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3708
同仁堂要冲出华人圈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8日 《生命时报》 2007.12.18
同仁堂要冲出华人圈

     做现代中药,还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北京同仁堂在英国伦敦开设了分店。

    从“中医中药中国行”到百年老字号开设中医医院,并自国内走向海外;从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到近日美国卫生部部长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关注,这一切无不向世人彰显着:中医药产业的春天再度来临了!而作为承载着一部“中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史”的同仁堂,到底又能给人们带来些什么呢?

    用良心奉良药

    至今还记得前两年热播的电视剧《大宅门》,“无悔一腔血,有意济苍生。百年风雨大宅门……”讲的就是同仁堂的故事。

    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出身医学世家,虽也曾因医道高超而被举荐出仕,却终因不满官场的尔虞我诈愤而辞官,抱定“济世养生唯医药”的宗旨,创立了“天下大同是为同,人者仁也是为仁,人皆可入是为堂”的同仁堂,这一年是康熙八年(1669年)。时至今日,现在的同仁堂已经拥有国内外2家上市公司及10多家子公司,在14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药店,产品出口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收入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 百拇医药
    在同仁堂的药品生产现场,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标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要想治病救人,有好医生也要有好药,药不行,医生再厉害也不成。所谓“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73岁的李建勋已经在同仁堂工作了54年,他说,同仁堂是在“用良心,奉良药”。“300多年的老规矩了,宁可赔钱,我们也要收最好的货。我这一辈子基本都是在同仁堂度过的,我不允许我,或是任何人给‘同仁堂’这块牌子抹黑。”也正是缘于此,提起同仁堂,几乎所有的北京人,乃至中国人都怀揣着一份特殊的情愫。六十多岁的刘大爷至今记得,小时候父亲生病,都是他去买药,父亲总会在他出门前喊一句“记住,要同仁堂的!”现在,刘大爷生病买药,最先想到的也是同仁堂,“好几代人用过的药,放心啊!”

    做长、做强再做大

    自去年6月份,以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为首的学者发起“万人签名取消中医”事件引起一片哗然开始,关于“中医废立之争”就一直是街头巷尾议论的热点。但尽管如此,中医药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 百拇医药
    不过此次事件背后却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改革开放30年来,处于西医全面包围中的中医药在科研、资金、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面临诸多困境,而传承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抛弃则更加令人担忧。一方面是西医的冲击,一方面是激烈的市场竞争,重重重压下,同仁堂难道就此垮掉吗?当然不!集团总经理梅群告诉记者,其发展战略是:首先要做长同仁堂,再做强同仁堂,然后做大同仁堂。

    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同仁堂都咬定“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不放松,同仁堂在国内建有7个无公害药材生产基地,药品生产标准高于国家标准,从质量上保证了优势的竞争力。不止如此,12月11日,同仁堂集团宣布,酝酿已久的同仁堂中医医院即将在年底正式开业,同仁堂集团负责人明确表示,医院很大一部分将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将来甚至可以进入医保。

    实施走出去战略

    “同仁堂有个10年发展规划,是从2001年——2010年的。在这10年间,第一是做现代中药,第二是发展生命健康领域,第三是成为国际驰名的中药集团。”梅群表示,在国内大力发展的同时,同仁堂还实施了走出去的战略,大力拓展海外市场。1993年,香港同仁堂药膳有限公司开业,这为同仁堂拓展海外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9月,同仁堂又在香港建立了国药生产基地。
, 百拇医药
    不过,同仁堂在海外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人才和法规的限制,“人才短缺是长期以来困扰同仁堂海外发展的瓶颈,我们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跨国经验和管理知识,也需要对同仁堂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梅群说。文化差异是困扰同仁堂海外发展的又一问题,在韩国汉城的同仁堂株式会社,由于韩国药界不允许成药进入,导致同仁堂在韩国只能销售一些保健性质的药品。

    “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确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北京中医药学会秘书长高丹枫表示,中医药虽然在世界100多个国家销售,但难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品的主流市场,大部分只能在华人圈子里使用。“现在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当地的认证,只有获得了当地药政部门的认可,中药才不会使当地的人们疑惑。”

    “中医药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高丹枫表示,在国内,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有赖于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中医药来自于民间,现在需要走回民间,被百姓所熟悉、认知;在国际上,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继化学药物、生物制剂、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因此,中医药产业要走现代化的路子。“但现代化不是中药西药化;国际化也不是西方化。” 中医药在发展中,要保持中医药的特色,积极改进中医药诊疗技术,满足现代人的就医需求。, 百拇医药(唐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