小的食疗、食补偏方。要加强文章的深度,拿“吃的学问”版来说,文章都挺好,但很多读者想看的东西却看不到。这个版面曾介绍过“黄瓜和西红柿不能一起吃”,可是没有说清楚到底什么是“一起”,时间间隔有多长,吃了有什么坏处等,这样的话,读者看了反而会一头雾水。此外,在报纸发展方面,《生命时报》队伍比较年轻,可以考虑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当顾问,给报纸内容把好关。

    吴续顺读者则表示,最喜欢“心理健康”版。其中印象最深的,有《心理疾病困扰全球》、《上海白领进“精神病院”减压》等文章,都是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说明了一个现象。建议《生命时报》加强性教育方面的内容。目前中国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性教育途径,父母希望老师讲,老师希望父母讲,最后就把孩子的性教育给耽误了。

    在形式方面,多位读者普遍认为,《生命时报》的文章宜小不宜大。现在一些文章太长,看着很费劲。因此,以后在操作选题和稿件的时候,最好不要长篇大论,开门见山,大一些的稿子600—800字就可以;小稿子两三百即可,关键是说清楚问题;甚至有些稿子可以就写一句话,弄成“语录”式的。

    此外,一些常见问题和误区,可以反复登。在介绍某种西药时,《生命时报》习惯用药物的成分名,但这些名称很复杂,读者记不住。以后,报纸应该列举一两个常用的商品名,便于老百姓接受。, 百拇医药(徐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