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27839
裘法祖:65年外科生涯感悟多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2日 《健康时报》 2005.06.02
     许多年后,他真的成为了医生,而且成为了中国腹部外科和普通外科的开拓者,中国器官移植的先行者。60年来,他的"裘氏刀法"为一个个濒危的患者重新点燃了生命之灯。2001年,他获得了中国医学基金会"医德风范终身奖"。

    他,就是我国医学界公认的一把"宝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裘法祖。(附图片3张)

    健康时报记者 熊江雪

    1

    名扬医学界的“裘派风范”

    不久前,在第五届中国名医论坛的开幕式上,记者见到了91岁高龄的裘法祖院士。当年事已高但精神矍烁的裘老步入会场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记者身边的一位外科大夫满脸景仰地说:“在中国,做医生的不知道裘法祖的,就如同唱京剧的不知道梅兰芳一样。”的确,全国不知有多少医务人员都是读着裘老主编的医学教材念完了医科大学的。
, 百拇医药
    几十年来,作为外科医生,裘老以刀法精准闻名外科学界,人称“裘派风范”。据说,在他面前叠一摞纸,他要划破两张,那么第三张纸一定完好无损;手术也这样精准,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而且在选择器械时也尽量减少对病人的损伤。因此,据说外科医生之间只要彼此看一眼手法,就知道是不是裘法祖的学生。

    此外,裘法祖做手术还有一个特殊的规矩,令人称道不已。术前他一定要亲自清点每一件手术器械、每一块纱布,一直以来,他的手术台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而这种严谨的作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早年留学德国所受到的训练。

    尽管裘老被医学界认为是外科全才,开创了很多被称作“裘派”的新的手术方法,但是在此次论坛上,裘老却丝毫不提及这些成绩,而是向记者讲述了在他整整65年的外科生涯中,经历的许多终生难忘的事情,以及从中得到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2

    从修表联想到医风医德
, 百拇医药
    1936年,裘法祖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读完预科后,又只身远赴德国,3年后获得了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留在慕尼黑大学的附属医院开始了他的外科生涯。记得他在做第三例阑尾切除术时,病人是一位中年妇女,术后第5天这位女病人突然死亡。尽管当时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是手术问题,但是导师却严肃而冷峻地对他说了一句话:“她是四个孩子的妈妈。”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刻在裘法祖心上,影响着他65年外科生涯的作风和态度。

    1947年,裘法祖回国并在上海从医。一位很有名的女作家前来就诊。她在10年之前剖腹产后常常消化不良、便秘,同时腹痛。当时没有超声波,裘法祖依靠自己的经验,反复检查她的腹部,摸到一个成人拳头大的包块,开刀后一看,眼前的景象使裘法祖大吃一惊,原来是一条手术用的布巾,缩成一团,被肠袢牢牢包裹着。这异物在腹腔留置竟达10年之久。女作家恢复健康后,怀着感激之情为裘法祖写了一张横幅———“生枯起朽”。

    讲到这里,裘老很感慨:“这种情况虽然罕见,但是说明一个问题,医生在工作当中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造成病人多年来的痛苦。一个病人愿意在全身麻醉失去知觉的状态下,让医生在他肉体上动刀,这是对医生寄予了多么大的信任啊,理应赢得医生以亲人的态度相待!”
, 百拇医药
    医生的态度,即使一言一语都会严重影响病人情绪和生活,裘老讲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门前有一个建设银行,一天,一位银行女职员哭着来找他,说她患了不治之症——甲状腺癌,是在某个医院看门诊的时候,外科医生诊断的,现在全家人都愁苦不堪。裘法祖询问了她的病史,又检查了她的颈部,认为她患的是病毒感染所致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经过药物治疗三周后,甲状腺肿消退了,症状也消失了。“这件事说明,如果医生不加思索地、轻率地下了一个诊断,会引起病人和他全家人的悲痛。医生的一言一语应该何等谨慎呀!”

    在生活中,裘老也常会因一件小事联想到医风医德。30年前,裘法祖去一家很大的国营钟表店修理手表,碰到一个值班的女同志,裘法祖说:“请你看看我的手表,摇起来有响声。”她摇了一摇立刻说没法修理。裘法祖很无奈,只好到另一家钟表店,遇到一个年轻的男同志,用同样的态度,同样的语言来答复他。正当裘法祖无可奈何时,偶然间看到表店的角落里坐着一个姓胡的职工,曾经找自己看过病。裘法祖走过去请他检查一下手表,老胡打开一看是螺丝松了,将螺丝旋到原位,手表就修好了,裘法祖气愤地说:“刚才那位同志说无法修理,连看都不看。”老胡大笑着说:“裘医生,算了,这不和你们有些医生看病一样吗?”几十年来,每当裘老想起老胡这句话,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
, 百拇医药
    裘老感慨地说:“医护人员大多都是很好地为病人服务,但也有少数医护人员对病人态度非常生硬,不愿倾听病人的诉说。在医院门诊部常常看到不少病人不远千里而来,希望获得治疗。但是捱到就诊的时候,有的医生三言两语,不作任何解释;有的医生冷脸相待,训斥病人。让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你去商店买一件日用品,多询问一句时,如果服务员态度生硬,爱理不理,你会怎么想——对待人的健康远远比买一件日用品重要。”

    3

    什么是医生的真正幸福?

    这些经历使裘老深深感到当一名医生的责任,也体会到病人对医生的信任。病人对医生信任,医生更要理解病人,这句话讲起来简单,然而要做到却不容易,因为这种信任和理解,是医生与病人在一天一天的相处中建立起来的。

    裘老认为,做医生最重要的是要端正服务态度,因为医生的工作关系到人的生命。端正态度,就要处理好学习和服务的关系,要在服务中学习,然后用学到的知识再为病人服务。遗憾的是,很多医生对此认识不够。“记得文革期间,大家都去‘革命’,晚上医院来了一个急性阑尾炎患者,当时只有值班医生,还需要实习医生来当助手,实习医生一看,知道是做阑尾手术,说了一句话:‘这种手术我做够了。’然后扬长而去。这样的医生决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他以这样的态度对待病人,那么连做医生的起码资格也没有。”
, 百拇医药
    我国古代医学家很重视仁术,只有高尚的人才有资格当医生。大医学家孙思邈说过:“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明代著名外科医学家陈实功说:“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不然有药而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也。”忆及于此,裘老感叹,我国古代名医生这种治病不分贵贱,不分亲疏,不计报酬的美德,几千年相传至今,足以引发我们深深自省啊。

    60多年前,裘老的导师曾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医生的真正幸福是用他自己的才智辛劳换来了病人康复。”裘老想把这句话送给那些风华正茂的医生、青年学生,他们除了积累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还应该经常思考:什么是医生的真正幸福。“《左传》里讲‘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其次立言’。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对医生来说,做人就是如何对待病人,做事就是如何诊治病人,做学问就是如何爱惜时间,读书钻研,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裘老的座右铭,讲起来很简单:“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这三句话,足以说明了他65年来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态度。本版图片由裘法祖院士提供
, 百拇医药
    裘法祖: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器官移植学科的奠基人。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会长、国际外科学会会员。

    裘法祖从事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载,发表医学论文240余篇,主持编写医学教材50余本,在腹部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图片:

    1、裘法祖院士近照

    2、1960年在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大院内与夫人的合影。

    3、2001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为裘法祖颁发“医德风范终身奖”。, 百拇医药(1933年,母亲突然去世,19岁儿子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她死于阑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