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8.12.11
编号:79516
刘玉清院士:不做单纯的“读片匠”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11日 生命时报 2018.12.11
     刘玉清院士:不做单纯的“读片匠”

    颁奖词:

    生于乱世,历经艰辛,他将六十余载光阴,投身“大影像学”。虽年过鲐背,仍心无旁骛,潜心诊断,立志不离临床、不做单纯的“读片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育人无数,甘当人梯。让我们向刘玉清院士致敬!

    本报记者 王璐

    “我的生命是一条安静的小河,对事业的热爱是这条小河的生命之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阜外医院心血管放射-影像学奠基人刘玉清教授如是说道。

    1923年,刘玉清出生于天津宁河县(原河北丰润县)一个农民家庭,5岁随父母搬到辽宁。由于父亲深感没文化易受欺辱,很难出人头地,他竭尽所能让儿子读书。刘玉清不负期望,从小就打下中文、英文和日文基础。
, http://www.100md.com
    1948年,刘玉清从沈阳医学院(现中国医科大学)毕业,1950年到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进修和读研究生。195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科医院成立,33岁的刘玉清受命创建放射影像科。两年后,胸科医院改为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刘玉清担任放射科主任直至1989年。按照苏联模式,当时的放射学科被列为医技科室,但刘玉清以严谨的态度、精湛的医术和对病人极其负责的精神,严肃履行着一位临床医师的职责。他坚持放射学是一门“临床学科”,放射学不能脱离临床,不能单纯依赖影像学证据作诊断。刘玉清认识到,临床、心电图和X 线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各有作用和限制,于是逐步创建了以 X 线为基础的“X 线 -临床-心电图”三结合诊断方法。据此,放射科医师能够发现一些临床医师没注意到的诊断问题,纠正某些不当的临床印象,提高了诊断水平。

    一直以来,刘玉清勤勤恳恳在放射和医学影像学领域钻研探索。1954年,他翻译的《心脏X线诊断学》是建国后第一部放射学的有关译著;1977 年最先发表文章,较全面地向国内介绍《电子计算机 X 线扫描体层摄影及其临床应用》概况;1985年翻译了《CT 电影扫描》,首先向国内介绍可将 CT 用作心脏检查;1986年和1989年发表的DSA和主动脉疾患的MRI诊断研究论文,均属国内影像学新技术的开拓性工作。他首先提出大动脉炎的命名,通过严谨的学术论文报告了当时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造影诊断分析,在这一领域树立了国际认可的学术地位。1978~1994 年间,刘玉清连续四届应邀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放射-影像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是首位在 WHO 任职的中国放射-影像学家。如今谈及这些荣誉,刘玉清谦逊地说:“我只是很庆幸,自己跟上了半个多世纪放射—影像学发展的潮流。”
, 百拇医药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多少年来,刘玉清谦虚严谨的治学风范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让年轻医生们满怀敬意。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告诫青年医师,对待实践、学习、总结、著述工作,不仅要刻苦努力,更要持之以恒。他签发诊断报告、修改年轻医生的稿件字斟句酌,旁加密密麻麻的铅笔小字和眉批。他指导研究生科研,从审核选题、建立方法、核对原始记录到文章的多次修改,力争完美,发表时年轻人是第一作者,刘玉清只当第二作者。这种甘当人梯的精神,很多学生都难以忘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刘玉清将自己比作小河,但这条河水流淌之处,总会带来蓬勃的气息。“要想在医学科学领域有所建树,必须认真:要认真思考、认真总结。在这个基础上,及时涉猎国内外文献,了解新进展,不断使工作有所提高。”朴素的“认真”二字便是刘玉清坚持了一辈子的信念。▲,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