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548
中医经络穴位.pdf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25日
第1页
第7页
第14页
第30页
第48页
第246页

    参见附件(20453KB,255页)。

     中医经络穴位本站提供,这是一本可以让你掌握基本的中医知识书籍,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到一些基本知识,让你能够对自己的身体起到强身的作用。

    中医经络穴位介绍

    《中医经络穴位》将原本较为繁琐的经络穴位内容用最精简的文字概括并配以图片说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尝试自我治疗疾病和强身健体,非常适合初学中医和热爱中医的人士阅读。本书是步入中医殿堂的最佳入门读物。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中医经络穴位》重点介绍中医经络学、中医腧穴学和穴位治疗方法的精华强调基础理论,强调自学掌握重点,详细介绍十四经穴及常用穴位,同时介绍耳穴、手穴等实用穴位,帮助读者很快掌握经络扣穴位的使用。

    中医经络穴位作者信息

    陈可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著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科研。在冠心病中医治疗、抗衰老理论及临床研究、清代宫廷医疗经验的整理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

    胡剑北,资深中医临床家,著名中医药科普专家,中医时间医学发起人,中医形体医理学倡导者。1995年获得“中国百杰青年中医”称号,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中医科研教学工作,成果突出。

    中医经络穴位章节

    第一章 经络概论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

    第三节 十二正经

    第四节 奇经八脉

    第五节 十五络脉

    第二章 穴位概论

    第一节 穴位的发现

    第二节 穴位的功能与分类

    第三节 穴位的穴态与名称

    第三章 穴位介绍

    第一节 十二经脉经穴介绍

    第二节 奇经经穴介绍

    第三节 经外奇穴介绍

    第四章 如何找穴位

    第一节 指寸法

    第二节 骨度法

    第三节 体表特征速取法

    第五章 刺激穴位的方法

    第一节 针刺方法

    第二节 灸疗方法

    第三节 按摩方法

    第四节 穴位药物外治法

    第六章 耳穴

    第一节 耳郭表面解剖

    第二节 耳穴分布

    第三节 常用耳穴

    第四节 耳穴疗法

    中医经络穴位截图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经络概述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

    第三节 十二经脉

    第四节 奇经八脉

    第五节 十五络脉

    【第二章】穴位概述

    第一节 穴位的发现

    第二节 穴位的功能与分类

    第三节 穴位的穴态与名称

    【第三章】穴位介绍

    第一节 十二经脉经穴介绍

    第二节 奇经经穴介绍

    第三节 经外奇穴介绍

    【第四章】如何找穴位

    第一节 指寸法

    第二节 骨度法

    第三节 体表特征速取法

    【第五章】刺激穴位的方法

    第一节 针刺方法

    第二节 灸疗方法第三节 按摩方法

    第四节 穴位药物外治法

    【第六章】耳穴

    第一节 耳郭表面解剖

    第二节 耳穴分布

    第三节 常用耳穴

    第四节 耳穴疗法

    【第七章】手穴

    第一节 手穴及主治

    第二节 按摩方法与工具

    【第八章】常用穴位及常见病的穴位疗法

    第一节 马丹阳十二穴

    第二节 常用的保健穴位

    第三节 常见病的穴位疗法陈可冀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

    长,著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

    科研。在冠心病中医治疗、抗衰老理论及临床研究、清代宫廷医疗经验

    的整理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

    胡剑北教授

    资深中医临床家,著名中医药科普专家,中医时间医学发起人,中医形

    体医理学倡导者。1995年获得“中国百杰青年中医”称号,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中医科研教学工作,成果突出。彩图中医学丛书

    中医经络穴位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总主编 陈可冀

    执行主编 胡剑北

    本册主编 胡军平

    编写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秀 牛玉敏 陈 蓓 金 磊 胡军平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医经络穴位胡军平主编.--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

    (彩图中医学丛书)

    ISBN 978-7-5345-6916-6

    Ⅰ.中… Ⅱ.胡… Ⅲ.①经络—基本知识②穴位—基本知识

    IV.R22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146834号

    彩图中医学丛书——中医经络穴位

    本册主编 胡军平

    责任编辑 孙连民 郑 颖

    责任校对 郝慧华

    责任监制 曹叶平

    出版发行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南京市湖南路1号A楼,邮编:

    210009)

    网 址 http:www.pspress.cn

    集团地址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市湖南路1号A楼,邮编:

    210009)

    集团网址 凤凰出版传媒网http:www.ppm.cn

    经 销 江苏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

    制 版 江苏凤凰制版有限公司

    印 刷 江苏凤凰数码印务有限公司

    开 本 718mm×1000mm 116

    印 张 10.75

    版 次 2010年12月第1版

    印 次 2010年12月第1次印刷

    标准书号 ISBN 978-7-5345-6916-6

    定 价 42.00元

    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随时向我社出版科调换。前 言

    说到经络穴位,许多人都觉得很神秘,而且很难学习和掌握。其

    实,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文化之

    一。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尤如直行的径路,是经络系统的主

    干。络则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经络联系脏腑肢节,沟通

    内外上下,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把人体的五脏六

    腑、肢体官窍以及皮肉筋骨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经络理论对

    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古人有言:“学医不知经络,开

    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症之根源,究阴阳之转变……昔人

    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经络为识病之要道。”

    穴位又称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针灸

    推拿治病的施术点。穴位主要有十四经经穴和经外奇穴,除了这些还有

    耳穴和手部穴位等特殊穴位刺激点。穴位疗法,是通过针灸、推拿等很

    多简单、方便、省时的方式来刺激经络和穴位,从而保持人体各个脏腑

    功能的协调平衡,使气血畅通,身心健康。它之所以得到中国乃至世界

    的普遍认可,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临床有效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外部环境的统一

    性都需要经络系统来维系,因为它不仅是人体在各种情况下的总体调节

    系统,也是感受天地宇宙的变化,使人体与大自然相适应的系统。可以

    说人类的疾病,大多与经络有关。因为人体经络是人的生命线,它维系

    着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之根本。

    中医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治病从整体观念出发,实施

    辨证论治,以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功能为主又兼顾局部的治疗,是治本

    的方法。通过针灸、推拿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动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固本正元,调控气血,增强人体正气。人体的正气足,则邪气不侵,或

    侵入后被正气所消减,身体便能维持一个平衡和谐的健康状态。

    本书将原本较为繁琐的经络穴位内容用最精简的文字概括并配以图

    片说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尝试自我治疗疾病和强身健体,非常

    适合初学中医和热爱中医的人士阅读。

    鉴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

    意见和建议。胡军平【第一章】

    经络概述

    经络学是中医特有的理论,中医认为经络就像人身上纵横交错的江

    河,“经”是纵行的,“络”是横行的;“经”粗而直,“络”细而曲。经络布

    满整个人身,就像江河分布在大地各处一样。江河中流淌的水有多有

    少,有深有浅,人体经络也一样,其中流淌着的是人体宝贵的气血。不

    同经脉里流淌的气血有多少不同,凭借着分布全身的经络,供给人体各

    处活动的需要。同时,经络将全身各处的生命信息传输到相应部位,调

    节着人体的各项活动。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学说是中医重要的理论核心之一,它可不是古代医家坐在家

    中,泡上一杯茶,手摇芭蕉扇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

    期的劳动和医疗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出来的。

    《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

    一、经络学说形成的前提——针灸疗法

    ●砭石(旧石器时代)

    远古时期,人们在采集野果和猎取食物的过程中,偶然会被一些尖

    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这些意外创伤之

    后,却出现了身体某部位原来的疼痛减轻或消失的现象。例如碎石片伤

    及头顶“百会”穴处,减轻了头痛;采集野果时荆棘刺入虎口“合谷”穴

    处,止住了牙痛;追逐猎物时,石头或树茬碰伤小腿部“足三里”穴处,缓解了腹痛……这样的巧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会少见,加之人们有

    时还会本能地用手捶打、按揉身体不舒适的部位,结果发现很舒服,久而久之,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

    人为地刺破身体上的某处,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

    尖利的石块,慢慢就形成了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即

    石针,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出现于距今8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

    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

    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

    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

    病。中国在考古中经常会发现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

    的前身。其后出现了骨针、陶针、竹针等,尤其是人类发明冶金术后,金属针具的出现大大地推动了刺法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

    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

    烧热的石块、沙土进行局部热熨,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

    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

    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

    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

    疗法的前身。

    ●玉石针(商周)

    ●金针(西汉)●骨针

    二、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经络现象”

    人们经过长期不断地有病求治、治愈求理,然后又依理治病。在临

    床实践中,发现有些疾病会沿一定路线产生灼热、寒凉、抽搐、皮疹、脱毛或红肿疼痛等现象,还有针刺后各种综合感觉的传导,这些就

    是“经络现象”。医疗实践中观察和体验到的各种异样感觉,这些都成为

    了经络现象的基础。大量的临床和科研实践证明,经络现象在针灸刺激

    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古人在治病时,通过对体表的按摩、针灸等刺激,常常会体验到某种感觉的传导。

    三、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解剖实践

    《灵枢·经水》篇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

    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可见,古人对人体是有所认识的,对人体

    的解剖观察也是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之一。古人观察到了人体体内到处

    分布的各种管道样结构,又发现体表有病可以影响到人体体内的脏腑,而深藏在体内的脏腑有病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加之各种经络现象的出

    现,如有时碰到手,麻到了肩;有时压到了足,感到背部胀,这不能不

    给古人以一定的启示,会想到人体的这些管道结构相互之间,以及与人

    体之间一定有着某种联系,对人体的解剖观察也是发现并提出经络的方

    法之一。

    不过,我们在这里也不能忽视经络形成的另一种说法,那就是认为

    经络的形成是先有穴位,然后具有相同功能的穴位,经常感觉相互有联

    系,串起一条线来,成为经络了。总之,发现经络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各种认识又能够相互启发、相互佐证、相互补充,从而使人们对经络的

    认识逐步完善。●抄本《针经图》甲本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

    ●宋慈墓地。宋慈撰写的《洗冤集录》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这些经验也有助

    于中医和针灸的发展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

    经络就像大地上的江河一样,有着多种功能,运输气血、传导信

    息、联系人体各部等。正因为经络是人身中的江河,就如大地不可缺少

    江河一样,经络学说在中医里拥有至高的地位,它可以决定人之生死、治疗人身百病。自然界的河流是内外相互贯通而像环一样没有尽头的,人体经脉之气血也和它一样,是内外贯通、循环不息的。经络对于人体

    而言,有四大作用。

    经脉深藏体内,负责沟通,输送气血,平衡阴阳脏腑;络脉是经脉上的细小分支,彼此通

    连直达体表,与五脏六腑相通的十二经脉,其气血的流行,就像自然界十二条河流之水的流动

    一样,既有显现于外的泉眼,又有隐伏在内的暗河。

    一、网络联络员——沟通联系作用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

    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使机体的内

    外上下保持着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种相互联系、有机

    配合主要是依据经络系统的联系沟通作用实现的。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

    支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脏腑器官,奇经八脉沟通了十

    二经之间,经筋皮部联接了肢体筋肉皮肤,从而使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

    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

    二、气血运输员——营养渗灌作用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的传注,气血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

    体的正常功能,如营气之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这就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灵枢·本脏》说:“经脉

    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明确指出了经络具

    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和濡养全身的作用。

    三、信使传导员——感应传导作用

    人的生命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体内每时每刻都有许多生命

    信息发出、交换或传递,这就必须依赖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作用,进行

    生命信息的传递,沟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经络循行分布于人体各脏

    腑、形体、官窍,通上达下,出表入里,犹如人体的信息传导网络,不

    但能感受信息,而且能按信息的性质、特点、量度进行双向传导,分别

    将信息运载至有关的脏腑、形体、官窍,反映和调节其功能状态。如人

    体肌表受到外界某种刺激(针 灸、按摩等),这些刺激信息会沿经络

    传送至内脏,调整干预人体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而内脏功能活动或

    病理变化的信息也可以由经络传达于体表,反映出不同的症状或体征,这是中医学的主要生理基础。

    四、机体调解员——平衡调节作用

    经络运送气血的时候还能发现体内气血分配不均,纠正局部的偏盛

    或偏衰,让全身阴阳保持平衡,虚实互相弥补。经络系统能够调节脏腑

    气血、阴阳表里、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的生理平衡,使彼此协调,不致

    太过或不及,并能使机体适应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规律。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

    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阴阳平衡图第三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又称之为十二正经,一共12条,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粗

    而直,纵行于人体,与体内的脏腑相联属,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其阴

    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因为十二经脉均分别隶属于

    十二脏腑,各经又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再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

    中后的不同部位,给予不同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

    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

    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

    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口诀:手三阴经从胸到手,手三阳经从手到头,足三阳经从头到足,足三阴经从足到腹(胸)●上肢内侧部●上肢外侧部

    ●下肢内侧部●下肢外侧部●躯干腹侧部

    ●躯干背侧部

    十二经脉分布部位第四节 奇经八脉

    除了前面说的十二经脉,我们人身上还有八条经脉,被称为奇经八

    脉。“奇”在这里应该读作“异”,“奇经”其意为异于十二经脉的八条经

    脉。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因此将其与十二经脉分开,单独称为“奇

    经”。

    这八条经脉是由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组成。●任脉循行示意图●督脉循行示意图第五节 十五络脉

    经脉的支流就是十五络脉,其主要作用是加强阴阳、表里经之间在

    体表的联系。十五络脉相对十二经脉来说应用较少。

    十五络脉是由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组成,共计十五条,分别

    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第二章】

    穴位概述

    人体经络上的穴位就如港口码头一样,它们分布在经络上的一定部

    位,将人体内的信息反映到体表来,同时也将体表感受的外界信息输入

    到体内。古代医家利用这一点,对穴位针刺或灸疗进行机体活动的调

    节,特别是在发生疾病时,通过穴位调整经络中流行的气血的质与量,通过经络与脏腑的联属关系,使人体发生的疾病得到控制与治疗。第一节 穴位的发现

    远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使用砭石来砥刺放血,割刺脓

    疡;或用热熨、按摩、叩击体表;或在体表某一部位用火烤、烧灼等方

    法来减轻和消除伤痛。这就是穴位发现的开始。

    古人意识到人体的某些特殊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

    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这就是穴位发现的最初过程。第二节 穴位的功能与分类

    当机体有病时常常会影响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反映在体表相应穴

    位处也会出现病理反应,观察这些穴位的病理反应,有助于了解疾病发

    生的部位与性质,医学上叫作“诊断”。而针对经络不同的问题,选取那

    些反应最为明显的点作为首选的穴位施治,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医学

    上叫作“治疗”。因此穴位既是疾病发生发展时的信号灯、警报器,又是

    治疗疾病的开关与按钮。

    穴位治疗常常不使用药物,只是通过针灸给予机体某种调节的信号,让机体自己调整。

    一、诊断作用●针灸

    穴位为什么会有诊断的作用呢?因为人体有病时在穴位上有所反

    应,根据穴位反应就可做出针灸临床的诊断。如胃肠疾患的人常在足三

    里、地机等穴出现过敏压痛,有时并可在背后第五至第八胸椎附近触到

    软性异物;肺脏疾患的人常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过敏及皮下结

    节;传染性肝炎在中都和耳穴的肝区多有敏感点;肾病者在肾俞和三焦

    俞出现痛敏点;心脏及胸腔疾病的敏感点在郄门最显著;肠道疾病敏感

    点在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地机;肝胆疾病在右期门、日月、膈

    俞、胆俞等出现敏感点等。

    因此,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观察腧

    穴的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以及局部肌肉的隆起、凹陷、坚

    实、虚软程度,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等来协助诊断。

    近来,耳穴诊断法又有发展,这种诊断法认为,当人患病时在耳郭

    上相应的耳穴部位就会产生各种病理反应,如:变色、变形、丘疹、血

    管充血和脱屑五种类型。诊断方法是先根据病理反应发生部位所在的耳

    穴区域来判断病位;再按变色的深浅来分急性、慢性或亚急性;此外还

    可根据阳性反应发生部位之形态或其他特性来确定器质性病变或肿瘤的

    良性与恶性程度。●临床上常用指压的方法,观察其腧穴的压痛、过敏、肿胀以及皮肤的色泽、瘀点、丘

    疹、脱屑等来协助诊断

    二、治疗作用

    穴位的治疗作用,根据其作用的远近而有近治与远治两种作用,所

    谓远近指的就是所用穴位与机体病变部位距离的远近。

    ●近治作用

    1.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瞳子

    髎均能治疗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诸穴皆能治疗耳病;

    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诸穴皆能治疗胃病等。

    2.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

    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则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

    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

    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如合谷穴位于手部虎口处,它能治疗手腕部

    病,那是近治作用,同时它还能止牙痛,牙在口腔中,离手部较远;涌

    泉穴在足底,但它却能治疗头顶部病变和失眠,这就是穴位的远治作

    用。

    ●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引起双向的良

    性调整作用。如针刺天枢,泄泻时能止泻,便秘时能通便。此外腧穴的

    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能退热,至阴穴能矫正胎位等

    是其特殊治疗作用。

    三、穴位分类

    通常穴位分为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三种,凡是分布在十二经脉

    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称为经穴,全身有365个穴位,经穴有着共同点,那就是“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凡不属于经穴,且有穴名,有一定

    主治功能与主治范围的穴位,都称为经外奇穴。经外奇穴以局部治疗作

    用为主,也有特殊治疗作用。阿是穴又称天应穴,是因为按压身体局部

    点时患者会发出“啊”的叫声并且说是这里疼但此处又没有穴名,也没有

    确定的主治功能与治疗范围,所以就以患者的表现“啊、是”来命名,称

    为阿是穴。主要是能起到局部治疗作用,通常作为镇痛穴位使用。

    啊,啊……是这里疼

    相传在唐朝,有位猎人请孙思邈治疗腰腿痛。由于猎人距家遥远,就留在医生家中观察。

    半月过去了,针药并施,病人的腰腿痛依然不见好转。一次,孙思邈全神贯注地在猎人疼痛的

    腿上按压、寻找,突然猎人皱着眉头喊:“啊,疼,疼!”“这里最痛吗?”孙思邈问道。“是,是。”猎人回答。这时,孙思邈胸有成竹地拿起一根银针,迅速地往猎人腿上的痛点刺了进去,并施用了捻转手法。起针后,病人完全康复。孙思邈高兴地说:“就叫它阿是穴吧。”从此,阿

    是穴“以痛为输”,“输”同“腧”,有转输之意,这名字就一直沿用下来,也有叫“不定穴”和“天应

    穴”的第三节 穴位的穴态与名称

    人体中的穴位位置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四

    肢穴位多在关节处,两骨之间的夹缝处,肌肉丰满处;躯干胸腹部穴位

    则多在脏器附近;背部穴位多在骨与骨相交处,或骨间;头面部穴位则

    多在肌肉骨骼间隙处,有的则围绕着五官而分布。危险的穴位多在头颈

    部与胸背部。

    穴位有深浅不同,针刺时针入的多少就与穴位的深浅有关了,也与针刺时针具是直刺、斜

    刺、平刺还是点刺有关。

    一些穴位的名称与水相关,如以泉名之的有阳陵泉、阴陵泉、天泉

    等穴位;以海名之的有少海、气海、血海等穴位;以泽名之的有曲泽、少泽、尺泽等穴位;以溪名之的有太溪、天溪、阳溪;以池名之的有曲

    池、天池、阳池。还有用渎、沟等与水有关的名字等。因为穴位是经络

    在体表的门户,以门作为穴名的也不少,如关门、期门、章门等,也有

    的穴位用俞为名,俞义似同于运输,说明是经气转输之地,等等。总之

    穴名有的反映了穴位的位置,如小腹部的曲骨穴,有的反映的是穴位的

    功能,如颈部的气舍穴,有的反映的是穴位的形态,如手部穴位鱼际,大腿处的伏兔等。对穴名有所了解,会有助于记准与理解穴位。●穴名有的反映了穴位的形态,如大腿处的伏兔穴,其形状仿佛一只蹲着的兔子【第三章】

    穴位介绍

    人体有十二条经脉,加上任脉、督脉,共十四经脉,这14条经脉上

    共有穴位365个,另外还有一些穴位不在经脉循行位置上,称之为经外

    奇穴。掌握这些穴位的位置、功能、禁忌等,是学习针灸学的基本。第一节 十二经脉经穴介绍

    一、手太阴肺经及其穴位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始发经,联系的脏腑

    器官有胃、喉咙和气管,属肺,络大肠,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主治肺脏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咳嗽气逆,喘

    促,口渴,心中烦乱,胸部满闷,上臂内侧前缘的部位疼痛、厥冷,手

    掌心发热等。

    循行路线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横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沿上

    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

    经。经络证候举要

    咳嗽,气喘,气短,咯血,咽痛,伤风,胸闷,胸痛,沿经脉所过部位疼痛。二、手阳明大肠经及其穴位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与手太阴肺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口、下

    齿、鼻,属大肠,络肺,在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手阳明大肠经上的

    穴位主治津液不足的疾病,其症状是眼睛发黄,口中干燥,鼻塞或出鼻

    血,喉头肿痛以致气闭,肩前与上臂疼痛,食指疼痛而不能活动等。

    循行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

    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水沟

    穴),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经络证候举要

    齿痛,咽喉肿痛,鼻塞,鼻衄,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沿经脉所过部位疼痛,热肿

    或寒冷。三、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主治

    血所发生的疾病,如高热神昏的疟疾,温热之邪淫胜所致的大汗出,鼻

    塞或鼻出血,口角歪斜,口唇生疮,颈部肿大,喉部闭塞,腹部因水停

    而肿胀,膝髌部肿痛等。

    循行路线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

    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

    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

    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

    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经络证候举要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颈肿,发狂,惊惕,发

    热以及经脉偱行部位疼痛。四、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络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足太阴脾经上的

    穴位主治脾脏所发生的疾病,如舌根疼痛,身体不能活动,食物不能下

    咽,心中烦躁,心下牵引作痛,大便溏薄,痢疾,水闭于内以致小便不

    通,面目皮肤发黄之黄疸,不能安静睡卧等。

    循行路线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

    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

    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管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经络证候举要

    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重无力,水肿,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

    冷。五、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与足太阴脾经的支脉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心

    系、食管、目系,属心,络小肠,在手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手少

    阴心经上的穴位主治心脏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眼睛发黄,胁肋疼

    痛,上臂及下臂的内侧后缘处疼痛、厥冷,掌心处发热、灼痛。

    循行路线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管上行,连于目系(目与脑相连的脉络)。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

    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腋窝顶点),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

    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经络证候举要

    心痛,咽干,口渴欲饮,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六、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在手小指与手少阴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食

    管、横膈、胃、心、小肠、耳、目内外眦,在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

    接。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主治“液”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耳聋,眼

    睛发黄,面颊肿胀,以及颈部、颔部、肩部、上臂、肘部、前臂等部位

    的外侧后缘处疼痛等。循行路线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管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1: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

    分支2: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证候举要

    耳聋,目黄,颊肿,咽痛,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项、肩、臂、肘等沿经脉所过部位疼痛。七、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与手太阳小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目、鼻、脑,属膀胱,络肾,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相接。足太阳膀胱

    经上的穴位主治筋所发生的疾病,如痔疮,疟疾,狂病,癫病,头、囟

    与颈部疼痛,眼睛发黄,流泪,鼻塞或鼻出血,项、背、腰、尻、腘、小腿肚、脚等部位都发生疼痛,足小趾不能活动等。

    循行路线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1: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处的头侧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天柱穴:项

    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旁开1.5寸)下

    行,到达腰部(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2: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

    分支3: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髋关节,当环跳

    穴),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

    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经络证候举要

    头痛,目痛,见风流泪,鼻塞流涕,鼻衄,癫狂,疟疾,小便不通,遗尿,项、背、腰、臀部

    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八、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主治肾脏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自觉口中发热,舌头干,咽部肿胀,气息上逆,喉咙干燥而疼痛,心中烦乱,心痛,黄

    疸,痢疾,脊柱及大腿内侧后缘疼痛,足部痿软而厥冷,嗜睡,足底发

    热并疼痛等。

    循行路线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

    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分支:从肺中分出,络

    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经络证候举要

    气喘,咯血,舌干,咽喉肿痛,水肿,泄泻,大便秘结,眩晕,烦心,心悸,腰痛,脊股内后

    侧痛,痿软无力,足心热。九、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与足少阴肾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属心包,络三焦,在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主治

    脉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心中烦躁,心痛,掌心发热等。

    循行路线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1: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

    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2: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经络证候举要

    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胃痛,呕吐,胁痛,腋肿,肘臂拘急,掌心发热。十、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与手厥阴心包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耳、目,属三焦,络心包,在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手少阳三焦经

    上的穴位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病和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病

    症。其症状是自汗出,外眼角疼痛,面颊疼痛,耳后、肩部、上臂、肘

    部、前臂疼痛,无名指不能活动等。

    循行路线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

    三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翳风

    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分支2: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在面颊部与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眦(瞳

    子髎)交于足少阳胆经。经络证候举要

    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后、肩臂、肘部

    外侧疼痛。十一、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目、耳,属胆,络肝,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厥阴肝经相接。足少阳胆经上的穴

    位主治骨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头痛,颔部疼痛,外眼角痛,缺盆中

    肿痛,腋下肿胀,腋下或颈部病发瘰疬,自汗出而战栗怕冷,疟疾,胸

    胁、肋部、大腿、膝盖等部位的外侧,直至小腿外侧、绝骨、外踝前等

    部位以及胆经经脉循行所经过的各个关节都发生疼痛,足小趾旁侧之足

    趾(即第四足趾)不能活动等。

    循行路线

    起于目外眦,上至额角(颔厌穴),再向后行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

    (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

    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

    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穴)

    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8、9、10肋),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会合,再

    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间(足窍阴穴)。

    分支3:从足背(足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

    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经络证候举要

    口苦,目眩,疟疾,偏头痛,颌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

    痛,足外侧发热。十二、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阴

    器,目系,喉咙之后,鼻咽部,唇内,胃,肺,属肝,络胆,在肺中与

    手太阴肺经相接。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主治肝脏所发生的疾病,如胸中

    满闷,呕吐气逆,完谷不化的泄泻,睾丸时上时下的狐疝,遗尿,小便

    不通等。

    循行路线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

    尖上八寸处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绕阴器,至小腹

    (少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

    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1: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边。

    分支2: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经络证候举要

    胸胁胀满疼痛,呃逆,咽干,腰痛,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第二节 奇经经穴介绍

    一、任脉及穴位

    任脉起于胞中,其主干行于前正中线,按十四经流注与督脉衔接,交于手太阴肺经,联系的脏腑器官主要有胞中、咽喉、唇口、目。络脉

    从鸠尾散于腹。本经穴位主要治疗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

    的内脏器官病证,部分穴位有保健作用,少数穴位可以治疗神志病。

    循行路线

    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

    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经络证候举要

    疝气、带下、腹中结块。二、督脉及穴位

    督脉主干行于身后正中线,按十四经流注与足厥阴肝经衔接,交于

    任脉,联系的脏腑器官有胞中、心、脑、喉、目等,其络脉从长强上

    背、项、头。本经穴位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项、头部病证及相

    应的内脏疾病。

    循行路线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

    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分支2: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再向上至

    两眼下部中央。经络证候举要

    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第三节 经外奇穴介绍

    一、头颈部穴二、腹部穴●腹部穴●背部穴

    三、背部穴四、上肢穴●上肢穴●下肢穴

    五、下肢穴【第四章】

    如何找穴位

    要应用穴位,首先要找到穴位,如何找到穴位呢?根据前人的总

    结,临床上常用的穴位定位法有指寸法、骨度法和体表特征速取法三

    种。第一节 指寸法

    指寸法,就是利用患者本人手指的宽度以量取腧穴的方法。人类机

    体的各个局部的生长是相互关联的,也是相对成比例成长的,个头大的

    人,其手臂长,其手指也长,个头小的人,其手臂短,其手指也相对

    短,小孩的臂短,其手指也短。

    用自己手指上某一节的长度或宽度作为量度的尺,来量取穴位,就排除了不同身高的人身

    体不等长所造成的量取穴位不一致的不足了,由于是由各人根据自己的手指长短来量度,故称

    为同身寸法。

    指寸法选取的手指有多种,节段也有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横指同身寸(一夫法):患者手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

    指的宽度作为3寸

    在具体取穴时,医生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

    对象自身的手指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以确定经穴的标

    准部位。第二节 骨度法

    此法是以体表骨节为标志,将全身不同的部位规定成一定的长度或宽度,再等分折量的定

    位方法。骨度法是等分折量,因此不论是男女老幼高矮胖瘦都很适用。

    骨度折量寸表●骨度折量(正面)●骨度折量(背面)●头部直寸第三节 体表特征速取法

    一、固定标志

    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凸起和

    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

    体表特征速取法是利用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进行取穴的方法。

    二、活动标志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

    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第五章】刺激穴位的方法

    使用穴位来治疗疾病或是养生保健,是要通过对相应的穴位进行刺

    激,如针刺、灸疗、按摩、穴位药物外治法等方法。激发和增强人体的

    免疫功能和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能力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第一节 针刺方法

    针刺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各种针具,采用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穴

    位,从而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功能,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

    经络,行气活血,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持针法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进针角度●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

    ●辅助手法(弹柄法)

    由于穴位位置的原因,在进行针刺时,有时需要采取特定的体位姿

    势,才有利于针刺操作。如:针刺大椎穴需坐位取低头姿势,才能充分

    张开第7颈椎,利于针具的刺入。有的穴位位于两骨骨间,要深达穴位

    位于骨间的深处,就需要两骨尽可能分开,阳陵泉透刺阴陵泉时,针具

    要由小腿的胫腓骨间穿过,才能起到透刺二穴的作用,这时就要采取坐

    位屈膝,以分开胫腓骨。第二节 灸疗方法

    灸疗法是我国中医古老而又独特的一种医疗方法。它是利用艾绒或

    某种易燃材料、某种药物,在穴位上或患处烧灼、熏熨和贴敷,使其产

    生温热性或化学性的刺激,通过经络穴位的作用,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

    平衡,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它具有调理气血、扶正

    祛邪、温通经脉、消肿化瘀、拔毒止痛、祛腐生肌等作用。●隔姜灸

    ●隔盐灸●温和灸

    ●雀啄灸●温针灸●灯火灸第三节 按摩方法

    按摩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法,作用于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上,以激

    发和增强机体内部固有的抗病因素,抑制或消除致病因素,使机体内部

    得到调节,起到扶正祛邪的功效。

    ●掌摩法●指摩法

    ●擦法●掌推法●肘推法●掐法

    ●捏法

    ●刮法第四节 穴位药物外治法

    穴位中药外治法是以一定的中药在相应的穴位进行敷贴、按摩或离

    子导入等,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系列外治方法。它是我国医学宝藏

    的遗产之一。早在《肘后方》中就有“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的论说。这一疗法发挥穴位刺激和药物

    作用的疗效,集汤药和经络穴位为一体而造福人类。【第六章】

    耳穴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郭上的腧穴,是耳郭上的一些特定刺激点。当人

    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在耳壳上可探索出一定部位的敏感反应点,称

    作“耳穴”。一般可用特制的“耳针”或短毫针直接针刺耳穴,或通过电

    流,或在耳穴埋针等,在耳壳上进行刺激以治疗疾病。适用于全身多种

    疾病。第一节 耳郭表面解剖

    耳郭有丰富的血管与神经,众多围绕耳郭循行的经络,使得耳郭敏

    感,与全身各部产生了联系,需掌握耳穴有关的耳郭结构主要如下。第二节 耳穴分布第三节 常用耳穴

    穴名:耳中

    定位:在轮脚处

    主治:呃逆、皮肤病

    穴名:直肠

    定位:在近屏上切迹的耳轮处,与大肠同水平

    主治:便秘、腹泻、肛脱、痔疮

    穴名:尿道

    定位:在直肠上方,与膀胱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

    穴名:外生殖器

    定位:在尿道上方,与交感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睾丸炎、附睾炎、外阴瘙痒症

    穴名:肛门定位:在与对耳轮上脚前缘相对的耳轮处

    主治:痔疮、肛裂

    穴名:口

    定位: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

    主治:面瘫、口腔炎

    穴名:食管

    定位:在耳轮脚下方中13处

    主治:食管炎、食管痉挛、癔病

    穴名:贲门

    定位: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

    主治: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

    穴名:胃

    定位:在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胃痉挛、胃炎、胃溃疡穴名:十二指肠

    定位:在耳甲艇内,耳轮脚上方后部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痉挛

    穴名:小肠

    定位:在耳甲艇内,耳轮脚上方中部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

    穴名:大肠

    定位:在耳甲艇内,耳轮脚上方前部

    主治:腹泻、便秘穴名:脾

    定位:在耳甲腔的后上方

    主治: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

    穴名:肝

    定位:在耳甲艇的后下方

    主治:胁痛、眩晕、月经不调

    穴名:胰胆

    定位:在耳甲艇内,肝、肾两穴之间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穴名:肾

    定位:在耳甲艇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

    主治:腰痛、耳鸣、肾盂肾炎、遗尿、月经不调、遗精

    穴名:膀胱

    定位:在耳甲艇内,肾与艇角穴之间

    主治:膀胱炎、遗尿、尿潴留

    穴名:艇角

    定位:在耳甲艇上角处

    主治:前列腺炎、尿道炎穴名:颈

    定位:在对耳轮下部,颈椎前侧耳腔缘

    主治:落枕、颈项肿痛

    穴名:胸

    定位:在对耳轮中部,胸椎前侧耳腔缘

    主治:胸胁疼痛、胸闷

    穴名:腹

    定位:在对耳轮上部,腰骶椎侧耳腔缘

    主治:腹痛、腹胀、腹泻穴名:臀

    定位:在对耳轮上脚的后13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臀筋膜

    穴名:坐骨神经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

    穴名:盆腔

    定位:在三角窝后13的下部

    主治:盆腔炎穴名:神门

    定位: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

    主治:失眠、多梦、痛症

    穴名:角窝中

    定位:在三角窝中13处

    主治:哮喘

    穴名:内生殖器

    定位:在三角窝前13的下部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带下、遗精、早泄穴名:角窝上

    定位:在三角窝前13的中部

    主治:高血压

    穴名:颈椎

    定位:在对耳轮体部,将轮屏切迹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5等

    份,下15为颈椎,中25为胸椎,上25为腰骶椎

    主治:颈部疼痛

    穴名:胸椎

    定位:在对耳轮体部,将轮屏切迹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5等

    份,下15为颈椎,中25为胸椎,上25为腰骶椎

    主治:胸背疼痛穴名:腰骶椎

    定位:在对耳轮体部,将轮屏切迹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5等

    份,下15为颈椎,中25为胸椎,上25为腰骶椎

    主治:腰骶部疼痛

    穴名:髋

    定位:在对耳轮上脚的下13处

    主治: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

    穴名:膝

    定位:在对耳轮上脚的中13处

    主治:膝关节肿痛穴名:踝

    定位:在跟、膝两穴之间

    主治:踝关节扭伤

    穴名:跟

    定位:在对耳轮上脚的前上方,近三角窝上端

    主治:足跟痛

    穴名:趾

    定位:在对耳轮上脚的后上方,近耳尖部

    主治:甲沟炎、趾部疼痛穴名:锁骨

    定位:在肩区的下方处

    主治:肩周炎

    穴名:肩

    定位:在肘区的下方处

    主治:肩周炎、肩部疼痛

    穴名:肘

    定位:在腕区的下方处

    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穴名:腕

    定位:在指区的下方处

    主治:腕部疼痛

    穴名:指

    定位:在耳周上方处

    主治:甲沟炎、手指疼痛、麻木

    穴名:结节

    定位:在耳轮结节处

    主治:头晕、头痛、高血压穴名:轮1

    定位:在轮结节下方的耳轮处

    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穴名:轮2

    定位:在轮1下方的耳轮处

    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穴名:轮3

    定位:在轮2下方的耳轮处

    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穴名:轮4

    定位:在轮3下方的耳轮处

    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穴名:上屏

    定位:在耳屏外侧面上12处

    主治:咽炎、鼻炎

    穴名:下屏

    定位:在耳屏外侧面下12处

    主治:鼻炎、鼻塞穴名:肺

    定位:在耳甲腔周围

    主治:咳喘、胸闷、皮肤病

    穴名:气管

    定位: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

    主治:咳喘

    穴名:心

    定位:在耳甲腔中央

    主治:心悸、心绞痛、神经衰弱穴名:三焦

    定位:在耳甲腔底部内分泌穴上方

    主治: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疼痛

    穴名:内分泌

    定位:在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痤疮

    穴名:额

    定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部

    主治: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穴名:颞

    定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

    主治:偏头痛

    穴名:枕

    定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

    主治:头晕、头痛、哮喘、癫痫

    穴名:牙

    定位:在耳垂正面前上部

    主治:牙痛、牙周炎、低血压穴名:舌

    定位:在耳垂正面中上部

    主治:舌炎、口腔炎

    穴名:颌

    定位:在耳垂正面后上部

    主治:牙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穴名:垂前

    定位:在耳垂正面前中部

    主治:神经衰弱、牙痛穴名:眼

    定位:在耳垂正面中央部

    主治:急性结膜炎、假性近视

    穴名:内耳

    定位:在耳垂正面后中部

    主治:内耳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穴名:扁桃体

    定位:在耳垂正面下部

    主治:鼻咽炎、扁桃体炎第四节 耳穴疗法

    耳穴的刺激方法较多,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如下。●毫针法

    ●埋针法●电针法

    ●穴位注射法●压豆法材料●压豆法操作

    ●压豆法操作用具

    由此观之,耳穴疗法既可以治疗疾病,也可以预防疾病,甚至可以

    应用耳穴诊视,找出疾病所在,及早治疗。故此,耳穴疗法可以说是一

    种简便易行的保健手段。【第七章】

    手穴

    手部穴位按摩法简单易学、工具简便,绝大多数人均可按图索骥,自我按摩,不必求助于他人。由于双手终日裸露在外,行走坐卧,任何

    场合皆可随时按摩。因此,这种方法非常有利于强身防病。第一节 手穴及主治第二节 按摩方法与工具

    ●按摩工具

    1.单根牙签刺激法

    此法只用单根圆牙签刺激手部病理反射穴点。刺激前要选一根新的、尖头锐利的牙签,术者用拇指和食指持牙签,向已找准的病理反射

    点不断地扎刺,手法宜轻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千万不要把皮肤扎

    破。每次每个反射穴点刺激2~3分钟即可。此法适于手指部位的一些病

    理反射穴点

    ●单根牙签刺激法

    2.梅花桩刺激法

    此法用3~5根圆牙签集束成梅花桩形,术者用拇指和食指持梅花

    桩,向已找准的病理反射穴点,起落有致地刺激,每次每个穴点刺激2

    ~3分钟,不要扎破皮肤。此法适于手掌、手背、手腕部位诸穴点

    ●梅花桩刺激法

    3.灸刺激法

    此法用艾条或用香烟代替,点燃后向已找准的病理反射点灸烤,不

    要太贴近皮肤,以免出现烫伤,烤灸到皮肤灼热时,将艾条抬高些,使

    皮肤表层温度稍下降后,再放低距离,如此反复多次。每次每穴点2~3

    分钟。此法适于手掌部穴位●灸刺激法

    4.绿豆压刺按摩法

    取绿豆数粒,胶布一小块待用。将绿豆洗净擦干后压敷在病理反射

    穴点部位,用胶布粘牢固定在皮肤上,两天后揭下。在压敷绿豆的两天

    内瞩患者自己不断用手压迫绿豆,按摩刺激病理反射穴点。此法适于手

    背、手腕部位诸穴点

    ●绿豆压刺按摩法

    5.指压捏揉法

    术者用大拇指、中指捏揉手部反射点,捏揉时力度要强些,使患者

    感到病理反射部位有股酸痛感。每次每穴点捏揉2~3分钟,此法适于手

    掌部位,尤适于一些应急处理,如心绞痛、晕车、头晕等

    ●指压捏揉法【第八章】

    常用穴位及常见病的穴位疗法

    马丹阳十二穴是历代针灸家为了以少代多,便于临床应用,通过实

    践对其作用及功能进行验证,从人体几百个穴位中精选出十二个穴位,它以四肢穴位为主,安全方便,疗效可靠。

    穴位按摩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在穴位

    上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

    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同时穴位按摩简单易行,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经济

    实惠。

    穴位疗法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它通过针灸、推拿等方法

    对人体穴位进行刺激,达到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在

    治疗疾病方面,突出了中医的“简、便、廉、验”的特点。第一节 马丹阳十二穴

    马丹阳十二穴是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针灸大成》所载。是历代针

    灸家为了以少代多,便于临床应用,通过实践对其作用及功能进行验

    证,从人体几百个穴位中精选出来,其在全身要穴归类中居非常重要的

    地位。

    歌曰:“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一、足三里

    1.主治杂病歌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

    泻,腿肿膝行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

    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2.白话解

    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道,可用以保

    养,也可用以治病。歌诀里说“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就是说三里穴

    的位置,膝眼又叫“犊鼻”,在膝盖上有两个相当大的洞,长得有点像牛

    鼻子,外侧的叫“外犊鼻”,内侧的叫“内犊鼻”。足三里就在外犊鼻之下

    三寸,离膝胫骨棱一个拇指寸远,也就是在两筋之中。主要功用治“胃

    中寒”,也可用以治疗心腹胀。胃中寒的症状,例如肠鸣,有“幽

    幽……”似水走动的声音,并且腹泻。《四总穴歌》有“肚腹三里留”,就是说只要是胃肠的病都可以找三里穴。外科方面,可以治腿肿,膝、胻(胫骨)酸。内科方面,可以治外感病,以及羸瘦、劳损,还有“气

    蛊”,气蛊就是腹部因为消化不良以及水分不能良好地排泄而发生臌胀

    的样子。此外,它还是一个很好的养老用穴道,三十岁以上的人,针灸

    三里穴会使眼睛看得清楚;因为大部分的人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形成

    所谓的“老花眼”了,眼睛可以看远,不能看近。通常针入八分或艾灸三

    壮。假如经常地针灸这个穴道,不但可以养老,而且假如要走远路或要

    爬山,步行的能力也会好得多。还有这么一句话“若要安,三里常不

    干”,就是说三里要经常用艾灸,烧出灸疤来,甚至于让它经常都是湿

    淋淋的,让它常有出脓的现象,可以治疗老年病,例如血压高之类的毛

    病,经常灸它,可获得很好的血液循环,血压就不会升得太高。二、内庭

    1.主治杂病歌

    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隐疹咽喉

    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2.白话解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它在脚的第二趾、第三趾中间之上五

    分,最主要可用以治疗四肢冰冷的现象,可以用治喜爱安静而不喜欢声

    音的“胃经热象”,长风疹块的瘾疹现象,咽喉痛,呵欠频数及牙疼。其

    实频频呵欠就是缺氧了,牙疼在中医的概念上面,认为牙属于阳明,下

    牙属手阳明大肠经,上牙属足阳明胃经,这里的牙疼就是上牙疼。另外

    虚极而不能吃东西,针这个穴立刻就好了。

    三、曲池

    1.主治杂病歌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痹促欲死,发热更无休,偏身风癣癞,针著即时

    瘳。

    2.白话解

    曲池穴是在手肘上面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找寻的方法是:手臂

    稍微弯曲起来,把手掌对着自己的心脏,手臂上最高的这一条经络线就

    称之为“手阳明大肠经”,在这个经络上面的手肘弯处的穴道就叫作“曲

    池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说“曲池拱手取”,拱着手找寻;“屈指骨边

    求”,在骨头的边缘可以找到它;它的作用是“善治肘中痛”,可用以治

    疗肘的疼痛。又能治疗“偏风”,也就是中风半身不遂症状,还有手不能

    弯曲、不能收回来,表示这个手已经没有力,神经功能差了,不能拉弓

    射箭了,因此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说“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要拉弓

    射箭,必须要用到这条大肠经的肌肉的劲,却使不上力了。大肠经发生

    问题时也会“筋缓莫梳头”,扎曲池穴也有治疗的能力,还可以用治“喉

    痹促欲死”,就是喉头发炎水肿,好像不能吸到气了,又治疗发热、全

    身性荨麻疹、瘾疹,由这点来看曲池穴还有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

    四、合谷1.主治杂病歌

    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痛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龋鼻衄

    血,口噤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2.白话解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位置在大拇指与食指的中间,虎口

    开叉的上面一寸。它可以治疗“头疼并面肿”,在《四总穴歌》里,有这

    么一句“面口合谷收”,就是颜面以及口部的毛病都可以找合谷治疗;合

    谷还可以治疗“疟病热还寒”,就是疟疾先热而后冷的打摆子症状。也可

    治齿龋及鼻衄,就是蛀牙和流鼻血;“口噤不开言”,牙齿咬得很紧,不

    能张口说话,可以在此穴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但要注意,合谷

    跟三阴交,在孕妇身上要小心,有可能导致流产。

    五、委中1.主治杂病歌

    委中曲秋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峻痛筋莫

    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2.白话解

    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位于膝盖的后面,大腿与小腿交会

    的腿弯处,又叫作“腘”的横纹正中央。可以用来治疗腰痛不能站直起

    来,而且引到背脊梁都沉重不堪,筋也不能够舒展开来,“腰痛不能

    举,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展”,《四总穴歌》也有“腰背委中求”的用

    法。又可以治疗“风痹复无常”,什么叫风痹呢?痹就是血液不通,古时

    候把痹病分为三大类,叫作风、寒、湿三痹,风痹痹病的部位不固定,好像会行走,又叫作“行痹”,寒痹会很痛又叫作“痛痹”,湿痹是重着而

    不动的又叫“着痹”。“膝头难屈伸”也可用这个穴治疗,不能够弯屈也不

    能够伸展,那么“针入即安康”,但是必须注意这个穴道不可以使用艾

    灸,因为它下面有一个很大的血管。

    六、承山1.主治杂病歌

    承山名鱼腹,腨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不便难,脚气并膝

    肿,展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2.白话解

    承山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在现代医学称之为腓肠肌的下方,古人叫作腨,也就是小腿肚,这个地方长得像鱼的腹部,所以在马丹阳

    天星十二穴歌中,就叫它“鱼腹”,它位于腨肠分肉间,善于治疗腰痛,又可以通大便,用来治疗痔疾、大便难,又能治“脚气并膝肿”。如果肢

    体的“展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扎了针就会痊愈了。

    七、太冲1.主治杂病歌

    太冲足大指,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治惊间风,咽喉并心

    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朦,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

    功。

    2.白话解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俞穴,也是肝经的原穴,在足大趾、二趾之

    间直上大约二寸的地方,这个穴道最主要的作用,可用以判断以及了解

    人的生死,在这个穴下方有一个动脉经过,如果量测发现这儿的血脉不

    动了,这个人生命就垂危了。这个穴也能医“惊痫风”,惊痫是什么呢?

    就是被惊吓而发生抽筋、口吐白沫、眼睛向上翻等现象,中医把突发的

    病叫作风,所以称之为“惊痫风”。太冲也可以治疗咽喉的毛病以及心脏

    病,由于肝经主筋,所以它还能治两足走路不方便。并且还可用以治七

    种疝气中的“偏肿坠”现象。除了用太冲穴以外,还有一个穴叫作“三角

    灸”,在肚脐的下方,而左偏坠可以灸右边,右偏坠可以灸左边,再加

    上太冲穴,效果非常好。另外太冲也可以治疗眼目似云朦,就是眼睛前

    面朦朦的,好像盖了个东西似的。它又能够治疗腰痛,而且还“针下有

    神功”。

    八、昆仑

    1.主治杂病歌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

    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2.白话解

    昆仑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当中有三个膀

    胱经的穴道,委中、承山还有昆仑,位置在足外踝的后方与足跟筋的中

    间,它可以用来治疗足抽筋,腰和臀部疼痛。也被用来治暴喘满冲心,也就是突然的发喘,心区满胀;又可以用来治疗举步行不得,一动就疼

    得呻吟,如果想要求得安乐,可考虑用昆仑穴治疗。昆仑加委中用来治

    疗腰背痛效果非常好。

    九、环跳

    1.主治杂病歌

    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腿胯连腨

    痛,转侧重欷欠,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2.白话解

    环跳穴是在胆经的穴道,在臀部腰下头胯的枢纽上侧边,环跳穴上

    面的肌肉非常的肥厚,要用很长的针才能扎到穴位,有的时候甚至要用

    到六寸长的针。取穴的方法比较特殊:侧卧,下面的腿弯曲,上面的腿

    伸直。它可以治疗“折腰莫能顾”,就是腰像是被折了似的,不能够弯腰也不能回头。对风、寒、湿三痹都有效;又可治从胯部连到小腿肚的疼

    痛;转身的时候又重又痛,难以忍受的,扎环跳穴也很快就可以好了。

    十、阳陵泉

    1.主治杂病歌

    阳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

    起,坐床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2.白话解

    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膝的前下方有一条骨叫胫骨,胫骨后面的一条

    骨,现代医学叫作“腓骨”而中医学叫作“辅骨”,辅骨的茎突也就是一个

    小骨头,这个小骨头的前下方,有个洞,就称之为阳陵泉。《难经》有

    所谓的“八会穴”,其中有一个叫“筋会”,就是阳陵泉穴,筋是肌腱或者

    是比较粗的肌肉束,阳陵泉主治筋痛。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中,“阳陵居

    膝下,外臁一寸中”,就是在膝的下方外侧一寸的地方,可治“膝肿并麻

    木,冷痹及偏风”,只要扎针深入六分,极其神妙。凡是扭伤了足踝、膝,或扭伤了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筋之会,阳陵泉”来治疗。

    十一、通里1.主治杂病歌

    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 及怔忡,实则四肢

    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喑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

    功。

    2.白话解

    通里穴是心经的络穴,在手腕上方一寸,也就是神门上一寸的位

    置,此穴可以治疗“欲言声不出”以及懊恼怔忡这一类的心理疾病。假如

    病人体质实,就有四肢重以及头、腮、面颊红的情况;如果病人虚就不

    能吃东西,暴喑,或脸面没有颜色而且不光泽,这些均可以使用此穴治

    疗。

    十二、列缺

    1.主治杂病歌

    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痛,遍身风痹麻,痰涎频上

    壅,口噤不开牙,肉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

    2.白话解

    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交叉大拇指与食指,而食指指到在手腕的上

    侧的桡骨边缘就是这个穴,可用以治偏头痛,还可以治疗遍身麻痹,痰

    涎向上涌出,牙齿咬紧的口噤,如果能补泻得宜,应手即好。《四总穴

    歌》有“头项寻列缺”,就是说只要头部的与颈项的病都能用此穴治疗。第二节 常用的保健穴位

    一、胃病专家——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

    中脘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具有健

    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主治各种胃腑疾病。适宜症状:绝大多数的胃

    及十二指肠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

    下垂等。尤其对缓解胃痛和治疗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方法:揉法或摩揉法。摩揉,即是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

    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行圆周推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

    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

    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

    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疼痛和恶心。

    ●胃●中脘穴

    ●肾脏

    二、肾病良药——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古代又称其为“回阳九穴之一”,重

    在补肾,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适宜症状: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特别是对患有慢性肾

    病,同时表现为浮肿、腰酸腿冷、浑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为明显。对于

    肾炎病人,按揉后可使高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显减少。按

    摩虽然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方法: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

    揉,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觉酸胀为度,不可力量过大以免伤及皮肤。●太溪穴

    ●心脏●内关穴

    三、保护心脏——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面的下段,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大陵穴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它自古就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核

    心用穴。几乎所有与心脏异常有关的症状均可使用。适宜症状:绝大多

    数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等。

    尤其对预防心肌梗死发作具有最突出的效果。

    方法: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揉内关穴,不论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以感觉酸胀为度,常常按揉时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刺激感沿着前臂内侧传

    至心脏,此为较好的刺激效果,但注意适可而止不要用力过度。除此之

    外,还可以用三指拿捏法拿捏内关穴处的表皮。

    四、补肾健脑——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二、三趾趾缝

    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

    涌泉穴是脚掌部最重要的穴位。《达摩秘功》将此穴列为“延寿十

    五法”之一,经常按摩此穴,具有补肾健脑、增强智力的功效,并且能

    安心宁神,舒肝明目。

    方法:整体摩搓法或穴位按揉法。整体摩搓法是端坐在椅子上,将

    左脚抬起放在右腿上,用左手按住左脚腕部,用右手拿一块干净的擦脚

    布,用中等力量沿脚掌前后摩搓10~15次。然后换另一只脚施行。穴位

    按揉法按摩穴位时坐姿相同。先找到涌泉穴,在脚掌前部三分之一处

    (不算脚趾),画一横线,正中间就是涌泉穴。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

    较强的力量揉20~30次,然后换脚施行。●脑

    ●涌泉穴

    ●劳宫穴五、强心益气——劳宫穴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约当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

    时,中指指尖处。

    按压劳宫穴能安神志、清心火,即“火降劳宫”,从而起到强心益气

    的作用。

    方法:用手拇指肚和其余四指相对,按压手掌心的劳宫穴36~72

    次,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如自我施治,最好坚持每天按压一次,效果

    会更好。

    六、恢复青春——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腹下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耻骨联合上2寸处。

    中医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

    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现代研究证实,按揉和震颤

    关元穴,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适宜症状: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尤其擅长治疗不孕不育、阳痿、遗精早

    泄、痛经、月经不调等症。

    方法: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

    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恢复青春

    ●关元穴●合谷穴

    七、抗击疼痛——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掌骨间隙之中点处,或第2掌指关节与阳溪穴

    之间的中点处,稍靠近食指侧。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疏风止痛、通络开窍之功。中

    医认为,合谷穴能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坚持按揉刺激该穴,可以获得自然治愈疾病的功效。适宜症状:各种疼痛,无论外伤还是内

    科疾病引起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尤擅缓解晚期癌症病人的恶

    性痛。此外,还可以治疗头晕、恶心等各种异常症状。

    方法:用对侧拇指按揉即可,也可用三指拿捏合谷穴处皮肤,随时

    随地都可以操作。力量可以大些,没有不良反应和危险。以感到酸胀且

    能够忍受为度。

    八、效如参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

    指(中指)处。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强壮及保健的要穴。具有扶正

    培元、调理阴阳、健脾和胃、通经活络之功。适宜症状:一切虚损性疾

    病,如治疗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产后术后、大病初愈、久患消耗性疾

    病等。是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良穴。

    方法:用同侧的拇指按揉或用光滑木棒按揉,也可以用艾条灸。因

    为小腿部皮肤较厚,力量可以适当大些。但用力时不可以憋气,否则容

    易引起血压上升。操作不限时间和场地,但注意每天都要按揉,持之以

    恒才能有效。●人参鹿茸是重要的补益中药

    ●足三里●百会穴

    九、防脱乌发——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处。

    百会名意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由于其处于人

    之头顶,在人的最高处,因此人体各经上传的阳气都交会于此,故名百

    会。按摩此穴可以使头发乌黑光亮,防止脱发。

    方法:首先将一只手掌张开置于额部的发际处,稍微出点力如向上

    梳拢头发似的摩擦,由后头部至颈部为止,然后换手做同样的动作,如

    此反复30次。

    十、治疗呃逆——翳风穴、膈俞穴

    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翳风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穴位,能宽胸理气利膈,缓解或解除膈肌

    痉挛,解除呃逆。

    方法:患者端坐位,取同侧下颌角与茎乳突连线之中点,以双手食

    指由轻到重按压,患者出现酸胀麻痛等针感,并向喉间传导刺痒感觉为

    佳,指压5~15分钟,每日治疗1次。

    膈俞穴位于第七胸椎处,在此处拔火罐或治疗因膈肌痉挛所致的打

    呃。一般一次即可止呃。●膈俞

    ●翳风

    ●治疗呃逆

    十一、有效止血——隐白穴

    ●隐白隐白穴位于大足趾指甲旁,该穴可醒脾统血,通络活血,可治疗功

    能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产后出血,痔疮便血。可以手指掐于该穴,按捏10~15分钟,每日2~3次;或以细线经此穴绕系足大趾,注意定时

    松开,以便因久束出现经脉不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或以艾条灸之。

    十二、消除感冒——大椎穴与太冲穴

    大椎穴位于脊柱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间,当低头时,颈胸

    椎联接处最高点下。大椎穴对于感冒发热、鼻塞头痛、全身酸痛有良

    效。按摩时,可低头暴露出颈胸椎联接处,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

    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太冲穴对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适

    等感觉时,可通过按摩减轻感冒带来的不适。

    方法: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而后用大拇指由涌泉穴向脚

    后跟内踝下方推按,连续推按5分钟,然后,再用大拇指按摩太冲穴

    (大脚趾与二脚趾缝上1.5分处)由下向上推按,双脚都按摩,每侧按

    摩5分钟。

    十三、妇女好友——三阴交穴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距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该穴是妇科常用

    穴位,也是妇女重要的保健穴位之一。该穴可用于妇女的月经病,如月

    经不调、经血过多、闭经、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经前期综合征、更

    年期综合征、盆腔炎、子宫脱垂、附件炎、阴道炎、产后子宫复旧不

    全、产后尿潴留等。

    有上述病变时,可经常按压该穴,每侧穴位按压5~10分钟,交替

    进行。●大椎

    ●太冲●三阴交

    十四、解除落枕——外关穴

    颈部落枕或因睡姿不当,或因转颈扭头时不慎,均可导致落枕发

    生,过去常见有人采取一只手压在头顶,另一只手托住患者下巴,趁患

    者不注意时,两手突然磨动患者头部进行治疗。该方法虽然有时有效,但较为危险,有时会导致患者颈椎损伤。

    外关穴位于前臂手腕背侧横纹上二寸,以按压加揉法可治疗落枕。

    在按压揉穴的同时,要晃动头部,并尽量向病侧晃动,一般按压揉15分

    钟左右即可痊愈。●外关

    十五、镇静催眠——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尺侧端。神门是属于手少阴心经的穴

    位,中医认为心主血、心主神明,神门穴具有补心安神的作用,可治疗

    心悸失眠,神经衰弱。每晚临睡前以左手拇指按压神门穴处,左手食中

    两指紧贴在神门穴的对侧,拇指与食中指相对夹紧用劲,拇指就按压在

    神门穴上,边按压边揉动,10~15分钟后,交替至右手,方法同左手,再按压揉动10~15分钟,坚持每晚按压,一般约一周后即可见效。●神门

    十六、除腰腿痛——殷门穴与委中穴

    ●殷门与委中

    殷门穴位于大腿后侧中央,臀横纹与腘窝连线的中点,自我按摩

    时,可取坐位取穴,委中穴位于腘窝横纹中央,自我按摩时可屈膝取

    穴。此两穴均有治疗腰腿痛、筋挛急的作用。自我按摩时,取坐位,以

    两手中指按压穴位,拇指按压在大腿的外侧,起着对向用劲与将中指固

    定于穴位的作用。每次按压10~15分钟。十七、止咳化痰——尺泽穴与丰隆穴

    尺泽穴,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该穴具有治

    疗咳嗽、气喘等作用,可以艾条灸该穴,亦可以左手拇指按压右侧尺泽

    穴,右手拇指按压左侧尺泽穴。

    丰隆穴约当外膝眼与外踝高点连线的中点处。该穴对痰多者有较好

    的疗效,有化痰祛痰作用。按摩时单侧屈膝,于座位前方放置一低于座

    椅的搭脚物,腿抬高略低于臀部,拇指置于小腿后侧腓肠肌上固定,以

    同侧中指或食指压于丰隆穴处,咳嗽有痰时每天可按摩两穴三次,每穴

    按摩10分钟,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十八、减肥消痔——神阙穴

    神阙穴位于肚脐眼,减肥按摩时,先将两手掌对擦发热后,以手掌

    心对准肚脐眼,呈顺时钟方向转动按摩,每次50下,每天3~4次,注意

    在按摩时,手掌应紧贴皮肤,手掌与皮肤一道转动,如此才能影响到腹

    内的肠道,且不会擦伤腹部皮肤。若以此穴防治痔疮时,则以中指顶在

    脐部,做顺时钟方向转动按摩,次数同上。●尺泽与丰隆

    ●神阙

    十九、降低血压——曲池穴与风池穴

    曲池穴位于上肢肘部屈曲时形成的肌肉横纹桡侧尽头,该穴具有降

    低血压,治疗头痛、眩晕等作用。按摩时,两前臂交叉抱于胸前,两手

    手指搭在肘部,左手以拇指压在右侧曲池穴处,右手以中指压在左侧曲

    池穴处,按压10分钟后,再交替以右手拇指压左侧曲池穴处,左手以中

    指压在右侧曲池穴处,按压10分钟。按压结束后,再按压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项后,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是治

    疗头痛、眩晕、颈项强痛、中风的要穴,高血压病常见有以上症状,现

    代发现常按揉该穴有降低血压与消除由于血压升高所引起的上述症状。

    以两手上举,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按压在两侧头部,拇指指腹正好

    朝上对着风池穴,手指用力,拇指揉搓按压,每次约15分钟。以上两穴

    每天按摩三次。

    二十、防止便秘——支沟穴与大肠俞穴

    支沟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当阳穴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

    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是治疗便秘的特效穴,各型便秘均可使

    用。方法:以一侧拇指指腹按住支沟穴,轻轻揉动,以酸胀感为宜,每

    侧1分钟,共2分钟。

    大肠俞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以手

    指指面向下按压,或做圈状按摩。每次约1分钟。

    ●曲池●风池

    ●支沟●大肠俞第三节 常见病的穴位疗法

    一、感冒二、咳嗽三、哮病四、胃痛五、呕吐●呕吐

    ●拿揉抖颤导滞法

    六、泄泻七、便秘八、失眠●失眠

    九、心悸●拿揉颈项养血法治疗心悸

    十、眩晕十一、头痛十二、腰痛十三、月经不调十四、痛经十五、带下病十六、崩漏彩图中医学丛书

    中医基础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养生

    中医方药

    中医经络穴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重点介绍中医经络学、中医腧穴学和穴位治疗方法的精

    华。强调基础理论,强调自学掌握重点,详细介绍十四经穴及常用穴位,同时介绍耳穴、手穴

    等实用穴位,帮助读者很快掌握经络和穴位的使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0453KB,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