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2988
荣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13日
第1页
第9页
第19页
第26页
第48页
第273页

    参见附件(2576KB,359页)。

     荣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这是一名证券人阚治东所编写的一本股市相关书籍,书中介绍了他在股市中所闯荡的经过和经验,喜欢看的可以哦!

    我的股市人生介绍

    “中国证券教父”阚治东的人生是中国股市20年沉浮的一个缩影。

    他曾盛极一时。作为申银万国的总裁,他写下了中国证券发展史上的许多第一:主承销第一只A股、第一只B股,发行第一张金融债券、第一张企业短期融资券,设立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参与发起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国内第一个股票指数和全国第一份股票年报等等。

    他也曾坠入低谷。1997年因“陆家嘴事件”被撤职,2006年又因南方证券破产被起诉并入狱21天。

    磨砺洗净浮华。在这部阚治东毕七年之功亲笔写就的作品里,这位中国证券业的传奇人物以从容、淡泊。

    我的股市人生作者

    阚治东

    新中国代证券人,与万国证券总裁管金生、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并称为“上海滩证券三猛人”。

    阚治东的人生两落三起。

    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任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主管证券和投资业务的副总经理,旗下静安证券业务部是中国个证券业务部。1990年,阚治东就任申银证券公司总经理;1996年,申银与万国合并为当时大的证券公司——申银万国证券公司,阚治东出任总裁。

    我的股市人生主目录

    上海篇

    第一章东渡日本

    第二章筚路蓝缕

    第三章更大舞台

    第四章南征北战

    第五章风雨覆巢

    深圳篇

    第六章南下深圳

    第七章不可为而为之

    第八章南方破产

    第九章拘禁21天

    第十章绝不妥协

    荣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截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荣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阚治东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

    ISBN 978-7-5086-1775-6

    Ⅰ.荣… Ⅱ.阚… Ⅲ.证券交易—资本市场—经济史—研究—中国

    Ⅳ.F832.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197844号

    荣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

    RONGRU ERSHINIAN

    著 者:阚治东

    策划推广:中信出版社(China CITIC Press)

    出版发行: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ITIC Publishing Group)(北

    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十三区35号煤炭大厦 邮编 100013)

    字 数:360千字

    版 次:2010年1月第1版

    书 号:ISBN 978-7-5086-1775-6F·1804

    定 价:38.0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目 录

    序言

    上海篇

    第一章 东渡日本 母亲让我走上证券生涯

    医生的诊断非常明确,母亲是癌症晚期,余下的日子没几个月,这个瘦弱的身躯再也无法为

    我和我的兄弟姐妹遮风挡雨了。在母亲希冀的目光中,我最终没有放弃东渡日本的机会——只

    有学到更多的本领,得到更多的力量,我才能让母亲安心地放下她承载了多年的重担。

    “洋插队”的生活

    研修期间对人的最大考验是要耐得住寂寞。在返城之前,我曾经在东北插过队,我就把土插

    队和洋插队的生活作了比较,结论都是艰苦的,但艰苦的性质不同,前者是物质生活贫乏,后

    者是精神生活贫乏。

    收获梦想

    既有热情,又有冷漠,偶尔还有怀有敌意的异国人士,我们似客、似学生,又似被布施的对

    象。虽然天天欢笑堆在脸上,但是对家人的思念,对祖国前程的苦思,却整天交织在心头……

    第二章 筚路蓝缕 无数个第一

    静安证券业务部已不复存在,我听之深感惋惜。静安证券业务部完全有望成为近代文物,因

    为它至少可以告诉后人,中国的证券业是从那里起步的。

    国债交易

    1988年,国家允许国债买卖后,弱小的证券行业终于看到了一线生机。相对股票,国库券发

    行量大,发行面宽,所以交投也更为活跃。

    股票黑市交易的兴起

    1989年,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地区,并决定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一部分精明的人看到了

    机会,悄悄涉足股市,来我们证券业务部买进股票的人明显多了起来。股市渐渐趋暖,随后由

    暖变热,1990年夏天,上海出现了一场在中国股市上空前绝后的大规模黑市交易。

    第三章 更大舞台 申银证券成立

    我与申银证券总经理吴雅伦商谈具体移交手续。我提出交接手续简单化,只需把申银证券公司的那块铜牌给我们即可。几个月后,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龚浩成行长来为申银证券新落成的办

    公楼剪彩,说:“这些都是我白送你的!”

    上海证交所成立

    刚开始的内部装修等花费居然是尉文渊借来的,“我向人民银行借了500万来筹建上交所,后

    来上交所收了会员费才还清了这笔钱。”中央财政和上海地方财政在当时都顾不到上交所,因为

    谁也没想到这是个划时代的东西。“交易所就像个野孩子,一开始冒出来自己闯,弄到后来才越

    弄越大。”

    推广与宣传

    那几年社会各个方面对普及证券知识的要求很强烈,到处也可见证券知识培训班、讲座班的

    通知或广告,那几年,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能收到讲授证券知识的邀请,由此到过各地的大学、各种协会组织、一些大的企业集团,甚至还到部队机关讲过课。但是,给我影响最深的是那年

    到中南海给中顾委一批老前辈讲股票,以及受邀给越南财政部、司法部官员讲证券市场建设的

    事。

    10万人抢购新股

    那是不多见的壮观场面,只见一排雪亮的灯光直冲而来,一辆辆的士在体育场大门前戛然停

    下,每辆车里冲下四五个人,直问:“哪里排队?”问到后直奔而去。随后又是一排灯光直扑过

    来,“突、突、突”,每辆摩托上都挤了两三个人。再后面是响着急促铃声的自行车队,最后是

    黑压压的喘粗气、冒大汗的长跑队伍。不一会儿,近万人已进入体育场,安安静静地坐下。

    第四章 南征北战 全国性证券市场的形成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全国9家特大型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时

    间排名第一的是青岛啤酒。青岛啤酒股票的发行标志着中国股票发行市场走向全国性市场。同

    年,中国证监会成立,几度春秋的中国股票市场终于摆脱了小打小闹的局面,拉开了全国大发

    展的大幕。

    群雄争霸

    那几年我们券商经常自嘲股票承销业务是:“政府部门往外扔一根肉骨头,让我们几条狗去

    抢。”当然,那时上海、深圳两市之外的证券公司更难受,说:“你们还有去抢的份,我们只能

    看着流口水,没有参与的份。”

    向外扩展

    从第一张B股的发行开始,就有境外证券机构到中国股市淘金。在整个过程中,有的人淘到

    了金,有的人则失望而归。

    申银、万国合并

    1996年中国证券市场最有影响的大事之一就是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合并设立,海内外媒体都

    作了大量报道。这是中国证券行业中第一宗合并案,合并后的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成为国内资本

    金最大、营业网点最多、业务规模最大的证券公司,不少媒体都用“中国证券业的航空母舰下

    水”为标题报道此事。此事已过去多年,但至今还是有人不明白,当年上海证券市场上两个“冤

    家”对头是怎么走到一起去的,仍有人质疑这次合并的成败与得失。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第五章 风雨覆巢 深沪之争

    “深强沪弱”,引发两个城市金融中心地位之争,两地证券公司、银行等机构也卷入其中,引

    起一场风波,一批金融机构负责人受到了处分。

    申银参战

    上海证券交易所领导对上海、深圳两地证券市场竞争态势作了详细介绍后,赞同“竞争一定

    要有手段”的观点,具体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上海几家主要券商通过重点运作好一些对市场有引

    导作用的股票,把上海股市往前推进。

    事后调查

    “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违反了中国证监会颁发的《证券经营机构自营业务管理办法》”,决定给

    予“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停止自营业务一年,罚款5000万元的处分”,给予“申银万国证券

    公司法人代表、总裁阚治东免职、记大过处分”。

    申诉与去职

    “近期,大家都非常关心我的去向,组织上已表示要把我的工作安排好,我自己也在进行种

    种选择。我今年45岁,身体尚可,自信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并不难。”

    深圳篇

    第六章 南下深圳 南飘

    冥冥之中,似乎有定数。在申银万国证券工作期间有人指责我将工作重心偏向深圳,结果在

    1999年7月,我整个人都移到了深圳。

    初涉创投

    我这样的做法颇有争议,认为“阚治东只投差一步企业”,干的不是真正的风险投资,这是后

    话。当然,这种选择项目的方法只能说是早年深圳创新投资公司在初创期的方法,并不是此后

    的做法。

    最成功的“官办”创投

    “创业投资”,又被称为“风险投资”,别看现在成了热门话题,但在10年前,知道的人却很

    少,这是一个既陌生又神秘的行业。刚到深圳,我就听很多人说,中国真正懂创业投资的人只

    有5个。这5个人是谁,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但自己当时确实是不懂创业投资。

    硕果累累

    深圳创业投资公司创造了中国本土创业投资的神奇故事,财富效应带动了国内创业投资行业

    的发展。深圳创业投资公司由此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官办”创业投资机构。当

    年的创新投资原始股东们也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

    第七章 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

    我还记得,接到去南方证券的通知后,我曾给北京一位老领导去了个电话,他当即回

    答:“不去!”听我已答应深圳市政府,他生气地说:“答应了,还说什么!”

    全力扭亏

    南方证券总裁室统一了思想:不纠缠历史性问题,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性,突出业务重

    心,把扭转亏损持续经营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笔墨官司

    但令我吃惊的是不到三个月,就有人到市政府和监管部门告我的状了。说我挪用客户保证

    金,扩大南方证券的自营规模;说我支持自营部门恶炒个股;说我加剧了南方证券资金紧张的

    问题;说我在南方证券搞集权,权力欲膨胀。一时间这些流言飞语闹得沸沸扬扬,分散了我很

    大一部分工作精力。坦率地说,在南方证券我真正能集中精力、用心治理公司的时间只有三个

    月。

    孤立无援

    有人问我,在南方证券当总裁这一年多中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我觉得,那就是孤立无援。尽

    管南方证券大部分干部员工支持我,希望看到我大刀阔斧地整治南方证券,把南方证券带出困

    境。但我本应该得到的支持却少得可怜。

    将相不和

    我到南方证券不久,躲也躲不掉地碰上与董事长之间的矛盾。我也不明白矛盾是怎么形成

    的。我想这其中既有国有企业体制问题,也有我俩的个性问题。

    第八章 南方破产 挂冠而去

    “兄弟,你下了一步先手啊!中国的国企没干头,干好干坏最后都得走人。咳!我当年在深

    发展可是干得最火的时候,让我走人了。兄弟啊,你还不是一个样!走吧,现在就看我做人的

    时候了。放心吧,审计,审你还不是审我?我是法人!有事逃不了干系。你在找到新工作之

    前,一切待遇照旧!”

    南方倒闭

    我自愿离开南方证券,南方证券随即召开全体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宣布了我离职,贺云

    董事长兼总裁的消息。没料到,仅仅一周,情况突变,中国证监会和深圳市政府经国务院批

    准,2004年1月2日,中国证监会、深圳市人民政府行政接管南方证券公司。

    最后的努力

    我提出,此函要增加对南方走出困境的信心的内容,并提议对每家公司提出的援助额定到1

    到2亿,因为数额太高会把股东吓坏。我直接打电话给证管办主任,希望能注意这些问题。最

    后,尽管《致股东函》作了一定修改,但离我的提议差得很远。

    第九章 拘禁21天 组织审查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每天临下班,南方证券方面会有电话过来,问:“阚总你在哪里?”后来又听说我们这一批人

    被禁止出境了。我对自己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突遭逮捕

    我参加工作三十余载,从农村到各种金融机构,获得过很多荣誉称号,被认为作出巨大贡

    献。怎么瞬间就成了阶下囚?我罪在何处?难道又是某些领导因为南方证券破产一事要向公众

    有所交代而再次拿我当替罪羊?我只觉得脑子嗡嗡响,血压上升到极限。我感到愤怒、感到屈

    辱。但是奇怪的是,我没有感到恐惧。

    关押在深圳看守所

    一位看守接待我们,问了些简单的情况后他自豪地介绍说,这个看守所是全国最好的看守所

    ——“除了秦城监狱,这就是最好的了。”

    重获自由

    突然喇叭招呼我,大家一下子欢呼起来,大喊:“老阚,收拾东西,走了!”而旁边的仓里也

    在为我出去的事欢呼。

    第十章 决不妥协 申诉

    长期从事纪委工作的妻子花了很多时间,认真看了我在南方证券工作期间各种会议纪要,一

    是对文件数量感到吃惊,平均不到三天一个会议,每次会议都作了详细的记录。二是对这些会

    议纪要报送部门和领导之多感到意外。几乎该汇报的部门都汇报了,他们早干什么了?况且内

    容上没有任何授人以柄的东西啊。

    力证清白

    有朋友对我妻子说,我们聘用的深圳张律师与检察院方面交情不深,他推荐一个律师给我

    们,但必须花大价钱。他的话把我妻子打动了,回来后,瞒着我承诺先给那位律师30万元,请

    他做工作。我偶然通过妻子的手机信息了解此事,问她为什么瞒着我做这样的事?家里已经向

    朋友借款80万元,你哪有这些钱?妻子回答:“为了保住你的清白,我不惜倾家荡产!”

    无罪撤诉

    2007年4月,区法院主审法官对我说,检察院以事实、证据有变化为由,要求撤回此案,问

    我同意与否?我问其原因,回答:“判不了,就让他们撤呗。”法院让我在同意检察院撤案文件

    上签字。

    后记序言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不是所有经历过的人和事都能永存我们的记

    忆之中。有如泰戈尔诗中所表述的,“鸟儿已飞过,天空没有翅膀的痕

    迹。”但有些人和事,即使你不用心去记,它们也仿佛镶嵌在你的脑海

    里,留下永久的印痕,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印痕会越来越清

    晰。

    40年前,我中学毕业后去了北大荒,在那高寒地带、靠近黑龙江的

    浩淼荒原之中,在一个叫“双河”的小屯子里,我整整生活了9年。刚去

    时,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兴安岭北麓尚未开垦的莽莽荒原,9年后,这些

    荒原已是万亩良田。然而此时,已经成长为生产大队干部的我却踏着返

    城高潮回到了上海,重新迈出人生之路。在此后30年的金融生涯中,我

    虽然被称为国内证券业、创投业的拓荒者,但走过的路并不平坦,有巨

    大的成功,也有严重的挫折,甚至有过两次致命的打击,但我还是走过

    来了,并被认为在中国资本市场和创业投资市场上曾产生过一定的影

    响。有媒体总结我们这批人成功的原因,得出了“这批人是从北大荒熬

    出来的”结论。我想,这主要是指北大荒的岁月带给这批人一种不服输

    的精神吧。

    1987年,我作为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届研修生,被派往日本专门研

    修证券知识,从此进入中国证券市场拓荒者行列,也有幸与中国证券业

    一起成长并逐步走向成熟。

    今天证券业的条件比20多年前不知要好多少,有舒适的办公室,有

    丰厚的薪酬,但在证券业最初的年代,上述这些几乎都没有,但大家有

    的是激情、梦想和坚定的信念。记得那些青春年少的同事们会经常聚在

    一起聊天,当时大家聊得最多的是公司的未来和证券业的前程,“会有

    的,面包会有的,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每个人心中都洋溢着满满

    的自信,脑海中都充盈着实实的梦想。

    也是在这种梦想的支撑下,中国证券业才会长足发展到今天的境

    地。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记得申银、万国证券合并后,我曾利用去日本开会的空隙,拜访研

    修时待过的日本蓝泽证券公司,蓝泽社长特意带我到公司营业大厅,向

    一批我熟悉的员工介绍:“阚先生,大家都认识吧,阚先生现在是中国

    最大的证券公司的社长。”(日语中,社长就是总裁的意思。)话音刚

    落,我便看到一张张吃惊的面孔,那几位曾与我在一个宿舍楼住过的年

    轻职员怎么都搞不明白,几年前一点不懂证券市场知识、拜他们为师的

    阚先生,怎么转眼间就成了中国最大证券公司的社长了?

    还有一次,在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归国研修生大会上,我和一位交通

    部总工程师代表研修生发言。我们分别介绍国内证券业和国内高速公路

    的发展情况,到会的有不少日本社团组织的领导,其中有一位二三十年

    来一直致力于促进中日青年交流的长者,他听了我们的发言,便让人搀

    扶他站起来,高兴地说:“当年我们可没有教你们这么多啊,好像光请

    你们喝酒了。”

    这位长者或许不知道,在1993年之后,中国证券市场很快就进入了

    真正的竞争年代,沪深两个城市之间的金融地位竞争,证券公司之间的

    同业竞争,营业部与营业部之间的指标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那

    时,几乎每家证券公司都把“中国的美林,中国的野村”作为自己追赶的

    目标。

    早在10多年前,也就是我40多岁的时候,就被称为“老证券”。不少

    人初次见我,都比较吃惊,说:“我们以为阚治东是个老头呢!”开始我

    以为是人家的奉承话,但听多了感觉不完全是那么回事。“老证券”也就

    是证券业的前辈,在国外,不到七老八十,谁敢担这个名分?国内的业

    内人士这样称呼我们,是因为中国的证券行业太年轻了。

    今天,不少媒体报道我们这批“老证券”,经常说我们当年在中国的

    证券市场上创下了多少的第一。其实,包括我、我的同事以及我们身边

    的这一批证券人,都应该感谢这个时代给予我们这样的机会:在20年

    前,中国证券市场完全是空白的,你做什么都可以拿第一,正是在这个

    不断创造第一的过程中,中国整个证券行业以神奇的速度飞速发展着。

    历史车轮滚滚,浪花淘尽英雄,作为个人,在时代的潮流中当然有

    得有失。对于我,1997年是个永远值得纪念的年份,一场突然的变故,迫使我离开如日中天的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这场变故的起因就是:1996年那一年,我国传统的金融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和因获得国家特区

    政策而形成的新兴金融经济中心城市——深圳,两者之间展开了一场激

    烈的金融中心城市地位之争。在那场争斗中,证券市场首当其冲,两地

    一批证券公司和银行被迫卷入其中,引起中国证券市场的剧烈震荡。为

    此,国务院组成联合调查组分赴两地展开调查。结果,一批金融机构及

    其主要负责人受到查处,我就是其中一员。由于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深度

    卷入沪深两地证券市场之争,我被免去上海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总裁等与证券市场有关的一切职务。

    以匹夫之身涉及沪深两地的证券市场地位之争,对我个人而言,是

    人生中的一段特殊经历,对中国证券市场来讲,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

    要历史事件。有人称我们的离职是为地方政府承担了责任,但很多人知

    其事而不知其由。我现在则可以完全心平气和地谈论当年发生的这些事

    情。

    离开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后,我应深圳市政府的邀请前往深圳,进入

    又一个“拓荒”的行业——创业投资。一两年后,深圳创新投资公司成为

    少数具有全国性影响及全国性投资能力的本土创业投资机构之一,曾被

    评为国内最好的创业投资机构。同时,我们又在深圳发起成立了全国第

    一个创业投资行业协会,推动深圳创业投资的发展。

    我以为自己就此永远离开证券业了,不料2002年,我又再度归来,组织上派我去南方证券担任总裁。

    今天,南方证券已经成为过去,但它仍可以被看做是中国证券发展

    史的一个很好的标本。它的覆灭可能有必然的因素,但作为个人,自被

    任命为南方证券总裁之后,我自感在南方证券工作期间无愧于心,为了

    不辱使命,我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第一线,依靠南方证券的干部员

    工,努力使南方证券早日走出困境。期间我曾被媒体称为“救火队长”,但就是这样的“救火队长”,也没能扑灭南方证券燃起的熊熊大火。面对

    南方证券上下失去饭碗的几千名员工,面对血本无归的全体股东,我曾

    感到痛惜和自责,责备自己无法求得多方支持,责备自己无力回天。

    之后,我亲眼目睹致使南方证券最终倒下的种种危机再起,也清晰

    地看到有关方面在南方证券的问题上认识不一,但最终都没有拿出有效

    的补救措施。由于不忍看到三千员工梦碎的那一刻,我在南方证券被行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政接管之前的几个月,坚决辞去了南方证券的总裁职务,挂冠而去。南

    方证券被行政接管后,我却受到了比1997年更为严厉的审查,几乎身陷

    囹圄。

    至今,人们对我在南方证券这段时间的工作评价不一,而我,既担

    当了身前事,又何计身后评。南方证券已成为过去,现在,我只是想通

    过回忆,让大家更加了解并理解,是什么原因把南方证券逼到破产这最

    后一步?什么是让南方证券倒下的根本原因?或许这可以让我们的证券

    业在以后的发展中能够有所借鉴。

    20年的时间,放在历史长河里说来只是匆匆一瞬,但是对中国的证

    券业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20年。我有幸亲身参与

    了中国证券市场早期各个发展阶段的工作,经历了其中大大小小的事

    件,目睹了证券市场内在的、外露的、正面的、反面的、美好的、丑陋

    的种种现象。期间,我看过一家又一家新的证券机构出现,也看过一批

    证券公司受到重击甚至倒下。如今,证券业创业初期的那批“老人”已不

    多了,并不是这批人真的老了,不干了,而是行业的艰辛、路途的险恶

    使得不少人不敢再干下去了,还有不少人是被迫离开了这个行业。有人

    称我们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悲情英雄,也有人称我们是最早进入中国证券

    领域的旗帜性人物,还有人说我们仅仅是一个时代的过客。旗帜性人物

    也好,过客也好,俱已成为往事,但至少,我们走过的弯路,可以为现

    在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而我们的成功之处,也可以为现在的年轻

    人提供一些参考,于是有了写作《荣辱二十年》的想法。

    《荣辱二十年》一书内容的时间跨度超过20年,我很想把我亲历的

    大小事件清楚地写出来。记得很多年以前,申银证券曾赞助上海《萌

    芽》杂志社出版一套老前辈的回忆录——《献给下一代的报告》,在一

    次座谈会上,上海市一位老领导的夫人激动地指责某些人的回忆文章歪

    曲历史、美化自我,此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想,或许被指责的

    前辈并非真的想歪曲历史,只是笔尖所触及的人和事不是记忆中最深刻

    的东西罢了。

    面对过去这段历史,我也曾感到惶惑,怀疑自己的记忆力,唯恐所

    写的东西远离当年的事实。也许因为记忆尘封太久的缘故,一被打开,便从中滚滚涌出大量的人和事,但我却无法完整地记载下来。当然,《荣辱二十年》涉及的有些事至今还很敏感,特别是写到一些具体的人和事时,我颇有顾虑,我写了删,删了写,最终还是决定不要太感情用

    事。

    最后,我想说,其实不是每个人都会用文字的形式去总结自己的过

    去,但人人都会回顾过去。老人对自己的过去更多的是留恋,年轻人更

    多的是反思,我今天的年龄介于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因而既有留恋亦有

    反思,有执著的人生信念、不灭的梦想,有对国家的热爱,也有对曾经

    关心过我的领导、朋友的感恩,所有这些激励我稍有时间,就打开电脑

    敲上几键,所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当中信出版社找我约稿时,便

    形成了今天这本书——《荣辱二十年》。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上海篇

    第一章 东渡日本

    母亲让我走上证券生涯

    医生的诊断非常明确,母亲是癌症晚期,余下的日子没几个月,这

    个瘦弱的身躯再也无法为我和我的兄弟姐妹遮风挡雨了。在母亲希冀的

    目光中,我最终没有放弃东渡日本的机会——只有学到更多的本领,得

    到更多的力量,我才能让母亲安心地放下她承载了多年的重担。

    身后的目光

    1987年秋天,我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家,前往日本进行为期一年

    的研修。能够通过重重选拔和考试获得赴日研修的机会,这在当时是非

    常难得的,但是我离开家的时候,心情却十分沉重,因为此时,我的母

    亲已经确诊为癌症晚期。

    在那个没有网络、电话也不普及的年代,出国后唯一能和家中保持

    联系的方式只有往来缓慢的书信,而研修期间也不能随意地中断学业归

    国。所以我非常清楚,一旦我决定赴日研修,那么我和母亲就将从此天

    人永隔。因此,在得到医生的正式通知之后,我决心放弃这次研修机

    会,陪伴母亲度过她最后的时光。

    就在这个时候,我的母亲却作出了一个改变我命运的决定,她坚决

    不让我放弃这个机会,命令我去日本完成研修学业。她让家人、同事轮

    番劝我,列举了诸如:医疗方面有医院和医生,照顾的人有亲戚朋友,日本离上海不远、有事随时可以回来等等理由。这些勉强寻找出来的理

    由,在我对母亲的深厚感情面前是那么苍白无力,无法撼动我留下来陪

    伴母亲的决心。

    但是,有一个理由我无法反驳——在母亲心中,我是这个家庭的希

    望,在她即将离去的时候,我有责任接下她身上的重担。在街坊邻里眼中,我母亲是个瘦弱而贤惠的女人,但是在我们兄弟

    姐妹心中,母亲却是这个家庭的脊梁。1966年的一天,我父亲单位的一

    群造反派青年工人来我家抄家,父亲事先得到消息没回家,于是我母亲

    被拉到台上去替我父亲挨批斗。躁动的人群中,母亲本来就单薄的身躯

    更加瘦小,她那么驯服,让低头就低头,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即使这

    样,还有人不满意,让母亲用脖子夹着一张纸,连续几个小时保持这样

    的姿势。家被抄了以后,父亲没有了工资,只能靠母亲四处打零工让我

    们这个家庭挺过最艰难的日子。

    说来奇怪,每次我想起母亲的时候,眼前总是浮现出她拼命低头用

    脖子夹住那张纸的样子。也许,这种让人感到屈辱的姿势却恰好诠释了

    母亲的伟大——忍辱负重,竭力保护自己的子女和家庭。

    医生的诊断非常明确,母亲是癌症晚期,余下的日子没几个月,这

    个瘦弱的身躯再也无法为我和我的兄弟姐妹遮风挡雨了。在母亲希冀的

    目光中,我最终没有放弃东渡日本的机会——只有学到更多的本领,得

    到更多的力量,我才能让母亲安心地放下她承载了多年的重担。

    我离开家的那一天,家里的气氛很平和。尽管我心中已经明白,此

    去很可能就是和母亲的永别,但是心中还是存有侥幸万一的想法,不愿

    意做出生离死别的样子。当时,母亲已经卧病在床不能起身,而我收拾

    行李时,回想起我去北大荒双河屯插队前和母亲的告别,难抑心中的悲

    痛。

    我报名去北大荒,事先没有征求家里人的意见,因此当学校敲锣打

    鼓送来“喜报”时,家人都惊呆了。很快,我的城市户口注销了,似军装

    非军装的服装也领回来了,那段时间家里失去了欢笑,母亲流着眼泪为

    我准备行装,并悄悄往我的行李里装香肠和火腿。出发的那天,我和父

    亲跟母亲约定:到时候谁都不能哭!但我还是看到母亲满脸的泪水,我

    赶紧回转身,怕他们看到我已夺眶而出的眼泪。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我无法忘却母亲为我送行的那一幕,当载着我们的客轮驶至江心,码头上送别的人群已辨认不清,泪眼蒙眬中,我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不

    断地挥舞着一根扁担,我知道,那是我的母亲。

    这一次告别,躺在床上的母亲再也不能往我的行囊里偷偷塞火腿和

    香肠了,再也无法拼命挥舞那根扁担为我送别了……

    走下楼梯的我,不敢回头,只能一步一步走向等候我的汽车。

    到日本之后,每次我写信回家询问母亲的病情,总是能得到一些让

    我感到宽慰的消息,虽然心存怀疑,但是感情强迫我接受这些“好消

    息”。直到两个月后的一天,我从噩梦中惊醒,悲痛不已,哽咽声把隔

    壁的同学都惊醒了。此后,我依然不断接到母亲好转的消息。一年的研

    修结束后,我回到家,才知道母亲就在我噩梦惊醒的那几天,因伤口突

    然大出血而去世了。是我的同事和朋友帮助我的家人料理了母亲的后事,他们约好对我隐瞒实情,因为他们知道,我如果中途返回,就意味

    着放弃了研修。

    家人告诉我,我出发去日本的那一天,在我下楼后,已经久病不起

    的母亲硬是让人把她从床上扶起来,站在窗前,静静地凝望着我一步一

    步地远去,直至我的身影消失,也不愿离开窗前。

    是母亲的决断,让我走上了证券业这条充满荆棘与光荣的道路。而

    此后20多年的证券业生涯,无论何种困难和艰辛,甚至是牢狱之灾,都

    无法让我退缩,因为无论何时,我的身后总有一双充满慈爱、希冀和鼓

    励的目光。

    赴日研修生选拔

    在我被推荐到北京去参加出国研修生的考试之前,甚至那之后,我

    都不知道要去日本研修什么。只是我的条件刚好满足被推荐的要求,而

    我的经历和习惯,让我无法放弃任何一次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这次出国研修属于中日两国青年的交流项目。在1979年中国推行改

    革开放政策之后,中日两国的关系处于较好阶段,两国领导人互访时提

    出了“中日青年友好21世纪”的目标,两国之间从此开始开展青年交流项

    目。主要由中国青年联合会选派中国青年,送到日本作为研修生,学习

    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备的知识和技术。因为机会难得,又是国家组

    织的项目,因此选拔的过程非常严格。先要经过层层筛选,接着要通过

    相关科目的考试,再进行一段时间的集训之后,才能最终前往日本。

    当时,对参加这次考试的人员的要求是:年龄35岁以下,科级干

    部,大学学历,懂日语,当然最根本的要求是政治可靠。

    我出生于1952年11月,满足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

    而我于1979年进入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杨浦区办事处工作。1984年,工商银行成立,我又转到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宝山区办事处工作。我当时

    的职务是党委成员、计划信贷科科长兼信托分公司和信息分公司经理,主要负责整个宝山区的工商信贷,包括现在大名鼎鼎的宝山钢铁总厂的

    信贷工作。因此,科级干部的要求,我也符合。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在1978年年底我从北大荒回到上海之后,通过在银行专科学校的学

    习取得了大学学历,也达到了选拔标准。

    我唯一不怎么有信心的,是我的日语水平。其实,这次赴北京的考

    试主要就是考察日语水平。我很清楚,我的日语水平应付一般的考试问

    题不大,但要到北京跟来自全国各省市的高手们竞争,总感到有些底气

    不足。因为我的日语主要是靠自学,我从北大荒回到上海,没什么正

    事,正赶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日语广播课程开课,我就每天一早一晚跟

    着广播学,学完了日语广播讲座教材一至四册。后来,我又参加了一个

    夜大日语培训班,学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日语教材一至四册以及日语会

    话等教材。

    尽管有些心虚,但是当领导询问我的意愿时,我没有任何犹豫就答

    应去北京应考。当时我工作的工商银行宝山区办事处是个存差行,日常

    资金沉淀量较大,有钱腰板硬,日子过得是比较舒服的。而我们为了提

    高行里的资金收益率,出入上海资金市场,开展银行间资金拆借,并通

    过信托公司在江、浙等省开展补偿贸易、设备租赁、委托贷款等业务,工作也是干得红红火火、顺风顺水。因此,银行里也有人担心考得不

    好,反而影响今后的前程,于是放弃了推荐机会。而我能这样干净利落

    地作出决定,可能和我的性格和经历有关。

    我是最后一批返城的知青,直到1979年3月才把户口关系转回上

    海。生活现实让我只能努力为每一个能改变自己命运的细小机会去拼

    搏。像这样充满风险但能改变自己命运的考试,我其实已经经历过一次

    了。从北大荒返城后,上海市政府给返城知青提供一次安置机会,但是

    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选择一个职位。当时只有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招

    干,而招干必须经过非常严格的考试,相比之下,招工就非常简单了。

    尽管办事处一些干部好心劝我,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索取了招干申请

    表。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把能够找到的复习资料全部温习

    了一遍,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学等。在得知还要考会计

    之后,我又到图书馆借了会计书,把几乎从未接触过的会计分录、会计

    科目恶补了好几天……我现在依然能记得,在很多考生感觉考得不好、纷纷放弃后续课程考试的情况下,我是怎样硬着头皮考完了全部课程。

    北京的选拔考试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另外一次招干考试而已。所

    以,在接到上海团市委发出的赴京考试的正式通知后,我利用几天时间,把学过的日语教材全部重新翻了一遍,然后提着一包书,坐上火车

    就去了北京。

    赴京赶考

    到了北京,我和其他考生就住在北京前门大街10号的共青团中央机

    关招待所。这是用一个地下防空设施改造的招待所,进门就要低着脑袋

    往下走,每个房间住七八个人。由于地下室空气很潮,所以每个房间都

    放了一台抽湿机,一天24小时运转,每隔一段时间,蓄水的盆子就满

    了,需要自己去倒掉……不过,再艰苦的条件也不能影响我们这些年轻

    人的热情,很快,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考生就打成了一片,简

    陋的招待所变得异常热闹。

    第二天,全体考生被集中到团中央机关会议室。时任国际联络部部

    长的邓亚军第一次与我们见面并介绍情况,其讲话的核心内容是外派研

    修生工作的重要意义,告诉我们,这是加强中日青年交流的一项重要外

    事活动,活动的目的就是实现两国领导人提出的“中日友好21世纪”的目

    标。富有口才和国际交往工作经验的邓亚军还强调说,选拔出国研修生

    是一项政治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共青团中央领导对这项选拔工作要

    求很高,被送出去的是最优秀的青年,他们在国外是民间友好使者,回

    国后将成为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人才。

    邓亚军还介绍了那一轮选拔研修生的工作情况。为选拔那一年赴日

    的研修生,团中央在全国各地设了多个考场,北京考场是其中之一。总

    体要求是优中选优,最后入选的名额不足百人,将被分为半年期和一年

    期几个班。虽然邓亚军也鼓励了大家,但是这么低的录取比例,已经让

    很多人的心开始冷了下来。

    第一天的日语笔试,对我来说难度不大。第二天的口试,我被分在

    第一组。一般来说,考试时大家都不愿排在第一个,都希望前面有人探

    探路,可我自告奋勇要求排在第一个,因为我清楚,这么多人参加口

    试,老师提的问题只会越来越难。我进去后,考官提的问题果然不难,都是一些诸如姓名、年龄、在哪里工作、哪天从上海过来之类的问题,就像日常聊天。我回答得也比较流畅。我一边回答,一边看见两个考官

    同时在我的姓名下画勾,我估计是答题正确的符号。一路下来都很顺

    利,等我从考场出来,一批学员就忽地把我围起来,唧唧喳喳的,探听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口试情况。看到他们焦虑不安的神情,我感到一阵轻松和得意。我考完

    了,我完全放松了。

    回到上海,家人和同事都向我打听考试情况,我觉得录取的把握不

    大,后来工作一忙,也渐渐忘了考试的事。两个月后,我意外地收到了

    录取通知书,告知我经过选拔和考试,成为了中华青年联合会派往日本

    的第五届研修生,将赴日学习一年。

    “洋插队”的生活

    研修期间对人的最大考验是要耐得住寂寞。在返城之前,我曾经在

    东北插过队,我就把土插队和洋插队的生活作了比较,结论都是艰苦

    的,但艰苦的性质不同,前者是物质生活贫乏,后者是精神生活贫乏。

    到东京“下乡”

    此次研修的形式主要是到日本的对口企业去学习。在日本的研修费

    用由日方提供,每人每月8万日元左右,国内的工资待遇照旧。我当时

    在银行每月104元,在同龄人中已经属于高薪阶层了,而8万日元当时约

    折合人民币4000多元,我们不了解国外的生活水准,一度有点“发洋

    财”的兴奋。

    但是,团中央负责培训的老师告诉我们,日本是一个消费水平很高

    的国家,如果我们想带回“四大件”和“四小件”,这点钱还得省着花。所

    谓四大件和四小件指的是电视机、冰箱、音响、摩托车等大件产品和手

    表、小型录放机等小件产品。国内当时还不能大量生产这些商品,进口

    的商品加上关税后,价格奇贵,不是一般工薪阶层能承受得起的。而当

    时国家规定,凡在国外生活半年以上的归国者,可以免税带回四大件和

    四小件外国商品。老师还提醒我们,在日本,去理发店理发一次需3000

    日元以上,相当于我们国内一个多月的工资,希望我们带些理发工具

    去,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一下,为此,在出国的前一天,大家又忙着为自

    己增加装备。后来又听说,日本很多场合必须着正装,当天晚上很多同

    学又开始互相讨教领带的系法。

    我们那批研修生分为两个班级。我们班由日本当时执政的自由民主

    党下属青年组织——东京青年会议所负责接纳;另一个班级由日本最大的在野党——社会民主党的青年会议所接纳。到了东京,接纳我们这批

    研修生的日本两大政党暂时摒弃前嫌,在东京一家五星级宾馆为我们举

    行了隆重的欢迎宴会。

    会议的议程先是主人致辞,接着是政要讲话,然后是邓亚军以中华

    青年联合会国际部部长的身份讲话,最后是研修生代表致答谢词。我们

    班的班长是上海团市委青工部的部长杨启祥,他自知日语不行,于是让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外事办的副主任苏阳登台致辞,苏阳是日语专业出

    身,不料日本人还是听不懂,只能临时请了翻译。会议中,中日双方都

    提出,要求全体研修生尽快过语言关。

    坦白说,对于会场上的这些致辞、讲话,我只能听懂点意思,因此

    当时暗下决心,要用最快的速度解决语言障碍,毕竟日方不可能为每个

    研修生都配上翻译。

    生活很好,学习很累

    在欢迎宴会后,每个研修生都被指定了对口企业,我和来自内蒙古

    东胜市工商银行的张世林,被指派到蓝泽证券株式会社去学习证券业。

    蓝泽证券是个家族制企业,由当时的社长蓝泽基尔先生的祖父创

    立,到1987年已有70年的历史。公司本部设在东京都日本桥兜町街,靠

    近东京证券交易所,如果从东京成田机场到市中心,沿着高架路走,就

    能看见蓝泽证券公司的大楼。蓝泽证券在日本属于中等规模的综合类证

    券公司,在日本全国设有近30个分支机构,拥有3000多名员工。1986

    年,蓝泽证券的利润在日本行业排名中排在第14位,可以说行业地位不

    低。蓝泽基尔社长当年50岁不到,个子不高,常年西装革履,非常绅

    士。他是东京青年会议所的成员,这也是我们去该公司研修的原因。

    在我和张世林去之前,蓝泽证券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作了精心安排。

    我们住在公司位于目黑区都立大学附近的寮里。在日语中,寮就是宿

    舍。那是一幢二层日式木结构小楼,我和张世林住在楼下,每人一间卧

    室,卧室旁边有卫生间、运动室、管理人房间、食堂和浴室。在我们的

    楼上,住着公司的四五个单身青年职员。

    公司为了照顾我们的生活,还专门请了一对来自日本四国岛的老夫

    妇,为我们做早饭和晚饭(休息日除外)并打扫屋子。尽管是日本餐,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却也丰盛可口,其他同学对我和张世林都很羡慕。

    尽管有这些贴心的照顾,但是研修生活的紧张和艰难程度还是让我

    们终生难忘。

    我们每天6点起床,7点准时出门。途中换乘东横线、日比谷线和银

    座线轻轨和地铁。8点多到公司本部综合部报到,8点半准时在公司培训

    室听课,12点在公司吃完便当后就开始下午的课程。到晚上6点专业课

    结束后,我们还要接着补习日语。公司为我们请了东京外国语大学一个

    学中文的大四学生,帮助我们过日语关,每天两个小时课程。日语补习

    结束后,我们还要回到公司综合部,这时公司往往还有很多人在加班,我们也不好意思直接回宿舍。日本证券公司的员工都是工作狂,一般八

    九点之前不会离开公司,而且与邻近公司比着干。因此,等我们回到宿

    舍,一般已是晚上10点左右。在吃饭、洗澡后,我们还要写当天的研修

    报告。日本方面规定,我们每天必须要填写“研修生每日行动报告”,用

    日语写满一张纸,第二天交给老师。研修报告写完后,我们还要给家人

    写信、复习当天学过的专业知识和日语,每天都是深夜12点之后才能休

    息。

    有一个周末,负责照顾我们的老夫妇休息,我和小张必须自己做

    饭。浑身疲惫的我们连做饭的力气都没有,只泡了碗方便面对付了一

    下。结果,第二天,公司综合部长谷川先生把我们叫了去,严肃指出我

    们不该吃方便面,因为那是最没营养成分的食品,无法提供足够支撑研

    修的营养!

    用一句话概括,我在日本研修的感觉就是:生活很好,学习很累。

    这种长时间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学习压力,在当年我国的国内机关是难以

    想象的。当时,我经常感觉自己累得爬都爬不起来,如果在国内,完全

    可以递上一张假条休息一天,可在日本,我们不敢放松自己。

    漆岛课长和几位“老乡”

    除了上述的紧张生活,研修期间对人的最大考验是要耐得住寂寞。

    我曾经在北大荒插过队,我就把土插队和洋插队的生活作了比较,结论

    都是艰苦的,但艰苦的性质不同——前者是物质生活贫乏,后者是精神

    生活贫乏。当年在农村,物质生活异常贫乏,但一大帮同龄人相聚在一

    起,每天海阔天空地胡侃一阵,并不觉得日子难熬。可在日本最初的3个月,从国内去的每个人都感觉时间流逝得异常缓慢。

    班里有位去大阪研修的同学,在大阪生活了才两个月就受不了了。

    他浑身不舒服,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病,闹着要回国。日本方面把他送到

    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医生认为他没病,主要是对陌生的生活环境的无法

    适应引起了精神问题。于是,国内指示班里一定要做好工作,让他坚持

    研修,不要半途而废。但这位同学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来,提前回国,这也是我们班里唯一放弃学业的同学。

    很快,日本方面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特地安排了几次班级活动,看日本相扑,游富士山、箱根,让大家从紧张的研修生活中走出来,放

    松一下。而蓝泽证券公司有活动时也会带上我和小张。很快,我们在日

    本也结识了几个朋友。

    我和小张的带班老师是综合部的漆岛课长。个子不高、满脸严肃的

    漆岛先生做事特别认真,他每天会用红笔在我们的研修报告上批注修改

    意见,并让我们改正。初期,研修报告还有内容可写,时间一长,每天

    就得挖空心思才能完成这份研修报告。这些研修报告由带班老师上交给

    东京青年会议所。

    漆岛先生来蓝泽证券之前是政府公务员,充满日本人的优越感,我

    们与他的初期交往并不是很愉快。每看到什么,他就喜欢问我们这东西

    中国有没有。小张为人老实,常常直接回答说中国没有这东西。我有些

    生气,提醒小张,以后你应该说这些东西你们东胜市没有,而不能说中

    国没有。

    时间一长,漆岛先生自然对我和小张有些态度不一,我和漆岛先生

    之间的关系火药味渐浓,最终我俩的冲突在一次测验中爆发。那次测验

    题是日本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漆岛先生的目的是检验我们的学习

    情况,并不是什么重要考试。我和小张的答案差异不大,漆岛先生却有

    意在评分上给我们拉开了距离。联想到他一段时间对我的态度,我再也

    无法忍耐,把两张试卷甩给了他,质问他这样评判分数的理由。这种事

    在日本是极少见的,因为日本人对上司向来是逆来顺受。漆岛先生哪里

    见过这样叛逆的学生,自然暴跳如雷。可第二天,漆岛先生却意外地找

    我交心,向我致歉,说他对中国不了解。此后,漆岛先生对我们的态度

    都变得非常友善。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在日本结交的朋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和铁器的西川先生。西

    川先生比我们大几岁,有中国情结。“文革”期间,他就曾悄悄跑到中国

    来当红卫兵,到中国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并不懂中文,却会

    唱很多当年的革命歌曲。西川先生对中国人非常友好,我们这批研修生

    中,我和张世林更是得到他不少照顾。

    在神奈川县厚木市研修时,我还遇到了少年时在我国东北生活过的

    小杉先生,因为我有在东北插队的经历,小杉先生与我一见如故。当时

    他刚抛售了4年

    前买的“大都工业”股票,扣除手续费和交易税后赚了1亿日元,兴高采

    烈之下请我们好好地喝了几回。

    收获梦想

    既有热情,又有冷漠,偶尔还有怀有敌意的异国人士,我们似客、似学生,又似被布施的对象。虽然天天欢笑堆在脸上,但是对家人的思

    念,对祖国前程的苦思,却整天交织在心头……

    把证券听成政权

    20世纪80年代初,野村证券在上海办了两期证券学习班,我也参加

    了学习,但没有特别深刻的体会。事实上,那个年代,很少有人听说证

    券业务,而我们读书时有门主课叫政治经济学,课本上,股票和股票交易所仍被认为是腐朽的资本主义产物。当时“文革”已经结束,人们的思

    维日渐活跃,上课时师生之间常常会就教材中的经济理论进行激烈争

    论,股票和证券交易也是争论的问题之一。虽然争论较多,但大家始终

    没弄明白股票和股票市场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到底是什么。

    因此,当宣布每个研修生的研修课题时,我的研修课题引起了小小

    的骚动。

    “阚治东和张世林,研修证券。”

    “政权?怎么还研修政治问题?”我听到旁边有人小声嘀咕。

    虽然我没有把证券误听为政权,但是我还是觉得一片茫然。但到日

    本之后,这种茫然很快就被强大的日本证券业及相关金融行业转化为一

    种震撼。

    蓝泽证券位于东京中央区日本桥,尽管日本桥没有商业街那样喧

    嚣,可它是与纽约华尔街齐名的金融街。

    在日本桥那一带,坐落着世界最大股票交易市场之一的东京证券交

    易所,还拥挤着日本70多家证券公司的总部。从日本最大的投资银行野

    村证券大楼,到名不见经传的小证券公司聚集的证券大楼,一眼望去皆

    是证券公司的招牌。

    日本桥那一带,还是日本的证券情报中心。那里聚集了日本主要证

    券金融报纸、期刊的总社。通过一张张无偿或有偿的情报传递网络,投

    资者不仅可以随时了解日本股市、债券、兑换市场行情以及与这些市场

    相关联的经济信息,还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大证券市场的行情。

    日本桥那一带,还有日本最大的证券情报资料库。里面存放着日本

    证券行业完整的历史资料,包括各时期的证券法规、证券交易统计资

    料、上市公司资料及各种报刊杂志档案。

    日本桥那一带,还有无数与证券业相关联的公司。如结算登记公

    司、证券金融公司、证券抵当公司、证券投资信托公司等。这些公司依

    靠证券交易而存活,而证券交易又由于这些公司的存在而变得便利。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从蓝泽证券本部大楼走1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东京证券交易所。

    当时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1551家,时价总额达到430兆

    日元,占世界股票市场总额约40%。1987年,东京证券交易所平均每日

    成交股票9.6亿股,成交金额9151亿日元,巨大的资金洪流滚滚不息,它既是日本这个经济巨人身上不断循环的血液,又是调节日本经济平衡

    发展的润滑剂。东京证券股票价格指数上下浮动100日元,就意味着日

    本投资者拥有的金融资产增加或减少20兆日元。那里每一丝的变动都牵

    动着日本千万投资者的神经,波及世界各地证券市场。

    我们曾以蓝泽证券工作人员的身份在大阪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工作

    了几天,感受了证券交易中时起时伏的热烈气氛,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我现在依然能够用手势表示多种日本股票的名称,如“富士重工”就是先

    比画一个象形山,意为“富士”,再单手上举,意为“重工”。

    在日本证券公司实习

    当时日本有255家证券公司,下设分公司1767个。其中,野村证券

    最大,1987年营业收入达到81.8兆日元,日本全行业纳税排名第一,超

    过东京电力、丰田汽车等大型企业。野村证券由此成为我们早期证券业

    的一个梦,“做中国的野村、做中国的美林”,成为一代证券人追求的梦

    想。

    日本证券公司内部等级森严,讲究礼仪:男职员必须着西装领带,女职员则穿公司发的统一服装。各公司的服装款色不一,因而从服装颜

    色可辨别该职员属于哪家公司。据说,日本桥那一带是日本最文明的地

    区,就我研修期间所见,确实名不虚传,人与人相见,都是主动打招

    呼。

    证券公司职员的工作很辛苦。仅以蓝泽证券公司本部为例,一般工

    作人员早上7点左右就陆续到岗,女职员可以晚上7点左右回家,但男职

    员工作至晚上10点是很正常的事。日本不少女青年不喜欢找证券公司的

    职员做对象,就是嫌他们早出晚归,在家时间太少。证券公司的每个前台职员都拥有数量不等的客户,并掌握这些客户

    的详细资料。在交易所交易时间内,这些职员在公司观注行情变化,并

    通过电话向客户通报相关的行情信息,从而在客户那里获得买卖委托

    单。不少职员桌子上的电话多达6部,很多时候都是两部电话同时架在

    耳朵上,回答客户关于各家公司股票的开盘价、高值、低值、现值以及

    买卖预约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个前台职员的业绩如何,主要通过其代理买卖手续费收入体现,他们的收入差别也很明显。以蓝泽证券上野分公司为例,该分公司拥有

    前台职员10名,1988年2月的21个营业日中,人均手续费收入为676万日

    元,最高的为1762万日元,最少的只有16万日元。证券公司给每个职员

    下达指标,并且把每个职员每天的手续费收入打印出来,给本人确认后

    盖章,每月还排出手续费收入的前几位,向全公司公布。手续费收入关

    系到年终奖和职务升迁,因此每个职员对手续费收入都非常重视。

    决定一个职员手续费收入的主要因素,是其拥有的客户数量和客户

    的殷实程度。每个职员都有不断发展客户的任务,尤其是那些新职员,任务更为艰巨,每个客户都得凭自己的不懈努力争取过来。

    我曾随蓝泽证券职员全程了解和体会过这项工作。坦率地说,证券

    公司的职员们基本上都不喜欢这项工作,每个人都是硬着头皮、赔着笑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脸拼命干。有一次,我随蓝泽公司越谷支店的一名职员去发展客户,路

    上他对我说他最讨厌这项工作。那天我们开车去了越谷市郊区的一个住

    宅区,挨门挨户作自我介绍:“我是蓝泽证券的某某,现向您致礼来

    了”,或“在您很忙的时候来打扰了”等等。有些人家还算客气,你按了

    门铃会打开门应付你几句,但更多的人家干脆通过通话器对你说声“行

    了,行了”,再啰唆几声,主人就烦了,“我正忙着呢!”无奈之下,只

    能连赔不是,临走时,还得往信箱扔一份纪念品,当然也忘不了再附上

    一张名片。一条街走下来,我对这项工作的难度有了切身的体会。

    证券公司的营业员有许多辨别潜在客户殷实程度的经验:一户人家

    的汽车是豪华型还是普通型,房屋建筑的新旧,院子里花草的珍奇程

    度,甚至连晾晒的衣服,都可能成为他们物色客户的依据。一旦选中目

    标对象,就一次又一次地上门宣传、电话联系,哪怕被人家赶出来也不

    气馁。大部分客户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被慢慢发展起来的。

    不过,这种种辛苦背后是丰厚的收入和强大的绩效激励机制。日本

    证券行业的收入高于其他行业,同时公司内部的收入差异非常悬殊。蓝

    泽证券的新职员月薪10万日元,而有的老职员月收入高达500万日元。

    一般职员不会怀疑制度的合理性,只是暗暗勉励自己“好好干,我以后

    也会拿这么多”。到了年终,每个职员都可以拿到一份年终奖。蓝泽证

    券公司1986年人均年终奖为2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0万余元,今天听

    来可能并不多,可要知道,当年在我们国内,“万元户”可就算有钱人

    了。

    “操盘”5000万日元

    在日本研修期间,我考察了日本股市的投资者。原来我们以为这些

    投资者应该是西装革履、精明强干的形象,不料各分公司营业厅的客户

    中,竟然是老人、家庭妇女的人数最多。这与日本妇女婚后一般不再工

    作,在家充当“大藏大臣”的习俗有关。日本的大藏省相当于我国的财政

    部,大藏大臣就是财政部长。那些密密麻麻的行情数据,我们看久了都

    会发晕,她们竟能一看数小时,时而一言不发、注目凝视,时而快速查

    阅资料,出现令其满意的行情,不少客户还击掌几下。指导老师告诉我

    们:“唯有身临其境,才能如此专心。”

    在分公司研修时,好几个分公司给我们出了假设题:“假设你们手里拥有5000万日元。今天选股投资,然后运作,把运作理由做好笔记。

    你们离开时总结投资盈亏并且叙述原因。”我和张世林像真的有5000万

    日元一样,每天敲击电脑,翻看资料,忙得不亦乐乎。

    在蓝泽证券股票部,我真正认识了股票,了解了股票委托买卖的全

    部知识;在债券部,我进一步充实了对各种债券的知识;在国际部,我

    重点研究了日本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在清算交割部,我了解了各种

    证券交易清算交割程序;在电脑部,我第一次接触了与证券交易相关的

    电脑设备,了解了日本证券交易的电子化进程;在资产运作部,我初步

    了解了证券公司的自营买卖;在证券情况部,我认识了证券研究对证券

    业务的重要性。蓝泽证券公司安排我们到大阪、名古屋、富士、清水、厚木等地的20多个分公司去实习,期间,我和蓝泽证券的证券经纪人一

    起,走街串巷,了解日本证券经纪业务的运作过程,结识了日本证券公

    司的客户,从中也体会了证券经纪人的艰辛。

    亲历“黑色星期一”

    在我们没有去日本之前,谈起股市,眼前时常会浮现血本无归的投

    资者跳楼等血淋淋的场面。而在日本,我“有幸”亲历了被称为“黑色星

    期一”的世界性股市大暴跌。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上午,一向沉稳的漆岛老师一反常态,大

    声对我们说:“不好了,出大事了!快走,去看看!”等我们赶到东京证

    券交易所,发现参观走廊上挤满了人,人们焦虑不安地透过玻璃注视着

    交易大厅。

    交易大厅一片混乱,各个交易柜台挤满了人,无法递进去的委托单

    散落在地面上,几乎铺满了一层。“抛单,都是抛单。”我身边有人嘀

    咕。雪片般的抛单,或通过电话,或通过交易大厅外各证券公司电脑机

    房的员工跑步送到经纪席位,穿梭在大厅内的女职员没有了往日的矜

    持,步幅失去了规定的节奏。

    “世界空前大灾难”、“黑色星期一”、“股市大暴跌”,这些恐怖的黑

    体字标题随即占据了日本所有媒体。日经指数从26648.81点的高值骤然

    下跌了23%,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蒸发了100多万亿日元,日本人

    均金融资产消失近百万日元。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公司里,地铁上,从那一张张近乎绝望的脸上,我看到了股市的另

    一面。但是,真实的情况和我们以往从教科书上看到的还是有些不

    同。“黑色星期一”爆发之后,日本不少记者整天徘徊在东京日本桥一

    带,希望碰上跳楼、撞汽车之类的爆炸性新闻,但结果用他们的话来说

    就是,“连个死耗子也没见到”。

    日本股票市场一度阴云笼罩,但不久便很快复苏了。1988年4月7

    日,日经指数创出26769.22点的历史新高。日本一度取代美国成为全球

    最大的股票市场,蓝泽证券的日交易量也由此不断创下历史新高。我和

    小张也多次拿到过公司派发的被称为“大入”的红包,每次红包有5000日

    元或10000日元。

    收获梦想

    在日本研修的最后一个月,我是在东京证券图书馆里度过的。在那

    里,我几乎翻阅了所有能够找到的资料,每天从早上8点半坐到下午5点

    半。那一个月,不仅仅是完成研修报告,更多的是了解日本证券市场的

    发展历史。

    在日本期间,我以《漫步日本证券市场》为总题,为国内一家媒体

    撰写专栏,一共写了10多篇介绍日本证券市场的系列文章,如《日本的

    金融中心》、《东京证券交易所》、《日本证券公司》、《日本证券公

    司职员》、《日本股票投资者》、《日本证券情报》、《日本证券国际

    化进程》、《日本证券公司分配制度简介》、《浅谈日本商业服务接

    待》等,目的是提高自己对日本证券市场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向国内读

    者介绍自己在日本证券业的所见所闻。

    研修结束,日本东京青年会议所组织了研修报告会,每个研修生宣

    读了自己的研修报告,并向日方递交了用日语书写的报告,日方则向每

    个研修生颁发了研修结业证书。

    从日本归来回到北京,我也进行了总结。我在专业研修报告之外,还向组织上递交了一份厚厚的《赴日研修个人总结报告》,其中谈到一

    年海外研修的体会:“这一年的研修生活是人生难得的锻炼机会,在充

    满异国情趣和与我们不同的社会制度的环境下,既有热情,又有冷漠,偶尔还有怀有敌意的异国人士,我们似客、似学生,又似被布施的对

    象。虽然天天欢笑堆在脸上,但是对家人的思念,对祖国前程的苦思,却整天交织在心头……”

    “这一年虽身居异国他乡,但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国内的一切。每天

    的电视新闻里面最注意的是与我国相关的新闻,每天的《经济新闻》、《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报纸拿到手,首先翻到国际版,每天回

    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阅读《人民日报》海外版。即使参观游玩,留下印

    象最深的也是与我国有关联的人文景观。我坚定地相信,我国如继续保

    持现在的发展势头,我们的子孙再到国外,就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寒酸

    了。”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第二章 筚路蓝缕

    无数个第一

    静安证券业务部已不复存在,我听之深感惋惜。静安证券业务部完

    全有望成为近代文物,因为它至少可以告诉后人,中国的证券业是从那

    里起步的。

    新的岗位

    研修结束后,我们分别回到了原先的单位。回国前,对我的工作安

    排已有几种说法,其中较为肯定的说法是留在宝山区办事处任副主任,准备接老主任的班。当时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的行长毛应梁去我们办

    事处检查工作,听到此事后说:“不行,行里发展证券业务正需要这方

    面的人才。”随后就下调令,让我去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担任副

    总经理,主管证券和投资业务。

    我从1984年起就兼任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宝山分公司经理,因此,我对该公司并不陌生。

    当时上海信托投资公司设在外白渡桥北端,如今的俄罗斯驻上海领

    事馆对面的浦江饭店。公司设有两个业务部门,其中业务二部从事证券

    业务,下辖静安、虹口两个证券业务部。公司的证券业务知名度不低:

    静安证券业务部是全国最早成立并开办股票交易的证券业务部,在国内

    有很高知名度,也是当时上海改革开放的一个形象窗口;虹口证券业务

    部成立后负责承销了豫园商城股票,也是声名显赫。尽管名气很大,但

    公司的证券业务实际很弱小:公司主要的盈利业务是委托贷款、设备租

    赁,除此之外还在股权投资业务方面做了20多个项目。1988年,全公司

    全年净利润有5000多万元,但是两个证券业务部一年的总收入只有40多

    万元,相比之下实在是微不足道。总之,公司的证券业务有名而无利,引不起公司的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证券业务部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人心涣散。静安、虹口两个证券业务部互不服气,很少往来。而业务二部经理黄贵显不习

    惯机关“一张报纸一杯茶”的工作氛围,待在静安业务部不愿到公司来,办公室连张桌子也没有,群龙无首之下,公司职员的精神状态更是令人

    失望。

    业务二部的职员有虞志皓和朱德明,后来又新来了强纪英,这几个

    都是科级干部。办公室里还有陆文清、郭纯、俞燕国和姜华等几个年轻

    人,他们主要是帮助搞后勤和写材料。

    如今很难想象,这些后来在中国证券业显赫不已的名字,当年的一

    段时间里基本上可以说是无所事事。

    后来曾担任过富国基金公司董事长的虞志皓,当时整天晃悠,想做

    事但不知做什么;朱德明后来曾任申银证券的行政部经理,但他当时最

    多是到投资的几个企业走走;从分行宣传处调来的郭纯,后任申银万国

    证券国际业务总部总经理、香港公司负责人,当年他就是整天看书消磨

    时间;陆文清从加蓬大使馆回来后任申银万国证券副总裁,但他当时只

    是帮办公室主任干点杂活。

    “证券业不是花架子,更不是形象工程”,这是我到信托投资公司开

    会时讲得最多的问题。为了形成有效的工作秩序,我上任第二天,就在

    业务二部办公室为黄贵显安了张办公桌,把老黄请来主持业务二部工

    作。

    业务部成了“旅游景点”

    1988年以前,国内没有专业的证券公司,证券业恢复和起步阶段,唱主角的是信托投资公司,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

    是全国第一个证券业务部。

    1986年,上海市市长召开金融改革座谈会,静安证券业务部的胡瑞

    荃参加了座谈并“放了一炮”。在会上,老胡说:“两年前上海已经发行

    了股票,但由于股票不能交易,许多持有股票的人非常有意见,特别是

    那些由于出国等原因要离开上海的人,意见更大。”接着他就问:“能不

    能允许建立一个小型的证券交易场所,方便这些群众。”话题立即引起

    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同志的关注,他当即询问在场的人民银行上海分

    行行长李祥瑞可不可行,李行长回答可以研究。不久,人民银行上海分

    行正式给予批复,同意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成立静安证券业务

    部,开办股票交易。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最初的静安证券业务部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面积只有12平方米,之前在这里营业的是个理发店。静安证券业务部最初的几名员工都来自

    工商银行静安办事处,有两个员工年纪比黄贵显和胡瑞荃还大,最小的

    也有三十四五岁,属于照顾性的工作安排。这些同志后来都参与了申银

    证券公司初创期的工作,成为申银证券早期的干部。

    静安证券业务部最初的业务就是那几只股票的交易,每天没有几笔

    买卖,状况并没有媒体说的那么热闹。但是,海外媒体却认为这是中国

    进行金融改革的一个强烈信号。

    1986年11月,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到北京参加中美

    金融市场研讨会,会议期间受到邓小平同志的接见。其间,凡尔霖向小

    平同志赠送了一枚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章,小平同志回赠了由人民银行

    上海分行为其准备的一张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主承销的飞乐音响

    公司的股票,并告知上海已有一家小型的证券交易场所。美国朋友和各

    国媒体立即捕捉到这一不寻常的信息,凡尔霖到上海后,执意要去静安

    证券业务部看看。上海方面为此专门派人考察了静安证券业务部,发现

    条件差,地方小,可看性不强,连个卫生设备也没有,万一客人要去洗

    手间,难道请他们去对面的公共厕所?他们认为静安证券业务部根本不

    具备接待重要外宾的条件,上海方面也就婉言谢绝了华尔街大亨们的要

    求。

    但是,美国人的个性很执拗,想做的事一定要做成。凡尔霖一行自

    行乘车来到静安业务部,小小的业务部一时间热闹非凡。当凡尔霖和静

    安证券业务部经理黄贵显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西方媒体记者纷纷

    用镜头捕捉了这一瞬间,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主席与世界

    上最小的证券交易所经理的合影”。

    那天,得知凡尔霖执意要到静安证券业务部,上海警方派人过来做

    先期安全保卫工作,那个警员拿着地址,找了半天才找到业务部,看了

    之后说:“美国人真怪,怎么拣这么个破地方参观?”

    在很多来访者眼里,特别是那些海外来访者,静安证券业务部的确

    是太简陋了,大门进去是一排高高的柜台,柜台后面的墙上挂了一排黑

    板,黑板上写着各种股票和各个年份国库券的买入价和卖出价。在当

    时,我们的计算工具靠算盘,不少来参观的外宾拿着算盘不知是何物,充满了新奇感。

    自从凡尔霖拜访静安证券业务部一事见诸报端,静安证券业务部就

    变成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证券交易业务量不大,接待任务却不

    轻,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批海内外的来访者。

    引进“人才”,更新硬件

    一个证券业务部变成一个“旅游景点”,绝非我们的本意。为了让这

    个“旅游景点”恢复其本来的功能,我上任之后开始引进人才,规范运营

    管理。

    我引进的第一批人才,是我早年结识的一批上海证券业的老前辈,旧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七位老经纪人:吴仕禁、林乐耕、施之敏、魏少

    庭、龚懋德、王渭熊、穆壮武。这几位老先生都曾经在旧上海的证券业

    叱咤风云,《中国第一股:申银十年风云录》一书中就记载了几位老先

    生的故事。其中林乐耕老先生曾经“租了12间写字间,装了80部电话,光号子雇人就120个,每天进账10根大条子”,“到了上海解放,6月10日

    清晨,解放军包围了证券大楼,捉进去238个人,封掉了上海证券交易

    所一切交易”,“林先生幸好那天不在里面,没被捉。小广东周汉卿、徐

    长和、穆壮武统统被捉进去了,被关在思南路第一看守所,足足关了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129天”。

    37年后,证券交易重归上海,几位老前辈对此感叹不已。对于我邀

    请他们作为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的证券业务顾问,他们也是欣然

    答应。

    当年他们曾向我提议:缩小买卖差价,加快挂牌国债和股票的价格

    变化频率。为此,我请几位老先生分别坐镇静安、虹口证券业务部,由

    他们根据交易情况,拿出各类证券买卖价格变动的意见。尽管几位老先

    生中年龄最小的也有80多岁,但他们仍像年轻人一样,每天早早就来到

    证券业务部,认真地履行职责。

    而硬件的更新则是从显示行情的小黑板开始的。为了支持电子管显

    示板,静安证券业务部使用了国内证券业的第一台电脑。当时,黄贵

    显、胡瑞荃向我提出要买台电脑,但是那时一台电脑要三四万元,是一

    笔很大的投资,大家舍不得买。最后一合计,决定向上海计算机公司租

    一台。坦率地说,那台电脑初期的作用并不大,就是控制电子行情板,或打个“欢迎某某访问团”的标语。但是,证券业用上了电脑,在当时变

    成了大新闻,《新闻报》报道说:“上海静安证券业务部在全国率先用

    电脑处理证券交易,内容有股东管理、证券行情、股价指数等。”

    中国证券业的发祥地

    静安证券业务部的小黑板变成了电子管显示板,硬件算是上去了,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一天,公司业务二部经理黄贵显、静安证券业务部经理胡瑞荃以及

    业务部的边晓敌到我办公室,探讨股票指数编制的问题。他们告诉我,他们打算编制一个指数,并拿出一个笔记本,记录了他们初步的编制方

    法和1986年以来的编制数据,他们拿不准编制方法是否准确,因此没往

    外拿。那时国内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交易中的股票数量有限,对

    股票指数的需求并不很迫切,但静安证券业务部想填补股票指数这一空

    白,我理解他们的心情。

    当天回家,我就参考“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指数”等编制方法,结合上海当时股市的实际情况,写下了《静安指数编制方法及说明》一

    文,交给胡瑞荃、边晓敌等,让他们根据这一编制方法修正他们过往的编制数据。

    静安股票指数的编制方法后来在我们编制的国内第一份股票年报上

    发表过。主要是以静安证券业务部、虹口证券业务部挂牌交易的上海6

    种股票为样本,采用加权平均法和基数修正法综合计算出来的,也是当

    年反映上海全部上市股票的价格指数。静安指数基期为1986年9月26

    日,也就是静安证券业务部第一批股票的挂牌交易日,基期指数值为

    100点。

    在日本,有《四季报》,分春、夏、秋、冬四季,公布所有上市公

    司的情况。而我们,股票发行了、上市了,却没有任何资料提供给投资

    者。我和黄贵显、郭纯等商量后,决定要搞份手册公布上市公司的情

    况。当时按季公布显然没必要,所以就决定叫年报。国内第一份股票年

    报——《1988年股票年报》就这样推出来了。主编是我,责任编辑有黄

    贵显、强纪英和郭纯。

    我为年报写了前言,其中写道:

    我公司静安、虹口两个业务部自1986年9月后相继开办了股票买卖

    交易业务。三年时间中,全市已有数万人投资于股票市场,在他们的信

    赖和支持下,一个股票买卖交易市场的雏形已经形成,这对促进我市股

    份制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全市至今没有一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个专门的证券信息部门,所以日常可供证券投资者参考的资料非常有

    限,故使不少投资者的投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此,我们深感内疚和

    歉意。为了弥补工作中的欠缺,我们编辑了这份《1988年股票年报》。

    在这本小册子中,我们收集了已上市的6家股份有限公司的概要情

    况、经营状况、财务指标以及这些公司自股票上市以来的行市动态、交

    易数量等资料,还请有关行家对每个上市公司作了简要的评述和分析。

    这本小册子可供股票投资者作为投资决策和交易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

    股票持有者行使股东权利的参考资料。

    编辑这本股票年报,也是力图把我们的股票市场推向规范化的一种

    努力。我们认为,股票市场应该是一个充分公开的市场,无论是股票自

    身价值的情况,还是市场交易情况,都应该具有透明度。只有这样,才

    能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才能确保有价证券市场上的买卖交易在公

    开、平等的基础上进行。

    至今,我手头仍保留着第一份年报,薄薄的一本,确实是份小册

    子,收录的只有6只股票。第一份年报没有对外宣传,只是派送给我们

    的主要客户。

    1990年初,《1989年股票年报》和静安指数正式对外发布,引起境

    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上海分社以《上海股票投资者现在有了可

    靠的“参谋”》为题发表了通讯,而香港《明报》则发表了《上海静安指

    数,股民的晴雨表》一文。

    香港《文汇报》更是直接写道:“静安股票指数是工商银行上海信

    托投资公司采用上海上市的6种股票的价格编制而成,这也是我国大陆

    股票市场第一个股票价格指数,使玩股票的上海人结束了瞎子摸象的状

    态。”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前,静安证券业务部和虹口证券业务部都已成

    为申银证券公司下属的营业部,静安指数也成为申银证券公司对外发布

    的股票指数。为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运营需要,申银证券公司将所有

    交易中的股票以及清算交割资料无条件地移交上海证券交易所。当年我

    和黄贵显、胡瑞荃等曾希望一并移交静安指数编制的相关资料,让静安

    指数历史性地延续下去。上交所可能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没有继续采

    用静安指数。此后,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当年我们移交的股票为样本,以1989年12月19日为基期编制了上证指数,并于1991年7月15日正式发

    布。而在上证指数正式发布前,申银证券仍然每天发布静安指数。

    从静安证券业务部成立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这4年间,静安证券

    业务部是国内股票、国债等证券业务量最大的证券交易场所。同时,在

    那里培训了国内第一批证券从业人员,编制了第一个国内证券业务会计

    核算办法,推出了上海第一批上市公司,编制了国内第一个股票指数,发表了第一本股票年报。

    当年,静安证券业务部创下国内证券业的多少项第一,我也说不全

    了。主要因为当时国内的证券业是一张白纸,此时随便涂上一笔,都是

    第一。

    在1990年,我曾让人做了一块“中国证券业的发祥地——静安证券

    业务部”的铜牌挂在门前。现在,由于营业部命名规范化的要求,静安

    证券业务部已不复存在,我听了深感惋惜。静安证券业务部完全有望成

    为当代文物,因为它至少可以告诉后人,中国的证券业是从那里起步

    的。

    国债交易

    1988年,国家允许国债买卖后,弱小的证券行业终于看到了一线生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机。相对股票,国库券发行量大,发行面宽,所以交投也更为活跃。

    国债牛市

    说起国库券,今天可能有些人不清楚,为什么要把国债说成国库

    券。“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中国对外宣传“既无外债,又无内债”。“文

    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开始把一切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可

    是,搞经济建设没有钱不行,由此开始每年发行国债,但又怕人

    说:“你们不是标榜‘既无外债又无内债’,怎么也举起内债了?”因此把

    国债叫成国库券,意思是这是有别于国债的。

    那时,国库券的发行被当做一项政治任务下达,每年7月,财政部

    把指标分解给各省市政府,各省市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把发行任务分

    摊到各个企事业单位,各企事业单位再将其作为政治任务进行动员。

    最初几年,国库券的发行量小,人们的思想觉悟也高,完成国库券

    发行任务不是很难。没几年,这套发行方式就不是很灵了,大家工资都

    不高,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哪有闲钱每年都压到国库券里?因此在不少

    单位,不管你怎么动员,很多人就是不认购。因此,每遇国债发行,各

    单位领导头就疼了,最后,干脆“复杂问题简单化”,按每个人的工资数

    额摊派,不管你要不要,在你的工资里扣!这招尽管不符合国库券自愿

    认购的原则,但行之有效。我当年在银行工作,每年分摊到不少国库

    券。有个别效益好的企业则把国库券当做奖金发放,也算是皆大欢喜的

    法子,但那几年奖金高的企业有几家?这样,年年发国库券,几乎每个

    在职的人员都持有相当数量的国库券。尽管每人每年摊到的国库券数量

    不会很多,但数年累积下来也不是小数目。

    能否开设国库券流通市场?在各个方面的呼吁下,人民银行和财政

    部终于同意在一些城市开办国库券买卖试点。1988年,人民银行发文通

    知,在上海等六个城市进行国库券买卖试点工作。

    前面谈到,静安、虹口等证券业务部成立的初衷是为上海已发行的

    几只股票提供一个交易的场所。但是,由于当时可供交易的股票没几

    种,而且人们对股票的认识很肤浅,不少人视股票为资本主义的腐朽产

    物,别说买卖股票,就是谈股票都怕。不少领导干部谈起股票时

    说:“我对股票一窍不通,从来不碰”,脸上写满了自豪。那时,人民银

    行上海分行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不能参与股票买卖”。文件没明说,但意思很明白,股票不是什么好东西,好人不许

    碰。因此,上海重建股票市场初期,实际参与的人并不多,交投不活

    跃,股价也上不去,证券业务部单靠股票买卖那点收入难以维持生存。

    1988年,国家允许国债买卖后,弱小的证券行业终于看到了一线生

    机。相对股票,国库券发行量大,发行面宽,所以交投也更为活跃。

    很快,国库券买卖实际上已不限于规定的六个城市,几乎全国各个

    主要城市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国债服务部都开辟了国库券买卖业

    务。不少省市还成立了财政证券公司,专营国库券销售和买卖。

    牛市带来“黄牛市”

    开放国库券买卖初期,卖的多、买的少,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国库券

    买卖是一种投资行为。不少人在这一时期赶紧把手头的国库券卖掉,根

    本不在乎利息甚至部分本金的损失。套用现在的股市行话,就是赶

    紧“解套”。

    卖多买少,一些本金不大的证券经营机构就挡不住了,只能不断降

    低买进价,甚至挂起免战牌,只卖出不买进。国家开办国库券买卖的文

    件规定,为了维护国库券的信誉,不允许国库券在面值以下交易,这条

    规定在不少地方一开始就很难做到,人民银行金融管理部门对此只能眼

    开眼闭、不管不问。后来,全国不少地方国库券买卖机构的买卖价格基

    本上是“七进八出”,即买进时打七折,卖出时打八折。

    这时候,上海人的精明就体现出来了。那些手头有点闲钱的上海人

    从国库券市场看到了赚钱的机会——国库券信誉度高、买卖自由、流动

    性不亚于银行存款,二者一比较,买国库券比存银行的利息高得多。慢

    慢地,上海买二手国库券的人多了起来,国库券的买卖价格也随之上

    升,与其他省市国库券交易价格形成了差价。那年头资讯业非常不发

    达,更没有证券行情显示系统,真正了解国库券买卖地区差价的人不

    多,很多人甚至不了解国库券怎么买卖。一些嗅觉特别灵敏的“淘金

    者”看到了这个机会,上海于是出现了一批倒卖国库券的贩子。

    当年,在上海有一批人以被称为“一个箩筐”的生意为生。他们在马

    路边显眼处倒扣个箩筐,箩筐上贴上些外烟纸盒,再贴有一纸:“兑换

    外汇券、国库券、汽油票等票证”。在箩筐不远处,有“打桩模子”守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着,见有意者便前去接洽,见工商管理人员就拔腿开溜。

    “打桩模子”是上海人对马路边倒卖各种有价证券和票证的人的统

    称,意指这些人每天像打桩机似的伫立在马路边。周立波的海派清口

    《笑侃三十年》中,不少年轻人听他侃到“打桩模子”的语气和神态,忍

    不住发笑。但我们那个年代的上海人,谁没有这样的经历?你在路边走

    着,突然有人上前悄悄问你:“外汇券有伐?国库券有伐?外烟要

    伐?”我在浦江饭店办公时,每天上下班都能遇到几个“打桩模子”。那

    时警察也抓“打桩模子”,但好像总抓不完。每个“打桩模子”背后都有老

    板或下家,所收购的票证通过上下家的再交易,获取差价。

    1988年,全上海合法经营国库券买卖的网点只有5个,因此不少人

    明知把国库券卖给马路边的“打桩模子”要比卖给国家设立的经营机构价

    格低,但懒得为点儿差价换车赶路。马路边国库券的收购价通常只有面

    值的八折,价格也随着我们证券业务部的挂牌价格变化,但始终要比我

    们低得多。“打桩模子”收购的国库券,下家基本上是我们证券业务部。

    买进卖出之间,100元钱赚10元以上,一天即使只成交100元,一个月下

    来,利润就是300元,远高于当年一般在职人员月收入100元左右的水

    平,因此,有不少人辞去公职加入这个“淘金”队伍,很多人很快成为

    了“万元户”。

    为了解决马路边国库券买卖的问题,我们在人行上海分行金融管理

    处的批准下,一两年间在全市各区县设立了二三十家国库券代理处,委

    托各区银行和信用社代理我们的国库券买卖,从而也堵绝了上海“打桩

    模子”马路边交易国库券的淘金之路。

    谈到国库券买卖,不得不提到当年资本市场颇有名气的杨怀定。杨

    怀定人长得粗粗实实,却不乏上海人的精明,在早期证券市场赚了点

    钱,人称“杨百万”。杨怀定自己也承认,他在证券市场淘得的第一桶金

    是通过国库券异地买卖,不少刊物也把杨怀定称为异地倒卖国库券的开

    创者。杨怀定自述,当年他发现城市之间的国库券价格存在差价,就凑

    了10万元到了安徽,从当地国库券经营机构买入国库券,再回上海卖给

    上海证券业务部,一倒手可以赚几千元,于是,生意越做越大,后来还

    从上海保安公司请了保镖同行。

    杨怀定也是我们静安证券业务部最早的一批客户,我与他也很早相识。杨怀定是不是当年发现国库券淘金秘诀的第一人,我很难确认,但

    他肯定属于当年国库券买卖最活跃的那批人。

    我也去做“黄牛”

    那时,上海人把从事长途贩运的人称为“黄牛”,这种长途贩运的合

    法性没有正式说法,因此只能偷偷摸摸干。

    我到信托公司任职不久,静安、虹口证券业务部的经理向我请示,经常有国库券“黄牛贩子”上门向他们询问:“大额的国库券收不收?”我

    问他们多大额,回答是少则10多万,多则几十万。我问胡瑞荃他们,卖

    方是哪些人,他们回答“当然是那些‘黄牛’”。那时上海尽管已有5个证券

    业务部,但知名度最高的还是静安证券业务部,一般外地国库券卖家到

    上海都是冲着那里去的,胡瑞荃因此了解很多这方面的情况。他们告诉

    我,每天都有外地“黄牛”到他们业务部,先拿少量国库券投石问路,说

    还有大头在后面,如果我们要,他们的卖出价可以在我们的挂牌价上再

    下浮一些。

    “收。为什么不收?”我的意见很明确。其实我知道,下面的业务部

    早就偷偷在干了。

    确实,一个证券业务部如果光靠柜台上每笔百十元的买卖,是赚不

    到什么钱的,不过做大宗买卖,本钱也要大才行。当时信托公司拨给两

    个业务部的营运资金非常有限,老胡他们找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资金。

    信托公司总经理李志道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支持,很快给两个证券业务部

    充实了2150万元的营运资金。

    我在证券业务部见过这些外地客户,他们一般是白天与业务部谈好

    价钱,营业结束后来交割。因为那时,国库券的面值很小,最早期的国

    库券最大面值只有10元,100张一捆只有1000元,10万元就是100捆,清

    点很费时间,白天做会影响正常的对外业务。后来,我无意中发现有些

    外地客户前来交割的国库券有外地同行的封签,明显是从外省市的国库

    券买卖柜台大额买进的,他们只是冒险倒运了一下,得到的却是巨额利

    润。那时,上海与外地国库券差价少则三五元,多则10元以上,20万元

    倒腾一次,利润就在万元左右,抵得上当年普通工人10年的薪水。我和

    这些黄牛贩子接触了几次,心想既然有这么大的利益,我们自己为何不

    能做?我由此决定在公司开办跨省市的国库券买卖。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当时,异地交易的最大问题是现券运送的问题,因此杨怀定想到雇

    用保安公司。而在工商银行系统内,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我们可以

    把现券存放在对方的金库,在当地兑付后资金划回。也可出点儿费用请

    对方银行保卫部门帮助把现券押运到上海。当年,我们一般都把大额现

    券运回上海,不是存放在对方金库不放心,主要是财政部每年对到期国

    库券兑付银行都会支付手续费,这部分收入可以直接分配给个人,因此

    各家银行对这部分收入还是很重视的。

    为了把异地成交的现券运回来,我们与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保卫处达

    成协议,由他们负责国库券运输途中的安全。工商银行保卫处经常有押

    运本外币的任务,有专用的押运工具、免检证明,还可以佩带武器,有

    了他们的支持,事就好办多了。空运的话,我们持有免检证明:把国库

    券装在特制的箱子里,铅封并打上银行特殊印签,可以免托运、免安

    检,直接进入机舱运回。通过铁路或公路运输的话就更简单,保卫处派

    几个经警(经济警察)带上武器配合我们,直接就给运回来了。由于业

    务在工商银行系统内进行,我们每到一地,当地银行保卫处也是全力协

    助。在江、浙、皖等距上海近的省份,我们干脆请当地工商银行的保卫

    处帮助我们把券运到上海,我们支付必要的运输费。那一阵子,工商银

    行上海分行保卫处协助我们,南去贵阳,北上沈阳,西进兰州,各省市

    国库券源源不断地流进上海。随后,通过我们证券业务部和国库券买卖

    代理点卖给上海市民,我们赚买卖差价,投资者则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率。

    1988年,我们的国库券日均交易额只有数十万元,到了1990年,日

    均交易额已突破1000万元,我们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库券交易市场。

    曾有人对我们开展异地国库券交易表示担心,认为:“国库券发行

    是全国各省市遵照额度摊派的,你们现在把它们弄到上海,不是意味着

    上海的资金外流吗?”后来的事实证明,这项业务的开展并不是上海的

    资金外流,而是外地资金流到上海。早期我们从外省市买入的国库券,一般要比上海的市场价格低5元以上,实际到期年收益率高达20%以

    上,另外这些国库券到期后,财政部还支付一个多百分点的兑付手续

    费,这部分收入最终都落到了上海人的口袋里。

    千里运现券不少文章谈到了我当年参与国债买卖的故事。在王安写的《股爷您

    上坐——大话中国证券市场10年》一书中有这样一段:

    阚治东很是得意的一单生意是——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北方

    信托公司听到风声,人民银行所属的信托公司都要撤销,但是他们库里

    还压着1000多万国库券。那边的人便想到了工商银行上海信托公司,火

    急火燎地给阚治东打来电话:我们公司要撤销了,大家都来要钱,而国

    库券又无法一下子变成现金,请你们帮忙解决。对方报了个价,阚治东

    觉得很合算:好,1000万国库券我们都要了……这1000多万元国库券为

    阚治东赚了百万元以上的利润,也为申银公司的原始积累打下了底子。

    应该说,王安写的事是真的,只是传得多了,到他那里不免有些走

    样。

    说到我们与北方那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那笔国库券交易,实际情况是

    这样的:1989年冬天,国家发文规定,全国各地信托投资公司,除保留

    有限几家外,其余一律撤销。这个文件是面向全国的,在这前面也曾有

    几次要求撤销部分信托投资公司的文件,但实际执行时发生了变化,大

    部分信托投资公司还是保留下来了。因此,鉴于历史上信托投资公司几

    上几下的经验,全国不少地方对国务院关于撤销全国部分省市信托投资

    公司的文件采取观望态度。

    那一次,北方某省态度积极,即令省里几家信托投资公司限时关

    闭。那家信托投资公司名列撤销行列,公司的总经理打电话给我,说他

    们库里有1800万国库券不好处理,希望我们帮忙解决。那几年,北方城

    市市民的金融意识较南方沿海城市有一定的差距。我去过北方城市的国

    库券买卖柜台,有些市民往往是喝酒时想起酒钱,就拿几张国库券到证

    券业务部,也不问价,换几个酒钱就行。当地国库券买卖柜台的经营手

    段也不灵活,买卖差价搞得很大,有的差价达20元以上,好像故意让人

    卖出而不要买进似的,不少信托公司证券部由此积压了大量的国库券。

    这些信托投资公司并不怕积压现券,他们清楚这些现券的到期收益率远

    远高于其他投资。但是,那家信托公司碰上了全面清盘,就不得不解决

    这些库存国库券了。

    通过电话,我向那家信托公司的老总详细询问了那批国库券的品种

    和价格情况,得知大部分是1986年7月1日对个人发行的国库券,年利率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为10%,5年后一次偿还本息,也就是说,到1991年7月,这批券每百元

    连本带息值150元。我问对方打算卖什么价格,对方答105元左右。我知

    道对方开出的价格是有还价余地的,那几年国库券的投资价值不受重

    视,这批券对方柜台的收购价估计是90多元。我更清楚这批券在上海的

    价格已达120元左右,也就是说,即使答应对方的开价,这笔买卖的差

    价也有250多万元,如果压在库里,到期兑付连本带息为2700万元,我

    们资金占用实际年收益率达25%以上,扣除资金成本,其实际收益在

    500万元以上,远远高于当时其他投资的收益。

    考虑到这些,我让对方稍等,容我们商议一下再作答复。我当即把

    这一情况以及个人分析向公司总经理李志道作了汇报,获得了他的支

    持,并决定不讨价还价,直接答应了对方的开价。对方听了我的答复很

    是高兴,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去,我答应当天下午即派人携银行承兑汇票

    飞过去,对方对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这么大的一笔交易作出决

    策,甚为惊讶和佩服。

    今天,证券行业赚钱比较容易,几百万元不算什么大钱。但当时,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的证券业务是全国知名度最高、规模最大

    的,1989年也只有120多万元的收入,一笔买卖能赚几百万元,当年就

    算大买卖了。我当即召集会议进行安排,下午派出两个人飞赴该省进行

    前期接洽,我和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保卫处的人第二天到达。

    第二天,我们到达时,先期前往的同事们已在那家信托公司的金库

    里清点整理打包那批国库券了。1986年发行的国库券面值分5元、10

    元、50元、100元4种,当时那家公司卖给我们的不少是小面值的券,1800多万元的国库券足足装了10个麻袋和15个纸板箱,共计25件。

    这批国库券必须运回去,怎么运回去?问题一下子摆在我们面前。

    大家都认为民航最安全,可是按规定,现券押运时装现券的箱包不能离

    开押运人员的视线范围,这么多的行李不可能随身携带,作为行李托运

    既不符合要求也不安全。有人建议,可以向当地航空公司包一架小型货

    运飞机运回。我为此去航空公司咨询此事,对方称可以提供专机,费用

    也不算贵,大概3万元左右,但是人家告诉我,由于是小飞机,当天到

    不了上海,晚上停飞,中途还得在其他机场过夜,过夜时,他们也不能

    保证我们托运货物的安全。我把大家提出的各种方案逐一比较,最后决定还是走铁路。通过铁

    路走,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确保安全。那阵北方省份正闹“东北虎”,一

    批东北籍的歹徒在铁道线上为非作歹,猖狂一时。我为此请求当地工商

    银行保卫处支持,他们欣然同意,派出几位经警协同我们押运这批特殊

    货物。

    在铁路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在火车上作了精心部署。货物放在行李

    车厢,轮流派人携带武器在行李车厢看护。此外,在距行李车厢最近的

    软卧车厢,我们包了两间休息房间,三人一批,两小时一换,轮流值

    班。每10分钟,软卧车厢与行李车厢之间通过对讲机通一次话,如有异

    常,立即增援。从当地到上海,火车运行时间为36个小时。因为不放

    心,我大部分时间是在行李车车厢度过的。冬天的东北,室外气温低至

    零下20摄氏度左右,行李车厢没有取暖设备,冷得厉害。我们为此准备

    了好多军大衣,值班人员几乎是埋在大衣堆里。公司同去的同事们从未

    接触过武器,拿着纯属摆设,于是,保卫处几个小伙子在行李车厢里当

    起了教官,教了这个教那个。一路上有惊无险,平安抵达上海,行里的

    运钞车早早等在车站的月台上,总经理李志道等也破例在车站迎候。此

    后不久,国家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撤销决定有所松动,北方那家信托公司

    也保留下来了。那家公司老总一见到我就说:“这一折腾,给你们赚了

    好几百万!”

    对那次经历,朱德明有这样的回忆:

    12月的北方,大雪飞扬,滴水成冰。人的眉毛挂霜,呵一口热气也

    会变成冰雾。我们一个个虽然身穿借来的皮大衣,但除阚总外,我们几

    个初到北国的人怎么也感到无法抵御寒冷。

    先是点数国库券数得天昏地暗。麻袋装好了,什么时候走?怎么走

    法?都是在极为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也绞尽脑汁。本来特别想搭乘飞

    机回来,但保卫处的同志从当地人行借了几把枪,带武器不准上飞机。

    我们又想干脆租一架军用飞机,但军用飞机不可能一下子飞到上海,沿

    途要停几次,安全有保障吗?我们又打算包几间软卧包厢,但装国库券

    的麻袋体积太大,不允许上软卧。

    最后,只好跟当地铁路局及铁路公安局派出所商量,把国库券放到

    前头行李车上,派人拿着枪日夜轮流值班,生怕“东北虎”组成的“铁道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游击队”飞车抢劫。换下来待在软卧车厢休息的人,神经也不敢松弛一

    刻。对讲机始终开着,过几分钟就问:“怎么样?”行李车里的看守就答

    一句:“安全。”

    在上海,无论经营机构还是个人,在证券市场赚得的第一桶金,大

    都出自国债。然而,也有人不择手段地在国债市场“淘金”,最后栽倒在

    国债市场上。万国证券公司国债部负责人及其下属,负责从外地向上海

    倒运国库券,采取多倒少报的手法,把一部分差价窃为己有,后来东窗

    事发,遭牢狱之灾。他们可能也成为了中国证券从业人员职业犯罪的先

    例。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比起个人为主的国库券“黄牛”贩子,当年工商银行系统内的国库券

    交易规模要大得多。规模大了,必然要进行规范化,一个全国性的国库

    券报价信息网此时成为了一种迫切的需求。

    我请公司业务二部虞志皓负责研究、筹划跨省市国债交易。虞志皓

    原是工商银行长宁办事处信贷科科级干部,调到信托投资公司业务二部

    后,说是从事证券和投资业务,实际并没有实质性的业务可做。我去

    后,他一再向我要活干。之后,工商银行总行信托投资公司的总经济师

    李时恩建议召开工商银行系统内证券业务专题会议,商讨这个问题。

    分行也很支持,《新民晚报》为此曾采访毛应梁行长,毛行长当时

    明确表示“将独资经营专业性的证券公司,并与全国27个城市的金融机

    构在下月组建‘工商银行部分城市证券信息网’,这样有助于抑制黑市交

    易,促进全国统一的证券市场形成。”

    那场工商银行系统内证券业务专题会议由我们筹备,地点放在上海

    大柏树的春江宾馆,全国30个省市分行或信托投资公司派人参加了会

    议。会议一致同意:以工商银行上海信托公司为中心成立工商银行国库

    券报价信息网,以打破当时证券市场割断的、分散的、半封闭的格局。

    信息网的功能和任务是:探索、研究证券业务的理论、办法,提出发展

    规划和技术性建议,促进全国统一的证券市场形成,交流各地区的证券

    工作经验,沟通各地证券信息,探索跨地区发行证券的可能,为国家重

    点项目筹措资金以及促进各城市之间的证券交易。各个单位每周以电报、传真、电话等形式向上海汇报当地国库券的

    买卖价格,由上海方面汇总后发给各成员单位。各地据此确定买卖意

    向,自寻对象洽谈成交。会议选举工商银行计划部主任武捷思担任信息

    网理事长,我任副理事长。

    那次会议结束后,工商银行国库券报价信息网开始运作。那时传真

    机很不普及,不少成员单位没有传真机,报价要通过邮政部门的民用电

    报系统。为了省钱,我们约定用数字来表示券种和价格,比如1985年国

    债买进价105.5元,卖出价为107元,则为“85105.5、107”。起初邮电局

    的工作人员搞不懂,还以为我们是干什么特殊工作的。靠这个网络,我

    们得以全面掌握各地国库券行情,有针对性地寻找异地国库券买卖对

    象,使我们的国债业务迅速向全国发展。

    那时,各地同行最担心的是国库券收多了卖不出去的问题,而在上

    海,情况恰恰相反。信息网各成员单位有了我们这个买卖下家,开展国

    库券交易业务的胆子也大了起来。此后,工商银行国库券报价信息网每

    年一次会议,先后在青岛、成都和宁波召开过年会。我们还组织成员单

    位去日本考察证券市场,大大提高了成员单位对证券业务的认识。我们

    还在上海举办了六七期证券业务培训班,内容已不限于国债,对推动工

    商银行全行证券业务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虞志皓曾这样回忆这段工作经历:

    我接受阚总交给我的任务,在全国到处跑,走了许多城市。

    一是摸行情,二也与各地商讨如何联手经营,主要是在全国工商银

    行系统的证券机构内。跑了一段时间,加上联络、沟通,就由我们公司

    牵头联合全国10家证券机构,有北京、济南、杭州、福州、广州、南

    昌、武汉、重庆、南京、上海等,组建了全国国库券报价中心,有36个

    单位参加。我们在上海召开了成立大会,秘书处设在上海,我是秘书

    长。由于通讯条件的限制,成员单位每个星期都要发一份电报到上海,都是数码,代表着国库券的年份、买进价和卖出价,经过我们汇总再返

    回去。这显然是一个比较原始的方法,但竟在国际上引起了重视,加拿

    大《星报》、日本《朝日新闻》及香港的报纸纷纷作了报道,都称这个

    国库券报价中心是中国证券史上的里程碑。它对国库券交易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和此后的申银证券公司,不仅在国内早

    期股票发行、交易和国债交易市场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还参与了国债

    发行、企业债发行的大量工作。在财政部改变传统的国债发行方式,改

    为采用招投标的方式组成国债承销团,包销每期的国债发行业务之后,申银证券公司凭借实力,担当了多期国债承销团的主干事或副主干事。

    申银证券公司还担当国家物资部开发总公司等大型企业长期债券的

    主承销商。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决定开发三峡水电,我们认为这对证

    券业是一个巨大商机,立即组成研究小组拿出一份三峡建设筹资融资建

    议书,一是建议发行三峡企业债券以筹措初期建设资金;二是建议葛洲

    坝水电改制为股份制,发行股票上市,为三峡水电项目筹集长期建设资

    金。

    值得一提的是,那份三峡水电项目筹资建议书是由我亲手交到时任

    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同志手中的。那天,我拿着建议书来到朱副总理办

    公室,本打算交到朱副总理的秘书李伟手里就可以了。不过李伟告诉

    我,总理在办公室,你可以直接交到总理手里。那是我第一次踏进国家

    高级领导人的办公室,心情既紧张又兴奋,同时担心是否过于贸然和仓

    促。但见到了朱副总理,我的一切顾虑全都打消了。

    那天,朱副总理正与一位部委领导谈事,见我进去,便送走客人,接过建议书,拉着我坐在长沙发上,仔细询问了他离开上海后证券市场

    的情况,包括证券交易所和申银证券公司的发展情况。朱副总理为国内

    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感到高兴,同时又对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感到担

    忧,指出众多企业领导并没有真正弄懂股票,却一哄而起,要求发行股

    票,这必将给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隐患。事后,我从李伟那里得

    知,朱副总理那段时间的日程排得很满,很多上海领导到北京求见,都

    没有排上日程。可见,朱副总理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证券市场的重视

    程度。此后,申银证券参与了若干期三峡建设债券的发行。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上海早年的企业短期融资券。当年,企业债

    券发行获准很难,股票发行仅仅限于获准试点的企业。为了帮助解决企

    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在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帮助下,推出了股票、企

    业债之下的第一张企业短期融资券。融资券经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发

    行,期限最长一年,融资利率略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发行主体是上

    海大中型企业,我们是承销商。这一融资工具当年深受企业欢迎,也是我们当年主要的融资业务。

    1990年6月6日,《金融时报》介绍了当年上海融资券业务的情况:

    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积极利用短期融资券这一融资手段,帮

    助效益高、创汇多的企业筹集资金。三年来,该公司运用短期融资券为

    企业筹资累计已超过3.6亿元,占本市融资券的54.9%,企业融资券日益

    受到企业家重视,1988年以来,全市已有数十家大中型企业利用这一办

    法筹集资金。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今年一季度全市已有九

    家企业发行了短期融资券1.34亿元,远远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接近去年

    全年的发行总额。今年,由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发行了七种短期

    融资券,发行量大,时间集中,均如期完成。

    引导资金投向趋向合理。从认购短期融资券资金来源看,均是企业

    单位暂时闲置资金,多者认购百万元以上,少者认购几万元。短期融资

    券使这些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投向国家支持且符合发展方向的大中型

    企业。

    股票黑市交易的兴起

    1989年,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地区,并决定设立上海证券交易

    所。一部分精明的人看到了机会,悄悄涉足股市,来我们证券业务部买

    进股票的人明显多了起来。股市渐渐趋暖,随后由暖变热,1990年夏

    天,上海出现了一场在中国股市上空前绝后的大规模黑市交易。

    买股票、奖房子

    20年前,有一部上海滑稽戏《OK,股票》,还有一部电影《股

    疯》,刻画的就是上海早期疯狂的股市百态。当然,受历史条件局限,这些反映早期股市的文艺作品都存在丑化股市的一面,把股市的消极面

    作为笑料来赚取票房收入。

    静安证券业务部位于上海西康路101号。西康路是紧靠南京西路的

    一条支路,不通公交车,也没有太多商铺,原先是一条没多少人知道的

    小马路。但是,自从静安证券业务部迁入后,这里一度成为上海最热闹

    名气也最响的地方。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当初,在静安证券业务部挂牌的股票有飞乐音响、延中实业、爱使

    电子、真空电子、飞乐股份、豫园商城等六家公司的股票。交易方法分

    自营和代理两类。自营业务由证券业务部作为“做市商”,挂出各种股票

    买进或卖出的牌价,投资者可据此判断,是把股票卖给我们柜台,还是

    从我们柜台买进股票。代理业务则由投资者自行决定各种股票的买卖价

    格,委托我们业务部在行情板上挂出。对于有意者,我们证券业务部按

    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帮助配对成交。最初的股票交易代理业

    务很少,大部分是自营业务。营业部行情显示板是一块黑板,用粉笔书

    写行情,行情一天内不会有大的变动。

    股票的复出,一度引起不少人的兴趣。发行第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

    票采用的是面向集体和个人定向发行的方式,1万股,每股面值50元,筹资50万元。发行过程很顺利,股票被一抢而空。但人们对股票还是有

    很多的疑虑,这股票有什么用?既不能像现金那样使用,也不能像银行

    存款那样获得较高的利息。当时上市的公司虽然效益尚可,但每年的分

    红水平还不如银行定期存款利息。由此,股票发行并不是那么顺畅。

    当年,股票发行是一项试点业务,可能是怕出大问题不好收场,人

    民银行上海分行颁发的全国第一个《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管理办法》明

    确规定:新办集体所有制企业可以发行股票。因此,早年股票发行的试

    点企业基本上都是街道企业和集体企业。用今天的眼光看,当年发行的

    股票都是极小盘股,发行额度也就是50万元、100万元,发行价格也基

    本是按照面值发行。这些股票放到今天还不抢疯了?

    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街道企业,早年生产各种塑料包

    装袋和装饰玻璃,并合资搞了个延中汉堡公司,不久又办了个桶装饮用

    水厂。其董事长周鑫荣、总经理秦国梁,后来都成为了我的朋友。这家

    公司的股票实际上是上海第一张公开发行的股票,现在这张股票已改名

    为“方正科技”。

    1988年,何建华在《上海股票冲击波》一文中曾描述延中实业公司

    股票在静安区体育馆首次发行时的生动一幕:

    凌晨3时,街灯晦暗,如同罩着一层薄雾的夜色中闪现出依稀的人

    影。气温在零下5度,人们把头严严实实地包在羊毛围巾、羽绒围巾和

    羽绒衣帽里,只露出眼睛和鼻子。渐渐地,像着魔似的,酣梦中的都市从大街小巷里奔涌起一股股人的激流,朝着同一地点汇聚,终于形成一

    股巨大的热浪:老年人,年轻人,怀抱婴儿的妇女,双目失明的盲人,拄着拐杖的残疾人,穿着时髦的“海派”,衣衫不整的农民,高个矮个,胖子瘦子……

    剧烈的躁动。漫天的喧哗。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6万,在这超

    高密度的都市,人向超极限空间挤压。

    股票!

    绝迹30年后重返上海滩。当这一久违的金融商品像一个幽灵,在

    1985年再度徘徊在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时,仿佛一道财神的

    灵光在天际照耀,人们的眼睛为之明亮,热情为之迸发。

    作者的描写是真实的,但有点夸张,因为当时人们对股票远没有达

    到疯狂的程度,否则一个小小的静安区体育馆是招架不住的。

    上海延中实业在1985年1月14日首次发行股票10万股,面值50元,筹资500万元,由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部承销。当时担心

    的问题是股票发不出去,于是让企业拿出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和其他奖

    品,凡认购一股股票赠送一张抽签号码,发行结束后摇号。尽管是一套

    现在看来不起眼的小户型房子,在当年住房异常困难的上海,吸引力极

    大。因此才有人连夜排长队,不仅仅为了股票,更是为了房子。

    《文汇报》高级记者郑重、陈可雄在撰写《中国第一股:申银十年

    风云录》一书时,曾千方百计地找到那天排在第一个、购买到50股股票

    的一家小厂仓库保管员谢海清,听他描述了那天买股票的经历:

    最早哪能会想得起来买股票的?本来嘛,股票跟我浑身不搭界的,连我父亲都不曾见识过。那是我复员后成家,组织上给了我肇嘉浜路一

    间7.8平方米的三层阁楼,高1.5米,人在里面直不起腰来。当时说“临时

    住住的”,结果儿子女儿都十几岁了,我们一家四口还挤在那里。那一

    天,我随便翻报纸,就在《文汇报》边角落里看到“延中公司将向社会

    发放股票”的消息:它不但像银行存款一样每年分红利,而且还要摇

    奖,头等奖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我看得眼睛也发直了,一下子动了

    心。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我平时省吃俭用是出名的,钱都是从牙缝挤出来的。那天半夜里,我发狠心将全部存款2500元都带上,骑一辆老爷脚踏车,顶着刺骨的寒

    风,在凌晨3点半赶到了发行点,成为头一名。半小时以后才有第二

    人,等到天亮,排队的人就不得了了,足足有两万人,队伍长长的,绕

    了一个街区。当时,延中股票是50元一股,我买了50股。办好认购手续

    回到厂里,我接到延中董事长周鑫荣打来的电话。他说我是公司的第一

    个股票持有者,派车来接我去拍照,还有记者采访……

    事后摇奖,谢海清只奖得一个塑料台灯,但当选为延中公司的董

    事。“两室一厅”被上海衬衫厂一个小青年中得。

    此后,上海陆续发行了前文谈到的那几只股票。

    1986年,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办股票买卖业务,股票市场又热闹了一

    阵,但很快又冷了下来。股价根本形不成真正意义上的曲线波动,长时

    间一个价格,交易又很清淡,不要说国内其他地方,就是在上海,也少

    有人关注股市。

    1989年那场风波,挂牌的股票只只跌,最后只有一只股票在面值以

    上交易。到我们证券业务部的客户,抛股票的多,买股票的少。由此,上海当时流通中的股票,有60%左右积压在我们证券业务部的金库里。

    股票交易暴热

    上海股市真正热闹起来是在1989年年底。那年,中央决定开发上海

    浦东地区,并决定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一部分精明的人看到了机会,悄悄涉足股市,来我们证券业务部买进股票的人明显多了起来。股市渐

    渐趋暖,随后由暖变热,1990年夏天,上海出现了一场在中国股市上空

    前绝后的大规模的黑市交易。

    1989年以前,我们的静安股票指数基本上在100基点以下波动,1989年年中前后,静安指数跌到80点左右,1989年12月,静安指数回到

    100点以上,这意味着上海股票的买卖价格回升到股票面值以上。

    《解放日报》当时有过报道:

    从5月28日开始到昨天,静安指数连续15天突破100点。昨天,电真空108.15,豫园132.5,爱使(50元面值)70,延中(50元面值)

    55.28,飞乐股份104.2,申华联合108.4,飞乐音响没有突破发行价。

    进入1990年下半年,委托证券业务部买进股票者渐渐增多,股价急

    剧上升。在我们证券业务部营业厅内出现不少广东口音的客户,他们脖

    子上挂着金链子,手指上套着大金戒指,个个财大气粗的样子,在我们

    业务部内不断买进股票。业务部汇报的这些情况,引起了我的重视。我

    悄悄去静安证券业务部观察,发现参与买卖的人一下子多了很多,买进

    股票的客户大大多于卖出的。为了了解这些客户买进股票的心理价位,我让业务部经理老胡大幅度提高股票的卖出价格,如面值为100元的电

    真空股票,股价长期在80元左右,我让他们挂到100元以上,有人买

    进;挂到105元,有人买进;再挂到110元,还是有人买进;最后挂到

    120元,仍然有人买进!其他股票的情况也是如此。

    代理买卖的情况更令人吃惊。有位客户拿来10股(面值为100元)

    豫园商城的股票委托我们以每股180元的价格卖出,在当时,这个要价

    几乎是天价,我们工作人员心想:“是不是想钱想疯了,这么高的价谁

    要?”但客户既然有要求,不挂出去也不行。意想不到的是,很快就有

    人掏钱把这10股豫园股票买了过去,这事让业务部不少员工嘘吁了好一

    阵。

    豫园股票也是我们信托公司承销的,那时股票不热销,因此对认购

    对象的控制并不是很严格,公司机关几乎每个人都买进了10股左右的豫

    园股票。可是很多人在120元左右时已经脱手了,当时每月工资也就是

    100元上下,赚个一二百元还是很高兴的。想不到出现180元的成交价,少赚了一二千元!当时真是越算越心痛,不过更让人心痛的是豫园股票

    的后期走势——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后,拆细成一元面值的

    豫园股票价格曾突破百元!信托投资公司机关有个别人仍然持有的10多

    股豫园股票,已价值10万元,身家一下子就上去了。

    《文汇报》1990年6月1日以《百余万人参加证券投资,证券交易额

    逐年上升,上海市民金融投资意识增强》为题,正面报道了我们证券业

    务部的情况:

    日前,记者来到坐落在西康路101号的工商银行静安证券业务部,这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有多达20多种国库券、股票、债券供顾客交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易……不少精明的上海人,靠投资技巧合法增加收入,有的利用地区差

    价获得较高收益,有的投资者善于分析行情,避开投资高峰,掌握一套

    低进高抛的空门,靠时间差取得收益。

    上海股市的情况汇报到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他们对此十分重视,让

    我前去汇报。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周芝石、罗时林等听后非常担

    忧,怕股市过热影响筹备中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万一出点什么事,上海证券交易所还开的出来?”

    他们都认为有必要抑制一下上海的股价,问我有什么好的建议。我

    回答说,有些国家和地区为了防止股市暴涨暴跌,设有涨跌停板制度。

    他们听我详细介绍后纷纷称好,“好,就这样,我们也搞一个涨停板规

    定。”具体商量后,最终以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的名义下达这一

    规定。

    第二天,由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发布的有关股市的三条规

    定,以通知的形式通过上海媒体发出。《通知》告诫投资者:股市有风

    险,入市需谨慎;重申严格禁止私下买卖股票。《通知》中最重要的两

    条就是:

    “第一,股票交易改变以往当场过户的做法。股票成交后,延迟至

    第四个交易日办理交割手续;”

    “第二,股票交易实行限价。上一场股票交易的平均成交价上下浮

    动3%,分别作为当天股票牌价的上限和下限。”

    坦率说,当时的涨停板制度规定的涨跌幅度究竟是多少,我这个经

    手人也记不清了。上述“3%”是我引用他人文章的内容。我曾想找到当

    年的报纸核实,但没能如愿。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后,尉文渊曾一度取消涨停板规定,不久由于

    股市过热,中国证监会重新作出涨停板10%的规定。

    涨停板都压不住的热潮

    《通知》的公布对已经热起来的股市不但未起到抑制作用,而是推

    波助澜、火上浇油,大规模的股票黑市买卖由此产生。《新闻报》1990年7月26日以《外埠“炒手”如蜂拥,股票交易似潮

    升,上海股票日前暴涨,有关方面已有防微杜渐之举,上海证券中心将

    雨过天晴》为题,报道了发生在静安证券业务部的情况:

    本月24日,上海股票市场的两项新纪录引起人们注目。一是该日股

    票交易额达到85万元,8307股,竟然是去年上半年股票成交额的十分之

    一;二是由于求大于供,股票交易首次采用竞价方式。

    当天上午,蜂拥的人群在静安证券业务部排成长龙,争购各种股

    票,其时,电真空股票挂牌价格为110元,购者如云。一名广西来客,一下子购进1000股。上午,该业务部便成交7000股左右。下午,面对有

    限股票来源和市民炽热的购买欲,静安证券业务部决定采用竞价方式。

    第一场售出1000股电真空股票,起点价111元,15分钟内,有26人

    要求委托购进,开价从111.2元到115元,最后,依开价由高到低成交,1000股股票被13人分配完毕;第二场售100股延中股票,起价70元,成

    交时最低价达82.1元,而该股票在当天上午挂牌价为75元。

    抛者寥寥而购者如潮,交易量骤升,货源何在?原来,去年发行电

    真空几千万元股票颇不景气,各证券公司曾吃进大量股票,近几日,工

    商银行上海信托公司倾其存货,仍供不应求。该公司副总经理告诉记

    者,原申银证券100万股电真空股票已有一半放出。

    记者报道的是我让静安证券业务部试用竞价买卖的场景,至于100

    万股电真空股票库存已放出一半的说法,则有点夸张。

    有关人士认为上海股票趋涨,有随着二手国库券得益率下降,部分

    市民转向股票的部分原因,但是确凿的事实表明,24日那样的暴涨,是

    深圳等地一些股票“炒手”,携巨款来沪,欲重温发财梦,如果此种炒法

    成势,股价疯涨,就值得忧虑了。阚治东告诉记者,对此已有防微杜渐

    之举,如成交延长交割期至一周,交易者须出示身份证,限定每天上涨

    幅度等。

    股票热了,交易活了,证券业务部最初还是很高兴的。此前,证券

    业务部股票是买进多,卖出少,再加上有些股票由我们包销的部分发不

    出去,静安、虹口两个证券业务部都积压了不少股票库存,上海已上市

    的股票大部分积压在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的金库里。股市热的初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期,我们通过这部分股票库存对市场价格起一个平抑的作用,自己也可

    回笼点资金。自从实现涨停板制度,看到我们卖出的股票天天涨,而且

    只涨不跌,最后我们也不舍得外抛了。为了平抑股市供求关系,我在初

    期还硬性规定业务部每天卖出一定数量的股票,可往往一开门就被认购

    一空。有一段时间,我们基本上不对外卖出股票。根据涨停板规定,我

    们证券业务部也每天提高股票买入价格,但大部分想卖出股票的客户还

    没走到我们的证券业务部,就被黑市“黄牛”拦截了。

    于是,在我们证券业务部周围逐渐形成一个很大的股票买卖黑市。

    黑市股票价格初期比我们证券业务部高不了多少,但慢慢就拉开了价差

    距离。以电真空股票为例,如我们证券业务部内挂110元,外面价格也

    就是120元左右,但在黑市股票“贩子”的哄抬下,电真空股票的黑市价

    格很快突破400元,而我们业务部的挂牌价格还限制在200元以内。股票

    黑市愈演愈烈,静安证券业务部门前的西康路被来自市内市外,特别是

    广东的股市淘金者围得几乎水泄不通,车辆只能绕道而行。不管是谁从

    那条路上走过,都要经过无数盘问:“股票有伐?”一旦你流露出可以商

    谈的样子,就立即成为众多人争夺的对象,有人有幸得到你的默许,马

    上就会把你领到另一处,商讨成交价格。成交后,一手交股票,一手交

    钞票,但钱不会全部交给你,留下黑市价格与证券业务部挂牌价格的差

    额,让你陪着到证券业务部内完成股票过户手续,然后再把差额给你。

    对卖出股票者而言,手续麻烦些,但多得到的钱可不是小数目。但仍有

    不少人嫌黑市交易手续麻烦,也怕不安全,坚持把股票卖给我们业务

    部。

    不少“黄牛”为此简化了手续,完全一手交钱,一手交股票,但要你

    一张身份证复印件。股票交易后要办理股票过户,股票过户是在股票背

    书上进行,先是原有股东同意卖出的印签,然后再在背书上写下新股东

    的名字,随后还有办理过户机构和经办人员的印签。为了打击股票黑市

    交易,我们规定,股票交易后必须办理股票过户,股票过户必须持有买

    卖双方的身份证,但是随着上海其他几个证券业务部也开办了股票交

    易。那里交易的股票由他们工作人员集中到我们静安、虹口两个证券业

    务部办理股票过户,买卖双方都要出示身份证实际上不可能做到,于是

    有所变通,采取了凭身份证复印件过户的做法。不少“黄牛”也就钻了这

    一空子,把某些证券业务部的人搞定了,因此不在乎身份证是否是原

    件,这也是上海当时股票黑市疯狂的原因。果然,不久后,上海海通证

    券公司部门负责人在这方面出了问题,收取“黄牛”大量贿赂,案发后受到法办。

    针对股票市场出现的情况,我们向有关部门反映:“股票市场由冷

    转热,还有三个因素不容忽视:一是上市股票太少。目前上市股票仅为

    7种,总股份124.2万股,其中实际可供流通的个人股为55.7万股,平均

    全市20人分不到一股,随着对股票有兴趣的人越来越多,求大于供,股

    价上扬则是必然结果;二是股票买卖有利可图。日本的上市公司现在市

    盈率在50倍以上,深圳股票在20倍,而上海以电真空为例,按去年盈利

    计算只有15.3倍,因此投资者认为上海股票仍有潜力可挖。三是股市有

    关法规不完善。”

    这些反映和建议,推动了此后上海股票的大规模增发工作。

    杨百万状告阚治东

    前面谈到的杨怀定也是股市中的传奇人物,我有他早期的一张名

    片,上面写着:上海平民股票证券职业投资者。百万富翁与平民是挂不

    上钩的,号称“杨百万”的杨怀定特意注明“平民”二字,意思可能有两

    层:一是出身平民,没有什么背景,今天的成就完全是靠自己拼搏出来

    的;二是区别于我们这些官方批准的证券经营机构。他称我们是官方,而自称平民。

    上海早期通过股票市场发家的不少是地地道道的平民。据静安证券

    业务部的员工说,有一个叫“小山东”的人,原是他们门前摆水果摊的,耳濡目染,对股票了解不少,于是把做水果生意的钱投入股市,最后成

    了上海小有名气的股票投资者。这类例子很多,可能也是穷则思变的缘

    故,越是相对不富裕的人越是敢于冲进股市。记得当年在申银证券公司

    决策异地营业网点建设计划时,大部分人主张把第一批异地网点建在相

    对富裕的城市,因此我们的第一批网点中有温州、佛山等城市,但很快

    发现这些城市的营业部,其经营状况远远不如一些欠发达城市。

    当时混迹于上海股票黑市中的很多人并不是股票的最终买家,他们

    背后有庄家,有些小庄家后面还有大庄家。这些人本身没有本钱,只是

    根据庄家的指令用庄家的钱收购股票,自己从中赚取佣金。有点本钱的

    小庄家则与大庄家采取协议的方法,自己在市场上压低价格收购,然后

    再以较高的价格卖给上面的庄家。这种协议的方式常常引出纠纷。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1990年,杨怀定一纸诉状将申银证券告上静安法院,被媒体称为惊

    人之举。3个月后,静安法院受理此案。有媒体还以“杨百万状告阚治

    东”进行炒作。当年有文章认为此案扑朔迷离,其实案情并不复杂,就

    与那次股票黑市买卖有关,原本与申银证券无关。

    1990年,财大气粗的深圳人涌至上海。一位名叫邱伟建的深圳人把

    杨请到百乐门酒店。邱委托杨代购电真空股票。8月20日,两人来到申

    银证券威海路营业部,以吴梅贞、蔡信忠二人的名义存入25万元。9月7

    日,杨把这笔款划至深圳人蔡彪的名下。

    不久,两位深圳人手持蔡彪的亲笔委托函,要求申银证券公司威海

    路营业部把他名下的25万元存款冻结,写明这笔存款未经他同意,任何

    人不得提取。因为存款人与出具委托函的人的身份证明一致,威海路营

    业部受理了委托函所要求的事项。

    同年10月11日,蔡彪给申银证券寄来挂号信,称25万元系他所有。

    蔡随后又在《文汇报》上刊登了挂失启事。

    杨怀定认为,申银证券为了达到胁迫他赔偿邱伟建的目的,无理拒

    付属于他的钱款,状告了申银。

    威海路营业部要求蔡彪本人来上海解决争执。蔡出示了一张杨怀定

    亲笔写的字据,字据内容大意是:杨应在某月某日前向深圳蔡某交付电

    真空股票数百股,每股价格400元,深圳蔡某事先把应付款项存入申银

    证券公司威海路营业部,杨交付股票后方有权动用此款等等。从这张字

    据内容看,事情很清楚,深圳蔡某委托杨以每股400元的价格收购电真

    空股票,然后通过我们的威海路证券业务部清算交割。据广东方面称,杨收进这些电真空股票后,向蔡某仅交付了一小部分,见黑市中电真空

    股票价格已突破400元,便推托不愿再交付剩余股票,提出可以退钱,深圳人盛怒之下把整个款项冻结。此事上了法院,花了一年时间,最后

    通过司法调解解决。

    杨状告的是申银证券,在一些记者眼里,阚治东就是申银证券。我

    对其中的细节并不是很清楚,更不认识其中涉及的任何一个深圳人,接

    受挂失的做法,也是银行通常的做法。

    时隔近20年,在北京“联办”(证券交易所联合设计办公室的简称)举办的“中国证券市场17年深圳座谈会”上,我和杨怀定碰上了,回忆起

    早期证券市场都感叹不已。当年精壮的杨怀定已经显老,由儿子陪同参

    加会议。见面后,杨怀定拉着我与他们父子合影一张。我知道,作为早

    年股市历史人物的杨怀定,很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在很多场合都声称

    自己从未参与国债、股票的黑市交易。我在这里道出此事,并非要与杨

    怀定先生过不去,只是讲述一段历史故事。说起来,早年通过股票市场

    发家的人中,又有几个没有黑市淘金的经历?

    发生在1990年的上海股票黑市延续时间不是很长,随着流通中股票

    的增加慢慢萎缩,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后彻底消失。今天回过头看,股

    票黑市固然有它的负面效应,但它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上海第一批股

    票的价值,培育了上海第一批股票投资者,使股票市场在上海首次得到

    人们的重视。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第三章 更大舞台

    申银证券成立

    我与申银证券总经理吴雅伦商谈具体移交手续。我提出交接手续简

    单化,只需把申银证券公司的那块铜牌给我们即可。几个月后,人民银

    行上海分行龚浩成行长来为申银证券新落成的办公楼剪彩,说:“这些

    都是我白送你的!”

    组建工商银行所属的专业证券公司

    1988年,全国最早的三家证券公司申银、海通、万国证券成立。在

    三家证券公司成立之前,上海的股票发行和交易都是由工商银行上海信

    托投资公司独家办理。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在考虑设立专业的证券公司

    时,认为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最有条件成立专业证券公司。可是,当时工

    商银行上海分行毛应梁行长认为通过信托投资公司开展证券业务挺好

    的,为什么还要成立这么多公司。因而错过了那个机会。

    不久,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抢先为自己注册了上海第一家证券公司

    ——上海申银证券公司,但没有开展业务。随后,上海国投牵头组建了

    上海万国证券公司,交通银行组建了上海海通证券公司。专业的证券公

    司成立后,人民银行为了扶持这些证券公司,在国债和股票的业务中都

    对信托投资公司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政策,这使得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

    公司在上海证券市场的垄断优势受到了严重挑战。

    这种挑战在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增发中体现得尤

    为明显。

    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是生产真空电子管的国有专业公

    司,也是上海早期生产黑白电视机显像管的公司,现任国家领导人吴邦

    国曾在早期担任该公司经理。由于该公司的经营班子有很强的变革意

    识,因而成为上海“老八股”中唯一的一家国有大中型企业。

    1989年初,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真空电子公司增发新股18万股,每股价格102元,当时的真空电子公司的股票面值为100元,募集资金1800多万元。对于今天的证券市场而言,这点资金不值一提,但在当

    年,这算得上上海股市最大的一次筹资。

    发行股票需要承销商。当时上海具备股票承销资格的证券机构有申

    银、万国、海通三个证券公司,以及工、农、中、建四家专业银行在上

    海设立的信托投资公司。真空电子公司这次增发的主要承销商资格,我

    们与万国、海通证券公司争夺得最为激烈。真空电子公司的股票,首次

    承销和第一次增发都是我们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独家承销的,因

    此,企业也希望由我们继续担当这次主承销的角色。

    但是万国证券和海通证券不干,认为这些应该由专业的证券公司来

    承担。他们说:“过去没有我们这些专业的证券公司,你们银行的信托

    投资公司从事证券业务可以理解。如今人行已经批准设立了我们这些证

    券公司,证券市场的活儿还让你们干,那要我们这些专业的证券公司干

    什么?”上海市有些领导,包括人行上海分行的有些领导也赞同这个观

    点。

    我当然也赞同这一观点。但是,“屁股决定脑袋”,作为工行上海信

    托投资公司的人,我当然要为自己所在的企业谋求发展的机会,因此,我们开始通过银行这条线给企业施加压力,毕竟选择谁做主承销商最终

    还是发行企业的权利。那几年,银行之间没有太多的竞争,是名符其实

    的专业银行,农业银行为农业服务,中国银行负责涉外企业服务,建设

    银行管理预算内建设资金,工商银行则负责全部工商企业的信贷业务,掌握着所有工商企业的命脉。因此,没有哪家工商企业能离开工商银行

    的支持,上海市仪表局及其下属的真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也不能例外。

    因此,当我们通过银行这条线给企业施加压力之后,企业唯一的选择就

    只有我们这一家了。

    一番争夺之后,参与各方旗鼓相当,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对选谁当主

    承销商也左右为难。最后由龚浩成行长拿出一个折中方案:由人民银行

    下属的申银证券公司牵头,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万国证券公司和海

    通证券公司都参加,组成联合承销团,共同承销真空电子公司第二次增

    资发行的1800万元股票,承销额度四家均分,承销费收入均分,如有余

    股,各自包销。龚行长原先在上海财经大学担任校长,在上海金融界是

    受人敬重的权威人物,有了他一锤定音,我们就共同组建了真空电子公

    司股票联合承销团。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经过这次事件,工商银行意识到成立专业证券公司的重要性。而我

    调到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任副总经理,行领导给我的任务主要是

    两项:一是把现有证券业务做好;二是组建工商银行所属的专业证券公

    司。

    “借壳”成立

    在这之前,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已经组织人搞了份“工商银行上海分

    行兴华证券公司筹备方案”,我们把这份方案完善后上报给人民银行上

    海分行金管处。但是,人行方面迟迟没有批准我们的申请,理由是证券

    公司还在试验阶段,不能发展过快,近期不可能批准新的证券公司成

    立。

    而此事的解决也是多亏人行上海分行的龚浩成行长——为筹备证券

    公司,毛行长找到龚行长,龚行长说:“老毛,你把我们的申银证券公

    司拿过去不就行了?”毛行长一听,问我行不行?我当然高兴万分,这

    是一个完全干净的公司,名称也与我们工行相称。毛行长听了我的意见

    之后,马上拍板让我着手办理此事。

    根据行领导的意见,我立即与人民银行办理申银证券公司的转让手

    续。上海方面的手续办完了,还要去北京的人民银行总行报批。毛行长

    在我去北京前指示我,“小阚,事情不办好,不要回来!”为此,我在北

    京待了很长时间。时任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管理司证券处处长的李小平,对申银证券公司转让一事态度积极,我与她处里的路畔生、宋会等几个

    年轻人相处得也不错,因此以难得的工作效率完成了他们处的手续。手

    续转到金建栋司长手里也很顺利,可是在陈元副行长那里卡住了,好几

    天都没有消息。

    我每天催促证券处帮我探明原因,最后得知陈元副行长见了人行上

    海分行上报的申银证券公司转让材料,说:“谁说人行不能从事证券业

    务?告诉上海分行,总行没有规定人行不能搞证券。如果上海分行知道

    这一情况还是同意转让,请他们拿书面意见来。”得到消息后,我一边

    赶紧把人民银行总行领导的意见传回上海分行,一边担心人行上海分行

    由此改变主意后我们该怎么办。好在龚浩成行长态度坚决,认定人民银

    行作为中央银行不应与民争利,人行就是不能直接从事证券业务,很快

    提交了上海分行再次确认同意转让的书面意见。到了1990年初夏,申银证券公司转让的批文终于下来了。

    回到上海,我与申银证券总经理吴雅伦商谈具体移交手续。我提出

    交接手续简单化,只需把申银证券公司的那块铜牌给我们即可,老申银

    的人员回人行重新安排工作,原先的财务账款、租用的办公场所由人行

    自行处理。吴雅伦同意了我的意见,并主动提出把一些或许对新申银有

    用的办公用品和印刷品送给我们。吴雅伦唯一的要求是让新申银把一批

    真空电子股票接手过去,并说价格好商量。

    这批真空电子股票来源于人民银行掌控申银证券公司时所做的唯一

    一笔承销业务。在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全资设立申银证券公司之后,很长

    一段时间内没有开展过任何业务,原因是龚浩成行长不让他们做。学者

    出身的龚行长一开始就不同意人民银行自己办证券公司,他说:“人行

    办什么证券公司?作为金融管理部门,以后自己管理自己?这不是胡闹

    吗?”那几年,机关办公司、搞三产成风,几乎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都

    办了公司,人民银行也难例外,但龚行长始终坚持自己的态度。那次承

    销真空电子公司增发的股票数量并不大——18万股,每股102元人民

    币,分到申银证券只有4.5万股,本不算十分困难的业务。不料,此时

    正值1989年6月前后。那段时间,大部分人工作的心思都没了,谁还会

    关心股票市场?我们的静安指数跌到80点以下,电真空的股票则跌到了

    七八十元一股的水平,因而102元一股增发的电真空股票怎么可能有人

    要?规定的承销期结束,申银证券一股都没卖出去,其他三家的销售情

    况也不可能好。记得当时海通的汤仁荣,万国的管金生都来找过我们,建议大家联合起来与真空电子公司交涉,以图推卸包销责任,因为这两

    家公司当时的注册资本也就是一两千万元人民币,要把那些股票全部吃

    进确实有困难。真空电子公司当然不会同意我们悔约,各家只能付了

    钱,把股票搬到各自的金库里。

    到了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借壳”申银证券公司之时,这批真空电

    子的股票就成为“借壳”的主要障碍。

    当时,上海的股票都在静安、虹口两个证券业务部交易,上海股市

    已经悄悄趋热,我们手中又持有大量在股市低迷期自营买进的股票,在

    很大程度上,我们对每只股票的价格可以通过自营买卖的方法进行调

    控。根据我的吩咐,静安证券业务部始终把电真空的股票价格控制得很

    好,直至我与吴雅伦谈这批股票的转让价格时,电真空股票的每股价格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只有80多元。我估计吴雅伦提出价格可以商量,是怕我们不同意按102

    元的发行价接手。但令吴雅伦意外的是,我主动提出以每股105元的价

    格接手这批股票。我的解释是,人行对工行信托公司给予了这么大的支

    持,在电真空股票的问题上不能让人行吃亏,你们吃进这批股票的价格

    是102元,加上这段时间的资金成本应该是105元。我对他们说,不要管

    我们这么高价格吃进这批股票后怎么办,反正我们已经积压了不少股

    票,多一点少一点一个样。吴雅伦听了我的表态和解释,立即向行领导

    汇报,这个皆大欢喜的方案令申银证券的转让交接工作变得更加顺利。

    1990年9月,我们正式接手申银证券公司,整合信托公司的证券业

    务,组建了专业的证券公司。由我担任总经理,与信托投资公司的黄贵

    显、胡瑞荃、虞志皓、陆文清、王秉森、朱德明、郭纯、顾汉耀、俞燕

    国、王文星、姜华等十多名干部以及静安、虹口两个证券业务部的严祖

    民、黄毓玲、李静宜、边晓敌、徐小谷等全体员工一起走上专业证券公

    司的创业之路。

    人民银行送申银证券几幢楼

    关于以105元的价格接手这批电真空股票,我们内部其实早有商

    量:那时,电真空股票的黑市价格已经接近100元一股,而且价格还有

    往上涨的趋势。我们判断,如能以100多元的价格拿到这批股票,肯定

    会发笔小财。

    情况不出所料,在我们接手这批股票后,电真空股价一路上扬。到

    1990年9月1日,也就是上海申银证券公司转让交接仪式举办时,电真空

    的股票价格已突破每股400元,一度达到480多元。我们一直持有这批电真空股票,直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后,才逐

    渐抛出,获利超出原先预料。而这批股票的抛出,对于平抑当时的股价

    暴涨也有贡献。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初期也设有涨停板制度,但是当时

    不管什么股票都是一路上涨,而且几乎每天都是涨停板,股价指数几乎

    呈直线上升。为此,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决定全面放开股价,让股价一

    次性涨到位后再回落,以形成波动性行情,回到其正常的运动轨迹。我

    则趁机指示公司自营部门,在电真空每股价格四五百元时逐渐减仓,实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现收益。我记得当时有篇报道,说有一批大户在万国证券公司炒电真空

    股票,有人抛,他们买,后来发现抛单源源不断,一查是申银证券公司

    席位上在抛,气得他们恨不得抱个炸药包来炸申银证券。气话归气话,但这就是市场的游戏规则,待我们把库存股票抛得差不多了,上海股市

    出现了第一次大幅度的回落。

    这批从人民银行转让过来的电真空股票,给重组的申银证券带来了

    不少于1500万的买卖差价。那时上海房价便宜,每平米1000元可以买到

    不错的房子,这笔钱可以买几幢我们在威海路的办公楼。放到今天,一

    两千万人民币的收益,对哪家证券公司都不是什么大数目,但在20世纪

    90年代初,可不能说是小意思。那年申银证券公司尽管号称“中国最大

    的证券公司”,可是注册资本仅仅3000万元,下设营业部3个,全员40多

    人,那几年证券行业赚钱并不容易。

    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老行长龚浩成和上海证券期货学院院长金德环主

    编的《上海证券市场十年》一书中,在叙述申银证券公司创办初期的发

    展情况时有这样一段:“第二个机遇就是从‘老申银’手中接过来的400多

    万元‘真空电子’。虽然在1990年8月转让给‘申银’的时候是105元,而市

    面上只卖到80多元,根本出不了手……一个月以后,在申银证券公司开

    业典礼上,105元买的‘真空电子’黑市价格已经到了400多元,后来到过

    480元,这又为申银证券公司赚了1500多万元。那天中国人民银行上海

    分行龚浩成行长来剪彩,看着申银证券花了400多万元在威海路上建成

    的办公室和营业部说:‘这些都是我白送你的。’”

    那天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毛应梁也在场,他听了龚浩成的话,不

    免有些得意。因为那时申银证券公司已是工商银行独资的一家证券公

    司,子公司赚钱,老板怎么会不得意?可此后不久,一纸红头文件下

    来,调毛应梁接替已到退休年龄的龚浩成任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毛

    应梁再次见到我时,用他口音独特的上海话说:“小阚,搞来搞去,这

    幢楼还是我送给你们的。”

    上海证交所成立

    刚开始的内部装修等花费居然是尉文渊借来的,“我向人民银行借

    了500万来筹建上交所,后来上交所收了会员费才还清了这笔钱。”中央

    财政和上海地方财政在当时都顾不到上交所,因为谁也没想到这是个划时代的东西。“交易所就像个野孩子,一开始冒出来自己闯,弄到后来

    才越弄越大。”

    筹备上交所

    1989年初,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呼声一度非常强烈,在北京,王

    波明、章知方、高西庆等一批人也在筹办证券交易所联合设计办公室。

    他们为筹备中国的证券交易所四处奔走,到上海也找过我,参观过静安

    证券业务部,找过上海市政府,希望能够参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筹备工

    作。

    上海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1989年3月,该小组拿出了“关于建立上

    海证券交易所的研究报告”,倾向采用会员制筹措1000万元会员费,筹

    建上海证券交易所,建议按照1990年下半年或1991年初开张营业的目标

    筹建。

    热闹了一阵,大家都以为成立中国证券交易所的时机快成熟了。可

    是,当时正值1989年6月前后,没人能安下心来做事。此后,全国开始

    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有的报纸刊登文章,把股票市场也列入资产阶级自

    由化的范畴。一时间,大家心冷了,不敢再提成立证券交易所的事,怕

    被别人扣上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帽子。在很多场合,有些曾支持尽快成立

    中国证券交易所的专家学者话又反过来,说中国成立证券交易所的条件

    如何不成熟。

    就在此时,突然传来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消息。

    1989年12月2日,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副市长黄菊和顾传

    训在上海康平路市委小礼堂召开题为“深化改革,发展上海金融事业,把上海金融搞好”的座谈会。在那次会议上,朱镕基市长谈到股票市场

    及证券交易所问题。他说:“这项工作还是要大胆试点,尽管有一点政

    治风险,但是上海如不采取一点深化改革的措施是搞不下去的。这两年

    市财政亏损补贴直线上升,去年增加9个多亿,今年增加13.7亿。企业

    负担很重,今年承包基数难以完成,明年将更困难。从国家来考虑,再

    不想点措施,上海如何为国家再多作点贡献?所以金融问题的研究,意

    义非常重大。”参加那次会议的有上海金融系统的主要干部和上海部、委、办的领导,刘鸿儒也应邀从北京专程赶来参加。那次会议上,根据

    朱镕基市长的建议,成立了由李祥瑞、龚浩成、市体改办主任贺镐圣组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成的上海证券市场领导小组,简称三人小组,负责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筹

    备领导工作,下设办公室放在人民银行。随后,在三人小组下面成立了

    6人组成的筹备办公室,由人行金融管理处处长王定甫牵头,成员有王

    华庆、金大健等。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任理事长李祥瑞生前回忆,那天朱市长在会

    上就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作了具体布置。朱镕基问李祥瑞:“老李,你

    看怎么样?”时任交通银行行长的李祥瑞老实地回答:“我看还是有点风

    险的。”朱市长问:“什么风险?”李行长答:“主要是政治风险。”李行

    长担心,革命40年,最后在这上面跌一跤。朱市长又转过头问人民银行

    上海分行行长龚浩成:“老龚,你看怎么样?”龚行长坦率地说:“我觉

    得老李说的政治风险不是没有,即使不存在政治风险,上海也要有100

    到200家大中型企业实行股份制,要有50到100只股票上市,才能搞证券

    交易所。”最后,朱市长对他俩说:“你们不要怕,出了事,我和刘鸿儒

    负责。你们还在第二线呢。”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后,朱市长向李祥瑞

    透露,在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问题上,他曾当面向邓小平同志请示,小平同志说:“好哇,你们干嘛。”

    据李祥瑞回忆,此后朱镕基市长非常关心交易所的筹备工作。三人

    小组建议召开一次国际性的研讨会,朱镕基批示:“同意。”三人小组提

    议上海证券交易所1991年第一季度宣布成立,朱镕基则在报告上批

    示:“这个时间太晚,要在年内成立。”

    知情人士称,1989年之后,西方各国对我们一片制裁声,国家的外

    交、经济都陷入困境。为了打破僵局,表示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没有

    变、中国对外开放的门不会关,中央指示上海制订浦东开发战略计划。

    计划经济时期,上海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可是举足轻重的中心城市,70年

    代末搞改革开放,中央政策向深圳等南方沿海城市倾斜,使上海一下子

    沦落到二流城市的地位,上海为此憋了好几年的气。现在中央决定也让

    上海改革开放了,正合上海的意。为此,上海很快拿出了浦东开放的一

    揽子战略性计划,上报中央批准。在浦东开发战略计划中,成立上海证

    券交易所是很重要的一环。

    据李祥瑞的回忆:“听说上海要办证券交易所,中国国际信托投资

    公司的执行董事长经叔平赶到上海,想让‘联办’与上海联合办交易所。

    他去找了朱镕基,朱镕基同志说:‘这件事我已经交给了李祥瑞了。’他就来找我,为了能联合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办’和上海联合举行了

    大型研讨会。过后他们打报告给中国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批下来的意见

    还是要上海自己办。”

    当时的筹备办公室由人行金融管理处处长王定甫牵头。王定甫比我

    年长一辈,老银行,做事谨慎。那几年,人行上海分行金管处是证券业

    务的主管部门,不少事都要向他们请示汇报和批准。由此,我们有什么

    事都要设法绕开王处长,通过金管处几位副处长迂回上去。曾听说,北

    京“联办”要参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筹建,王定甫处长于1990年3月19日

    在“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成立一周年座谈会上,欢迎“联

    办”一起参加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筹建工作,后来不见下文。

    此后一段时间里,我们只听说王定甫他们在筹备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听说他们去了深圳等地搞调研,拿了不少方案。在那次“证券交易所

    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成立一周年座谈会上,王定甫处长也谈过他对上

    海证券交易所的设想:“筹建中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其机构模式采用会

    员制,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它具有提供服务与实施监管的双重职

    能。管理方式上,在采取证券交易所会员自律管理的基础上,加强人民

    银行对证券市场的管理和自律。上海证券交易所应有一个逐步完善的发

    展过程,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以上海为主逐步扩大到全

    国;二是由小到大逐步实现现代化;三是以国债为主逐步转为国债与企

    业债、股票并重。”应该说,这个设想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但是,就

    是不见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创立有什么实质性进展。

    朱镕基提前宣布开业

    时间一晃就是几个月。那年6月,朱镕基市长出访美国、新加坡等

    国,正式宣布了上海开发浦东的战略构想,同时宣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年

    内开业,一下子成为轰动海内外的大新闻。

    消息传到上海,把三人小组急坏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八字没见一

    撇,怎么可能年内开业?朱镕基在上海当市长时,对干部严厉是出了名

    的,平常召集上海各行各业负责人开会,每次都有干部挨训,被当场撤

    职的也有,吓得有的局长开会不敢坐在朱镕基目光能够直视的位置。李

    祥瑞、贺镐圣、龚浩成三人在上海算是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但也敬畏朱

    镕基市长。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雅书」:http:www.yabook.org1990年6月,我们得知,由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处正处级副处长尉文

    渊替代王定甫担任上海证券交易所筹备负责人。现在想来,这应该是三

    人小组在年内开业的压力下,被迫作出的临阵换将的决定。

    有媒体把尉文渊、管金生和我称为上海证券市场“三大猛人”。我算

    不算“猛人”,不敢自夸,但是就我看来,尉文渊是真的“猛”!我目睹了

    尉文渊负责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全过程,而我和他真正认识,也是从

    那时开始的。

    之前,我和尉文渊在金管处见过几回面,他个子高高,讲一口标准

    的普通话。我知道他从国家审计署调到人行,正处级副处长,上海财大

    毕业,也算是龚浩成行长的门下弟子。

    尉文渊接手上海证券交易所筹备工作时,距年底只剩半年时间,可

    以说时间已经相当紧迫,但他还是立下军令状,保证上海证券交易所年

    内开业。当时,连我们都替他捏把汗——即使搬个家,新房子装修还得

    花上几个月的时间,而这可是一个证券交易所,是举世瞩目的中国第一

    个证券交易所。

    不过,尉文渊一上任就颠覆了大家的认识,没多长时间,各项筹备

    工作全部上了轨道。尉文渊的行事风格与王定甫完全不同——王先想后

    干,想不明白宁愿不干;尉是说干就干,想到哪儿,干到哪儿。尉文渊把整个交易所的筹备工作分成选址装修、规则起草、红马甲培训、组织

    上市公司和筹建电脑通讯系统几大块,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把一项

    复杂的系统工程分成了简单明了的若干块,整个筹备工作显得有条不

    紊。尉文渊把我和管金生、汤仁荣等召集在一起,请大家帮忙,每家都

    承担一些筹备任务,如起草规章制度和人员培训等等。根据尉文渊的要

    求,我们几家证券公司还直接派人参与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筹建,这些

    人有些后来就留在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交易所各部门的负责人,如

    申银证券发行部的负责人强纪英、万国证券的王强等。

    尉文渊悟性极强,在接手这项工作之前,我认为他对证券市场了解

    得并不多。但很快,他就掌握了很多证券方面的知识,商量问题变得非

    常有主见。记得有一次,我们商量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模式,我极力

    主张学习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保留一部分场内

    报价、手工促合成交系统,以保持证券交易大厅的热烈气氛,增加上海

    证券交易所的可看性。但尉文渊不同意,主张全部用电脑配对成交,此

    后看来,还真亏得没搞手工促合成交。我国投资者大部分是散户,每笔

    报价都不大,即使部分靠手工成交,也不是交易厅能承受得了的。

    那段时间,尉文渊经常召集我们开会,我记得有一次去晚了,尉文

    渊、汤仁荣、管金生等几个讨论买电脑设备的事。尉文渊希望我们几家

    联手购买电脑设备,以便向电脑经销商砍价。交易所看中一套200万元

    左右的设备,但汤仁荣他们认为那套设备太好了,证券公司现在还用不

    上。我进去时,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尉文渊问我,申银证券在电脑设备

    方面有什么打算?我顺口就答,你们交易所买什么设备,我们就买什么

    设备,和交易所保持一致。尉文渊一听就对汤仁荣、管金生说,“人家

    申银都买了,你们还犹豫什么?”当时,我们上海三家证券公司的老总

    尽管经常坐在一起客客气气商量事情,但实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576KB,3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