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2941
情绪勒索.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13日
第1页
第7页
第11页
第23页
第34页
第106页

    参见附件(904KB,142页)。

     情绪勒索是作家周慕姿写的关于亲密关系的书籍,主要讲述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于道德绑架的亲密行为,被称为情绪勒索,家长应该学习避免这种行为,帮助孩子人格健全。

    情绪勒索内容简介

    “我把这辈子的希望都放你身上。你怎么忍心让我失望?”“你把孩子给保姆带。你真自私,你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如果你敢回公司加班,我们就分手。”“我看你资质不错,才想让你多做一点事,栽培你。别忘了,你试用期还没过。”以上这些例子,你是否非常熟悉?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就说明你未曾察觉的“情绪勒索”,已经深深潜伏于你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正是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对话,在缓缓掐住我们的脖子,让我们无法呼吸的。周慕姿心理师准确地剖析了情绪勒索互动的全貌,并精心建立了积极应对情绪勒索的各类搭配练习,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帮助每一个深陷其中的读者有效摆脱情绪勒索困境。从事情商教育多年,我发现来自父母的情绪勒索行为,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有特别负面的影响。教育孩子,父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情绪勒索,从自身情绪管理及情商成长开始,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成为勒索者或被勒索者,帮助孩子成为人格健全、心理成熟的人。

    情绪勒索作者信息

    周慕姿,心理师咨询师,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政大广电所和“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所。从传播到心理咨询,从心理师到金属乐团主唱,不管在哪里,周慕姿似乎都是个“非典型”角色。一路走来面临过许多考验与自我挣扎,但正因如此,周慕姿对自己的咨询工作寄予了更高的期待。她希望能通过本书帮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是怎么被困住”以及“为何被困住”,帮助他们看到“自己拥有的能力”与“其他的选择”。

    情绪勒索精彩内容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诚实”是好的,“欺骗”是不可以的,尤其是两性关系中,如果有着欺骗,就是影响了两人的信任基础,破坏了彼此情感。因此,当男友这顶“你欺骗我”的大帽子扣上来之后,尚淇也被自己的罪恶感绑架,因此动弹不得,只能被动地按照男友的要求做。

    情绪勒索截图

    书?名 情绪勒索:那些在伴侣、亲子、职场间,最让人窒

    息的相处

    作?者 周慕姿

    责任编辑 张海波 宋旸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73812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自序] 为什么我们无法拒绝?

    开始从事咨商实务工作后,让我发现一件事:

    即使原本求助的原因不同,但许多个案的困扰,系出同源,都来

    自“与他人的情绪界限不清”,使得在关系中面临“情绪勒索”的困扰,不

    知如何改善、摆脱这样的互动模式,而衍生出的各种情绪困扰与身心症

    状。

    容易出现“情绪界限不清”,以至于严重至“情绪勒索”的关系,与华

    人相对黏腻的人际、亲子、伴侣关系有关。其中,以我个人的经验来

    说,女性面对的状况又比男性严重。我还记得我小时候,女孩子们要表

    现“我们是好朋友”的重要指标,就是“我们做什么都要一起”:买东西要

    一起、逛街要一起、吃饭要一起,更甚者,上厕所也要一起,愈黏腻,愈没有界限,愈是“我俩感情很好”的指标。

    而在亲子、伴侣关系中,这种“情绪界限不清”而造成的各种“无意

    识的情绪勒索”,可说是常见的求助议题,屡见不鲜。当一方以“孝

    顺”、“我为你好”,甚至“如果我们感情好,应该毫无界限地生活在一

    起”,“我有权利权力干涉、影响或决定你的生活各种事”,这些场景,时时刻刻地在这些求助个案中的生命里上演。

    除了我们的生活,在工作上,“情绪勒索”的状况也相当常见。当我

    们遇到情绪界限不清的主管、同事时,与家人互动的模式,也时常会在

    职场关系中重复地上演,让我们无法招架、身心俱疲。

    当我发现:原来,许多人的情绪困扰,根本原因,都是“情绪界限

    不清情绪勒索”所造成,而“心理咨商”又并非许多人遇到情绪困扰的第

    一选择时,我开始动念想要撰写有关“情绪勒索”的相关书籍。市面上目

    前提到“情绪勒索”的中文书籍,仅有苏珊·佛沃所撰写的《情绪勒索》

    一书,但考虑到中西文化与切入角度的不同,使得此书的内容,与我实

    际上协助个案来建立界限的工作经验间,仍有些落差。很感谢宝瓶文化

    的邀请与对我的看重,让我有机会,能够将我的想法付诸实行。总编辑亚君与编辑纯玲的丰富经验,以及面对书稿的细腻、谨慎态度,对我的

    帮助很大,也使得这本书有了更完整的风貌。

    另外,关于这本书最重要的人:我的督导曹中玮老师,是我在就读

    咨商所时,让我第一次接触到“情绪界限”这个概念的启蒙师长,也教导

    我许多关于“情绪”的重要观念。当我尝试将这些观念实践在生活当中

    时,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人生的改变。可以说,没有曹中玮老师的教导与

    启发,就没有《情绪勒索》这本书。而在这本书即将付梓之前,老师百

    忙之中,拨空看了我的书稿,给了我许多珍贵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也让这本书更加完备。真的非常感谢老师!

    “为什么我无法拒绝?”或许,与我的个案,或与我的过去经验相

    同,你并非没有发现自己曾经,或正在被“情绪勒索”。明知在这段关系

    中你已遍体鳞伤,但你仍然无法抗拒内心的罪恶感,无法保护自己,以

    停止这个循环……你发现你的脑袋都知道,但是心里过不去,你不晓得

    什么感受操纵了你,让你无法停止满足别人的需求……

    那么,或许这本书很适合你。

    翻开这本书,和我一起,重新审视你身边的关系,拿回你自己的生

    命主导权吧![前言] 你的人生,总是在满足别

    人吗?

    “前两天,我妈打电话给我,她要我帮她买晚餐要煮的菜回家。平

    常,如果能准时下班,我都会答应我妈;但是那天,我工作非常忙,需

    要加班,所以我跟我妈说,我临时被主管要求加班,没有办法帮她买。

    “我妈听了就不太高兴。她对我说,公司离家很近,我可以先买好

    菜回家,然后再回公司加班。

    “我很无奈地跟她说,我现在真的很忙,走不开,希望她自己买

    菜。结果我终于忙完、下班回家之后,我妈脸超臭的。

    “她很生气地对我说:‘生你这个孩子有什么用?不懂得体谅妈妈的

    辛苦,连一点忙都不愿意帮,我真是教育失败,是个失败的妈妈!’

    “我听了妈妈这么说,真的觉得很无言,觉得她也不体谅我的辛

    苦,但也觉得‘是不是我真的有错呢’?面对她的责骂,我也不知道该怎

    么解释,只好默默地被她骂。但是,类似的事情一再发生。每次回家,都变成压力,我似乎就是要一直满足她的需求……好像没做到妈妈的要

    求,自己就是个不孝子一样。”

    “我主管让我觉得很困扰,他总是在快下班的时候才给我一堆工

    作,假日也常要求我加班;而且我加班的补休,常常有名无实地不能

    休,但他自己时常休假,甚至翘班。

    “我主管总是跟我说:‘你是新人,有机会进来这里,是你的运气,外面竞争很激烈,随便都可以找到人替代你……’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工作分量太多,压力太大,当我企图委婉地跟

    他讨论我的工时和工作量的时候,他就会叹口气,然后很义正词严地对

    我说:‘你啊!动不动就说不能加班,工作分量太多,薪水太少,你应该要想,这些都是给你学习的机会。我是认为你有潜力,想要培养你,才会多给你一些机会……’

    “听他训完我之后,我觉得好像是我不知足,不懂得珍惜机会,可

    是又觉得哪里怪怪的,但不知道怎么反驳他。

    “有次我真的受不了,向他抗议,觉得不能接受这么不合理的工作

    量,他居然说我‘情绪管理有问题,不能适应职场压力’,还说我‘会被职

    场淘汰’……天啊!究竟是我有问题?还是他有问题?”

    “从怀孕开始,我婆婆就有意无意地明示、暗示我,希望我把工作

    辞掉,好好在家里专职带小孩。我很喜欢我自己的工作,但也觉得她说

    得有道理:‘生孩子之后,应该多点时间留给家庭跟孩子。’但我还没准

    备好当全职妈妈,因此我先请了两个月育婴假,打算一面度过刚开始新

    手妈妈的手忙脚乱期,一面找到可靠的托婴中心,然后再慢慢重回职

    场。

    “没想到,当我婆婆知道我打算只请两个月的育婴假,而且在找托

    婴中心时,她非常生气,指着我大骂,说我没有尽到妈妈的责任,很自

    私,只想到自己。我婆婆还骂我说‘孩子的未来都被我毁了’。

    “天啊!有那么严重吗?听她这么说,我好想反驳她,但看她这么

    生气,让我忍不住怀疑,我是不是没有尽到做妈妈的责任?是不是真的

    太自私了?”

    “从交往开始,我男友就管我很多。他要求我不能穿裙子,不能化

    妆,也不能跟朋友一起聚餐。如果要,则一定要找他一起去。他希望我

    只要有空的时间,都尽量跟他一起度过。如果我不按照他的方式做,他

    就会对我发怒,认为我不够重视他,不像他这么爱我。

    “他的发怒是很可怕的,有时候甚至会对着墙壁捶到手流血,或是

    不管场合地对我大吼大叫,让我觉得自己很糟糕。

    “但是发怒之后,如果我答应他,按照他的方式去做,他又会变回

    温柔的样子,对我很好、嘘寒问暖……

    “但其实我一直都很害怕他的情绪,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会‘爆炸’,因此,我只好尽量按照他想要的去做,随时随地去注意他情绪爆发的预兆,避免刺激他。这场恋爱,我谈得好累,后来想到他,都只觉得害怕

    而已……”

    以上这些例子,你是否感到熟悉?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时常出

    现这样的场景?你是否感觉到,你的生活,总是得先处理、应付别人的

    需求,以至于必须忽略自己的需求与感受?

    那如果不这么做呢?

    如果不这么做,对方是否就会用一些话、方式责怪你,让你感觉到

    挫败或罪恶,甚至觉得自己很糟糕;然后,你将深陷在这些情绪中动弹

    不得,像是被黏在蜘蛛网上的昆虫一样?

    你的人生,都在满足别人吗?

    试着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再问问自己:

    “发生了什么事,让我愿意拿我的人生去满足别人?”

    当你开始问自己这个问题时,或许,你会慢慢发现,发生在你与别

    人之间的互动样貌,似乎愈来愈清晰;你愈来愈看得清楚,你们之间的

    互动,好像对方总是当负责“要求”你的人,而你是负责“满足”他的人。

    如果不满足他,似乎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如果你发现了以上的描述,与你和身边的人互动十分相像。那么,你很可能已经陷入了“情绪勒索”的循环之中。

    什么是“情绪勒索”?

    “情绪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是知名心理学家苏珊·佛沃在

    《情绪勒索》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情绪勒索”常见于许多人际关系中,包含职场、亲子、夫妻、朋友等。

    情绪勒索者可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使用要求、威胁、施压、沉

    默等直接或间接的“勒索”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例如挫

    败感、罪恶感、恐惧感……这些感受就会在被勒索者的内心发酵并造成

    伤害;为了减少这些不舒服的感受,被勒索者可能会顺服对方的要求,长久下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被勒索者让勒索者以此手段控制、左右了自己的所有决定与行为,失去了“为自己做主”的自由与能力;最

    终,被勒索者的“自我”就在这过程中消耗殆尽,直到其心力一滴不剩为

    止。

    在我开始从事心理咨商实务工作后,时常遇到有情绪困扰的案主前

    来求助。当我陪案主一起检视自我的情绪状况时,时常会发现,案主或

    许正处在一段权力相当不平等的关系中;可能案主身边的重要他人,正

    好是一位情绪勒索者,而对方与案主都不知道。

    一旦与案主开始讨论,对情况抽丝剥茧,使其慢慢发现自己的情绪

    困扰与压力,其实是来自特定的一段关系中时,有些案主会觉得相当意

    外:

    “怎么会这样呢?他其实也对我很好很照顾我很爱我,难道他不在

    乎我吗?为什么他要勒索我?而为什么我们都没有发现?”

    对啊,“情绪勒索”,听起来是如此不舒服的互动关系。“勒索”这种

    行为,不就应该是“勒索者毫不在乎被勒索者的心情,只一味地要求被

    勒索者满足自己欲望”的行为吗?为什么会出现在对我们相当重要的关

    系中?

    而且最可怕的是,好像,我们双方都没有明显感觉到问题所在。为

    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我们不会察觉这个问题互动,而做一些调整呢?

    更重要的是:这种互动,是怎么开始的?

    “如果我被‘勒索’,我应该会感觉得到,而且勒索我的人,应该是个

    不在乎我死活的人。就像电影里的勒索犯一样,只在乎自己有没有得到

    自己想要的,而不管对方死活。可是现实生活中,这个情绪勒索者,是

    对我很重要的人……他怎么会对我做这种事,难道他是故意的?他不在

    乎我吗?”

    当你看了“情绪勒索”的定义,检视自己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发现符

    合以上陈述时,或许你会心生疑窦:难道对方不在乎我吗?不爱我吗?

    他是故意的吗?就是想让我痛苦吗?

    实际上,有时身为一个情绪勒索者,他并非有意识地进行着“情绪

    勒索”的行为,而是在面对自己的需求时,他习惯使用这样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或许没有发现,这对你而言是不舒服的;甚至,他在面对“需求

    没办法被满足”的恐惧中,可能就会张牙舞爪,想要捍卫自己的权益,而无任何余裕去注意到你的感受与需求。

    但相对地,之所以能够开始“情绪勒索循环”,也代表你愿意接受情

    绪勒索者的勒索手段;你愿意提供你的资源,以满足他的需求,借此安

    抚你心中的不安,换取内心暂时的平静。

    不要忘记:唯有你接受勒索,这场交易才会成功。

    所以,如果你身处在一段情绪勒索的关系中,你需要先看清这段互

    动关系的样貌,了解这个互动怎么开始,怎么持续,你们又在这段关系

    中扮演什么角色。那并非代表你该把过错怪在对方身上,或认为对方就

    是故意要让你不好过;而是让你发现:对方究竟使用了什么方式,让你

    心生不安,以至于勉强自己配合对方,期盼因此内心能重新获得平静?

    怎么使用这本书?

    在我的工作与生活经验中,我发现,“情绪勒索”是人与人互动中常

    见的问题行为,却不容易被当事人察觉。因此在书中的第一部分,我们

    将讨论情绪勒索的样貌,让大家了解情绪勒索是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在

    我们的内心造成影响。

    了解情绪勒索如何运作之后,你或许会想知道更多,想知道:“为

    什么我会成为被勒索的对象?”那么,更进一步地探讨我们内心发生了

    什么事,使我们容易掉入情绪勒索的循环中,就成为第二部分的重点。

    当然,此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让大家能了解情绪勒索的影响,并

    且辨识情绪勒索,以有效摆脱情绪勒索的循环。因此在第三部分,书中

    将分享一些摆脱情绪勒索,建立情绪界限的小技巧,让你能因此获得信

    心,勇敢面对情绪勒索者,以夺回你的人生掌控权。第一部分 『情绪勒索』的样貌

    你不乖,所以你应该得到惩罚

    宥齐觉得自己快要发疯了。

    今天是宥齐的二十五岁生日,而宥齐也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决定

    要在自己生日这天,向家中父母坦白“出柜”,承认自己是“男同志”的身

    份。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对于宥齐而言,要向信仰基督教的父

    母,承认他们的孩子、家中独子的自己是“男同志”,是非常需要勇气

    的,但是宥齐打算今年和自己的伴侣登记结婚,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祝

    福,也希望在父母面前,自己再也不必假装自己是个异性恋,能够做真

    正的自己。

    但是,当他满怀勇气地向父母坦承自己的性向时,却受到父母极大

    的反弹。

    宥齐的妈妈非常失控地辱骂宥齐,认为他“很羞耻”,做这么“肮

    脏”的事,怎么对得起他的信仰?他们的教导?宥齐的妈妈觉得,自己

    居然养出这样的儿子,儿子完全不顾他爸妈的颜面。

    “你做出这样的事情,你都不觉得丢脸吗?真的让我们觉得很羞

    辱……”对于宥齐,妈妈甚至以死相逼:“如果你要当同性恋,要去结

    婚,你要做出这么丢人现眼的事情,那我就去自杀,我去死一死算了!

    反正你也不在乎!”

    而宥齐的父亲呢?面对宥齐的“出柜”,宥齐妈妈的情绪失控,宥齐

    的父亲只铁青着脸站在一旁,冷冷地说一句:“把这孩子养这么大,真

    是孝顺,供他吃穿念名校,让他不用担心生活,结果这样回报我们。”看到宥齐的妈妈在一旁极度愤怒,导致过度换气,快要昏倒的样

    子,宥齐的爸爸着急地拿药给妈妈吃,再对宥齐补了一句话:“你看看

    你妈气成什么样子,你不知道你妈有心脏病吗?你存心要气死她?”

    宥齐当下觉得好崩溃!一方面,他了解父母对于这件事的反弹,毕

    竟这有违他们的信仰,加上自己是独子,父母会感到失望,这并不令他

    感到意外。但是他没想到,他们的反应居然如此激烈,好像自己只要不

    按照他们的方式去做,自己就是个不知感恩,让他们感到羞耻的坏孩

    子。甚至,他们出现的情绪、身体状况,都是宥齐的错,是宥齐要负责

    的……

    我只是想要忠于自己,我没有做错任何事,为什么你们要这样对我!

    宥齐很想要这么对父母喊出来,但一向很在意父母感受的他,一句

    话也说不出口,只能站在原地,一言不发,满怀罪恶感地承担父母失控

    的情绪与言语攻击……

    “喂,对,我现在准备要出发去开会,再过五分钟就出发了……”尚

    淇耐着性子回复男友,这已经是尚淇今天接到男友打来的第五通电话。

    尚淇的男友非常没有安全感,他时常需要掌握尚淇行踪,一旦他不

    知道尚淇去了哪里,或是电话联络不上尚淇,尚淇的男友就会疯狂地夺

    命连环call,或是直接杀到尚淇的公司或家中,非要找到尚淇不可。

    没多久,尚淇的同事与家人,都知道尚淇有个管她紧紧的神经质男

    友。

    对于男友的没有安全感,尚淇觉得非常无奈,甚至是有点受不了;

    但为了安抚男友,尚淇仍然按照男友的要求,尽量回复男友的电话,报

    备自己的行踪。

    “你不会觉得很累吗?”朋友不可思议地问尚淇。尚淇只能苦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尚淇当然觉得很疲累,但是一

    想到之前与男友沟通这个问题,男友立刻情绪爆炸地对她说:“我会这

    个样子,都是因为你!就是因为你上次偷偷跟朋友去夜店,居然隐瞒

    我,没有跟我说,我才会变得这么没有安全感,所以为了要让我安心,这是你应该要为我做的。”

    对尚淇而言,她知道上次隐瞒男友去夜店这件事是她理亏,但也是

    因为,那是个很久不见、从国外回来的好朋友,如果不去的话,尚淇觉

    得过意不去,但因为男友很讨厌夜店,觉得那是个“堕落的场所”;如果

    尚淇邀请男友,一起去夜店与朋友聚会(严格来说,那其实只是间

    lounge bar),男友既不会答应跟尚淇一起去,也一定不会答应让尚淇

    自己去。

    一边是好友,一边是男友,考虑到两边的心情,尚淇只好隐瞒,自

    己去了,没想到居然被男友发现。

    男友着实闹了一顿,甚至情绪崩溃,还扬言要跳楼,把尚淇吓了一

    大跳。

    “就是因为你骗我,我才会变成这样,”男友对着尚淇说,“所以你

    不可以骗我,什么都要跟我说。”

    抱着自己欺骗男友的罪恶感,加上对于男友每次情绪失控,可能会

    做出的自残或玉石俱焚行为的恐惧,使得尚淇勉强地配合男友,尽可能

    接到男友的每通电话,报备自己的每个行程,以免他失控而跑到尚淇公

    司或家中闹。

    但尚淇也感觉,在长久的“被威胁”的恐惧中,自己愈来愈没自信、愈来愈不快乐。

    对于男友的爱,似乎也已经慢慢消失,只剩下害怕而已……

    以上的场景,你是否感觉熟悉?事实上,这正是很典型的“情绪勒

    索”的关系互动。

    以故事一与故事二为例,这两个故事中,都有一个很明显相同的元素,那就是:“因为你不乖,所以都是你的错。”

    如故事一,宥齐父母无法接受宥齐的性向,认为宥齐“让自己失

    望”,而宥齐决定“出柜”,诚实面对自己的性向这件事,是“不符合他父

    母期待”的。父母希望的,是宥齐可以“继续当一个异性恋者”,回到“社

    会的正轨”上,也符合父母的期待。

    因此,当父母察觉到宥齐想当自己时,父母的感觉是“宥齐不

    乖”。“不乖”所造成的后果:父母因而失望、伤心、生气、难过,甚至

    气坏身子,或是导致其他亲朋好友因而侧目……父母认为,会造成这些

    结果,“都是宥齐的错”。

    故事二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实际上,尚淇男友对尚淇的掌控,已

    经超乎了正常人能够忍耐的状况,但尚淇仍然努力配合自己的男友。面

    对自己的需求与男友的脾气,尚淇时常选择妥协。

    但是,当尚淇考虑到自己其他朋友的心情,因而选择隐瞒男友时,男友立刻将一顶大帽子扣在尚淇头上:“你很不乖,你欺骗我。”因此,男友觉得自己更有“合情合理”的理由控制尚淇的生活:“因为你不乖,所以你让我没有安全感,让我生气、失望,这都是你的错,所以你就是

    要满足我的需求,‘就是要听我的’。”

    而在故事一,宥齐的“出柜”,还牵扯到关于文化、宗教与“主流价

    值观”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儿子需要“传宗接代”,尤其身为家中独子

    的宥齐,能够在适当时间结婚、生小孩,“让父母不需要操心”,这才是

    父母眼中的“孝顺”。

    不论是需要“传宗接代”,还是“听父母的话,才是孝顺”,或是宗教

    认为的“同性恋是不被允许的”……这些“看似主流”的文化与宗教,成为

    宥齐父母能够用来要挟宥齐“按照他们的价值观”生活的重要“工具”,而

    这些价值观,就像是两顶重重的大帽子扣在宥齐头上,让宥齐被内心的

    罪恶感捆绑,动弹不得。

    于是,宥齐不但挫折、难过、愤怒,还深深感觉到:“做自己,是

    一种错误的事。”当宥齐有这种感受,宥齐也会因而对于“自己”有一种羞愧的感觉,好像“自己是不好的”,所以“做自己是不对的”。因此,当宥齐的自我价

    值低落时,如果宥齐没有找回自我肯定的方法,他也更难坚持自己的

    做法,而可能就屈服于父母的价值观。 借由顺服他们的要求,获得被

    肯定的感觉,而暂时“自我感觉良好”地获得内心的表面平静。

    故事二的尚淇,也有着类似的状况。男友用着社会价值中不允许

    的“欺骗”作为惩罚的准则,这使得男友有这种想法:“因为你欺骗我,所以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我控制你也是应该的,谁叫你自己要骗我,代表你不可以信任。”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诚实”是好的,“欺骗”是不可以的,尤其是两

    性关系中,如果有着欺骗,就是影响了两人的信任基础,破坏了彼此情

    感。因此,当男友这顶“你欺骗我”的大帽子扣上来之后,尚淇也被自己

    的罪恶感绑架,因此动弹不得,只能被动地按照男友的要求做。

    只是,会破坏感情、破坏关系的事情,不只有欺骗,还包含不理解

    对方的想法,只注意到自己的需求,却忽视对方的感受等,但尚淇的男

    友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毫无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让自己内心的准则“无

    限上纲”,成为尚淇的沉重枷锁。

    只是,不论是宥齐的父母,或是尚淇的男友,他们似乎都没有注意

    到,自己因为内心抱持着过度“僵化”的准则,而当准则被违反时,内心

    的恐惧感过于巨大,但他们并没有好好处理自己内心的恐惧,反而试

    图控制对方,希望借由对方不要违反自己的价值观与准则,以此减少

    自己内心的恐惧。

    因此他们觉得:“会让我有这种感觉,都是你(行为)的错,所以

    你要为我的感觉负责!”

    这也是情绪勒索者的一贯做法:“要求你为他的情绪负责。”

    当被勒索者因为对方过大的情绪,而勉强顺服,甚至内心被说服,认为自己的确需要为对方的情绪负责时,“情绪勒索循环”于是产生。

    情绪勒索者如何勒索你在故事一与故事二的举例中,你可能已经大概知道“情绪勒索”的雏

    形,为了更清楚“情绪勒索”的互动是怎么运作的,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

    个例子。

    薇婷是个社会新鲜人,在校表现优异的她,很快获得了一家公司的

    面试机会。面试时,面试她的主管维仑,显得相当和蔼可亲。他对薇婷

    赞不绝口,表示自己很期待薇婷加入自己的工作团队。对于薇婷所提出

    的需求与福利,维仑也很干脆地答应。

    维仑对薇婷的欣赏,让薇婷相当开心,觉得自己运气很好,也让薇

    婷相当期待开始这个新工作。

    开始工作后,薇婷相当卖力地工作,但在与维仑的相处中,她慢慢

    感觉到有一些不对劲。

    在面试时,薇婷与维仑曾经针对工作的义务与福利做过许多确认。

    当时,薇婷提出了自己在工作上的限制与需求。维仑立即表示:“没问

    题。这是公司应该给你的福利。工作项目的部分,你也只要做到这些内

    容就好。”薇婷还因而庆幸,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相当明理且照顾下属

    的主管。

    但开始这份工作后,薇婷发现维仑的态度,似乎与面试时有所差

    别。

    维仑开始会逼迫薇婷做一些并非她的工作内容,而比较像是维仑自

    己分内工作的事情,甚至会提出许多要薇婷额外出差、加班的需求。

    当薇婷面有难色,或想要拒绝时,维仑察觉到薇婷的反应,就会说

    出:“你才刚开始工作,对于工作应该要全力配合,多累积一些经

    验……你知道你能够进来我们公司,真的很幸运,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

    的机会,你应该要好好珍惜。”

    甚至,他还会对薇婷说:“你不多努力一点,是很容易被替代

    的……外面竞争很激烈,能领二十二K

    [1]

    ,你应该要满足了!”

    每次听到维仑说这些话时,薇婷都会感觉压力很大。

    薇婷觉得,自己并不是不愿意配合,但她慢慢发现,这一切,似乎都跟维仑面试时说的不一样;而每次当薇婷提出那些“不一样”与维仑讨

    论时,虽然表面上,维仑似乎会答应要与她好好讨论,但薇婷感觉,维

    仑并不想好好了解薇婷的心情,因为维仑响应她的,都是上述那些让薇

    婷感觉很有压力的话语。

    甚至,维仑有时还会有意无意地说:“唉,你们现在年轻人很好

    命,都很会替自己争福利啦,想当初我们都是老板叫我们做什么,我们

    就做什么,哪那么多意见……”

    维仑所说的这些话,似乎都在暗示薇婷:“你是个草莓族

    [2]。”“你

    们都没办法吃苦,只知道拼命帮自己争取权利。”

    听了这些话,薇婷一方面觉得受伤,她认为自己并不是“草莓族”、抗压性太低,或是非得争取自己的权利不可,而是因为这些状况都跟当

    初面试说的“不一样”,她只是想要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但另一方面,薇婷也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太会计较?是不是不够努力?抗压

    性不够?

    正当薇婷努力调适现在工作与自己原本期待的落差时,主管维仑突

    然对薇婷提出一项要求:要求薇婷隔天就到外国出差两周。原本这趟出

    差应该是维仑的工作,但维仑说自己“家中有非常重要的事情,且工作

    上也离不开”,因此要求薇婷代替自己去出这趟差。

    薇婷觉得这一切实在太突然了,而且,这趟出差所要面对的,并不

    是自己接触过的、熟悉的业务,薇婷也很担心自己会因为不熟悉而搞

    砸。因此考虑过后,薇婷告诉维仑,自己可能没办法去。

    没想到,维仑听到薇婷的响应后,非常生气。他骂了薇婷一顿,认

    为薇婷“面对工作不够积极,这样是很容易被淘汰、不会成功的”,而且

    他还对薇婷说:“原本我觉得你是可造之材,因此向公司上层大力推荐

    你,你才有机会进来我们公司。没想到你面对工作居然这么消极,真的

    太让我失望了!目前你还没有过试用期,如果你要继续用这种态度面对

    工作,我不太确定你是不是有机会可以通过试用期,你自己想清楚!”

    听到维仑的这番话,薇婷感到进退维谷,一方面担心自己工作不

    保,一方面也怀疑:难道自己真的消极,又不够努力?

    对薇婷来说,答应这次出差实在是太过勉强,尤其自己已经有安排其他的事情了;但如果不答应,会不会因此失去这份工作?

    维仑的话,既让薇婷觉得自己很糟糕、不够努力,又担心如果不答

    应维仑的要求,会使得自己无法通过试用期;因此薇婷只好勉为其难地

    答应,但薇婷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可以胜任这份工作……

    在职场上,或许我们都经常听到类似薇婷与维仑的例子。为了让我

    们更清楚、详细地来观察“情绪勒索”的互动状况,苏珊·佛沃在《情绪

    勒索》一书中,提出了“情绪勒索”的六大特征,分别为:要求、抵抗、压力、威胁、顺从、旧事重演。以下以薇婷的故事为例,来说明这六大

    特征的表现方式:

    一、要求(Demand)

    薇婷的主管维仑,在薇婷进入公司后,开始要求薇婷“多做一些

    事”。那些事情,可能包含维仑自己的工作内容,或是超过维仑原本对

    薇婷承诺的工作内容。

    实际上,在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尤其在职场,必须面对一些

    超过自己工作职责,或是重要他人的需求,其实是很常见的;因此,并

    非所有要求都是“情绪勒索”, 有时候是对彼此关系(情感或工作等)

    的需求表达与确认。

    有时候,表达自己的需求,其实对于关系来说也可以是正向且健康

    的;而两者最大的差别,其实在于,对方对他的要求是否非常坚持,毫无转圜的余地;他是否无视你的感受与你的底线,步步进逼,且为

    达目的,不择手段。

    二、抵抗(Resistance)

    面对时常出现的,超出工作职责的要求,一开始,薇婷并没有直接

    接受。她面有难色,且对维仑说的话产生怀疑,因此,她开始针对这些

    工作内容的“不一样”,向维仑加以确认,没有直接接受维仑的要求;但

    考虑到维仑是自己主管的身份,薇婷虽提出疑问,但也没有很直截了当地说“不”。

    三、压力(Pressure)

    当维仑发现,薇婷不如自己预想的一般,直接接受他的要求时,面

    对薇婷的“抵抗”,他并非试着去找薇婷谈,了解她的感受,或是与薇婷

    开诚布公地讨论;相反地,他选择使用一些话语,让薇婷产生“压

    力”:“你才刚开始工作,对于工作应该要全力配合,多累积一些经

    验……你知道你能够进来我们公司,真的很幸运。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

    的机会,你应该要好好珍惜。”或是“你不多努力一点,是很容易被替代

    的……外面竞争很激烈,能领二十二K,你应该要满足了”……

    维仑说这些话,其背后的含义其实是:“我是为你好,你不要不领

    情”,甚至借由贬低薇婷,使得薇婷有个错觉:“我的感觉好像是不对

    的、不重要的”,维仑也希望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四、威胁(Threat)

    在察觉薇婷的“抵抗”,发现薇婷不如自己想的“逆来顺受”时,维仑

    除了给予薇婷一定的压力,也可能会用一些言语来威胁薇婷。

    例如:“原本我觉得你是可造之材,因此向公司上层大力推荐你,你才有机会进来我们公司。没想到你面对工作居然这么消极,真的太让

    我失望了!目前你还没有过试用期,如果你要继续用这种态度面对工

    作,我不太确定你是不是有机会可以通过试用期,你自己想清楚!”

    维仑说出上述那些话,不但让薇婷产生罪恶感,且他知道这份工作

    对于薇婷的重要性,所以他语带威胁,暗示或明示薇婷:“你如果不按

    照我的话做,我就会让你失去你觉得最重要的事物:这份工作。”

    事实上,情绪勒索者擅长知道被勒索者“最在乎的事物”为何; 因

    此,一旦我们不按照他想要的方式去做,他就会让我们非常不好过,甚

    至他会威胁让我们失去那些“我们最害怕失去的事物”。 例如:与情绪

    勒索者的关系、工作、钱财、成就、名誉……也就是说,他们会试图挑

    战我们的“安全感”,让我们觉得不安、恐惧。

    五、顺从(Compliance)当维仑的压力与威胁,让薇婷感觉害怕、不安;为了克服这个不

    安,薇婷觉得似乎只有按照维仑的方式去做,才可以保有自己的安全

    感、工作, 证明自己的能力,以及和维仑维持一定的良好关系,以“回

    报他的赏识”。

    因此,薇婷可能会屈服,按照维仑的方式去做。而后,两人又会维

    持一段“看起来关系不错”的互动,维仑可能也会恢复成当初那个和蔼可

    亲的模样,以“奖励”薇婷的听话。

    六、旧事重演(Repetition)

    慢慢地,维仑在与薇婷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会愈来愈清楚地知道薇

    婷在乎的事物是什么,以及用什么方法、言语威胁,可以让薇婷就范,于是维仑在下次有同样需求时,就会故技重施,让薇婷再次屈服在他的

    需求之下。

    而薇婷一次次的屈服,也是帮助维仑有机会一次次调整自己“情绪

    勒索的技术”, 让他更精于这项技巧,而薇婷也在这段关系中,更加动

    弹不得 ,只能被迫继续满足维仑的需求。

    你的生活中,是否时常以他人的感受为主?

    你是否时常为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委屈了自己?为什么我会动弹不得?——摆脱不了的“责任”与“你应该”

    从前文提到的“情绪勒索”六项特征,以及我自己的实务经验,我从

    中观察发现,情绪勒索的互动循环,其实牵涉到三项非常重要的元素:

    自我价值感、罪恶感与安全感。

    也就是说,身为情绪勒索者,他们非常擅长做一件事情:贬低你

    或你的能力(自我价值),引发你的罪恶感,以及剥夺你的安全感。

    贬低你或你的能力

    当情绪勒索者发现你不愿意满足他的需求时,他会使用一些方法,让你感觉自己的判断力有问题。甚至,他们会让你感觉,如果你不按照

    他的方式做,是你的错,是因为你的个性有缺陷、判断能力不够、太过

    懒惰、能力不足……他们会使用各种方法,让你怀疑自己的“感受”是错

    的、是自己不对,还会用各种理由美化他们自己的需求,以展现“他们

    是对的”。

    很多时候,他们可能会据理力争,极力想说服你“相信他们是对

    的,而你是错的”,而且有的时候,他们可能是个权威(上司、父母、老师……),因此当他们“非常肯定地”否认你的感受,甚至贬低你的性

    格、能力或判断力时,你可能也会开始怀疑自己的感受“是否正确”,而

    觉得他们说的“有可能是真的”。

    你可能就会这么想:“我不按照他的需求去做,就是我不好;他的

    判断可能是比我更正确的,我的感觉可能是错的。”

    于是,你会感觉自己并不重要,而他们的感受是更重要的。 你会

    在这过程中愈来愈忽略、否定自己的感受。慢慢地,你也会失去自我价

    值感,产生自我怀疑,对自己将愈来愈没有信心。

    “贬低”你或你的能力,几乎是“情绪勒索循环”中最关键的一点。原

    因是:当你被贬低时,你会感觉自己糟糕、觉得自己不好……而为了

    让自己好一点,情绪勒索者放出的饵,就是:“只要你按照我的要求方式去做,我就会肯定你。”

    这些情绪勒索者的“肯定”,可能是口头上的肯定,也可能是相对比

    较平静而非发怒的情绪,或是一些物质上的奖赏等。

    而当被勒索者因为情绪勒索者的贬低,因而感觉“自己不

    好”时,“按照他们的方式去做”,很多时候,似乎就是“让自我感觉变

    好”的唯一途径。

    这也是“贬低”这个元素,在情绪勒索中如此关键的原因之一。

    引发你的罪恶感

    情绪勒索者与一般的勒索者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因为他与我们多半

    是有一定的关系。他可能是我们的上司、属下、同事,也可能是我们的

    父母、孩子、亲戚、家人,更可能是我们的伴侣、朋友……正因为他们

    与我们有一定的关系,使得情绪勒索与一般勒索最大的不同,与最让人

    难以摆脱的,就在于“引发你的罪恶感”。

    情绪勒索者会怎么引发我们的“罪恶感”呢?

    他们可能会这么做:

    在贬低我们之后,他们可能还会使用一些话语,与贬低我们的话语

    交错进行。

    比如,他们可能会这么说:

    “我是为你好。”

    “我这么照顾你,你居然不听我的话。”

    “我这么赏识你,你让我失望了。”

    “你不按照我想要的做,难道你不爱我吗?”

    “就是因为你不按照我的方式去做,别人知道就会觉得我不好,我

    会很丢脸。”上述这些言语,都好像在控诉:“我对你那么好,你怎么可以不按

    照我的话去做?”这些话的目的,都是想让我们觉得:“我真是不识好

    歹。”好像我们在这个互动中,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那都是我们

    的错觉。

    情绪勒索者总是在提醒我们:我们的人生有“责任与义务”去满足

    他们的需求,这样才显得我们“够好”。 对他们而言,“这是你应该做的

    事”。

    而在情绪勒索者试着贬低我们,让我们失去了自我肯定、自我信任

    的能力后,“引发罪恶感”成为加深我们“觉得自己糟糕”的“感觉放大

    器”。当我们被贬低,又在他们的言语中,戴上了他们为我们准备的“应

    该怎么才对”的大帽子,那种觉得“自己很糟糕”、“自己让别人失

    望”、“自己很不对”的感觉,会使我们感觉很差、非常焦虑,甚至让我

    们动弹不得。

    此时,如果他们对我们提出他们的要求、标准,要我们照做时,我

    们对于他们释放出的“你只要满足我的需求,你就是好小孩、你就是很

    乖、你就是很棒”的讯息,有时是难以招架的。

    对被情绪勒索者“贬低”,而失去自我价值感的我们而言,他们的肯

    定,很多时候,就可能成为我们情感上暂时的“浮木”。

    也就是说,为了要让我们“自我感觉好一点”,希望不要觉得自己这

    么糟糕时,我们可能就会抓住这个讯息所暗示的“好做法”,而愿意按照

    他们的方式去做,满足他们的需求,以得到他们好的评价,用以替代原

    本存在我们心中的“自我价值感”。

    而情绪勒索者,也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剥夺你的安全感

    有些情绪勒索者除了使用上述的方式以外,还会做出一些明显的威

    胁,而那些威胁可能直指你最在乎的事情。

    例如:“你要不照我的方式做,要不我们分手。”

    “你要是跟他结婚,我们就断绝亲子关系。”

    “你要是不按照我的方式做,我就死给你看。”

    “你如果不按照我的方式做,你就会失去这份工作。”

    “要是你不听我的,我就让你身败名裂。”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情绪勒索者知道,对你而言,你“最在乎的事

    情”是什么,于是他们会威胁你,剥夺你的安全感,让你觉得不安。

    你的安全感就像“肉票”一样,情绪勒索者会让你觉得,你的“肉

    票”就在他手上,而你如果想赎回,就只能乖乖听他的话,按照他的方

    式做。

    这项特色,也是这段互动关系被称为“勒索”的原因:情绪勒索者威

    胁将夺走你的重要事物,让你感觉焦虑、害怕,于是你只能按照他们

    的方式做,以求减轻不安与恐惧,“赎回你的安全感”。

    但很多时候,你的安全感就如你的弱点,被情绪勒索者牢牢掌握在

    手中;只要第一次勒索成功,他将食髓知味,跟你愈要愈多;而你也会

    在一次次的退让中,你的自我与快乐都在这过程中消失殆尽。

    看完上面所描述的“三元素”,你是否觉得似曾相识?实际上,综合

    这三元素,我们几乎可以说,情绪勒索者其实一直在向被勒索者传达一

    个讯息:

    “你有‘责任’让我觉得你变得‘更好’了。”

    也就是说,情绪勒索者认为,被勒索者有让情绪勒索者觉得其变

    得“更好”的责任;而且,这个“更好”的标准,是由“情绪勒索者”所定

    义的。

    另外,不能忽略的是,很多时候,情绪勒索者可能会使用“强度很大的负面情绪”,作为“包装”这三元素的手段;而强度很大的负面情

    绪,会使得“情绪界限模糊”的被勒索者,心里产生很大的压力,觉得自

    己需要担负对方的“情绪责任”,于是,情绪勒索者得以“遂行其是”,而

    被勒索者只能任凭其予取予求。情绪勒索者的模样

    对于被情绪勒索者而言,或许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成为情绪勒

    索者?尤其,他很可能是我们的重要家人、亲密伴侣、知心朋友、主管

    同事……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变成了对我们不停索求的情绪勒索者呢?

    他们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而他们,又有什么特征?

    你拒绝我的要求,就是拒绝我

    “之前在公司里,有个坐我隔壁的同事,时常跟我抱怨她工作太

    多,主管对她很苛刻,让她总是没办法准时下班去接孩子,导致她的孩

    子总是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幼儿园里等。

    “有一次,她跟我说,因为她那天要提早离开去接小孩,所以拜托

    我帮她去开一个会。平常上班听她吐了不少苦水,觉得我们交情还算可

    以,也看着好几次她赶着下班接小孩,其实蛮同情的,所以我就答应

    了。

    “没想到,从那次开始,我同事时常在快下班的时候,把一些原本

    是她该做完的工作丢给我,理由也多半都是:她要准时下班去接小孩。

    问题是,原本我以为只是一次性的帮忙,结果后来,却变成了我自己都

    没办法准时下班;而她,明知道自己工作做不完,却还是在上班的时候

    打混、和别人聊天、逛网拍……最后再把做不完的事情丢给我,要求我

    帮忙,跟我说:‘因为我要准时下班接小孩。’

    “后来,我觉得我真的受不了了!有一次,在她又尝试要把工作丢

    给我的时候,我鼓起勇气拒绝了她。

    “没想到,她居然当着全办公室同事的面,把我骂了一顿。说我只想打混、不想多做事,个性很消极,工作态度很差,而且还骂我自私,不替人着想,是只会独善其身的老姑婆……”

    看了这个例子,你是否觉得惊讶?是否觉得,怎么会有人居然

    把“别人的帮忙”当成“理所当然”?甚至最后变成了“你不帮忙我,就是

    你欠我”?这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这个例子很明显地呈现出“情绪勒索者”与“被情绪勒索

    者”思考模式、内心世界的不同;而谈到“情绪勒索者”与“被情绪勒索

    者”内心世界的不同,就要谈到面对“他人自我需求”时,这两种人内心

    的不同看法。

    就如同我前文提到的,在人际互动中,自己有需求,并且提出来讨

    论,是相当常见的人际行为,并不是所有这样的行为,都构成情绪勒索

    的要件。所以,也并不是会提出自己需求的人,就是会情绪勒索的人。

    那么,“情绪勒索者的不同点”,究竟在哪呢?

    事实上,就如同这个例子,许多情绪勒索者的特色是,在“他人与

    自我的需求”起冲突时,很多时候,他们会选择性地“忽略他人的感受与

    需求”,而且,他们会自动地“放大”自我需求的急迫性。

    也就是说,他们的内心里,当感受到“自我需求”与“他人需求”起冲

    突的压力时,会促使其升起一股让情绪勒索者难以忽略的“焦虑感”。那

    股焦虑感,会让情绪勒索者感到强大的不安。

    为了安抚这种不安的感受,情绪勒索者 便会“放大自己的需求”,并且尝试将这个压力与焦虑,转嫁到别人身上,让别人能够满足自己

    的需求,以此让自己的焦虑感降低, 减轻不安的感觉。

    所以,就会出现如上述举例中的公司同事,“合理化”他人的好心帮

    助,把“别人满足自己的需求”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认为,“不满足自己

    需求”的对方,是“很坏”的、是“自私”的。

    这也就会产生“怎么会这么‘不客气’地觉得,别人帮你是他的义务?

    不帮你就是可恶?”这种令一般人傻眼,也不能理解的感受与结果。另外,情绪勒索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对于他人的拒绝(挫

    折),其忍耐度是很低的。如上文举的例子,公司同事面对对方的拒绝

    时,不能理解对方的困难,反而像是“恼羞成怒”地把对方骂了一顿。也

    就是说,很多时候,他们无法接受别人的拒绝。他们认为:“你拒绝我

    的要求,就是拒绝我。”

    请注意我刚刚用的形容:“面对拒绝,情绪勒索者像是恼羞成怒地

    把对方骂了一顿。”

    一般而言,在我们小时候,我们会在一次次的失败,或是在人际关

    系的不遂人意中,慢慢地培养我们对挫折的忍受度。尤其,如果我们有

    界限清楚的父母,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发现:或

    许,我们并不是每一次的需求都可以被满足,有时候也可能被拒绝,或

    是父母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但,这并不代表父母不爱我们。

    我们会学到:父母拒绝我们,并不代表他们拒绝跟我们“建立亲密

    关系”,或是“讨厌我们”。

    但如果遇到情绪界限不清楚,或是将“拒绝小孩需求”作为“惩罚”,将“答应小孩需求”作为“行为奖赏”的父母或照顾者;甚至,如果这个照

    顾者,对于小孩的需求有求必应,甚至帮孩子“避免”许多挫折发生的可

    能性,打造出一个“无菌环境”时……如此,小孩对于“自己的需求被拒

    绝”这件事,就可能会变得敏感,甚至会在被拒绝的当下,感受到强大

    的失望、情绪失落与痛苦。

    这种失望与失落,有些时候,甚至会引发情绪勒索者的“羞愧感”,让情绪勒索者下意识觉得:对方拒绝自己,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

    他拒绝了。

    情绪勒索者在面对这种“羞愧感”时,会一直觉得自己“不好”,而这

    种羞愧感是很难接受与消化的。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情绪勒索者

    很容易“恼羞成怒”,开始把内心的羞愧感,投射到让自己产生羞愧感

    的人身上,认为“是对方的错,对方不该让我有这种感觉”, 于是,情

    绪勒索者从“觉得羞愧”,转变成“都是对方的错”的攻击反应,愤怒地指

    责无法满足他需求的人,一发不可收拾。

    实际上,“对挫折的忍耐度低”这个特征,时常出现在情绪勒索者的

    情绪表现中。当他们面对他人的拒绝时,他们从未好好学习过:面对这种状况该如何学着尊重别人,以及内心的失落该如何调适。他们甚至会

    将对方的拒绝放大,认为这是因为对方不够重视彼此的关系,或是否

    定、讨厌自己。

    这种想法,会使他们内心的恐惧、痛苦、失望、羞愧等各种情绪一

    拥而上,化为很深的焦虑感。这份焦虑感,便成为情绪勒索者的力量,驱使他们不接受拒绝,且会使用各种方式去要求他人,认为对方必须要

    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

    对此时的情绪勒索者来说,只有当他们的需求被满足时,他们的焦

    虑才能暂时降低,并等待着下一次的焦虑再被激起。

    无法摆脱的不安全感

    “你知道我女友吧?我最近觉得快受不了了,她不但每天要掌握我

    的行踪,要我跟她报备,告诉她我要去哪里,还要随时随地‘on call’。

    她会随时打电话查勤,问我在哪里,只要我有个吞吐、迟疑,或是,不

    小心上周跟她说的行程与今天她查勤的不符,她就立刻大发雷霆,说我

    不爱她,或是我欺骗她、不在乎跟她的关系。

    “我的老天!我知道她有不安全感,我也不是不愿意安抚,但这也

    太严重了吧!有时候,就算我其实没做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一接

    到她的电话跟质问,我就会有种心虚的感觉。她就像是秘密警察,整天

    刺探我,让我感觉我好像随时都会做错事。对于这段感情,我也没办法

    投入。每天光应付她的询问,我就精疲力竭了……”

    这个故事,是否让你觉得熟悉?或是说,你正好有个缺乏安全感的

    另一半呢?

    事实上,有一些情绪勒索者,就如同这个故事中的“女友”一般,时

    常疑神疑鬼、非常不安。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可能因为过去的成长经

    验或情感经验中,自己有过被遗弃、被忽略或被欺骗的痛苦经历,因此

    他们怀抱着这样的不安,继续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这些不安就会袭

    来,让他们产生很大的不安全感。麻烦的是,一旦之前的痛苦经历,他们并没有好好面对,了解这些

    不安其实是来自“内在”时,这些过去的经历,就会像是他们的“未竟事

    宜”,会使得他们在遇到类似场景或互动时,让他们出现“既视感”,使

    他们感觉相似或熟悉;而如果现在的亲密关系,因为对方的拒绝,或关

    系中的挫折,有机会勾起他们在过去经验中,所经历过的强大的不安与

    痛苦时,这些“过去没有处理完的情绪”,会和现在事件所勾起的类似情

    绪“合为一体”,变成极大的恐惧与不安全感,击垮情绪勒索者的理性。

    遇到任何会勾起他们“既视感”、勾起不安的情况,这些人就会感到

    无助、自我怀疑,极为害怕失去,并且因为这样的想象产生极大的焦

    虑:“糟糕,我可能会失去这段关系这个人这份幸福。”甚至,他们没

    有意识到,这个不安其实是来自他们的过往经验,源自他们的内在;

    所以,他们还会把自己的不安投射到对方身上,认为“是对方让自己感

    觉不安的”。

    于是,他们会采取各种强硬,甚至非理性的情绪勒索手段,只为了

    阻止他们内心最糟结果的发生,并且借由这些手段的执行,来获取些许

    的控制感与安全感。

    就如同上文故事中的女友,当她对关系产生不安时,她将这个不安

    投射到男友身上,为了控制最糟结果——也就是男友欺骗她或离开她的

    结果——不要发生,她采取了各种强硬的情绪勒索与控制手段,包含查

    勤,怪罪对方让她不安、不够爱她等,用极大的情绪反应来贬低对方与

    引发对方的罪恶感,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控制对方行为,借此减少自

    己的不安。

    像这样的情绪勒索者,他们并非是纯粹只在乎自己感受的人。有些

    时候,他们可能也是在乎别人感受的;但是,当让他们出现强大不安感

    的焦虑来袭时,他们的脑袋完全被“可能会失去”的那种“命悬一线”的焦

    虑感给绑架。

    他们无法理性辨别,现在自己身边亲密的人,与自己的互动所产生

    的“拒绝”或“挫折感”,究竟只是亲密互动行为中常见的“小冲突”,还是

    会使他们失去赖以生存之关系的“大悲剧”。于是,他们使用情绪勒索,执着于某些行为,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方式做,借此感觉“一切可控”,以期获得一些安全感。只想到自己

    “我和我的未婚夫交往了八个月,之前由于他在外国工作,所以我

    们聚少离多,原本打算今年他回来台湾工作后,我们就结婚。但等他回

    台湾,我们见面频率变高后,我开始觉得不对劲。

    “他时常有机会跟别的女人单独相处,不论是去谈合约、出差、吃

    饭、开会……这些女人可能是他的事业伙伴、不能得罪的客户,或是他

    的‘好朋友’。

    “有一次,他说他要跟他的‘好朋友’吃饭,结果吃到了三更半夜都没

    回家。于是我受不了,我跟他说,我没办法接受他与许多女人互动甚密

    的生活。如果我们要结婚,我会希望他能够有所调整。

    “没想到,听到我这么说,他居然情绪大爆发!

    “他说,他原本以为我是个聪明、懂事、独立,不是那种会乱吃飞

    醋的幼稚女人,没想到我跟那些女人没什么两样,而且还不停地怀疑

    他,这让他觉得非常受伤。

    “‘爱情最重要的就是信任,你对我根本就不信任,还想要干涉我的

    人身自由。我觉得你好自私,根本只是想要控制我跟占有我,一点都不

    爱我!’他还说,如果我这个样子,他觉得结婚的事情应该要暂停,否

    则结婚之后,他的生活会更不自由,因为,他没有办法活在一个‘一天

    到晚被老婆怀疑查勤’的婚姻里。

    “听他这么说,我觉得好难过,我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并没有真的

    不信任他,只是他太常与其他女人单独会面,这点真的会让我觉得不

    安……我并没有想要掌控他的生活,但听他这么说,我觉得我好像真的

    很幼稚、很自私,都没有好好替他着想……”

    有些情绪勒索者,他们的“同理心”很低,的确是“在乎自己的需

    求”大于他人的需求。对他们而言,可能很少注意到别人的需求是什

    么,而时常觉得“自己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甚至会认为他人的判断都是错的,只有自己的判断是最正确

    的,即使有时候他们可能会从对方的反应注意到:自己忽略了他人的需

    求。但他们会合理化自己的忽略,并且认为自己的需求与判断“才是最正确的”。

    而当他们被对方提醒:“你只在乎自己的需求,却忽略我的需求,甚至为了你自己的需求而牺牲我的感受”时,面对因而升起的罪恶感,他们采取的策略不是自问“我是否伤害了别人?”,相反,他们常会使用

    一种方式来面对他们的罪恶感:“推卸责任。”

    他们会先发制人,把错怪在别人身上,借由这种“推卸责任”的方

    式,可以让他们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感觉好一点。

    就与故事中的这位先生一样,他并没有试着去理解对方的感受,理

    解自己跟女性友人时常单独会面的行为,可能会造成未婚妻的不安;反

    而将责任全部怪在对方身上,认为是对方不信任自己,是对方的错。

    这类情绪勒索者,因为“只想到自己”,且很难接受“自己可能做得

    不够好”。那种“觉得可能是自己做不好”的感受,会让这类情绪勒索者

    感觉很差,于是他们选择把错怪在对方身上;他们会更快、更大声地说

    出自己对他人的指责:“都是你的错,是你忽略我,是你先……”他们用

    推卸责任的方式,放大自己的伤害,希望达到让对方因而产生罪恶感的

    目的,他们才有机会遂行其是,让对方因为罪恶感,而愿意按照自己的

    要求去做。

    这类情绪勒索者的盲点,在于:他们从没有学过,互动关系是需

    要,也可以讨论与协调的;而考虑对方的需求,修改自己的行为,并

    不代表自己就是“错了”,是“很糟糕的人”。

    或许在过往的经验中,这类情绪勒索者承受着“失败错误就是很糟

    糕”的价值观,使得他们在面对自己可能“被指责被要求”的情境时,会

    觉得特别焦虑;为了安抚自己的焦虑,他们会将错误丢到对方的身上,这也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方法。

    从过程中感受自己的重要性

    “我妈是个很伟大的女人,她穷尽一生之力,养大了我们家三个小

    孩……对,我从不否认这点。但是有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跟我妈相处,会让我压力很大。我妈总是会跟我们絮絮叨叨地说谁对她怎样怎样不

    好,比如说她小时候怎么被爸妈亏待,长大后怎么被朋友亏待,结婚后,又怎么被后来离开我们的爸爸亏待。

    “她常说,要不是因为我们,她现在一定是个女强人。她是为了我

    们才不再嫁,也没有好好发展自己的工作,所以要我们一定要好好孝顺

    她。

    “其实包括我的弟弟妹妹,我们都不是不孝顺的坏孩子,但是有时

    候,我们会觉得妈妈的要求真的很难满足。

    “比如说,如果她有需要,她打电话给我们,我们都要随时接电

    话,不论我们是否在上班,或是正在忙其他的事。

    “她对我们念的科系、工作、交往的朋友,甚至结婚的对象,都有

    她自己的一套标准与要求。如果我们不按照她的想法去做,她要不就声

    泪俱下地骂我们不孝,要不就说是为我们好,我们都不会想。

    “每次遇到我们不顺从她,妈妈最常骂我们的,就是说她一生过得

    多苦,好不容易拉拔我们长大,别人都以为她可以享福了,没想到三个

    小孩对她如此不孝,不懂得感恩,还忤逆她,不懂妈妈的心情……

    “每次一听到妈妈这么说,我和弟弟、妹妹就一起没辙了。我们真

    的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我们只是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代表我们不

    孝?好像我们没有按照妈妈想要的去做,我们就对不起妈妈。做自己,好难……”

    有些情绪勒索者,他们重视自己的需求与感受大于别人的,是因

    为他们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被亏待”。

    可能从小到大,他们时常感觉到委屈、不满足,所以一旦有机会,他们就希望别人能够“非常”重视他的需求。为了要让别人重视他们的需

    求,他们不惜使用情绪勒索的手段,让自己在这段互动关系中,能够占

    上风。

    对他们而言,他们的需求能够被注意、被满足,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情,即使对方可能是勉为其难地答应,但对这些情绪勒索者而言,对

    方“为了他们”,因而勉为其难答应了一件困难的事情,正代表这些情绪勒索者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有的时候,这些情绪勒索者,并非不知道对方是勉强

    的。对他们而言,在这种人际互动过程中,感觉到对方的“勉强答应”,反而可以让这些情绪勒索者,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而这个感受,也成

    为情绪勒索者的“安全感”,用以安抚他们感觉自己长期被亏待、被忽略

    的不安与焦虑。

    就如同这个例子中的妈妈,借由让子女有罪恶感,因此让子女能

    够为自己做一些妥协与迎合,会让妈妈感觉到子女“孝顺”, 重视妈妈

    的需求;如此,才能弭除妈妈感觉自己长期被亏待的委屈。

    但这类的情绪勒索者,却没注意到被勒索者的委屈;甚至,可能因

    为太过聚焦在自己的委屈上,反而合理、淡化了他人委屈的情绪。认为

    被勒索者为自己做这些,迎合自己的需求,都是“应该的”,根本就“不

    应该有委屈”,否则就是“不孝”。

    从前面的讨论中,或许,你也发现了,大多数的情绪勒索者,他们

    内心的不安与焦虑,其实并不比我们少,只是,或许他们过去学到的,是必须用“情绪勒索”这样的方法,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给自

    己安全感,安抚自己的焦虑。

    但很多时候,他们却忘记了:有时,让他们真正焦虑与不安的,是

    这段关系的好坏;而情绪勒索的手段,可能只让他们暂时获得了表面

    的满足,却让他们失去了真正害怕失去的“重要事物”:亲密关系,以

    及对方的爱。

    在这过程中,被情绪勒索者答应了情绪勒索者,是因为焦虑与害

    怕,而非对情绪勒索者的爱。

    读到这里,如果你发现:“原来,我是个情绪勒索者”时,请你不要

    认为,这本书是在指责“情绪勒索者有多可恶”。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情绪勒索者或被情绪勒索者, 而借

    由探讨情绪勒索者被情绪勒索者的内心世界,并且提醒我们:促使我

    们成为这两个角色其中之一的“焦虑与害怕”是如何运作的,才有机会让

    我们跳出这个循环,真实表达自我,也才有机会使我们获得真正想要的

    东西:对方的尊敬与爱,以及深入、平等且真实的关系。既然,前面我们提到,面对关系,有些人的不安与焦虑,会促使他

    们成为情绪勒索者;当然,也有些人,他们的不安与焦虑,反而让他们

    成为这段关系中的被勒索者。

    接下来,让我们换个角度来了解:怎么样的人,容易被“情绪勒

    索”呢?

    怎样的人,特别容易被“情绪勒索”?

    身为一个人,我们有感受,也有需求。

    我们应该要被尊重、被理解,而不是被“你应该”的教条压抑,使得两人互动时,只有一个人的声音。怎样的人,特别容易被“情绪勒索”?

    我想要当好人

    “这个我不会,你可不可以帮我?”“这些工作真的好多,我做不

    完,你帮我好不好?”“我上次团购的东西没有时间去面交,你可不可以

    帮我去面交?”“你打字好像很快,我打字比较慢,这份数据可不可以拜

    托你帮我打啊?”……

    “你人真的好好!”同事、同学、朋友、家人的要求,总是让你难以

    拒绝……你是这样的人吗?如果你是,那么,你多半是大家口中的“好

    人”。

    以我自己实务工作的经验,我发现,在台湾,有很多人都希望自己

    是“好人”;而且,或许是因为男女教养文化不同的原因,希望自己

    是“好人”的比例,女性又比男性多很多。

    “你为什么希望自己是好人?”当我这么问时,回答的理由不外

    乎:“我不希望别人觉得我难相处”,“我不想要造成别人的困扰”,“我

    不希望别人讨厌我”。

    那什么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不好”呢?当我询问有这种困扰的人

    时,大家有志一同,回答的都是:“拒绝别人的时候。”

    实际上,如果你想做好人,身边绝对不乏让你能够“做好人”的机

    会,问题在于,“为了当好人,你付出了什么代价”?

    尤其是,当对方的要求让你觉得有压力,负担太重,甚至影响了你

    的心情,损害你的权益,让你必须压抑你的需求时;但如果,我们觉

    得“拒绝别人,那代表我们是个不好的人”时,我们就很难学会去拒

    绝“不合理的要求”,而我们就会很容易成为默许“情绪勒索者”对我们

    为所欲为的“被勒索者”。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我想要当好人?”有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必须当好人,因为“没有选择”,因为这个社

    会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我们需要在意别人的目光与评价,需要获得别人

    的好感,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好相处”。

    于是,我们变得非常顾虑别人的需求,在意别人的想法。有时,我

    们勉强自己满足别人的需求,没办法拒绝别人。好像拒绝别人,是自己

    的错。

    尤其,看到自己拒绝别人之后,别人失望的表情,有时会让我们感

    觉:“我做错事了,我让别人失望了。”那种感觉真的很糟。所以我们努

    力,不想拒绝别人。不想因为别人对我们失望,而让我们也对自己失

    望。

    可是,当你选择做好人,你必须付出的代价是:你让某些人,有机

    会可以利用你达到他的目的。你的“必须当好人”及对“别人对自己失

    望”的害怕,让你看不清这个事实。

    于是,你的“好”,反而成为造成“情绪勒索互动”的重要养分之一。

    习惯自我怀疑

    “可是,我每次听到对方对我的责备与要求时,虽然我脑袋知道他

    说的不对,但我总是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我真的有做错什么,所以他才

    会对我这么说?否则他怎么会指责我呢?我如果没有好好反省自己,把

    错都怪在对方身上,那我不就是很不负责任吗?说不定我真的有做错什

    么……”

    你常常出现上述的想法吗?如果是,你可能就是一个“习惯自我怀

    疑”的人。

    习惯自我怀疑的人,对于自己是很没有信心的。当我们是个习惯自

    我怀疑的人,我们很容易就会掉进了“自责的陷阱”中。而这样的人,对于习惯将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并且贬低别人的情绪勒索者而言,简直是个“非常完美的对象”。

    当面对情绪勒索者不合理的需求时,习惯自我怀疑的人,可能会在

    接受情绪勒索者一贯的贬低、推卸责任的手法时,觉得惶惶不安。即使在面对情绪勒索者的要求,其实是非常痛苦而勉强的,但“自我怀疑”会

    使我们问自己:“他说的会不会是真的?会不会我真的做错什么?会不

    会我真的太自私?会不会我的判断是错的?他真的是为我好?而我还恩

    将仇报?”

    很多习惯自我怀疑的人,其实是对于罪恶感很敏感,责任感也很重

    的人。可能在过去经验里,自我怀疑者学会了承接他人的情绪责任。他

    们可能在高标准的环境中长大,时常担心自己做不好,会造成别人的困

    扰、愧对别人。

    他们没有足够的自信,总担心“麻烦”别人,担心别人觉得自己能力

    不好,或对不起别人……这种时常存在的“自我怀疑”与“罪恶感”,被与

    他们互动的情绪勒索者嗅到,而成为开始一段“情绪勒索关系”的关键。

    过度在乎别人感受

    “我的确总把别人的感受放在前面。当别人有需求的时候,如果他

    提出需求,而我没有答应,我就会很有罪恶感;尤其如果他因此而觉得

    失望、生气或难过,甚至因此对我有些指责的言语,我就会更觉得我好

    像做错事了。我好自私,我让他失望了,甚至我也会害怕他因而讨厌

    我。所以,最后,不管再怎么勉强,我总是会答应,然后让自己疲累不

    堪……”

    当我有机会遇到遭遇情绪勒索,深陷其中而痛苦不已的人们,常会

    发现他们有一种共同的特质:在乎别人的感受。

    “在乎别人的感受”,并非是被情绪勒索的必要特质之一。事实上,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你是个在乎别人感受的人,别人与你相处是相当愉

    快的。你将会体贴、善解人意、随和,可能会有很多人与你相处时,都

    觉得如沐春风。

    但问题是,如果“在乎别人感受”的特质太过放大,变得以“别人的

    感受好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时候呢?

    甚至以别人感受为首要,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那么,这样的人,在人际互动关系中,或许常常会觉得非常辛苦。他们无法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一旦别人对他们表达失望、生气、难过等

    负面情绪,都会让这些“极为在乎别人感受的人”不安、害怕。他们会担

    心:是否因为自己没有做好、不够体贴,使得别人有这些负面情绪。

    所以,当别人对他们提出要求时,他们会害怕看到别人失望的表

    情,更害怕发生冲突,甚至被对方讨厌。因此,即使自己百般不愿,他

    们还是会勉强自己答应。

    这些“过于在乎别人感受”的人,不敢忽略别人的任何一个细微表

    情,他们急于取悦别人,却在过程中忽略了自己的委屈。

    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

    当我们检视情绪勒索互动关系时,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关系

    中,“上对下关系”是情绪勒索中很常见,却也是最难挣脱的互动循

    环。

    所谓“上对下的关系”,指的是父母对孩子、上司对下属、老师对学

    生……这种明显有“权力位阶”的关系。有时候,甚至在伴侣亲密关系

    中,也常见这种隐性的权力位阶。

    当出现这种权力关系时,这段关系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有一

    方可以定义、评价另一方,而由于这个权力位阶的影响,另一方不得不

    接受对方的评价”。

    如果,这个时常被定义、评价的一方,是个很在意别人看法,希望

    获得别人肯定的人,就更容易陷在这个互动里面。因为,如果你是这样

    的人,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去确认对方对你的评价与看法,你会努力做一

    些事,只为了能够得到对方的肯定。

    危险的是,如果这个“上”,也就是这段关系中的权力拥有者,他是

    个具有情绪勒索者特质的人,那么,你陷入情绪勒索的可能性,就会变

    得非常高。

    你可能会不停地努力达到他的要求,只为了获得对方的肯定与暂时

    性的赞美。一旦对方贬低你,或是说出“我是为你好”,你可能就会忍

    不住相信,然后按照他的方式去做,只为了得到对方说一句:“你做得很好。”

    当然,这种情绪勒索关系的形成,仍然需要有一个具有“情绪勒

    索”特质的人,与一个“希望获得肯定”的被勒索者,才能完成这整个情

    绪勒索的互动循环。

    但是,我认为这个互动关系,与“上对下的权力关系”有极大的关

    联。这类型的情绪勒索互动,并不能纯粹地仅以个别的角度分析,而是

    必须将其放在一个社会文化的脉络,加以探讨,才能真正了解其根源,并且有机会破除其循环。

    以下,我将就这个华人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脉络,做一个简单的延

    伸讨论。

    “孝顺”文化与对“权威”的尊崇

    “你要听话,不要忤逆师长。”

    “你为什么就是要跟爸妈作对。真的是很不孝。”

    “你要孝顺,要尊师重道……”

    这些话,对于你、我而言,是否耳熟能详?

    华人社会,由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很在乎“孝顺”。“孝顺”这两个

    字,相信每个人都琅琅上口,但是“孝顺”是什么?那就见仁见智了。虽

    然“孝顺”似乎难以定义,但是“孝顺”在传统文化中,毫无疑问被认为

    是“美德”的一种,甚至社会还会选出“孝悌楷模”来加以嘉奖。

    但既然“孝顺”是如此难以定义,那么,父母心中的孝顺是什么呢?

    在许多五六十岁以上的父母眼中,“孝”就是“顺”,好像有“顺”才

    有“孝”。所谓的“顺”,最简单的定义,就是“顺从爸妈的想法与意见”,就是“听话贴心”,也就是说,“孝顺”的标准与定义,是由父母决定的。

    在这个文化架构下,对于某些父母而言,孩子“够不够听自己的

    话”,就决定了孩子是否“有美德”,是否“孝顺”。对这些父母而言,或许,自己的爸妈以前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因

    此,期待孩子“顺”已经变成一种习惯;尤其从小到大,长期跟孩子的互

    动,都是比较权威式的“上对下”的要求与命令:“我说的、做的都是对

    的,你要按照我的要求做。”

    只是,随着孩子长大,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事业与专业知识。这样

    的父母,其实缺乏跟长大的孩子互动的方法知识,于是,还是用过去与

    孩子互动的习惯方式:害怕孩子受伤,希望孩子照着自己希望的路或方

    法做。这样,父母才会觉得安心,觉得有安全感,觉得“这样比较好”。

    但是,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样子。当

    父母无法习惯,也无法接受时,“我养你这么大,你居然这样回报我”这

    类情绪勒索的话就容易出现,而孩子也会碍于因为该“孝顺”的罪恶感,使得自己与父母陷入情绪勒索的循环中。

    有时候,这种社会对“孝顺”的推崇,不只绑架了孩子的自主性,也

    扼杀了父母了解孩子的机会。

    因为“孝顺文化”,有些父母对于孩子应该如何顺从,有太多“应

    该”的想象,使得父母有时无法抛下自己身为父母的权威、尊严与面

    子,认为“我是父母,我为你好,所以你听我的是应该的”,却忽略了

    孩子也是一个“人”。 身为人,他当然有独立的思考、独立的想法,可

    以有需求、有感受,这些都是应该被尊重且在乎的。

    这样的互动,其实有时也可以在师生关系中观察得到。与“孝顺”文

    化类似的,还包括“尊师重道”等文化思想。传统文化中,普遍对于“权

    威”是尊敬且信任的。

    所谓的“权威”,不论是父母、老师、长官、上司……有时候,我们

    社会似乎默许权威、上位者,能够对下位者(子女、学生、下属……)

    有一些严厉的词语或要求,甚至是威胁、是勾起你的罪恶感、是福利的

    剥夺。有时我们甚至认为,权威者对于非权威者的要求或言语责备,就

    算过分,也是训练,也是“有意义的”。

    所以我们都时常听到“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

    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爱之深,责之切”……

    即使,这些要求或话语,可能损及一个人的尊严、自信,甚至剥夺其快乐与活下去的力量。

    要怪罪这些权威者吗?那倒不是,而是需要去理解、去检视。了解

    在过去与现今的教育中,我们如何对于权威的推崇与过度信任、对于孝

    道文化的过于认同,甚至“沦为表面”的状况。

    我并非要全盘否定“孝道文化”、“尊师重道”等传统文化概念;只

    是,需要去深究的是:这些文化概念所代表、传达的意义,并非表面上

    的“老师说的话都要听”,“爸妈都是为我好”,“要听话才是好孩子”而

    已,它所代表的,是不忘本、是感恩、是追本溯源的核心概念。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这些文化架构下,有一个“关于人与人相

    处”的重要概念,是不能被忘记的, 那就是:

    彼此身为一个人,有需求,也有感受,应该要被尊重、被理解,而

    不是被用“你应该”的教条压抑,使得两人互动,却只有一个人的声

    音。

    对于权威者与非权威者而言,两者其实都算是这种“表面儒家文

    化”的受害者:非权威者被压抑、被忽略、无法被尊重,甚至被勒索;

    而许多权威者,也只学会用这样的方法,去得到想满足的需求,却没有

    好好学过另一种沟通方法:理解对方,并且将自己的需求传达,而后找

    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妥协方式。

    我认为这个文化背景,更是使得“情绪勒索”在华人社会如此常见

    的原因。

    或许,读到这里,对于情绪勒索的样貌,你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

    但是,我们要如何摆脱情绪勒索呢?我认为在讨论“方法与技巧”之前,有一个更基本的部分,是我们深陷情绪勒索其中的人,都需要知道的重

    要概念,那就是:

    唯有提升自我价值感,才是让你能够不再深陷“情绪勒索”的护身符。

    怎么说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关于情绪勒索“被勒索者”的特点,你会发现,不论是“想要当好人”、“习惯自我怀疑”、“过度在乎别

    人感受”,还是“希望获得别人肯定”,拥有这些特质的人,都有一个共

    通点,也就是:他们多半是自我价值感低落的人。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很难自我肯定,也很难确认自我的价值。

    你对自己可能会很没自信,因此就更容易被情绪勒索者的言语所

    惑,掉入情绪勒索的互动循环中。

    因此,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将讨论为什么“自我价值感”会低落,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自我价值感”,作为摆脱“情绪勒

    索”的重要基石。第二部分 提升『自我价值感』是

    避免被『情绪勒索』的护身符!

    “自信”与“自我价值”的分别

    “自我价值感低落”,那是什么意思呢?曾经有人这么问我:

    “老师,你说自我价值感低落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绪勒索……可

    是,我觉得自己还算有自信,我对我工作的能力蛮有信心的,这样不算

    是有自信吗?这和自我价值感有什么不一样?”

    自信,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由于过去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经验,我们得到了一些客观的成功与成就,或是有一些成功解决问题的

    经验,使得我们慢慢累积起一些对自己的理解与信心。

    “原来做这类的事情对我很简单”,“原来我可以做到这样的事

    情”……从一些客观的成就中,我们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些主观的想法

    与理解。这些,就会慢慢累积成我们对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做

    到、完成一些事情……这,就是自信。

    那什么是“自我价值”呢?

    “自我价值”,代表对自我的评估,接纳,以及尊重自我的态度。也

    就是说,肯定“自我价值”,指的是:

    我肯定我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我相信,我不需要总是得做到

    什么,或证明什么,才代表自己是有价值的。就算我有一些缺点,或

    是我还做不到什么,甚至我有时候会失败……但我都相信,这些事

    情,是因为我“没做好”,而不是“我不好”。 只要我好好努力,我相信

    我可以做得好,而我也不会因为这个失败,就怀疑自己存在于世界的意义。

    也就是说,你愿意相信:

    我的存在,就是我的价值所在,我并不需要费力去证明什么,做到

    什么。我的存在,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也就是:对自己,完全的接纳。自我价值感低落的人,容易陷入情绪勒索的困境中

    当然,我也有遇过许多人,他们虽然拥有客观的高成就,或大量的

    成功经验,但是这些客观的成功,并没有构成他们主观认定自己是“有

    能力成功”的想法。这些成功经验,反而成为他们“应该要达到的标

    准”。

    他们无法肯定自己的能力,享受自己的成果。只能汲汲营营于一次

    次的成功,希望借由这些成功,减轻自己的焦虑,让自己感觉到,自己

    做得“还可以”,以此维持自我人生的意义。

    当“客观的成功”无法被“主观的理解”接受时,我们真正的“自我肯

    定”就很难累积,很难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信心;因此,面对考验,我们时常会感到焦虑。

    为了摆脱这个焦虑,我们会更努力地去追求“客观的成功”,与“外

    在的肯定评价”,以此作为我们赖以为生的标准; 因而,这样的我们,时常会被外在评价给左右。

    如果你有这样的特质:即使你客观能力再好,你可能都“不觉得自

    己很好”,都“觉得还好”。但偏偏,每一次的“成功”就是你对自己的标

    准,因此别人时常觉得你“高标准”、“完美主义”。你也发现,你时常被

    你的焦虑绑架,没办法停下来不要求自己。

    这样的你,可能很习惯自我怀疑,也很希望获得他人肯定,尤其如

    果那个人,是个“权威”:他可能是你的老师、教授、主管、某行业的专

    业人士……

    如果,他有些要求,而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情绪勒索的方式:

    贬低你的能力、让你有罪恶感等,习惯自我怀疑与希望获得别人肯定的

    你,可能就会因此忽略你自己的意愿,努力去达成他的要求与期望。

    或许,撇除焦虑,你大概也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做到一些事情的;

    但这些“做得到”,会成为你认为自己“应该要达到的标准”。如果你达不到标准,或是不小心失败了,你就会觉得“自己好糟

    糕”,认为问题就是出在自己身上。如果你成功了,你可能会跟自己

    说“应该的”,或认为是因为运气好,或只是因为“我比较努力”,没办法

    好好肯定做到这些事情的自己。

    尤其,当别人的要求,与你的需求、感受相抵触时,为了获得别人

    的肯定,你可能会放弃自己的感受,反而迎合对方的需求,只为了对方

    的一句肯定的评价。

    因为对你而言,你的人生中,自己的情绪、感受不是最重要的;能

    获得别人的肯定与爱,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这样,你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即使你知道自己或许是有一定的能力;但你的自我价值,却总是取

    决于“别人是否可以肯定我的能力”,而不是“我能不能重视我自己的感

    受”。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看到这里,会不会对于这个过度努力,时常觉

    得不安,要尽力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觉得心疼呢?

    如果可以,好好的心疼自己,也好好的拥抱自己吧!

    你能不能爱这样的自己?能不能对自己说:

    嘿,你做得很好,你辛苦了。你就算什么都不做,我仍然觉得你是

    有价值的。我爱这样的你。

    我爱这样的自己。

    这些话,是你面对情绪勒索者质疑的勇气来源。

    因此,当你面对情绪勒索者时,如果可以,试着问问自己:

    我能不能尊重我的感受?当我不喜欢这件事时,我能不能就拒绝?

    而不需要担心、焦虑、恐惧,觉得自己不好或很糟糕?当别人用“你不

    答应我的需求,我就会贬低你,或是觉得你不够好”时,我能不能不接

    受这样的威胁,而相信一件很重要的事:只有我自己,可以定义我自己。

    当我能够相信我自己够好,我就不用总是必须,向这个世界证明什

    么。

    我需要证明我够好吗?不,我不需要。

    因为我相信我够好。

    当你开始练习相信自己“够好”,存在于这个世界有其重要性与价

    值,重视自己的需求与感受甚于他人,不会常常委屈自己时,那么,你

    就有足够的自我价值感与勇气,去抵抗情绪勒索的手段。

    如何相信自己够好?

    或许,在看到“相信自己够好”的文字时,你可能内心闪过:“我知

    道,但要怎么做到?我就是做不到这件事。”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我想邀请你感受一下:“你平常都是怎么对

    自己说话的呢? ”

    多半是鼓励的语言,还是指责、挑剔的语言?

    如果你发现,你对自己说的话,时常是挑剔、责怪、指责的语言。

    那么,你很难相信自己够好。

    怎么说呢?

    请你想象一下:

    如果,有一个孩子,他身边的大人,不论是他的父母、老师,总是

    挑剔他,认为他不够好,时常严厉地责骂他,挑他的毛病。

    即使他的外在表现很不错,你认为他有没有自信?他会觉得自己够

    好吗?

    我相信,你应该知道,答案是否定的——

    不管这个孩子外在表现再好,他都很难相信自己够好,也难以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他总是会自我怀疑,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好。

    身边与我们有关的人,对我们的责备,会对我们的自我价值伤害如

    此之深。

    更何况:如果是你最亲近的人,也就是你自己,时常指责、挑

    剔、责备自己,那么对自我价值的伤害,将会是多么的深?

    尤其是:我们总是知道,说什么话会最让我们自己在意,最让我们

    自己受伤。

    而我们会这么对待自己、对自己说话,很多时候,是将过往童年

    时大人对我们说的话,包括父母、老师等,学了起来,内化成我们内

    心的语言。

    讽刺的是, 我们痛恨他人如此挑剔、指责我们,但我们却又下意

    识地认为:“唯有如此严厉地对待自己,我们才会进步。”

    在这种语言的“洗脑”下,我们不觉得自己够好,也不相信自己够

    好。

    所以,如果你愿意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待自己,请你练习辨识

    自己习惯对自己说的话,是不是一些负面的语言?

    如果是,请停下内心对自己的挑剔与责备,告诉自己:

    我已经努力做得很好了,我不需要这样挑剔、责备自己,我也能做得很好。

    如此,你开始愿意温柔地对待自己,你才会愿意开始相信:“我是

    够好的。”

    你的眼睛里,是否只看得到对方的感受,甚至极为放大,却忽略了你自己的感受?即使你受到了相当大的伤害或侮辱,你都会让自己

    忽略或压抑,使自己没有感觉?

    因为,唯有没有感觉,你才不会

    在顺从对方的要求时,感觉太过受伤。

    但那些没有感受到的伤,并没有消失,而是被我们埋在内心深处。童年对自我价值的影响

    童年对于我们“自我价值”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父母如何带领我们

    理解“挫折”与“失败”,是一个影响我们对“自我价值”看法的重要环

    节。

    我曾经在我的粉丝专页上举了个我遇到的例子:

    在路上,我看到了一对父母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路上走着。孩子

    看到草地,很兴奋地朝草地跑去。孩子看起来应该是小男孩吧,小小的

    身躯,还没办法跑得那么快,跌跌撞撞的,下一刻,孩子就“仆街”了。

    跌倒的孩子,开始哭了起来。父母一边快速走到孩子身边,一边用

    着稳定的音调说:“没事,没事。”然后,父亲与母亲蹲了下来,飞快检

    视着孩子身上是否有受伤。“没事,没有受伤,没事喔!”

    孩子还是哭着,妈妈立刻把孩子抱在怀里,说:“没事,有点痛

    痛,但没有受伤。不过我们下次要走慢一点喔,好不好?”

    被抱在怀里的孩子,立刻就安静了下来。

    妈妈看孩子安静下来后,放开了小孩,看着他问:“那我们可以走

    了吗?”

    孩子点点头。

    然后,孩子自己一个人继续往前走,没有牵着妈妈,没有奔跑。每

    一步,看起来都稳定了许多。

    当时我看到这个情景,印象非常深刻。

    你还记得,当你遇到挫折时,你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吗?

    或是,当你的孩子遇到挫折时,你是怎么做的呢?

    以我这一代或我上一代的父母为例,对待孩子是相对比较严厉的。在我们遇到挫折、失败甚至犯错时,有些父母是会责备孩子的,认为孩

    子不够小心、不够努力。

    就像孩子跌倒了,父母没有先看孩子伤得重不重。或许,可能伤得

    不轻,但父母还是先把孩子骂一顿:“谁叫你这么不小心。”

    这句话让我们觉得:“你会跌倒,是你的错。”

    没有人会心疼你,在乎你的感受。你做错事了,这才是重点。

    你会因此得到父母的臭脸或责备,那对小孩子的我们而言,就是一

    种,失去爱的感觉。

    然后,被骂的孩子,感觉“我”做错了事。父母生气了,很糟糕。父

    母可能会因此生气、否定我,甚至不爱我……这些,都是因为“我自己

    做错事了”,“都是我的错”!

    对孩子而言,“因为我不够好,我做错事了,所以我将使父母生

    气,甚至失去父母的爱”。天啊!还有比这个更糟糕的事情吗?

    而父母生气责备自己做错事,却毫无询问孩子是否觉得痛的反应,也让孩子觉得:自己受伤会痛的感觉,好像“不重要”,甚至是“不允

    许”的。因为“谁叫你做错事,会痛,是你应得的惩罚”。

    这种痛,不只不被重视、被忽略,甚至,被认为是种惩罚。

    “原来,会痛,是我的错”,这感觉实在是太糟糕、太糟糕了。这种

    糟糕的感觉包括:原来我的感觉是不被在乎的;原来我是否做错事、是

    否成功失败的重要性远大于我的感受;原来,我的成功与否,比我这

    个人还有价值;原来,我做错事,是因为我很糟糕。

    为了抵挡这种觉得“自己做错事”接连而来的“很糟糕”的感觉,只好

    把自己的感觉封闭;或是,为了不想再次感受这种“很糟糕”的感觉,他

    们干脆把标准变高,以免又被别人责备。

    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会把失败与犯错看得非常严重,而慢慢变

    成了一个很容易自我责备、自我要求的完美主义者: 永远觉得自己做

    得不够好,很难接受自己犯错且自责过度……因此可能自信不够,自我

    怀疑。这些孩子,他们可能有很高的成就,因为自我要求高;但对于自己

    的看法,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对自己的信心与自我价值感,出乎意料

    的低。

    而某些父母,对于跌倒的孩子,有时候,会非常的关心与担

    心。“你有没有怎样?你还好吗?这石头坏坏。”这种说法,反映了两件

    事:一方面,对于孩子跌倒这件事,把重点放在“是石头让孩子跌倒,是石头不好”上,于是孩子没机会学习:“自己走路的方式是否有需要修

    改的地方?要怎么走才不会跌倒”的方法。

    另外,父母舍不得孩子跌倒,就算那其实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且

    孩子并没有受太多伤。对于这些父母而言,他们希望能够尽其所能保护

    孩子,最好孩子不要有任何的失败,任何的受伤。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别人口中的“妈宝”。面对挫

    折,他们可能很容易一蹶不振,甚至怪东怪西……遇到挫折与失败,都

    觉得是别人的错。即使有梦想,一遇到挫折,就觉得大概不行,想要躲

    回自己的舒适圈。

    他们不是不愿意努力,而是“面对挫折后成功”的经验太少,很少靠

    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所以,他们不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但怀疑

    自己,实在是太痛苦了!因此,他们责怪环境、责怪别人,把错怪在别

    人身上,可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不会觉得自己这么糟。

    而我前面举的例子中的这对父母,他们在孩子跌倒后的反应与行

    动,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他们从孩子跌倒的状况,判断跌得不重,加上是草地,应该

    没什么事。因此,他们一边用稳定的声音安抚孩子说:“没事,没

    事。”一边快速地确认孩子是否有受伤。

    他们准确地判断出孩子跌倒的状况严重与否,并且先用声音安抚了

    哭泣的孩子。

    然后,在孩子不停哭泣时,妈妈抱住孩子,而且提醒孩子,可以如

    何在走路时不再跌倒。这位妈妈,她没有因为孩子跌倒而担心焦虑,反而是提醒孩子,如

    何可以避免跌倒,然后,她相信孩子的能力,放心地让孩子自己再试一

    次。

    那种感觉,就像在孩子失败后,当他沮丧、自责或自暴自弃时,父

    母理解孩子的心情,在一旁陪伴;但是也让孩子知道,事情没有那么严

    重;在孩子需要时,他们可以安抚孩子,甚至,给孩子一个拥抱,让孩

    子知道:

    你放心,不用害怕,我们就在你身边支持你。

    然后,父母就放手,鼓励孩子再试一次。这种“放心让孩子再次面

    对挑战”的态度,就像在传达:

    孩子,你并不孤单,而且我们对你有信心;所以,放心地去探索这个世界吧!

    这种尊重孩子的感受,也信任、支持孩子的态度,会使得孩子知

    道:“我的感受是很重要的,比任何事都重要。 这世界有人这么重视我

    的感受。”孩子也会学会重视自己的感受,因而更能容许自己挫折或失

    败;学会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学会自我支持。

    而这种“对自己的信任”与“无条件的接纳与支持”,就是增强“自我

    价值”的力量所在。文化对自我价值的影响

    在实务工作中,面对来谈者的情绪困扰,我深深感觉到,传统文化

    的价值观,如何影响我们的父母、老师,又如何一代传一代地,影响每

    个人的自我价值感。

    听话,你才是个好孩子

    从小,你还记得父母、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吗?

    许多人听到我的问题,告诉我这句话:“听话,你才是一个好孩

    子。”而当我在一些演讲场合说出这句话时,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许多人告诉我,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最常被提醒、被教育的话是:

    “应该要听话。”

    “不能造成别人的困扰。”

    “听话才是好孩子。”

    自己并不被允许可以思考。按照父母、老师的话去做,是一件最安

    全,也最容易被肯定的事情。

    如果不按照他们的方式做,太按照自己的想法呢?

    那么,大人可能会指责我们破坏了社会秩序,而我们自己的想法与

    感受,也在这过程中被否定;这也代表自己被否定,代表自己不容于这

    些大人所订立规则的社会中。

    我们的感觉会是:

    “大人要我们不要这么做,却不想了解我们为什么这么做。”于是,我们不被鼓励独立思考、重视自我感受,我们被教育成:

    按照别人的需求去做,才是对的,才是被允许的。

    在成长过程被灌输这样的“潜规则”后,我们当然愈来愈不敢跟别

    人“不一样”,也不相信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感觉、想法,是“被允许”,或

    者,是重要的。

    如此,我们当然不相信,与他人不同的真实自我,其实是“重

    要”的。

    而或许,有时候我们身边的大人,我们的父母或老师,并非完全认

    为“听话”才是对的;但是,面对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要相信自己的

    看法并支持孩子,有的时候,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才有办法去捍卫、对

    抗这个社会他人的评价与看法。

    我自己在童年的求学时代,也有类似的经验。

    小时候,我是个非常喜欢问问题的学生,时常在课堂上举手问问

    题,偏偏我的问题又千奇百怪。老师对我很头痛,认为我是故意找他麻

    烦,于是时常与我母亲联络,向我母亲抱怨“我不乖”。

    我母亲是一个很在乎他人看法,重视“以和为贵”的台湾传统妇女,因此听到老师抱怨后,她觉得很困扰。

    一方面,她知道我本来就是个求知欲很强,很爱问问题的孩子。虽

    然她觉得这不是什么很严重的事情;但另一方面,面对老师提出“我不

    听话、我不够乖”的这件事,又觉得好像身为“负责任家长”的她,是应

    该处理的。

    好像我需要“够乖”,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

    当时,我刚好也在一家美语补习班上课,课堂老师刚从国外学成归

    国。她向我母亲称赞我的学习态度,认为我敢发言,又敢问问题,很愿

    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棒的特质。

    当时我的母亲,其实对于如何教育我是非常两难的。

    她并不希望我因为别人的态度与要求,而失去我自己的个性特质;

    但是在面对社会的主流价值、面对老师时,她也会担心:如果让我太保有我自己,会不会被这个社会排斥呢?

    究竟怎么做,对我才是好的?才不会过度保护,但又不会太过限制

    我?

    这位美语老师与我母亲的一番深谈,让母亲豁然开朗。后来,母亲

    跟我转告了这位美语老师对我的赞美与鼓励,而轻描淡写地带过了学校

    老师对我的批评与抱怨。

    我很感谢这位美语老师,以及我的母亲。她们都用她们的方式展现

    出她们的勇气,并且保护我,让我能够在“自我”还不够强壮时,有机

    会“保有”它,让它能够慢慢成长、茁壮。

    而她们对我特质的支持与肯定,也让我从这些愿意支持我的人身上

    得到勇气,去面对这个社会对我保有自我的“不认同”,使我能够捍卫自

    我,让我能够当一个“不够乖的孩子”,也能够保有一定的自由。

    或许,在过往的经验里,你没有机会当一个“不够听话”的孩子。但

    是,现在的你,已经长大了,你是否愿意给自己勇气与机会,让自己摆

    脱“应该要当听话的孩子”的价值观,让自己能够展现更多“真实的自

    己”呢?

    当“真实的自己”得以展现,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可以被看见,被自

    我接纳,你就会更有勇气,让别人看到这样的你,而且更有机会,遇

    到愿意接纳、支持“真实的你”的人。

    那么,你也更能肯定、相信:真实的我,是值得被重视,也值得被

    爱的。

    你应该“总是要更好”

    “好,还要更好”,“一山还有一山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这些句子,你是否耳熟能详?

    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就不停被提

    醒、被要求:“你需要做得更好。”

    “如果你有能力做到这样,那你应该更努力做到那样,否则就是你

    不对、不够努力。”

    “不能满足于现在这样的成就,你应该要一直看自己不够好的地

    方,一直努力,否则就是怠惰。”

    我们被这么要求,活在“永远不够”的生活中。

    我们被觉得“永远不够”,不管做得再好,都是可以更好的。

    我们不被允许满足于自己做得好的部分,因为这样太过“自满”,不会“进步”。

    我们被要求应该要一直“自省”,一直挑错,直到无可挑剔为止。

    问题是,永远不会有无可挑剔的一天,因为“好,还可以更好”,因

    为“永远不够”。

    布芮尼·布朗博士,在她的著作《脆弱的力量》一书中,谈到了“永

    远不够的文化”特色,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她谈到在这种“永远不够的文化”中,人们的“匮乏感”会特别的强,为了减轻因匮乏感产生的焦虑,我们感到自卑,所以我们学会比较,甚

    至抽离自己的情绪,藏在自己所建造的面具或盔甲后头:我们习惯

    当“旁观者”,学会不要太过认真投入一件事,或是表现得太过在意一件

    事,因为“认真就输了”,因为那不够酷。

    那种“真实的挣扎”会让我们觉得害怕,感到脆弱,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认真会被别人嘲笑,那会让最后如果得不到目标的我们,觉得自

    己很“没有用”,没有能力,非常糟糕。

    我们觉得羞愧,觉得自卑,所以,我们害怕展现“真正的自己”。

    于是,匮乏感与自我价值低落的自卑,成为一种“鸡生蛋、蛋生

    鸡”的过程,因为“自卑”让我们觉得匮乏,而“感觉匮乏”更让我们觉得

    自卑, 觉得自己不够好。于是,我们在“永远不够的文化”中,在匮乏感中载浮载沉。因为急

    于摆脱匮乏感,我们习惯“比较”,用“比较”当作标准, 确定我们还少

    什么,然后努力去追求。我们“抽离”,避免让人觉得我们在意什么。如

    此,就算没有达到那些目标,至少,我们还保有“面子”。

    然后,这种“永远不够”的匮乏感,让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拥有什

    么,永远不觉得满足,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于是,就算我们做到了

    什么,在掌声与他人艳羡的眼光之后,我们感受到的只有空虚。因此,我们唯有一次次地“纠正”、“填补”自己的不足,直到完美。

    只是,永远不会有完美的一天。于是,我们永远感觉到焦虑、不

    足,永远不满意自己,永远看到别人有比我更好的东西,永远觉得自

    卑,觉得自己不够好。

    你不该犯错,你需要完美

    在这种“永远不够”,需要“不停挑错,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文化中,我们理所当然地不被允许犯错,并且应该要追求完美。在“必须变得更

    好,甚至追求完美”的压力下,犯错也就显得更加罪无可恕。

    我身边的朋友曾经跟我分享过一个经验:

    有一次,当他跟朋友去餐厅吃饭的时候,隔壁桌的小孩不小心碰撞

    了他们的桌子,于是,他的杯子瞬间掉下来,摔得粉碎。

    当场,全餐厅的人都往这边看过来,服务生迅速跑过来,而隔壁桌

    的父母没有做任何表示,他记得他当时反射性的第一句话是:

    “不是我弄的。”

    当他反射性地说出这句话时,自己也觉得吓一跳:“怎么我第一个

    反应,是要先说这不是我的错呢?”

    回家后,他好好想了这件事。他发现自己时常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小

    错“过度反应”,包含伴侣不小心把水弄洒,或是东西掉下去等,他的反

    应都很剧烈,而且第一时间就要先说:“不是我弄的,这是谁的错?”而当他自己不小心犯小错或弄倒东西时,自己也非常害怕,甚至生

    气。有时他甚至会想要把错怪在伴侣身上,觉得是因为伴侣没有把东西

    放好,才使得他弄倒之类的。

    有一次,伴侣看他这样,忍不住对他说:“我觉得这没有什么大不

    了的,弄洒了,擦一擦就是了。人没有受伤,才是最重要的。就算犯

    错,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有必要这么在乎谁对谁错吗?把状况

    复原,确认重要的人是安全的,不是最重要的事吗?”

    听到伴侣的话,加上这次的经验,他忍不住反问自己:“我怎么会

    这样呢?”于是,他试着勇敢面对自己的感觉,那种“犯了小错”的事件

    发生后,自己的内心感受究竟是如何呢?

    他发现,当他犯错时,心中立刻涌上的是罪恶感,甚至羞愧感。他

    感觉到的是:“我做错事了,不只是我做错,我做不好,而是‘犯错的我

    根本就是不好的’。”

    他发现:他深深觉得犯错的自己是糟糕的。

    在勇敢地、更深入地回溯后,他记起小时候,当他犯错时,父母总

    是很严厉地责罚他,不仅是破口大骂地责骂,有时甚至是责打。

    其实,现在的他,已经记不起当初到底犯了什么错,但是,“每当

    犯错,就会被破口大骂、被责打”的恐惧,深深印在他的心里;他也慢

    慢发现,原来在他内心,一直相信着:“犯错,就代表不好,代表可能

    让别人失望,甚至不被爱,所以,人,必须是完美的。”

    这种“必须完美”的念头, 或许让他事事要求高标准,让他达到了

    一定的事业成就,却也让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放弃尝试一些他想做

    的事情, 因为他并不确定:“如果去尝试这些我喜欢但不熟悉的事情,我真的有能力达到目标吗?我是否还可以完美?”

    如果我不完美,大家或许就觉得我糟糕、不够好。

    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当我朋友跟我分享这个经验时,我觉得他的描写非常深刻,对于他

    勇敢面对自己感受的这部分,我也觉得非常了不起。毕竟,那是一种很真实、深刻的恐惧,而躲在“完美主义”的背后,其实比较安全,可以让自己显得不那么脆弱。

    而且,“完美主义”这个词,在这社会中,其实是褒义大过贬义的。

    躲在这个词后面,就可以不用直接面对那些“不确定的挑战”可能带给自

    己的不安与无能感,也不必面对那些可能让我们感觉“自己不够好”的脆

    弱情绪。

    尤其是,执行“完美主义”,其实能让我们觉得有些许的“控制感”,那就是:“当我已经把自己挑错到极致、做到完美时,这也代表你没有

    机会可以嫌我,或说我不好。”

    这就是“完美主义”最棒的功能:让我不用总担心别人觉得我不够

    好,所以我要未雨绸缪,先准备好最完美的状况。

    所以,我们无法忍受自己有“不完美”、“可能失败”的部分,因为那

    就是“不够好的自己”,那是不能被接受,应该被剔除的。

    偏偏,那个“可能犯错的自己”,其实是最真实而勇敢的,那个“完

    美的自己”,是一个符合社会期待,戴着面具与盔甲的“假我”。

    我们愈相信自己必须完美,就愈不允许自己犯错,更不能允许自己

    显露出那个“真实、可能犯错”的脆弱自我。

    而后,我们离自己愈来愈远,不相信“真实的自己”是能够被喜爱、被接纳的;毕竟,“连我自己都不接受了,哪还有人可以接受呢”?

    这种“追求完美,不允许犯错与失败”的文化,也使得我们失去创

    新的勇气与能力, 我们很容易放弃梦想,只能遵循着被社会认可的

    路,一步一步走向别人为我们安排的目标。

    但事实上,犯错是常有的事情,当我们能够将“事情”与“自我”分

    开,我们才有能力更清楚自己的真实样貌。

    即使我们能力很好,我们仍然可能犯错;而犯错或失败,只是因为

    我做不好,并非我不好。权威,永远是对的

    在我们的文化中,不管是在家庭,或是在学校,都相当强调“权

    威”的正确性:

    你应该要听父母的话。

    你应该要听老师的话。

    父母、老师的要求都是为你好。

    不能去质疑父母与老师的权威性。

    甚至,为了维护这个“权威”的正统性,我们会使用很多“道德规

    范”,更甚者,还有“校规罚则”,来威吓、惩罚不遵从权威的人。

    例如:

    你不听父母的话,就是坏小孩,就是“不孝”。

    你不听老师的话,就有违校规等,你会遭受惩罚。

    你应该要“尊师重道”;你应该要“孝顺”父母。

    你应该要听话,不能造成“大人”的麻烦。

    一旦我们的想法与权威不同,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可能就会

    受到各种阻碍,不管是实际上权威的否定,抑或是我们内心习惯性地认

    同权威的“正确性”。

    在过往经验中,我们甚至被这样的教育文化养成一个习惯:“‘权

    威’有资格决定我们的价值。”

    所以,当我们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重视自己的感受与

    需求”,而却与“权威”相悖时,我们很可能会担心“权威”的评价和看

    法。

    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会因为“权威”否定了我们的想法,或是,否认

    我们的感受,因而感觉痛苦不已。痛苦的是:理性来说,我不认为“权威”的否定是正确的,但长久以

    来的习惯,又让我觉得,好像不按照“权威”方式做的我,是不对的。我

    的感受,也好像是错的、该被抹杀的。

    在这样的教育下,当我们长大之后,到了职场,上司、老板与主

    管,成为我们的另一个“权威”,他们决定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做得

    对不对。

    老板如果有要求,不达成的话,就代表你不够认真、能力不够。因

    为职场的潜规则是:“你需要当一个在职场上抗压性高、很负责任的

    人,那代表老板的要求,你应该要达到,否则你就是草莓族。”

    按照老板或主管的“吩咐”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即使他的要求不

    合理,很可能他是“为你好”,而碍于这种“上对下”的权力位置,我们敢

    怒不敢言,没得反抗。

    因为,我们已经很习惯在这样的位置上,被要求、被规定、被责

    难。

    于是,就好像“权威”永远是对的。在“权威”的要求下,我们就像在

    食物链的底端,不能做自己,也不能违抗权威的要求,否则就是“不识

    好歹”、“自以为是”;甚至,我们连“受伤的感觉”似乎都不能有,我们

    需要合理化自己的痛苦,“理解”对方不合理的要求,过度严厉,甚至人

    身攻击的言词与责骂,都是“为我们好”,因为“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

    徒”,而且“爱之深,责之切”。

    我们变成,需要花很大力气去“美化”权威者对我们的伤害与不尊

    重,借此让受伤的自我“可以感觉好一点”, 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继

    续在这样的环境中忍受、生存。

    而我们却忘记,一件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的事:

    “身为一个人,我们有感受,也有需求。我们应该要被尊重、被理

    解,而不是被‘你应该’的教条压抑,使得两人互动时,只有一个人的

    声音。”

    实际上,就算是与权威互动,仍然是两人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里,人生而平等,即使职位、身份不同,但彼此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互相尊重、理解。

    可惜的是,我们的文化,教我们如何对权威者“顺从”,却忘了教

    导我们,如何学会“尊重别人”,以及如何学会“不让别人不尊重地伤害

    我们”。

    而当我们仅从文化与权威者那里学会“顺从”,以及“权力位阶低的

    人就该被压迫”时,我们自我的价值将所剩无几。日后,当我们成为权

    威者时,是否也会这样去要求别人顺从?以展现自己的权力、自我价

    值?

    我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

    但实际上,“尊重别人”的行为,才是“展现自我价值”,也让别人感

    受“自我价值”的最有力表现。

    请试着问问自己:

    “我总是担心自己对不起别人,但是,我对得起自己吗?”

    那时,或许你才会看得到,深埋在你内心深处的委屈与伤痛。要如何提升自我价值感?

    练习重视自己的感受

    前文提到了“自我价值感”是摆脱“情绪勒索”的重要基石,更甚者,我们可以说:“自我价值感”,是每个人感觉到生活幸福满足与否的重要

    依据。

    而许多感觉到自我价值感低落,并深深被这感受啃噬着的人,都曾

    问我一个问题:

    “老师,如果我的困扰最主要是因为‘自我价值感低落’,那么,我要

    怎么‘提升我的自我价值感’呢?是否我应该要去完成很多成就?挑战很

    多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我想,这应该是很多人的疑问。毕竟,要提升自我价值感,提升自

    信,好像是一个非常模糊抽象的概念。

    我的答案是:“不需要做那些,你只要练习‘重视自己的感受’就

    好。 ”

    “练习重视自己的感受?”

    或许你会好奇:为什么“重视自己的感受”这么重要?又为什么“重

    视自己的感受”就能够“提升自我价值感”?

    请想象一下:你的生活中,是否时常以他人的感受为主?你是否时

    常为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委屈了自己?

    或许你可以感受一下:在这过程中,你不停地注意、放大,甚至满

    足他人的感受与需求。可能,你的能力会变得愈来愈强, 毕竟要满足

    他人的需求,你需要具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换句话说,你却也会

    愈来愈觉得自己不重要。

    毕竟,如果你总是重视他人的感受,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常常委屈自己去满足他人……久而久之,你就会感觉自己的感受与需求

    是“不重要的”,而自己好像也是“不重要的”。

    而他人也可能在你的“好配合”中,忽略了重视你的需求与感受。

    毕竟,如果连你都放弃了捍卫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他人又怎么有责

    任与义务去注意到呢?

    但是,当你开始练习重视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时,你就开始学会照顾

    自己,开始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而非与他人互动过程中的牺牲品。

    当你开始重视、尊重自己的感受时,你就开始懂得表达,懂得拒

    绝,懂得为自己的权益发声。你会感觉到自己更有力量,更有勇气,进

    而更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

    而他人,也会在这过程中,听到你的表达与拒绝,学会了解你,也

    学会用你想要的方法尊重你,与你互动。

    有时候,如果我们时常觉得别人忽略我们的感受与需求,我们必须

    先知道一件事:

    当我们不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时,别人可能并不晓得我们需要什

    么,而“忽略”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那不一定是他人的“恶意”,而是因为我们的“担心”。当我们过度担

    心“如果我表达出我的需求,别人会不会因而讨厌我,或觉得我不好相

    处”,这种想法反而过度放大了“表达需求可能造成的不好后果”,也显

    示出我们对他人没有太大的信任。

    也就是说,我们内心担心自己不够有价值,不值得别人为我们付出

    关心、注意、时间与力气。我们担心自己不够有价值,所以当别人需要

    为我们做什么,我们觉得这对别人而言都是一种“麻烦”,所以我们害怕

    要求,以免被拒绝。但当我们不要求,而对方也因此没有注意到我们的

    需求时——

    我们就会失望,更感觉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但或许,对方其实是想为我们做些什么的;只是,他不知道我们需

    要。因此,练习重视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只是捍卫自己的权益;更

    重要的,我们也在展现对这个世界与他人的信任:

    我相信你是够重视我的,我相信你是重视这段关系的,所以当我表

    达时,也代表我相信你愿意尊重我这个人。

    而当你展现出你的信任,你会发现,你的内心也充满力量。

    当然,有时,对方可能不领情,他们可能会因为你的表现而觉得受

    伤,因为你再也不是那个把他们放在第一位的人了。所以他们也可能会

    攻击你,会要求你仍把他们的需求与感受放在第一位。

    这时,你就更应该了解一件事:

    当两人互动关系沦为只有一个人可以表达感受,或只为了满足其中

    一人的需求时,这段关系已经不再平衡、不再健康。

    你愿意信任对方而表达你的感受,那是你的勇敢。当他不愿意接受

    你的感受时,那仍然不是你的错,因为你仍然可以表达出你的立场,至少表达出你“不想要牺牲自己的感受与需求而去满足他”,这就展现

    了:你开始有勇气去为了自己捍卫权益,学会保护你自己。

    或许你会问:“这是自私吗?”

    但实际上,你保护、尊重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并未要求他人牺牲自

    己的需求去满足你,所以这并不是自私;但若他人要求你为了他的感受

    与需求,而牺牲你自己的,这就是他的“自私”。

    因此,在不侵犯、伤害他人权益的基础下,去重视自己的感受与

    需求,是一个尊重并保护自己的展现,也是提升自我价值的一个最好

    方法。

    学习了解自己

    或许,在过往的经验中,你没有什么机会“重视自己的感受”,没有

    什么机会“知道自己喜欢不喜欢什么”。可能在长期必须压抑自我感受,以配合别人的生活中,你已经习惯

    把自己缩得好小、好小,已经习惯忽略、淡化自己的所有感受与需求。

    前面提醒的:“练习重视自己的感受”,正是要你开始练习“把自己

    找回来”。

    如果你无法感受,你就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什么;你不会知道,什么会让你不舒服,什么时候你会生气,什么事会让你难过受伤……

    当然,你也就不可能会知道,什么会让你快乐。

    开始“重视自己的感受”之后,你可以开始像重新了解一个“老友”一

    样,重新开始了解自己。

    或许,一直以来,面对别人的侵犯界限,或当你出现负面感受时,你已经很习惯自动化地压抑、淡化,甚至忽略那些不舒服的感受。

    在过往经验中,那是让你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生存策略”,但是,这个生存策略,或许已经造成你现在生活的困扰:你可能愈来愈没有感

    觉,甚至感觉不到快乐与生存的意义。

    因此,开始调整你的生存策略,重新像孩子般认识自己,认识这个

    世界。对于现在的你,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当你出现不舒服的感觉时,你已经知道你会有一些自动化的反应,有时我们会将此称为“防卫机转”:压抑、忽略、淡化、合理化、逃

    避……如果你开始意识到你有这样的习惯,当你出现不舒服的感觉时,你可以这么做:

    先练习停在这个感觉,感受不舒服,感受自己的生气、沮丧或难过

    受伤……那是不舒服的,但当你想要“逃走”时,请你跟自己说:

    “虽然这让我不舒服,但我想我还是可以忍受的。”

    从日常的小事开始,练习感受那些会让你觉得舒服或是不舒服的感

    觉;而遇到不舒服的感觉时,请尝试停留,或是试着书写下来,问问自

    己: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是什么?我怎么会觉得不舒服呢?让自己在这样的过程中,好好体验自己的感受与情绪,进一步了

    解自己。

    如此,你对自己的情绪觉察会愈来愈快速、深入,当你更加尊重自

    己的感受,不再压抑与忽略时,你也将愈来愈了解自己,开始感觉自己

    与这个世界的联结愈来愈深,也会让你感觉到自己存在于这世界的意

    义。

    自我接纳的重要性

    或许你有过这种经验:

    “我觉得我应该要‘替别人着想’……不应该为了这些小事而心情不

    好……我不喜欢自己这么‘自私、爱计较’……我不喜欢自己这样……”

    上面的句子,引号内的文字可以替代成各种价值观。或许你曾经这

    样,觉得自己应该做到什么,而又讨厌自己做不到什么,因而在心里,对自己有诸多批评。

    觉得某部分的自己是令人讨厌,无法忍受,甚至想要否认它是存在

    你体内的,所以你用力地批评它,想要“纠正”它。

    很多时候,这也可能是我们会想要心理咨商的理由。

    “老师,我想要心理咨商,我想要改变,想要让自己更好!”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让自己更好,这想法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但如

    果因而一直认为现在的自己不够好,甚至否定现在自己所拥有的特质,这反而会造成一个很严重的,我们并不想要的结果——

    可能会让我们陷入“自己很糟糕”的羞愧感中,而很容易导致自我价

    值低落。

    因此,我一直强调“自我接纳”的重要性。

    一提到自我接纳,很多人的反应都会很惊讶:“可是,我就是觉得自己很糟糕才要改变,但是如果我‘自我接纳’,不就对自己太好?不就会太过宠溺自己?然后就会都没办法进步、没办

    法前进?”

    认为“自我接纳”可能会“对自己太好”、太过“宠溺自己”等,有这

    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或许,你正是这样的人。

    曾经,我也是有这样想法的人。

    回顾过往的成长经验,不管是在家庭,或是在学校,我们受到的教

    育,或者是“不打不成器”,或者是“严师出高徒、棒下出孝子”,在这过

    程中,我们一直都被灌输着:

    “如果你想要进步,你需要不停地责备、鞭打自己,你才可以愈来

    愈好。”

    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学会,如何接纳自己的各种特质。 一旦我们

    所拥有的特质可能带给我们困扰,或是不符合这个社会的期待,我们就

    有可能会否定它,甚至想要舍弃它。

    但我想邀请大家想一想:

    过往被严厉责备、责罚时,你的感觉与想法,究竟是如何呢?

    究竟,我们的特质,是否有因为那样的责备或责罚而改变?还是

    说,最后真的有所改变或成长,其实是因为我们在生活经验中的学习与

    磨练?如果是后者,事实上,这是出自我们本身的意愿,而并非被责

    备的恐惧。

    甚至可以说,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对自己的责备、否定与外界的期

    待,使得我们可以“演出”我们改变了:我们可以扮演成另外一个人,就

    像是遇到产品检核时,特别被选出送去检核的,符合标准的产品。

    但是,我们的内心却会因而愈来愈空虚,即使我们被盖上“检核合

    格”的印章,我们都知道,那不是真的,是假的,是我们扮演出来的“假我”。

    于是,我们会因而愈来愈讨厌自己,讨厌需要扮演成别人的自己,讨厌只喜欢“假我”的那些人。然后,我们愈来愈没自信,因此也愈来愈

    需要得到别人肯定的声音,所以,我们更难放弃这个“假我”,更相信真

    正的自己是没有人肯定与喜欢的。

    这,就成为了一个“自我价值低落”的恶性循环。

    实际上,当你扮演“假我”时,你并没有机会让别人认识真正的你,也没有机会让别人表现能够接纳真正的你自己。

    而如果你都无法接纳“真正的自己”,那么,你当然更害怕让别人看

    见、认识真正的你。

    想象一下,或许你曾经有过这个经验:

    当有一个人,他爱你如是。你不需要成为任何人,他喜欢你,就因为你是你自己。

    想到有一个这样的人,可能会让我们内心充满力量,而愿意为了

    他,变成更好的人。

    “因为,这个人相信我,也接纳我。”

    如果一个他人对我们的接纳,都可以带来这么惊人的力量与改变。

    那么,如果与我们自身最接近的“我自己”,愿意接纳“我就是这个样

    子”,没有任何的评价、批评:接受我们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有做得到

    的事,也有还很难做到的;会有很棒的部分,但或许也有脆弱的一面。

    “这就是人,这就是我。而我愿意接纳我自己的每一个部分,因

    为,这就是我。 ”

    那么,这些接纳与信任,带给我们的肯定、支持与稳定的力量,绝

    对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因此,学着“自我接纳”,停止评价与批评自己, 这是相信自己,提升自我价值,并且给予自我“勇气”,抵挡情绪勒索的重要方式!

    练习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

    当你开始重视、接纳自己的感受时,你已经开始奠定了“提升自我

    价值”的基石。

    为了让这个基石更稳固,请开始练习做一件事:

    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

    或许你看到“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时,你内心有很多小剧场

    跑出来:

    “可是,我如果说了我的感受,对方可能会生气、会讨厌我……”或

    者,你会担心,因为你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可能会使得现场气氛不再和

    谐,甚至可能会造成一些冲突。

    这些都是你想尽力避免的事情。一直以来,你都希望能够维持气氛

    和谐,希望让别人心情愉快,因此,你习惯隐忍自己的感受,去尽力配

    合别人,顺应别人的需求。

    这些感受,忍久了,你就忘了,而它也好像没这么重要了,甚至,好像就没有了。

    慢慢地,你失去的,不只是你的感受,而是你这个人的“重要

    性”。 一旦你的感受“不重要”,你这个人,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

    要找回“自我价值”,前面所提的:练习重视自己的感受,学习了解

    自己与自我接纳,是“找回感觉”的第一步。而,如果要让这些“感受”能

    够更被注意与接纳,那么,练习“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就是让你

    学会:除了让我们看到自己,也练习让别人看到我们。

    当我们鼓起勇气,把自己的感受与需求让别人知道,这不但代表

    着,我们开始接纳自己,勇敢让别人看到“我自己”,也代表:别人终于有机会看到你,了解你的感受与需求,然后,学着理解、接纳你。

    当你开始练习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你也让别人有机会表现“尊

    重你的感受”,有机会感觉,原来,别人觉得我的感觉、需求是重要

    的,原来,别人是愿意配合我的。

    但的确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一种状况:对于会表达感受与需求的

    我们,别人觉得不习惯,甚至觉得被冒犯,于是试着想要“扳正”我们,想要我们变回那个配合度高,没有声音的自己。

    如果发生这种状况,你要清楚一件事情:

    我表达我的需求与感受,是没有错的。

    在不伤害人的前提之下,我的人生,是用以尊重自己的感受,满足

    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来满足别人的。

    我的感受,如果连我自己都不尊重,那就更不可能有别人会懂、会

    尊重了。

    因此,你练习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感受,其实也是练习拉起你的“界

    限”。 你的表达才能让别人知道:这界限之内的是我的领土,你需要尊

    重我的感受;而我的感受,正是你不能侵犯的范围。

    如此,别人才有机会练习尊重你的“界限”,练习尊重你的感受,而

    在这过程中,你也才有机会,感受别人的在意与自己对别人的重要性。

    你也才能有机会感受到:原来,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是个重要的

    人。

    尊重别人的感受

    在学会尊重自己感受的同时,我们当然才能学会一件事:尊重别人的感受。

    当我们很在意别人的感受,却不习惯尊重自己的感受时,面对别人

    的感受,我们的内心很可能是有情绪的:“他怎么会因此觉得不舒服?

    怎么会这样就生气?”

    当我们不习惯在意自己的感受,而习惯在意别人的感受时,这就会

    出现一个困难:

    我们会太习惯替别人的情绪与感受负责,太希望别人“情绪可以好一点”。

    当别人感受不好时,会影响、感染我们,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

    “他的情绪,好像是因为我?”或是“我应该赶快让他好起来……”

    当我们有这种想法时,如果没有立刻采取策略来面对他人的情绪,我们可能就会感觉到自己不好,自己很糟糕。

    这种反射性的想法,在我们面对他人情绪时,就会立刻跑出来,是

    我们的“习惯”。因此,当身边的人出现情绪时,我们可能会战战兢

    兢,然后,我们可能会采取一些策略:讨好、逃避、说服,甚至愤

    怒。

    这四个策略,多出现在下意识认为“别人的情绪是因为我,我有承

    担别人情绪的责任”的人身上,非常重要,因此,让我们来分别讨论这

    四个“情绪因应策略”:

    ◎讨好

    当你面对他人情绪时,不管原因是不是因为你,就算理性、客观

    上,你知道他的情绪可能跟你无关,但你仍会下意识地觉得紧张、害

    怕。

    或许,过往的经验,你总是用讨好、帮对方忙的方式,去安抚他人的情绪,因此长期下来,在面对他人的情绪时,你很可能也会用一样的

    策略,去讨好、安抚别人,希望别人感受好一点。

    使用这种情绪因应策略的人,其实是特别容易陷入情绪勒索的循

    环当中。

    他人只要使用较为明显的负面情绪,可能就会造成你很大的焦虑,你可能就会愿意为了安抚他的情绪,让他情绪变好而做任何事。

    因此,当情绪勒索者,发现只要他对你出现很大的情绪,你就会愿

    意满足他的需求时,他就会继续用他的负面情绪勒索你,而你也会习惯

    性地使用“讨好”的策略,来安抚自己的焦虑。

    ◎逃避

    或者,也有一种可能:

    因为面对他人的负面情绪,对于我们而言,总是会让我感觉到“自

    己很糟糕”,好像是自己让对方生气的,这感觉实在是太差了!因此,我们可能会试着使用一些“逃避”策略,让我们有机会不需要直接面对他

    人的负面情绪。这些逃避策略包括:情绪隔离、离开现场、搞笑、顾

    左右而言他等 。

    有时候这种逃避策略,是为了让我们争取多一点时间,思考他人情

    绪对我们的影响,以及自己应该能够如何因应。但如果这个逃避策略,已经成为自己面对他人情绪的习惯模式,很可能会让自我与他人间出现

    隔阂,甚至很难有深入的人际或亲密关系。

    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太过害怕他人的情绪,我们无法分辨:他

    人怎样的负面情绪是会伤害我的;而怎样的“他人负面情绪”,其实是让

    我知道他的感觉,而有助于沟通的。

    我们将会一视同仁地脱离、跑开,只求能够不需面对他人的负面情

    绪,因为习惯承担他人情绪的自己,会在其中感受到“自己很糟糕”的感

    觉。

    那是我们都不想要经历的感受。因此,时常使用“逃避”策略的人,虽然会让身边亲近的人,觉得

    他“不在意”别人的感受,但很多时候,反而是因为他们“太在意”别人

    的情绪, 甚至习惯性地觉得别人的情绪可能是自己造成的,应该是自

    己的责任(通常,这可能与童年或过往经验有关),但实际上,他们并

    不想要负这个责任,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没有能力让别人情绪好一点

    时,他们可能就会长期采取“逃避”策略,来因应他人的情绪。

    ◎说服

    有时候,当我们的看法或做法与他人不同时,对方可能会因为价值

    观的不同而有一些反应与情绪,这些情绪多半是负面的。

    如果我们太习惯替别人的感受负责任,我们很难尊重别人与我看

    法不同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属于他的负面情绪 。因为,他的负面情绪

    让我压力太大了,甚至会让我觉得不被认同,因此,我会想要扭转,想

    要解释、说服他接受我的价值观……而当对方无法接受我的说明与价值

    观时,我就会觉得非常挫折、沮丧。

    这种状况其实时常出现在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中。我举个例子:

    成年的孩子回到家,因为工作上的挫折被老板骂,因此心情不好,脸色很难看。

    父母看到孩子脸色这么难看,知道原因后,忍不住对孩子说:“被

    老板骂是常有的事,想开一点就没事啦!”

    没想到说完了之后,孩子根本没有被安慰,还是心情很不好,对父

    母说:“你们不要管我啦!”

    结果父母就说:“对父母讲话态度应该这样吗?而且你这么一点小

    事就摆臭脸,真的是抗压性很差!”

    原本父母是想安慰孩子的,最后却变成骂了孩子一顿,让孩子心情

    更差,发生了什么事?

    这就是标准的“父母帮孩子承担了情绪责任”的例子。

    看到孩子心情不好,父母下意识地觉得“让孩子心情变好,是我的责任”,因而很难忍受面对孩子心情不好的内心焦虑,所以,父母用自

    己习惯的方式去做:用“说服”去让孩子接受父母的价值观,放弃自己的

    感受,然后孩子的情绪就会好起来。

    很明显地,父母的“说服”无效。处在沮丧情绪中的孩子,只想要一

    个人静一静,而发现“说服”策略没有用的父母,就变得沮丧、挫

    折,“觉得自己没有成功让对方情绪变好”,因此感受到自己的无能。

    然后,为了保护自己,不让自己感觉这么糟,父母变成对孩子生

    气。

    因为当我对你生气时,代表着让我有这种挫折感的“你”不好,而不

    是我不好。

    “愤怒”就成为与亲密他人情绪界限模糊时,很常被使用的因应策

    略。

    下一段,我会更详细地说明,关于“愤怒”这种情绪因应策略。

    ◎愤怒

    “愤怒”这个情绪因应策略,是“习惯承担他人情绪责任”的常见因应

    策略。

    有时候这种愤怒,不一定会直接表达出来,但是它会变成一种“烦

    躁感”,让我们觉得烦躁不安,最后化成“愤怒”的方式表现出来。

    我举两个例子说明:

    最近因为工作关系,为避免舟车劳顿,小文搬离了住了二十几年的

    家,搬到离公司步程十分钟的地方,赁屋而居。小文知道和自己相依为

    命的母亲一定会很不习惯,因此每个周末都会希望自己能够回家一趟,陪妈妈吃吃饭。

    每次回家,妈妈都非常开心地准备很多小文爱吃的东西,而随着时

    间愈晚,愈接近小文要离开的时间,妈妈就会开始长吁短叹,有时可能

    会说:“唉!养儿女有什么用,对他们再好,都还是会丢下你。”有时甚

    至,妈妈什么都不说,只是突然看着空荡荡的房子,叹了一口气。每当这时候,小文都会觉得感觉非常不好。于是,她发现她愈来愈

    容易对妈妈烦躁,尤其是当妈妈表现出落寞或怅然的时候,自己可能会

    因此烦躁而对妈妈口气不好。

    小文其实很不喜欢自己这样,她知道妈妈很不适应自己一个人的生

    活,对于孤独的妈妈,自己也觉得很舍不得,但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

    没办法好好安慰她,而只能烦躁或生气。

    当自己烦躁、生气地面对妈妈时,妈妈也总是会受伤。

    看到妈妈受伤的表情,小文觉得自己好糟糕……

    兆明回到家里,觉得心情很差。今天被主管骂得狗血淋头,负责的

    项目又一直有问题、不顺利,让兆明觉得压力很大。因此一回到家,兆

    明一句话都不想讲,洗完澡后,就坐在沙发上,默默看着电视。

    太太看着兆明的表情,忍不住开口问:“你怎么了?”

    “没有啊。”兆明回答。

    “还说没有,你明明脸就很臭。”太太撇着嘴说。

    兆明在心里叹了口气。“我只是想休息一下,工作了一整天。你就

    不能让我好好休息吗?”

    太太听到这句话,立刻生起气来:“说的这是什么话?我是关心

    你,而且你在公司受气,根本就不该把情绪带回家……”

    于是,两人大吵了起来。

    这两个例子,其实都是很明显的情绪界限模糊:习惯性地认为他人

    情绪是我的责任。以至于,当我们面对他人情绪不好时,我们下意识地

    承担起别人的情绪责任,因此我们就想要扭转、改善这种情况,当发现“没办法”的时候,我们就可能觉得生气。

    因为,我们没有说出口或没有意识到的是:“我觉得对方的情绪不

    好,可能是因为我。”

    例如小文觉得:妈妈会心情不好,是因为自己搬离妈妈身边的缘

    故。例如兆明的太太,看到兆明情绪不好,可能或多或少会担心:“是

    不是与我有关?”

    因此,在面对别人情绪不好,感受不好时,我们很可能反而会觉得

    生气,因为我可能没办法让他情绪变好,而他的情绪影响我,让我觉得

    烦躁,觉得那情绪好像是因为我,是我的责任,因此我对他感到生气,觉得是让我有这种感受、让我烦躁的“他”不好。

    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在伴侣、家人间出现。 原因是:与亲密他人

    互动时,关系中的情绪界限,原本就会比较模糊;我们会比较容易受到

    亲密他人的情绪影响,因为“在意他们”,所以当他们心情不好时,会希

    望能够“让他们好起来”,这是非常合理的事。

    只是,当我们发现没办法让对方好起来时,与自己比较亲密的家

    人、伴侣,也会让我们比较敢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气”。因此,面对关系

    较亲密的人,“愤怒”(有时是类似烦躁感)的因应策略,就会很容易出

    现在当中。

    “讨好、逃避、说服、愤怒”,这些情绪逃避策略,其实都与我们

    习惯承担他人情绪责任,而没有意识到“他人的情绪是他自己的责

    任”的思考有关。

    一旦开始能够把情绪责任还给对方,我们也愈来愈能尊重对方的感

    受:尤其是,当对方心情不好时,就算与你有关,也不是你的责任。

    他需要自己练习与你沟通, 说出他的感受,让你们有机会讨论,调整你们之间的互动与关系。

    如果他没有提,或许他也需要时间理解消化; 或是,他的情绪不

    好,根本与你无关,只是他没有“装作”自己心情很好。那么,练习尊重对方的感受,把对方的情绪责任还给对方。如此,可以使你不被内心的焦虑或烦躁感,逼着去做一些你其实并不那么想做

    的事情。

    当你发现你可以选择,也可以尊重别人的感受时,你不会再被自己

    内心的焦虑带着跑,你的内心会对自己产生敬意,这也会使得我们更尊

    重自己,更喜欢自己,增加自己对自我的好感度。

    那么,自我价值自然提升了。

    重要练习

    面对他人负面情绪时,以下有五个问题,请试着将自己的回答书写

    下来。你将会对自己有更深的理解。

    1.你的因应策略是什么?

    ___________。

    2.这个因应策略,怎么影响你对他人情绪的看法?

    ___________。

    3.这个因应策略,怎么影响你面对他人情绪的行为?

    ___________。

    4.这个因应策略,怎么影响你对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

    5.如果不采取这个因应策略,会发生什么事?

    ___________。

    关键点试试看新的做法:

    下一次面对他人负面情绪时,先停在当下,告诉自己:“那是他的

    情绪,是他的责任,不是我的,跟我无关。”让自己练习忍受心里觉

    得“一定要做些什么”的焦虑感。

    如果很困难,你可以暂时离开现场,或是找一件你有兴趣的事情

    做,让你的注意力,可以从对方的情绪转移到你自己专注做的事情上。

    多试几次,你会慢慢感受到自己的改变。

    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为自己做主

    当我们把别人的情绪责任还给对方时,同样地,我们也需要负起自

    己的情绪责任。

    为什么这件事对“自我价值”这么重要?

    因为当我们觉得“我现在会这么沮丧生气难过,都是因为对方对我

    做了什么……”时,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好像是“把错怪在对方身上”,应该是会让我们自己“感觉好一点”;但实际上,我们等于是给了别

    人“控制、影响我们情绪”的权力:

    你能够让我心情不好,让我沮丧,而我什么都不能做。

    这是一种会让人觉得自己“无能”,“没有控制感”的感受。

    而当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控制感时,我们的自信、自尊、自我价

    值就会低落,我们会容易觉得自己不好、糟糕,也更容易陷入沮丧当

    中。

    因此,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是一种很“有力”的自我声明:

    你或许可以使用很糟糕的态度对我,但我不需要忍受,也不需要被

    影响。因为,你的情绪,是你的责任;而我的情绪,当然也是我自己的

    责任。当你能够有力地念出上面的句子,并且给自己信心去相信,你将会

    感受到你的内心涌起了一股力量,这可以成为你的“结界”,帮助你不被

    他人的情绪影响或侵犯。

    阅读到这里,或许你也有一个问题:

    “虽然有时我感觉到界限被侵犯,甚至觉得难过受伤生气,但我会

    怀疑:我的感觉是不是错的?是不是我抗压性太低?太敏感?”

    如果你有这样的怀疑,请提醒自己:

    我可以为自己做主:

    我可以有这样的感受,而不需要他人允许。

    我不用担心我的感受是不是错的;我也有权利,决定自己要怎么

    做。

    我不满足他人的需求,并没有对不起谁;因为那本来就不是我的义

    务,因为我有选择。

    当我想要满足他人需求,或是不想,决定权都在我手上。

    不需要他人的同意或认同。

    因为我的人生目的与意义,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

    我尊重自己的感受,不是错的,不用怀疑;我不需要他人决定我该

    如何感受,因为那是属于我自己的,身为人而应该被尊重的重要部分。

    请记得:

    你一定要好好尊重自己。尊重自己,从了解、尊重,并接纳自己的

    感受开始。学着练习不否定自己的感受,练习负起自己的情绪责任;

    同样的,你也需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并且让他人练习负起自己的情绪

    责任。

    更重要的是,别忘了:你有任何感受,不需要任何人允许。

    你有选择,可以决定你要怎么做,而不是“非要”满足他人需求不

    可。

    你可以为你自己做主,为你的人生做主。

    这是增进自我价值的不二法门!第三部分 如何摆脱情绪勒索?

    清楚辨识“情绪勒索”的样貌

    小莲默默地关上了手机,叹了一口气。

    已经连续将近半个月了,从她开始与男友交往,并且让家人知道之

    后,自己就开始了永无宁日的生活。

    爸爸妈妈对于小莲交了男友,其实还在“讯息消化”的阶段,来不及

    有太多的反应。但一向与小莲感情很好的姐姐,对于小莲的男友非常不

    满意。

    她认为小莲男友“有太多地方不好”,不适合小莲,因此姐姐软硬兼

    施地要求小莲分手,小莲当然没有答应。而后,姐姐每天都传讯息,打

    电话来责骂小莲,认为小莲“太自私”,没有考虑到家人的感受,觉得小

    莲“不孝”,甚至认为小莲“要丢下他们全家人”。

    小莲看到姐姐的讯息,觉得哭笑不得之余,还带有一种淡淡的悲

    哀。

    小莲知道,姐姐会这么反对男友,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男友的家乡

    在外县市,对姐姐而言,一想到与自己感情那么好,让自己可以依赖的

    妹妹,可能会因此有自己的家庭,甚至住到外县市,就会让姐姐觉得恐

    惧、焦虑。因此,对像是要抢走自己赖以为生的妹妹的小莲的男友,更

    是产生了“除之而后快”的心情。

    了解姐姐的担心,小莲不是没有试着跟姐姐沟通,试着跟姐姐讲道

    理,但是发现姐姐除了“分手”这个选项外,其他完全都不接受。姐姐甚

    至觉得,从小都很温顺听话的小莲,居然为了这种事忤逆家人,“一定

    是被那个坏男人给骗了”!除了责备小莲,姐姐有时也会软言相劝,要小莲相信“只有家人不

    会骗你,你要相信我”,让小莲更觉得无奈。

    无奈的是:原来我已经这么大的人了,我的家人,却丝毫不相信我

    的判断力,不尊重我的选择,还觉得我就像是个五岁的孩子般。

    小莲觉得,自己只是想要选择自己的人生,但做出自己的选择,好

    像就要背负“不孝”的罪名。面对这强大的罪恶感,小莲觉得自己动弹不

    得:

    我不想要照他们的方式去做,但他们说的话,也让我不敢照我的方式去做。

    就在这种动弹不得的情况下,小莲找上了我。为什么我们无法摆脱情绪勒索?

    看清楚了“情绪勒索的样貌”,然后呢?

    有的时候,即使我们看懂了,却仍然无法摆脱情绪勒索。

    而发现这件事情,更是让我们觉得无力。

    “我明知道他在对我情绪勒索,但我没有办法拒绝,怎么会这样

    呢?”当有这种感觉时,你可能会很讨厌自己的软弱,甚至陷入什么都

    不能做、不能改变的无力感中。

    但实际上,即使看懂了“情绪勒索”的样貌,那仍然可能让我们暂时

    无法动弹。

    会有这样的状况,并非因为你太软弱,而可能是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可能是你根深蒂固的恐惧、焦虑与害怕的情绪太强了。

    其二,太过在乎别人感受的你,被这些焦虑与害怕,引发了你“习

    惯性的罪恶感”。

    怎么说呢?

    还记得在第一部分时,我曾提到“情绪勒索”的三元素:贬低你的能

    力,引发你的罪恶感,威胁你的安全感吗?

    这三样“感受”,对于容易陷入情绪勒索的你而言,几乎是你人生最

    重要的感受之一。

    当你感觉自己没有价值时,当你觉得对不起别人时,当你觉得你可

    能失去什么重要的东西时,那就像是你的生存遭到威胁,根本上,这就

    是你的“生存危机”。

    面对这么大的“生存危机”,你会产生很大的害怕、恐惧,因而衍生

    出极大的焦虑感:“生存焦虑”。这种焦虑感,会使得你面对情绪勒索者的要求,觉得自己有“不得不答应的压力”。

    那种感觉,就像是:

    即使你有不喜欢做的事情,不喜欢吃的东西,但是,有一把上膛的

    枪抵在你的头上,要你做这些不喜欢的事,吃不喜欢的东西,否则这个

    人就要开枪了!因此,再怎么不愿,为了要生存下去,你大概都会屈

    服。

    情绪勒索者所使用的手段,对你而言,就像是上膛的枪一样。

    当他使出这些方式时,你就会立刻出现对应的害怕、恐惧、罪恶感

    情绪,使得你产生极大的“焦虑感”,而这个焦虑感,就像是生存焦虑一

    样,让你感觉到“危险”,使得你习惯性地忽略自己的情绪与感受,只为

    了解决这个焦虑感,而此时脑中出现的唯一任务,就是“如何解决这个

    出现极大焦虑感的问题”。

    于是,你就会用你习惯性处理的方式,去因应这个危机:也就是接

    受他的要求,委屈自己的情绪与需求。

    而有的时候,或许甚至对方并不需要使出什么“手段”,而只要当别

    人提出“需求”时,你不答应,你就会有很深的罪恶感。

    这种罪恶感,是那么真实,会让你觉得不答应别人要求的自己“很

    不好、很自私”,因而你也会被这种罪恶感绑架,让你产生很大的焦虑

    感,使得你不得不答应别人的要求。

    甚至主动去帮别人做些什么。

    这种罪恶感,我称之为:习惯性的罪恶感。

    什么叫作“习惯性的罪恶感”?

    这种罪恶感,在你面对别人的要求,而你自己的感觉与情绪跑出

    来,有点“不想答应”的时候,它就会出现。因为它的出现,又是这么真

    实的情绪,会让你以为“我真的做了不好的事情”。所以,因为这个罪恶

    感,你觉得不答应的你根本就是个“自私的家伙”,于是,你可能就勉为

    其难地答应了。一般的罪恶感,在我们做错事时,它的出现,是提醒我们可以弥

    补,可以让我们与其他人的感觉变得更好,也是维持这个社会秩序的一

    个重要情绪。但是,这种“习惯性的罪恶感”,它让我们以为我们做错事

    了,但实际上我们没有。

    这种罪恶感,只是我们从小到大养成的一种“习惯”。 一旦我们没

    有符合别人的期待,达成别人的要求,还有,重视自己感受的时候,它

    就会跑出来。

    也就是,当我们没有把别人的感受需求放第一位时,对于某些人而

    言,就很容易跑出这种“习惯性的罪恶感”,让自己以为:自己重视自我

    的感受是错的。

    原本,“罪恶感”就是一种利他的情绪,因为有这个“罪恶感”,使得

    社会的道德秩序能够被维持,可以说,这是一种“被教导”而形成的感

    受。而“习惯性的罪恶感”,是一种被教导、训练而成的,太过利他的情

    绪。

    这种情绪让我们非常不舒服,而只有当我们总是以他人为主,把自

    己放到最小时,这种情绪才不会出现。否则,只要我们一想要重视自己

    的需求,甚至觉得自己是对的时候,这种罪恶感就会被立即召唤出来,像是孙悟空的紧箍咒一样,告诉我们“你这样不行”:

    你应该要满足别人的需求。

    你应该要做到别人的期待。

    你不能对不起任何人。

    你应该学会自我反省,而不是责怪别人。

    你一定不能拒绝别人,要让大家喜欢你,这样你才有价值。

    类似这样的教条,慢慢累积训练出“习惯性的罪恶感”,让你完全不

    敢违抗。一旦要违抗这种教条与情绪,就会感觉极大的焦虑,使得最后

    你仍屈服于别人的期待与需求。

    容易陷入情绪勒索的人,时常是因为在过程中被引发了这种“习惯

    性的罪恶感”。有这种“习惯性的罪恶感”的人,当你被情绪勒索时,遇到以下情况,你可能会有这些反应:

    ◎当对方贬低你时:

    你一方面知道对方说的并不合理,但忍不住自我怀疑,觉得“会不

    会我真的有错,而我不知道”?

    当别人说你“做得不够、不好”时,这种“没达到别人期待的感觉”,很容易召唤“习惯性的罪恶感”,让你忍不住自我怀疑、自我检讨、自

    责,却忽略了对方的行为其实更不妥当,甚至根本不尊重你。

    ◎当对方引发你的罪恶感时:

    “我对你那么好,你居然这样对我?”

    当对方要用一些话语引发你的罪恶感时,其实对于有“习惯性的罪

    恶感”的人而言,这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你很容易就会因为对方的一些话语而感觉到罪恶感。甚

    至,如果对方是有意为之,你的感受会更强烈、更难挣脱。

    面对这些话语,你可能被你内心的那些“应该”的教条困住,对于自

    己没有按照对方的方式去做,会使得你产生很大的焦虑,这焦虑使得你

    宁愿放弃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也要迎合对方的期待。

    ◎当对方威胁到你的安全感时:

    当对方有意、无意地,借由一些方式威胁你的安全感,或你最重视

    的事物时,例如:

    “如果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

    “你继续如此,我可能不再给你这么高的评价。”

    “习惯性的罪恶感”会使得你面对这样的威胁时,出现极大的焦虑。

    原本你在过去的生活中,就是借由努力牺牲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以

    获得这样的安全感,“习惯性的罪恶感”正是你发展出来的“警铃系统”,用来提醒你,应该要注意到你可能会失去安全感了,所以警铃响起,你

    就会不由自主地以生存为唯一导向,暂时放弃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喜欢

    或不喜欢,而只做你觉得能让你“活下去”的事情。

    对你而言,失去安全感,那就没办法活下去了。

    当对方直接威胁你的安全感,“习惯性的罪恶感”警铃大作,你完全

    无力抵抗,你只能尽力地救你自己的命,拯救你的自我价值,所以面对

    这种如此强大的生存焦虑,你只得按照过去你学会的唯一方式,去拯救

    自己的安全感,也就是:“就按照对方的期待与要求去做吧!唯有按照

    别人的要求去做,我才能获得安全感,才能让自己对自我的感觉好一

    点,才能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老实说,在这种“生死一瞬间”的危机前,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怎么

    会是重要的呢?

    那么,如果上述的状况,就是我无法摆脱情绪勒索的“内心小剧

    场”,那么,我该怎么做才好?

    我认为,第一步,就是从觉察开始。

    问问自己:

    会影响我的想法、行为与自我评价的“信念”是什么。

    那个促使你无法摆脱情绪勒索循环的“信念”,多半就是深植于你内

    心的规条,不遵守,就会引发你心中“习惯性的罪恶感”。

    和我一起,开始练习了解你的内心,了解那些决定你行动的信念,以及赖以为生的“规条”,看看它们是怎么引发你内心“习惯性的罪恶

    感”的?

    “开始觉察”,这也代表,你的“破除情绪勒索循环”之旅,已经开

    始。 重要练习

    引发你“习惯性的罪恶感”的信念、规条是什么?

    请用以下的语词造句:

    1.我应该……

    ___________。

    2.我一定要……

    ___________。

    3.我不能……

    ___________。

    关键点

    问问自己:

    1.是谁决定了这个规条与信念?

    2.我非得按照这个规条或信念生活吗?

    3.如果不遵守,最糟会发生什么事?我能不能处理与面对?

    4.当我“违反”这个信念与规条时,我内心的感受如何?

    5.客观而言,如果违反这些规条,后果真的有我想象的那么严重

    吗?

    6.如果不能确定后果,尝试问问自己身边可以信任的他人,问问他

    们的看法与意见。

    你能不能爱这样的自己?能不能对自己说:“嘿,你做得很好,你辛苦了。你就算什么都不做,我仍然觉得你是有价值的。我爱这样的你。”

    这些话,是你面对情绪勒索质疑的勇气来源。情绪勒索对我们的影响

    当你开始小心翼翼:失去自尊的第一步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提到:“许多被情绪勒索的人,都常有自我

    价值低落的状况。”事实上,自我价值低落,不但会使我们比较容易陷

    入情绪勒索的互动中;而且当我们处在情绪勒索关系中时,这段关系,也会让我们慢慢失去自尊、自我价值,掉进“鸡生蛋、蛋生鸡”的恶性循

    环。

    怎么说呢?

    你回想一下:当你处在情绪勒索的关系之中,当你面对一个时常会

    使用语言贬低你,让你有罪恶感,或是威胁你的情绪勒索者,与他的互

    动,你或许得常常察言观色,需要小心自己的一言一行,希望自己不

    要“让他觉得不舒服”。

    于是,在这段互动中,你开始小心翼翼,害怕每一次的冲突,因为

    每一次冲突,当对方对你提出要求与责难时,总让你觉得自己不好,自

    己很糟糕。

    两人互动的关系,变成了:你必须要时时照顾他的感受,但他可以

    不在乎你的感受,这件事好像成了你们约定俗成的互动原则。

    在这过程中,你愈来愈在乎他的感受,愈来愈小心翼翼;于是,你

    慢慢失去自尊、自我价值。

    然后,你失去了自我。

    自我怀疑:我是否真的做得不够好?

    当你被情绪勒索且深陷于情绪勒索互动中时,或许还会时常体验到

    一种煎熬的感受:“即使我知道他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我却又怀疑,我真的可以不

    去达到他的要求吗?这样的我,会不会如他所说的,我真的不够好?”

    许多深陷情绪勒索关系的被勒索者,常具有“在意别人评价”的特

    质,有着“自省”的能力与习惯。

    适当的自省,对我们的人生其实是有帮助的,让我们有机会能对自

    己的行为做适当的修正,但过度的自省,与“自责”无异。

    我们明知道对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却仍焦虑地担心着,自己是不

    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做得不够。不停地自责与自我怀疑,担心自

    己“对不起别人”。

    “我不该觉得都是别人的错,这样太不负责任了。我大概也有一些

    问题吧?”然后,自己在这样的心情中挣扎、煎熬着。

    如果你时常被这种心情捆绑着,觉得痛苦不堪,那么,我想提醒

    你,试着问问自己:

    我总是担心自己对不起别人,但是,我对得起自己吗?

    那时,或许你才会看得到,深埋在你内心深处的委屈与伤痛。

    对自己失望:为什么我没有原则?

    有的时候,面对情绪勒索者时,我们的内心其实有很多小剧场。我

    们其实很想大声地跟他们说:

    “我觉得你不应该这样贬低我、威胁我、要求我。”

    “我觉得你根本就是自我感觉良好,只会把错都怪在我身上,毫不

    在乎我的感受。”

    “我觉得你这个要求根本就是不合理的,甚至你自己也做不到。”

    “我根本就不想做这件事情,我不想要负你的责任,我更不想要被

    你贬低,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当我们想要大声说出这些话,想要捍卫自己的立场,却发现,自己

    因为害怕、恐惧,或是一些习惯性地自我要求与价值观,使得我们无法

    反抗情绪勒索者的要求与贬低的话语,任他们欺凌我们的身心时:我们

    会对毫无勇气反抗他们的自己,感到失望。

    一旦我们愈觉得自己不够有勇气,没有能力反抗他们,我们愈对自

    己失望。当我们愈对自己失望,我们就愈容易觉得自己糟糕、没有用,只能一直这么顺从下去。

    然后,我们会愈来愈讨厌自己,愈来愈觉得自己不重要,没有价

    值。

    我们也会在这过程中,愈来愈失去自己。

    忽略自我:失去感觉与表达感受的能力

    在一段情绪勒索的关系中,最大的伤害之一,我想,或许就是让我

    们“失去感觉的能力”。

    在情绪勒索的关系中,情绪勒索者,有时很擅长用相当大的情绪起

    伏,与引发我们罪恶感、恐惧感的话语,来对他人造成压力,这使得我

    们觉得害怕,因而很希望他们能够维持情绪平稳、愉快,减少彼此之间

    的冲突。

    尤其是,我们可能是很害怕冲突的,当冲突发生时,可能会让我们

    觉得,这好像是我们造成的。

    因此,我们很习惯地希望能够用“不刺激对方的行为”,来安抚对方

    的感受。我们随时都在注意对方的情绪状况,因为那是我们赖以为生的

    凭借之一。对我们而言,对方的感受,远比我们自己的感受来得重要。

    于是,我们的眼睛里,只看得到对方的感受,甚至极为放大,却忽

    略了我们自己的感受,即使受到了相当大的伤害或侮辱,我们都会让自

    己忽略或压抑,使自己没有感觉。

    因为,唯有没有感觉,我们才不会在顺从对方的要求时,感觉太过

    受伤。但那些没有感受到的伤,并没有消失,而是被我们埋在内心深

    处,让我们下意识地深深相信着:

    “我的感觉,是没有人在乎,也没有人重视的。”

    合理化:面对对方要求与自己顺从的行为

    有的时候,当对方的要求,自己总是顺从时,我们面对这样的互

    动,为了调整自己内心那些不舒服的感受:被胁迫、无力、不被尊重、自我怀疑……我们可能会做另一个选择:“合理化”。

    “合理化”什么呢?

    我们可能会“合理化”对方的要求,说服我们自己:

    “对方的要求是为我好,是合理的,是希望我能够变得更好、更进

    步……”

    “其实他的要求并不过分,或许是我太过敏感了,可能这其实没有

    什么大不了的,应该每个人都会妥协的……”

    或者,我们可能用一些理由,试着“合理化”或“淡化”自己不舒服的

    感觉或身在其中的痛苦:

    “其实这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在职场上,不都是这样吗?”

    “如果我不顺着爸妈的想法做,他们可能会情绪起伏太大而影响身

    体……我可以顺着他们,就顺着他们吧!其实也没那么严重。”

    “既然他这么在意我跟朋友出去吃饭,也代表他很在意我吧!反正

    他就是脾气比较大。如果我爱他,就不要跟他计较吧!其实不能跟朋友

    出去吃饭,也没啥大不了的,反正,我的工作也很忙……”

    这些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904KB,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