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02.26
编号:78978
1分钟预测心血管病
http://www.100md.com 2019年2月26日 生命时报 2019.02.26
     心血管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心血管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今年1月,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主任委员顾东风院士牵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共9个医学学会共同编写的《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发布,指导我国居民加强心血管病自我风险管理和评估,做好早期预防。

    该指南采用了适合我国居民的心血管病10年风险和终生风险评估模型,也被称为“China-PAR模型”。该模型基于中国本土、长期大样本随访数据,首次纳入南北方、城乡、心血管病家族史以及腰围等特色指标,为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量身定制了心血管病总体风险评估方案,预测效果显著优于欧美模型。对此,《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和参与指南撰写的杨学礼副研究员,请他们向读者做详细解读。

    “China-PAR”模型和相应开发的风险评估工具,是一款针对中国成年人心脑血管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和脑卒中)发病风险进行评估和健康指导的实用工具,方便快捷。顾东风院士介绍,只需回答11个问题,就能够测试出个体心血管病未来10年内发病风险的高低和终生风险(个体从目前生活至85岁的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这11个问题包含4个不可干预因素:性别、年龄、现居住地、心脑血管病家族史;7个可干预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腰围、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水平、是否用降压药、糖尿病情况、吸烟情况。
, 百拇医药
    1.性别。男性与女性在心血管发病风险方面表现不同。比如, 50岁前,男性心血管发病风险一般高于同年龄段女性;但50岁后,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逐渐接近。

    2.年龄。年龄越大,心血管疾病风险越高。年龄是全球公认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也是“China-PAR”模型中与心血管发病风险相关的4个不可干预因素里最重要的。随着年龄增长,心血管系统会出各种问题,如外周血管弹性变差、动脉硬化和斑块的出现等一系列循环代谢问题,都是人体增龄变化的表现,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3.现居住地(南方/北方、城市/农村)。中国地域广阔,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不同。既往调查也发现,北方人群的心脑血管发病率是南方人群的1.5~2倍。这与我国南北方居民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差异、所处环境气候不同等均有一定关系。例如,北方人群口味偏重,食盐摄入量较高,蔬果摄入量相对偏少,体力活动相对不足;此外,北方冬季寒冷的天气也是造成心血管病发作的诱因。
, 百拇医药
    4.腰围(测量肚脐以上1厘米处)。腰围直接体现了腹部和内脏脂肪的堆积程度。腰围越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腰围过大的人,又被称为“向心性肥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来说,腰围数据比体重指数的预测价值更大。测量腰围,要在去除衣物影响的情况下,测量肚脐以上1厘米处。成年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按照我国的卫生行业标准就属于“向心性肥胖”了。

    5.总胆固醇。胆固醇是血液中一种蜡状的脂肪样物质,它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可帮助机体合成维生素D和某些激素。总胆固醇包含了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包括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等。总胆固醇正常参考值为2.85~5.69毫摩尔/升。血液中总胆固醇水平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明确。杨学礼建议,尽量减少胆固醇摄入,少吃动物内脏、鱼头等,猪牛羊肉等红肉摄入量适当,特别是患有慢性病或血脂偏高的成年人应限制红肉摄入。

    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个指标的英文缩写为HDL,有时它也被称为“好胆固醇”,因为它有助清除机体中的胆固醇。HDL的这项功能是通过与血液中的胆固醇结合并把它运送回肝脏进行清除来实现的。较高的HDL水平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HDL的正常值为:成年男性1.16~1.42毫摩尔/升,成年女性1.29~1.55毫摩尔/升。
, http://www.100md.com
    7.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8.是否正在服用降压药。在7个可干预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中,血压水平对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影响最大。血压是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流动时给动脉壁产生的压力。理想的血压水平是收缩压小于120毫米汞柱,舒张压小于80毫米汞柱。高血压是个“沉默杀手”,不定期测量血压就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罹患高血压病,它在一般情况下都没有症状,却在悄无声息地损害着健康,导致人的心脏、血管壁、肾脏和身体其他靶器官损伤。

    9.是否患糖尿病。高血糖会危害心脏、眼睛、肾脏、大脑以及其他心血管代谢功能。研究显示,35岁以上人群如果能保持空腹血糖<5.6毫摩尔/升,可减少8%的心血管病发病率。积极防控血糖升高,对心血管病的预防十分重要。

    10.现在是否吸烟。吸烟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会大幅增加患病风险,被动吸烟也会增加风险。每个吸烟者都应尽早戒烟。戒烟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效果明显,且任何年龄戒烟均能获益,戒烟时间越长获益越多,即使50岁以后开始戒烟,仍能降低38%的烟草相关疾病的死亡风险。
, http://www.100md.com
    11.心脑血管病家族史(指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患有心肌梗死或脑卒中)。个体如果具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往往提示其家庭成员都具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具有较高心血管病遗传风险。遗传因素虽然是种不可改变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但通过早期检测自身的遗传风险,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规律运动、健康饮食等,也有助于具有家族史的人群进一步预防心血管病。

    测试者或许会有疑问:“如果结果显示我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那么未来我就一定会患病吗?”对此,杨学礼解释说:“通过这一工具测得的风险数据来源于群体平均值。例如,如果心脑血管病10年风险为10%,可以简化理解为具有相同危险因素的100个人中,会有10个人未来将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这是一种发病风险的估算,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最后,顾东风院士强调,“China-PAR”模型定义心血管病10年风险≥10.0%为高危,5.0~9.9%为中危,<5.0%为低危。针对不同风险分层的个体,需要进行个体化的风险评估指导。年龄在20~34岁的人群,每3~5年进行一次10年风险评估; 35岁及以上的人群,建议每1~3年进行一次10年风险评估; 10年风险达到高危或单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达到治疗起始值的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风险评估,并与医生沟通,积极采取相应的临床治疗。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可通过两种方法进行。一种是扫描文末二维码,下载并安装“心脑血管风险”应用程序,在手机上答题预测;另一种是登录网站http://www.cvdrisk.com.cn,回答上述11个问题就可得到风险评估结果。数据完善的情况下, 1分钟之内就能测出心血管病风险,并以百分比形式呈现。▲, 百拇医药(董长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