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8.05.18
编号:74844
双抗治疗让搭起的桥更稳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18日 生命时报 2018.05.18
     改善心肌缺血现象 防止术后再次狭窄

    受访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心脏外科主任 赵 强 □朱云鹏

    本报实习记者 庞嘉洁

    人的心脏像台发动机,除了供应整个身体的能量(血液),也要为自己输入动力。心脏供应自身血液的这条线路,就是冠状动脉,一旦这条心脏“生命线”发生病变,如硬化、狭窄、闭塞,心脏就会缺血而无法工作,发生我们常说的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打通血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心脏外科主任赵强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冠心病的治疗基石是药物。在长期坚持规律饮食、戒烟、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下,药物治疗能大大延缓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但不能逆转病变。若血管已高度狭窄,单纯药物治疗的作用相对有限,这时医生会建议病人放支架或进行搭桥手术治疗。

    心脏搭桥术全称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即外科医生通过手术重建一条新的血管(即桥血管)给心脏供血,桥血管绕过原本堵塞的冠脉病变处,好像在冠脉上搭了一座桥一样。相较于放支架,搭桥通常更适合严重冠脉病变的患者,如多处病变狭窄等,尤其是合并糖尿病或心功能不全者。“但无论放支架还是做搭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外科医师朱云鹏强调,“都要回归终生药物治疗。”严遵医嘱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和随访复查,是术后保障桥血管通畅和长期心脏健康的根本。来自人体腿部的大隐静脉是心脏搭桥最常用的桥血管,它有术后即刻显著改善心肌缺血的优势,但中远期有再狭窄、闭塞的风险。上海瑞金医院发起、赵强教授牵头的一项研究证实,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即双抗治疗)一年,可使大隐静脉桥血管通畅率提高至90%以上。

    抗血小板药是心血管病药物治疗“四大基石”之一(其他包括他汀类降脂药、β受体阻滞剂和普利/沙坦类药物),也是药物治疗的核心,对搭桥患者有明显的血管保护作用。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是阿司匹林,但对部分血栓高危人群,单药治疗可能不够,常需同时使用第二种抗血小板药如氯吡格雷。不过,少数中国人会因基因差异对氯吡格雷产生“抵抗”,这部分人群可改用环戊基三唑嘧啶类口服抗血小板药替格瑞洛。赵强教授团队证实,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双抗治疗”,可使心脏搭桥术后一年的大隐静脉桥血管通畅率提高12%以上,相对减少近50%的桥血管病变风险。这一研究成果不久前刊登在了世界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将影响甚至改写欧美医学相关诊疗指南。

    无论放支架还是搭桥术后都应坚持药物治疗,这一点在我国患者中需要反复强调。赵强教授表示,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相辅相成,同等重要。▲,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