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5372
2021中医综合考研307《中药学》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版高清.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10日
第1页
第8页
第14页
第26页
第36页
第60页

    参见附件(14160KB,76页)。

     2021中医综合考研307《中药学》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版

    中医综合307中的中药学部分,也是2021中医考研学子们,需要认真看的内容。接下来,小编为提升考生们的专业课水平,特意分享——2021中医综合考研307《中药学》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版,供考生参考。

    相关内容部分预览

    苏大307中医综合考研复习资料及重难点笔记

    《2021苏大307中医综合考研复习全析(共五册)》

    《苏州大学307中医综合考研复习全析》分为五册,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苏州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苏州大学307中医综合考研复习全析》全书编排根据参考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9版)

    《中医基础理论核心考点总结与真题解析》

    《中医内科学核心考点总结与真题解析》

    《方剂学核心考点总结与真题解析》

    《针灸学核心考点总结与真题解析》

    结合往年考研真题内容,帮助报考苏州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苏大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医学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1000102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医学心理学

    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含附一院、附三院及及其他教学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学(专业学位)

    医学部第二临床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学位)

    适用科目:

    307中医综合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笔记

    通过总结和梳理《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 - 教材课后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课后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苏大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 - 精选名校考研真题与详解

    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难点,精选《中医基础理论核心考点总结与真题解析》、《中医内科学核心考点总结与真题解析》、《方剂学核心考点总结与真题解析》、《针灸学核心考点总结与真题解析》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相关的名校考研真题,通过研读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并更好地掌握考试基本规律,全面了解考试题型及难度。

    307中医综合买什么教材复习?

    个人感觉下面这些复习参考不错,你在百度里面搜一搜,就能找到。《中医综合 内科学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中医综合 方剂学考点过关必做习题精讲》

    《中医综合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中医综合 中药学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中医综合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中医综合 针灸学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中医综合 中药学考点过关必做习题精讲》

    2021中医综合考研307《中药学》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版截图

    书 书 书第一章 中药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3) !!!!!!!!!!!!!!!!!!!!!!!!!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 采购和贮存 (1 0) !!!!!!!!!!!!!!!!!!!!!!!!!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1 0) !!!!!!!!!!!!!!!!!!!!!!!!!!!!!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1 2) !!!!!!!!!!!!!!!!!!!!!!!!!!!!!

    第三节 中药的贮存 (1 3) !!!!!!!!!!!!!!!!!!!!!!!!!!!!!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1 4) !!!!!!!!!!!!!!!!!!!!!!!!!!!!!!!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1 8) !!!!!!!!!!!!!!!!!!!!!!!!!!!!!!!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2 8) !!!!!!!!!!!!!!!!!!!!!!!!!!!!!!!

    第六章 用药禁忌 (3 1) !!!!!!!!!!!!!!!!!!!!!!!!!!!!!!!!

    第七章 用量与用法 (3 5) !!!!!!!!!!!!!!!!!!!!!!!!!!!!!!!

    第八章 解表药 (4 2) !!!!!!!!!!!!!!!!!!!!!!!!!!!!!!!!!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4 2) !!!!!!!!!!!!!!!!!!!!!!!!!!!!!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4 8) !!!!!!!!!!!!!!!!!!!!!!!!!!!!!

    第九章 清热药 (5 4) !!!!!!!!!!!!!!!!!!!!!!!!!!!!!!!!!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5 4) !!!!!!!!!!!!!!!!!!!!!!!!!!!!!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5 9) !!!!!!!!!!!!!!!!!!!!!!!!!!!!!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6 2) !!!!!!!!!!!!!!!!!!!!!!!!!!!!!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6 9) !!!!!!!!!!!!!!!!!!!!!!!!!!!!!

    第五节 清虚热药 (7 1) !!!!!!!!!!!!!!!!!!!!!!!!!!!!!!

    第十章 泻下药 (7 3) !!!!!!!!!!!!!!!!!!!!!!!!!!!!!!!!!

    第一节 攻下药 (7 3) !!!!!!!!!!!!!!!!!!!!!!!!!!!!!!!

    第二节 润下药 (7 4) !!!!!!!!!!!!!!!!!!!!!!!!!!!!!!!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7 5)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7 7) !!!!!!!!!!!!!!!!!!!!!!!!!!!!!!!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7 7) !!!!!!!!!!!!!!!!!!!!!!!!!!!!!

    第二节 祛风湿热药 (7 9) !!!!!!!!!!!!!!!!!!!!!!!!!!!!!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8 1) !!!!!!!!!!!!!!!!!!!!!!!!!!!

    第十二章 化湿药 (8 3) !!!!!!!!!!!!!!!!!!!!!!!!!!!!!!!!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8 6) !!!!!!!!!!!!!!!!!!!!!!!!!!!!!!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8 6) !!!!!!!!!!!!!!!!!!!!!!!!!!!!!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8 7) !!!!!!!!!!!!!!!!!!!!!!!!!!!!!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9 0) !!!!!!!!!!!!!!!!!!!!!!!!!!!!!

    第十四章 温里药 (9 2) !!!!!!!!!!!!!!!!!!!!!!!!!!!!!!!!

    第十五章 理气药 (9 6) !!!!!!!!!!!!!!!!!!!!!!!!!!!!!!!!

    第十六章 消食药 ( 1 0 1 ) !!!!!!!!!!!!!!!!!!!!!!!!!!!!!!!!

    第十七章 驱虫药 ( 1 0 3 ) !!!!!!!!!!!!!!!!!!!!!!!!!!!!!!!!

    第十八章 止血药 ( 1 0 5 ) !!!!!!!!!!!!!!!!!!!!!!!!!!!!!!!!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 1 0 5 ) !!!!!!!!!!!!!!!!!!!!!!!!!!!!!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 1 0 7 ) !!!!!!!!!!!!!!!!!!!!!!!!!!!!!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 1 0 8 ) !!!!!!!!!!!!!!!!!!!!!!!!!!!!!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 1 0 9 ) !!!!!!!!!!!!!!!!!!!!!!!!!!!!!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 1 1 1 ) !!!!!!!!!!!!!!!!!!!!!!!!!!!!!!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 1 1 1 ) !!!!!!!!!!!!!!!!!!!!!!!!!!!!!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 1 1 3 ) !!!!!!!!!!!!!!!!!!!!!!!!!!!!!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 1 1 5 ) !!!!!!!!!!!!!!!!!!!!!!!!!!!!!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1 1 9 ) !!!!!!!!!!!!!!!!!!!!!!!!!!!!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 1 1 9 ) !!!!!!!!!!!!!!!!!!!!!!!!!!!!!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 1 2 1 ) !!!!!!!!!!!!!!!!!!!!!!!!!!!!!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 1 2 3 ) !!!!!!!!!!!!!!!!!!!!!!!!!!!!!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 ( 1 2 6 ) !!!!!!!!!!!!!!!!!!!!!!!!!!!!!!!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 1 2 6 ) !!!!!!!!!!!!!!!!!!!!!!!!!!!!!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 1 2 7 ) !!!!!!!!!!!!!!!!!!!!!!!!!!!!!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 1 3 0 ) !!!!!!!!!!!!!!!!!!!!!!!!!!!!!

    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 ( 1 3 0 ) !!!!!!!!!!!!!!!!!!!!!!!!!!!!!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 1 3 2 ) !!!!!!!!!!!!!!!!!!!!!!!!!!!!!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 ( 1 3 6 )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 1 3 8 ) !!!!!!!!!!!!!!!!!!!!!!!!!!!!!!!

    第一节 补气药 ( 1 3 8 ) !!!!!!!!!!!!!!!!!!!!!!!!!!!!!!!

    第二节 补阳药 ( 1 4 3 ) !!!!!!!!!!!!!!!!!!!!!!!!!!!!!!!

    第三节 补血药 ( 1 4 7 ) !!!!!!!!!!!!!!!!!!!!!!!!!!!!!!!

    第四节 补阴药 ( 1 4 9 ) !!!!!!!!!!!!!!!!!!!!!!!!!!!!!!!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 1 5 3 ) !!!!!!!!!!!!!!!!!!!!!!!!!!!!!!!

    第一节 固表止汗药 ( 1 5 3 ) !!!!!!!!!!!!!!!!!!!!!!!!!!!!!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 1 5 3 ) !!!!!!!!!!!!!!!!!!!!!!!!!!!!!

    第三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 1 5 6 ) !!!!!!!!!!!!!!!!!!!!!!!!!!! 中药学的特点

    中药学是中医综合考试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内容繁多

    机械记忆比重大

    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容易混淆

    复习重点

    熟悉中药、 中药学、 本草、 道地药材概念。

    熟悉《 神农本草经》 《 新修本草》 《 证类本草》 《 本草纲目》 的作者、 主要成就。

    掌握四气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毒性等药性理论。

    掌握麻黄等2 5 0味中药的性味、 功效、 主治。

    熟悉银花、 连翘等功效、 主治相似药物的异同点。

    复习方法

    全面复习: 要求面宽、 广, 不留死角。

    狠抓重点: 以药性及每味药的功效、 主治为重点。

    解析难点疑点: 以相似药物的功效、 主治对比为主。

    勿忘特点: 抓个别药物的毒性、 特殊药物的用量, 如附子、 蜈蚣。

    多做各种题型: 如近1 0年各种中药学考题。

    总 论

    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 采集、 性能、 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

    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基本理论之间, 具有

    承先启后的作用。

    中药学是全国中医、 中药专业的必修课程, 是为培养中药基本理论、 知识和应用而设置的基础

    课程。

    在掌握了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诊断等专业基础后, 再通过中药学系统学习, 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方

    剂学和中医各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必要基础。

    本课程除总论外, 各论收载中药4 1 6味, 总论及各论共2 8章。

    中药是中医治病救人的武器。一个好医生必须做到“ 医理通, 药性熟” , 中药学在临床医学人才培

    养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 我国人民以其聪明的智慧, 掌握了多种多样防病治病的手段。但中

    医用以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 则是药物。这些药物, 对于保障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

    — 1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昌盛, 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对世界人民的历史功绩亦为世人所公认。

    中药, 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瑰宝, 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 悠久的历史, 独特的理论, 可贵的经验,广泛信赖的民众, 巨大的市场潜力。在2 1世纪随着“ 回归自然” 的世界潮流, 中药学更加焕发出强大

    的生命力和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课程要求

    《 中药学》 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了解中药学的形成与发

    展, 中药的产地与采收等知识; 熟悉中药的炮制、 用法、 用量等知识; 掌握中药的性能理论。

    中药学教材收载常用或有代表性的中药 4 1 6味。其中了解 8 0味药的分类归属, 功效及用法、 使

    用注意; 熟悉 1 0 0味药的分类归属, 功效, 主治、 用法、 使用注意; 掌握 1 5 0味药的分类归属, 功效、 主

    治、 用法、 使用注意。

    — 2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 第一章

    中药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目的要求】

    1 . 掌握中药、 中药学的概念。

    2 . 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其中应当熟悉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我国地大物博, 分布着种类繁多的天然药材资源, 包括植物、 动物和矿物, 近1 2 8 0 0多种。这些宝

    贵的资源的已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 它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 它对保障我国人民

    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药, 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

    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一、 有关概念

    ( 一) 中药的概念: 中药是和西药相对而言的, 它是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具有以下3方面的

    特点:

    1 . 从产地来看, 绝大多数的中药最初都是出产于中国。

    2 . 中药的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3 . 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的历史、 文化、 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 二) 本草的概念:

    古人谓“ 诸药草类最多, 诸药以草为本” 。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 使用也最普遍, 所

    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 本草” 。

    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 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 并较完整

    地保存和流传下来, 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 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

    国的传播, 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 中药学” 。

    ( 三) 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 采制、 性能、 功效、 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3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二、 中药的起源

    1 . 中药起源于原始人生活、 生产劳动实践。

    在原始时代, 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 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

    的影响, 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 甚至造成死亡, 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

    辨别和选择。为了同疾病作斗争, 上述经验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予以注意。古人经

    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 观察, 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知。

    2 . 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

    原始社会的后期, 人们从野果与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 还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至殷商时

    期, 酿酒业已十分兴盛。

    酒不仅是一种饮料, 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 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 故古人将酒

    誉为“ 百药之长” 。

    三、 中药学的发展

    【 秦汉时期】

    代表作: 《 神农本草经》 简称《 本经》 ,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作者: 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 而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充实和完善过程。

    成书年代: 其成书的具体年代虽尚有争议, 但不会晚于公元二世纪。

    载药数目: 3 6 5种。

    《 本经》 原书早佚, 目前的版本, 均系明清以来学者考订、 整理、 辑复而成。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1 . 其“ 序例” 部分, 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 有毒无毒、 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 分

    为上、 中、 下三品, 即后世所称的“ 三品分类法” 。

    2 . 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 历用不衰。

    4 . 《 本经》 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魏晋南北朝时期】

    代表作: 《 本草经集注》

    作者: 梁·陶弘景所辑。

    成书年代: 公元5 0 0年左右。

    载药数目: 7 3 0种。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1 . “ 序例” 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况, 接着对《 本经》 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 发挥, 具有较

    高的学术水平。

    2 . 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 补充了大量采收、 鉴别、 炮制、 制剂及各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

    操作原则。

    — 4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3 . 增列了“ 诸病通用药” 、 “ 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 、 “ 服药食忌例等, 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

    4 . 各论部分,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将所载 7 3 0种药物分为玉石、 草木、 虫兽、 果、 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 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药物顺序。

    【 隋唐时期】

    代表作: 《 新修本草》 又称《 唐本草》 ,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作者: 李眅、 苏敬等主持编纂, 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和物力。

    成书年代: 唐显庆四年[ 公元6 5 9年] 。

    载药数目: 8 4 4种。

    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1 . 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 并附以文字说明, 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 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2 . 无论形式和内容, 都有崭新的特色, 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 且对中外后世药学的发

    展也有深远的影响。其他有名的本草著作

    【 宋代】

    宋代本草书籍的修订, 乃沿唐代先例以国家规模进行。

    1 . 宋代的官修本草有:

    《 开宝本草》

    《 嘉补注本草》

    《 本草图经》

    《 本草图经》 亦称《 图经本草》 , 所附9 0 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版刻本草图谱。

    2 . 宋代个人著名本草著作: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后世简称《 证类本草》

    作者: 唐慎微。

    成书年代: 1 0 8 2 —1 0 8 3年。

    载药数目: 1 5 0 0余种。

    学术价值:

    各药之后附列大量方剂( 药方) 以相印证, 医药紧密结合; 宋以前许多本草资料后来已经亡佚, 亦

    赖此书的引用得以保存下来; 它不但具有很高的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

    价值。

    【 金元时期】

    1 . 金元两代没有出现一种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

    这一时期的本草, 一般出自医家之手, 内容简要, 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

    刘完素的《 素问药注》 、 《 本草论》

    张元素《 珍珠囊》 、 《 脏腑标本药式》

    李东垣《 药类法象》 、 《 用药心法》

    — 5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王好古《 汤液本草》

    朱丹溪《 本草衍义补遗》

    2 . 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

    ( 1 ) 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 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 使之系统化, 并作为药物记述中的

    重要内容;

    ( 2 ) 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

    他们在宋人基础上, 以药物形、 色、 味为主干, 利用气化、 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 建立了一整套法象

    药理模式。这一努力的结果, 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

    3 . 食疗专著:

    元代忽思慧所著的《 饮膳正要》 是饮食疗法专著, 记录了不少回、 蒙民族的食疗方药和元蒙宫廷食

    物的性质及有关膳食的烹饪方法, 至今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4 . 中外医药交流

    元代中外医药交流更加广泛, 在药物相互贸易中, 政府还派遣人员去各国采购。阿拉伯人、 法兰

    西人开始来华行医。回回药物院的建立, 更促进了中国医药和阿拉伯医药的交流。

    中药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明代】

    代表作: 《 本草纲目》

    作者: 李时珍。

    成书年代: 初稿1 5 7 8年, 定稿1 5 9 2年, 出版1 5 9 6年。

    载药数目: 1 8 9 2种( 新增3 7 4种) 。

    主要内容和体例: 全书 5 2卷, 约 2 0 0万言, 附图 1 1 0 0多幅, 附方 1 1 0 0 0余首。各论分 1 6部、 6 0

    类。各药之下, 分正名、 释名、 集解、 正误、 修治、 气味、 主治、 发明、 附方诸项, 逐一介绍。

    主要成就和贡献: 《 本草纲目》 集我国 1 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在训诂、 语言文字、 历史、 地

    理、 植物、 动物、 矿物、 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 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

    本, 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明代官修本草: 《 本草品汇精要》 刘文泰奉敕修定本草, 编成《 本草品汇精要》 , 收药1 8 1 5种。本书

    绘有1 3 8 5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 是古代彩绘本之珍品。该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

    修本草。

    【 清代】

    1 . 清代本草研究的特色:

    ( 1 ) 进一步补充修订《 本草纲目》 的不足, 如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 。

    ( 2 ) 编撰成节要性本草, 如汪昂《 本草备要》 、 吴仪洛《 本草从新》 、 黄宫绣《 本草求真》 等。

    ( 3 ) 重辑《 神农本草经》 , 如孙星衍、 顾观光等人的辑本; 或对《 本经》 进行注释发挥, 如张璐《 本经

    — 6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逢原》 、 邹澍《 本经疏证》 等。

    ( 4 ) 大批草药专著, 也为综合本草提供了新的内容。

    ( 5 ) 清代专题类本草门类齐全, 其中也不乏佳作。

    【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药学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 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 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这些中药讲义, 对

    各药功用主治的论述大为充实。

    ② 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的出现, 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者, 当

    推陈存仁的《 中国药学大辞典》 ( 1 9 3 5年) , 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③ 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 植物学、 生物学工作者对确定中药品种及资料调查方面做了大量

    工作。许多药学工作者则致力于中药化学及药理学研究。

    【 当代的本草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 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

    和措施,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本草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 . 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刊行:

    从1 9 5 4年起, 各地出版部门根据卫生部的安排和建议, 积极进行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刊行。在本

    草方面, 陆续影印、 重刊或校点评注了《 神农本草经》 、 《 新修本草》 ( 残卷) 、 《 证类本草》 、 《 滇南本草》 、《 本草品汇精要》 、 《 本草纲目》 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专著。

    六十年代以来, 对亡佚本草的辑复也取得突出成绩, 其中有些已正式出版发行, 对本草学的研究

    具有重大意义。

    2 . 涌现的中药新著, 数量多, 门类齐全, 从各个角度将本草提高到崭新的水平。其中最能反映当

    代本草学术成就的有:

    各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中药志》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辞典》

    《 原色中国本草图鉴》

    要点:

    《 神农本草经》

    《 本草经集注》

    《 新修本草》

    《 证类本草》

    《 本草纲目》

    — 7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本草纲目拾遗》

    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 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为数

    众多, 内容复杂, 涉及面广。自学往往不容易抓住重点, 普遍反映是: 药味众多, 容易混淆, 不易记住。

    一、 抓住重点, 掌握功效

    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 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点, 掌握功效又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物治疗作用的概括, 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掌握功效不是简单地背诵功效术语。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关的, 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

    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 理解其含义, 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 使功效落到实处。

    以黄连泻火功效为例, 它的泻火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 苦泄降, 寒清热, 能清泄火邪, 由于它

    归心经、 胃经、 肝经故以清心火、 胃火, 肝火见长, 适用于心火亢盛的热病神昏, 心烦失眠, 口舌生疮, 胃

    火所致的脘痞呕吐及肝火目赤等。这样以泻火功效为中心将性味, 归经和主治证联系起来, 既加深了

    对黄连泻火功效的理解, 又突出了重点。切不可孤立地死记硬背一些性味、 归经和主治证。

    掌握功效还须理解其所具功效含义, 例如肉桂有引火归原之功效, 引火归原即温肾阳使虚火下归

    于肾, 治命门火衰虚阳浮越之证。其次要明确功效范围, 如泻火与泻肝火, 前者包括泻各脏腑之火, 含

    义广, 后者是泻火功效的一个方面, 含义狭。

    学习到后期可将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行联系比较, 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如行气

    与补气, 化湿与利湿, 祛风与息风等等。

    以行气与补气治脾胃病为例, 行气药大多辛温, 能通畅气机。脾胃气滞证为适宜; 补气药大多甘

    温, 善补脾胃之气; 脾胃气虚者为宜。

    此外, 亦可将相对的功效进行比较。如升阳与潜阳, 泻火与补火, 宣肺与敛肺等等。

    二、 把握共性, 注重特性

    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 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 又分别具有各自的

    特点。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 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 然后

    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记忆, 又不易混淆。

    对性味归经、 用量用法、 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

    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 这是普遍性, 而苦楝子却苦寒, 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

    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 一般可用 3 0克左右, 而朱砂虽是矿物药, 但因有毒, 只可用 0 . 3 —1 .

    5克。

    槟榔的一般用量在5 —1 0克左右, 但治绦虫病需用量 6 0 —9 0克, 量小难以取效, 再以用法为例,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 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 驱虫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份破坏, 均不宜

    — 8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入汤剂。

    至于配伍, 教材中为了使读者了解一解配伍方法, 在每一适应证下列举了一些有关方剂作为参

    考。学习时可予一般了解, 对一些常用的、 特殊的配伍方法重点熟悉其意义。如桂枝配白芍, 附子配

    干姜, 黄连配肉桂等。但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方剂的组成和运用上, 因为这不是本课程重点, 应与方

    剂学有所区别。

    总之, 学习时应区别内容是属于普遍性还是特殊性的, 而予以分别对待。对普遍性的内容可予总

    的掌握, 对特殊的内容则须重点记忆。因此, 既不要毫无区别地逐条硬记, 也不要把特殊内容作一般

    普遍性对待而轻易滑过。而特别要注意掌握其特殊性。

    三、 归纳分析、 明辨异同

    中药为数众多, 而一味药常有数种功效, 内容复杂, 容易混淆。其实药物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学习时可以将有可比性的药物进行归纳分析, 比较其异同点。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中药

    的性能、 功效及适应证等内容。

    1 . 将功效相近的药物进行对比, 比较其异同点。

    如麻黄与桂枝, 石膏与知母, 半夏与南星等。通过分析对比加深印象, 便于理解掌握。

    2 . 将主治证相近的药物进行比较, 有利于全面理解功效, 指导临床正确用药。

    如黄连、 干姜、 党参均能治泄泻, 但其功效有异, 主治有别。同样的如均治咳喘的麻黄、 黄芩、 北沙

    参、 五味子; 均治呕吐的生姜、 半夏、 竹茹、 藿香等。

    3 . 同一药物因品种不同, 炮制不同及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效主治也有差别, 通过比较可加以区

    别, 避免混淆。如川贝母与浙贝母, 生地与熟地, 生大黄与制大黄, 附子与乌头等。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应用以上学习方法, 可以综观教材全貌, 从纵横两方面掌握药物之间的内

    在联系, 使所学中药学条理化、 系统化, 从而提纲挈领, 执简驭繁地学好中药学。

    【 课后习题】

    1 . 何谓中药、 中药学?

    2 . 历代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本草学著作有哪些?

    — 9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 采集和贮存

    【 目的要求】

    1 .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

    用药的需要。

    2 . 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3 . 了解中药贮存与药效的关系及其注意事项。

    中药的产地、 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 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植物来说,还会破坏药材资源, 降低药材产量。

    《 神农本草经》 指出: “ 阴干、 暴干, 采造时月, 生熟, 土地所出, 真伪陈新, 并各有法。 ”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经

    验和知识, 也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 不仅中药人员应熟知, 临床医生亦应了解。

    药物的产地、 采收与贮存方法的研究, 是保证药材质量和保护药源的重要课题。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中药的来源, 除部分人工制品外, 主要是天然的动物、 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是影响药材质量

    的重要因素。

    一、 道地药材:

    亦称地道药材, 是优质药材的专用名称。其特点有: 历史悠久

    产地气候适宜

    品种优良

    炮制考究

    疗效突出

    有明显地域性

    — 0 1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道地药材的确定, 与药材产地、 品种、 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 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二、 形成的原因

    中药材的生产多有一定的地域性。

    1 . 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状况。

    我国幅员辽阔, 地理环境复杂, 各地水土、 日照、 气候、 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不相同, 甚至差别很

    大; 因而, 天然中药材有一定地域性, 药品的产量与质量和产地有密切的关系。

    2 . 古代医药家的实践。

    古代医学药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经过使用、 观察和比较, 发现各地分布广泛的药材, 由于自然

    条件不同, 药品质量优劣不同; 因而逐渐形成了“ 道地药材” 的概念。

    三、 常用道地药材:

    四川: 黄连、 附子、 川芎、 川贝母

    东北: 人参、 细辛、 五味子

    河南: 地黄、 山药、 牛膝

    甘肃: 当归

    山东: 阿胶

    山西: 党参

    宁夏: 枸杞

    广东: 砂仁

    广西: 肉桂、 田七

    江苏: 薄荷、 苍术

    云南: 田七

    四、 怎样正确对待道地药材

    1 . 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证明, 重视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 强调道地药材开发和应用, 对于保证

    中药疗效,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 中药材需求的日益增加, 再加上很多药材的生产周期较长, 产量有限, 因

    此, 单靠强调道地药材产区扩大生产, 已经无法满足药材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进行药材的引种栽培

    以及药用动物的驯养, 成为解决道地药材不足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 我国已能对不少名贵和短缺药材进行异地引种, 以及药用动物驯养, 并不断

    取得成效。如:

    原依靠进口的西洋参在国内引种成功。

    贵州原产的天麻, 在陕西大面积引种成功。

    人工培育牛黄, 人工养鹿取茸, 人工养麝及活麝取香, 人工虫草菌的培养等。

    — 1 1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3 . 道地药材是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

    环境的变化使上党人参绝灭, 人们遂重东北人参。

    川芎在宋代始成为道地药材。

    三七原产广西田州, 称为田七, 云南产者后来居上, 称为滇三七, 成为三七的新道地产区。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中药材所含的有效成分是药物具有防病治病作用的物质基础, 而有效成分的质和量与中药材的

    采集季节、 时间和方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 植物类药材的采收

    植物类药材其根、 茎、 叶、 花、 果实各器官的生长成熟期有明显的季节性, 根据前人长期的实践经

    验, 其采收时节和方法通常以入药部位的生长特性为依据, 大致可按用药部位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全草类、 叶类、 花类、 果实和种子类、 根和根茎类、 树皮和根皮类。

    ( 一) 全草类:

    一般在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初见花时采收。此时茎叶有效成份含量最高。

    不用根者, 割取地上部份: 益母草、 青蒿、 薄荷、 藿香等。

    连根用者, 连根拔起: 车前草、 蒲公英、 败酱草、 白花蛇舌草等。

    特殊采用: 茵陈嵩以幼嫩全草入药, 忍冬藤茎叶同时入药。

    ( 二) 叶类:

    叶类药材, 大多在将开花至花盛开时采收。此时植物生长极盛, 有效成份含最高, 药力雄厚, 应及

    时采收。如艾叶、 荷叶、 番泻叶、 罗布麻等。但少数药材例外, 如桑叶, 宜深秋或初采收, 习称“ 霜桑叶”

    或“ 冬桑叶” 。

    ( 三) 花类:

    在植物开花时采集, 花蕾大多次第形成和开放, 故应分批采摘。

    1 . 即开即采: 菊花、 月季花、 洋金花、 旋覆花等。

    2 . 花冠由黄转橙红时采: 红花。

    3 . 采含苞待放的花蕾: 槐花、 金银花、 辛荑等。

    4 . 花完全开放时采: 蒲黄等花粉类药材。

    ( 四) 果实、 种子类:

    1 . 果实成熟时或将成熟时采: 山楂、 枸杞、 川楝子等。

    2 . 幼果入药: 枳实、 青皮等。

    3 . 分次采成熟果实: 瓜蒌。

    4 . 容易变质果酱, 晴天清晨或傍晚采: 桑椹、 枸杞、 覆盆子等。不宜过熟。

    — 2 1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二、 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 采收各异。其具体时间, 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

    桑螵蛸应在三月中旬采收, 过时则虫卵已孵化。

    鹿茸应在清明后4 5- 6 0天截取, 过时则角化。

    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 其皮厚质佳。

    小昆虫等, 应于数量较多的活动期捕获, 如斑蝥于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

    三、 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矿物类药材大多可随时采收。

    第三节 中药的贮存

    中药材经采集后, 除少数随采随用的鲜品外, 一般都要使之干燥或进行初步加工, 然后才能贮存。

    贮存不当, 不仅药材外观差, 质量降低, 影响疗效, 而且还对人体有害。

    一、 中药贮存常见的变质现象:

    虫蛀

    霉变

    走油变色

    二、 中药贮存的时间与药效:

    1 . 用药宜“ 新” , 一般不宜贮存太久, 随着贮存时间延长, 有效成分降低, 影响药品质量。

    2 . 一些药物鲜用与干用, 作用强弱有差异。

    如: 鲜地黄寒凉之性优于干地黄, 其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之效尤佳。

    3 . 少数药物“ 用药宜陈” , 即陈久药效尤佳。

    陶弘景有六陈之说: 狼毒、 枳实、 橘皮、 半夏、 麻黄、 吴茱萸。

    李时珍谓不独六陈, 大黄、 木贼、 荆芥、 芫花、 槐花亦宜久陈。

    临床还习用陈棕炭、 陈艾叶等。

    上述药品, 为什么宜久陈, 贮存多久才为“ 陈” ?至今尚无定论。据报道:

    陈棕炭止血作用较新棕皮好, 久陈者作用更显著。

    芫花、 狼毒久陈可减轻毒性。

    橘皮久陈散失其挥发油及陈皮甙, 有效成分含量可相对增加。

    槐花久陈使其芸香甙转化为鞣质, 发挥止血作用。

    — 3 1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 目的要求】

    1 .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

    2 . 熟悉火制法等常用炮制方法。

    3 . 了解其余炮制方法。

    一、 炮制的概念:

    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

    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古代称为炮炙、 修治、 修事等。

    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 在制备各种剂型之前, 一般应根据医疗、 配方、 制剂的不同要求, 并结合

    药材的自身特点, 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 才能使之既充分发挥疗效又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 在最大程

    度上符合临床用药的目的。

    一般来说, 按照药性和治疗要求而有多种炮制方法, 有些药材的炮制还要加适宜的辅料, 并且注

    意操作技术和适宜的火候。

    炮制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到药效, 而少数毒性、 烈性药物的合理炮制, 更是关系到用药安全的重要

    措施。

    药物炮制法的应用与发展, 已有很悠久的历史, 方法多样, 内容丰富。

    二、 炮制的目的

    不同的药物, 有不同的炮制目的; 在炮制某一具体药物时, 又往往具有几方面的目的。

    总的说来, 炮制目的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 .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保证用药安全。

    附子、 川乌、 草乌、 半夏、 天南星、 马钱子等生用易于中毒, 炮制后能降低其毒性。

    巴豆、 续随子泻下作用剧烈, 宜去油取霜用。

    常山用酒炒, 可减轻其催吐的副作用。

    对于有毒性药物, 炮制应适度, 不可太过或不及。如:

    — 4 1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巴豆霜应保留脂肪油在1 8 % ~ 2 0 %左右。

    马钱子砂烫, 其士的宁生物碱含量应在 0 . 8 %左右, 偏高容易中毒, 除去或破坏太过, 疗效难以

    保证。

    2 . 增强药物的作用, 提高临床疗效。

    在中药炮制方法中, 经常加入一些辅助药料( 简称辅料) , 如酒、 蜜、 醋、 姜汁等, 各种辅料具体作用

    虽然不同, 都具有增效的作用, 液体辅料更是如此。

    桑叶、 百部、 紫菀蜜炙: 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川芎、 当归酒炒: 增强温通活血作用。

    玄胡、 香附醋炒: 增强止痛功效。

    黄连、 竹茹姜汁炒: 增强止呕作用。

    天南星牛胆汁制: 增强息风止痉作用。

    有些药物不加辅料, 经过炮制也能强疗效。如:

    明矾锻为枯矾: 增强燥湿收敛作用。

    槐花炒用: 增强止血作用。

    决明子、 莱菔子、 杜仲等清炒: 利于有效成分溶出, 提高疗效。

    人参、 黄芩等加热处理: 防止甙类水解而避免有效成分含量下降。

    3 .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 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 1 ) 药物的某些性味功效, 在某种情况下不一定适应临床应用的需要, 但经过炮制处理, 则在一定

    程度上改变了药物的性能功效, 以适应不同病情和体质的需要。

    ( 2 ) 一种药物往往有多种功效, 有时不能全部用于某一临床证情, 需要以加工炮制以适应临床。

    如: 麻黄辛温, 有发表散寒, 止咳平喘, 利水消肿之效, 宜用于外感风寒, 咳嗽气喘之证; 若邪热壅

    肺, 汗出咳喘者, 其温散发汗作用, 则对病情不利, 通过密炙麻黄入药, 则辛温发散之力减弱, 止咳平喘

    之功增强更适应病情需要。

    4 .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 便于贮存和制剂。

    一般的中药材在采集以后, 均可直接使用鲜品。诸如地黄、 芦根、 石斛等许多鲜品药材的疗效, 较

    之干品更佳。

    然而由于产地、 季节等等因素的限制, 多种药材无法直接使用鲜品, 皆需干燥处理, 才可贮存、 运

    输。多数药材可以日光曝晒, 或人工烘烤进行干燥, 但有少数动物药及富含汁液的植物药, 需经特殊

    处理。

    肉苁蓉之肉质茎富含汁液, 春季采者含水分较少, 可半埋于沙中晒干; 而秋季采者, 茎中水分较

    多, 需投入盐水湖中, 加工为盐苁蓉, 方可避免腐烂变质。

    桑螵蛸为螳螂之卵鞘, 内有虫卵, 应蒸后晒干, 杀死虫卵, 以防贮存过程中因虫卵孵化而失效。

    5 . 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使药材纯净, 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 5 1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药物在采收、 贮存和销售过程中, 往往会带有一些非药用部分及杂质、 砂土甚至变质者, 既影响药

    品质量, 又造成称量不准确, 经过修制或特殊处理, 完全可以避免因此造成的不良影响。

    6 . 矫臭、 矫味, 以便于服用。

    一些药物具有臭气、 异味或刺激性, 患者难于接收, 经过炮制以利于患者服用。

    地龙、 紫河车、 肉苁蓉: 有腥气。

    乳香、 没药: 有特殊刺激性气味。

    海藻: 有咸味。

    三、 炮制的方法:

    现代的炮制方法在古代炮制经验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进, 根据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 可

    分为五大类型: 修治、 水制、 火制、 水火共制、 其他制法。

    ( 一) 修治

    1 . 纯净处理:

    采用挑、 拣、 簸、 筛、 刮、 刷等方法, 去掉灰屑、 杂质及非药用部分, 使药物清洁纯净。

    如: 捡去合欢花中的枝、 叶; 刷除批把叶、 石苇叶背面的绒毛; 刮去厚朴、 肉桂的粗皮等。

    2 . 粉碎处理:

    采用捣、 碾、 镑、 锉等方法, 使药物粉碎, 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

    如: 牡蛎砸粹, 贝母捣粉, 角类药镑片或锉粉。

    3 . 切制处理

    采用切、 铡的方法, 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 便于进行其它炮制, 也利于干燥、 贮藏和调剂时称

    量。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医疗需要, 切片有很多规格。

    天麻、 槟榔: 宜切薄片。

    泽泻、 白术: 宜切厚片。

    黄芪、 鸡血藤: 宜切斜片。

    桑白皮、 批把叶: 宜成丝。

    白茅根、 麻黄: 宜侧成段。

    四、 水制:

    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洁药材, 软化药材以便于切制和调

    整药性。常用的有洗、 淋、 泡、 漂、 浸、 润、 水飞等。主要内容如下:

    1 . 洗:

    将药材放入清水中, 快速洗涤, 除去上浮杂物及下沉脏物, 及时捞出晒干备用。除少数易溶, 或不

    易干燥的花、 叶、 果及肉类药材外, 大多需要淘洗。

    2 . 淋:

    将不宜浸泡的药材, 用少量清水浇洒喷淋, 使其清洁和软化。

    — 6 1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3 . 泡:

    将质地坚硬的药材, 在保证其药效的原则下, 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 使其变软。

    4 . 润:

    又称闷或伏。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 加工时的气温、 工具, 用淋润、 洗润、 泡润、 晾润、 浸润、 盖润、伏润、 露润、 包润、 复润、 双润等多种方法, 使清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徐徐入内, 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

    前提下, 使药材软化, 便于切制饮片。

    5 . 漂:

    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 并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 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

    6 . 水飞

    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水飞的目的在于此法所制粉末既细, 又

    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水飞法常用于矿物类、 贝甲类药物的制粉。如飞朱砂、 飞炉甘石、 飞

    雄黄。

    — 7 1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 目的要求】

    1 .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 . 掌握四气的概念, 作用, 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 . 掌握五味的概念, 作用, 及气与味的结合效应。

    4 . 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 作用, 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及其对临床

    用药的指导意义。

    5 . 掌握归经的概念, 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 . 掌握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结合全面分析, 准确地掌握药性。

    7 . 掌握毒性的概念, 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 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 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 脏腑经络机能失常

    的结果。

    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 祛除病因, 扶正固本, 协调脏腑经络机能, 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 使

    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药物针对病情, 发挥治疗作用, 是由于药物具有 “ 偏性” 。即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

    阳偏盛和偏衰。

    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说: “ 凡药物之用, 或取其气, 或取其味, ……各以其偏胜而即资之疗疾, 故

    能补偏救弊, 调和脏腑, 深求其理, 而自得之。

    前人将药物的偏性将称为药性, 以用来纠正疾病的阴阳偏盛偏衰。后人把药物与疗效相关的性

    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 它是对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

    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药性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有毒无毒、 禁忌等。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 以阴阳, 脏腑、 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药物的

    各种性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 总结出来的。

    — 8 1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早在《 神农本草经》 序录中就有: “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 的记载。每味药物

    都有气与味, 但不同的药物, 大多四气五味是不一样的, 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历代本草在

    论述药物的功用时, 首先标明其“ 气” 和“ 味” , 由此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气五味

    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它对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四气

    ( 一) 四气的含义:

    四气即寒、 热、 温、 凉四种药性。是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 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

    药性分寒温, 不晚于西汉时代。“ 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 是《 本经》 提出的。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此外, 还有一些平性药, 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 实际上

    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 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 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性从本质而言, 实际上是

    寒热二性。

    ( 二) 四气的确定及作用 :

    1 . 四气的确定 :

    药性寒热温凉,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

    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 病证寒热为准则。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 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 黄芩、 板蓝根, 对发热、 口渴、 咽痛等热证有

    清热解毒作用, 表明这类药物属于寒性药。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 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 附子、 干姜, 对腹中冷痛, 四肢厥逆, 脉沉无

    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 表明这类药物属于热性药。

    2 . 四气的作用: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等作用。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 补火助阳、 温经通络、 回阳救逆等作用。

    ( 三) 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1 . 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药性寒热只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 寒热变化的基本趋向, 并不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 因此

    掌握药性寒热不能脱离其具体功效。

    掌握药性寒热时应注意: 对于药性寒热, 不仅要从共性方面进行理解, 适必须结合每一药物的具

    体作用, 方能掌握药物性寒性热的特点。

    2 . 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质。

    药性寒热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 而非所有方面; 因此必须结合其他内容, 方能全面认

    识与掌握药物的性能与作用。

    ( 四) 四气的意义:

    1 . 阳热证用寒凉药, 阴寒证用温热药, 这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 不得违反。

    — 9 1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2 . 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 温热药治热性病, 则必然要加重病情。

    3 . 如果当用热药用了温药, 或当用寒药用了凉药, 则病重药轻, 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用了热药, 或当用凉药而用了寒药, 则病轻药重, 易伤阴或伤阳。

    4 . 至于寒热错杂之证, 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

    5 . 对于真寒假热之证, 则当以热药治本, 必要时反佐以寒药; 真热假寒之证, 则当以寒药治本, 必

    要时反佐以热药。

    二、 五味

    ( 一) 五味的含义:

    五味, 是指药物有辛、 甘、 酸、 苦、 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

    味或涩味, 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味道。但是, 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 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食的滋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由于药食“ 入口则

    知味, 入腹则知性” , 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将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 并用滋味解释药食的作用, 这就是最

    初的“ 滋味说” 。

    ( 二) 五味的作用:

    《 内经》 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 辛散、 酸收、 甘缓、 苦坚、 咸软……同时还论述了过食、 偏嗜五

    味对五脏系统的损害。这些损害有种种表现, 总其大要, 或直接损伤本脏, 或伐其所胜而伤及他脏。

    故《 内经》 又提出了“ 五禁” 等告诫。这些论述对于指导临床用药, 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在《 内经》 论述的基础上, 后世对五味的作用作了进一步补充发挥, 综合前人的论述和用药经验,分述如下:

    1 . 辛: 辛能散、 能行, 有发散、 行气、 行血等作用。

    一般来说, 行气药、 活血化瘀药、 解表药、 芳香化湿药、 芳香开窍药等多具有辛味。

    因此辛味药多用治气滞、 血瘀、 表证不解、 湿阻中焦、 神志不清等病证。

    2 . 甘: 甘能补、 能缓、 能和, 即有补益、 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 和中的作用。

    也就是说, 能滋养补虚、 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大多具有甘味。

    因此甘味药多用治气、 血、 阴、 阳不足之证、 各种痛证, 用于调和药性及中毒解救等多个方面。

    3 . 酸: 酸能收、 能涩, 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也就是说, 固表止汗、 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 固精缩尿、 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因此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 肺虚久咳、 肠滑久泻、 遗精滑精、 遗尿尿频、 崩带不止等证。

    4 . 涩能收敛固涩, 与酸味作用相似。

    多用治虚汗、 泄泻、 尿频、 遗精、 滑精、 出血等证。

    如麻黄根固表止汗、 乌梅敛肺止咳、 五倍子固精止遗、 莲子固精止带, 禹余粮涩肠止泻, 乌贼骨收

    涩止血等。

    涩味药虽与酸味药作用相似, 但亦不尽相同, 酸味药可以生津, 即“ 酸甘化阴” 而涩味药无此功用。

    — 0 2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5 . 苦: 苦能泄、 能燥、 能坚。

    ( 1 ) 泄: 清泄火热、 泄降气逆、 通泄大便。清热泻火、 下气平喘、 降逆止呕、 通利大便。

    ( 2 ) 燥: 燥湿。清热燥湿、 苦温燥湿

    ( 3 ) 坚: 坚阴。泻火存阴。

    因此苦味药多用治热证、 火证、 喘咳、 呕恶、 便秘、 湿证、 阴虚火旺等证。

    6 . 咸: 咸能软、 能下, 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即具有泻下通便、 软坚散结的作用。也就是说, 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坚散结的药物多具有咸味。

    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 痰核、 瘕痞块等证。

    芒硝: 泻下攻积, 润燥软坚。

    海蛤壳: 软坚散结。

    海藻、 昆布: 消痰软坚。

    牡蛎: 消散瘿瘤。

    鳖甲: 软坚消。

    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 如鹿茸、 鹿角、 鹿角胶、 鹿角霜、 阳起石、 肉苁蓉、 紫河车、 海狗肾、 蛤蚧、 龟

    甲、 鳖甲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补肾作用。

    在临床上为了引药入肾或增强补肾作用, 常常用盐水炮制一些药物就是从咸味考虑的, 例如知

    母、 黄柏、 杜仲、 补骨脂益智仁、 胡芦巴、 韭菜子、 巴戟天及沙苑子等药品。

    7 . 淡 : 淡能渗、 能利, 有渗湿利水、 通利小便的作用。

    淡味药多用治水肿、 小便不利、 脚气、 以及痰饮、 泄泻等证。

    ( 三) 五味的确定:

    1 .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2 . 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 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3 . 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 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由此可知, 确定味的主要依据, 一是药物的滋味, 二是药物的作用。

    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 四) 性味合参 :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 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1 . 气味相同:

    ( 1 ) 作用相近似: 同一类药物大多如此。苦寒的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或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作

    用。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或发散风湿或温通行气的作用。

    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

    — 1 2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2 ) 作用不一定完全一样, 有的尚有主次之分, 但有偏重于味和气的不同。

    大青叶: 苦寒偏于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龙胆草: 苦寒偏于清热燥湿, 泻肝胆实火 { ;

    黄芪: 甘温, 偏于甘以补气,锁阳: 甘温, 偏于温以助阳 { 。

    2 . 气味不同: 作用不同 。

    ( 1 ) 味同气异:

    紫苏辛温 : 解表散寒, 行气宽中。

    薄荷辛凉: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附子辛热: 能补火助阳、 回阳救逆,石膏辛寒: 清热降火。

    ( 2 ) 气同味异:

    麻黄、 杏仁、 大枣, 乌梅, 肉苁蓉同属温性, 由于五味不同, 作用也不同。

    麻黄: 味辛、 微苦, 性温, 能发散风寒解表、 平喘、 利水。

    杏仁: 味苦性温能下气止咳平喘。

    大枣: 味甘性温能补脾益气, 缓和药性。

    乌梅: 味酸性温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肉苁蓉: 味咸性温能补肾助阳, 润肠通便

    ( 3 ) 气味均异: 作用完全不同。

    黄连: 苦寒,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党参: 甘温, 补中益气。

    ( 4 ) 一气数味: 作用范围大。

    当归—温—散寒 辛—行气活血

    甘— { 补血养血

    —补血活血、 行气散寒、 温经止痛、 润肠通便。

    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 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 分折不仅要性味合参, 还必须

    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 方能得到比较全面、 准确的认识。

    因此, 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

    三、 升降浮沉

    ( 一) 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 2 2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升—上升

    降—下降

    浮一发散

    沉 收敛固藏—向内

    泄利二便— {

    ·

    ·

    ·

    ·

    ·

    ·

    ·

    ·

    ·

    向下

    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 二) 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

    升降浮沉的确定, 是依据药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 其具体确定方法是依据相对

    于病证的病势趋向而言的。

    人体的各种病证, 往往因气机升降出入障碍而表现出不同的病势趋向。常见的, 如呕吐、 喘咳之

    向上, 泄利、 脱肛、 子宫下垂之向下, 自汗、 盗汗之向外, 表证不解之向内。能针对这些病情, 改善或消

    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 就分别具有向下、 向上、 向内、 向外的作用趋向。

    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 可以充分利用其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失调, 使之恢复正常; 也可因势

    利导, 有助于祛邪外出。

    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为: 病势下陷者, 宜升不宜降; 病势上逆者, 宜降不宜升。

    ( 三) 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

    1 . 药性升浮: 都能上行向外。

    ( 1 ) 功效: 升阳发表, 祛风散寒, 涌吐开窍、 透疹、 温阳益气等功效。

    ( 2 ) 主治: 表证, 中气下陷脱肛、 子宫下垂, 风湿痹痛, 中寒泄利, 神智不清, 疹发不畅, 阳虚气弱等

    病证。

    升麻、 柴胡—升举清阳

    麻黄、 苏叶—发表散寒

    桑叶、 菊花—疏风清热

    瓜蒂、 藜芦—涌吐痰涎宿食

    麝香、 石菖蒲—开窍醒神

    2 . 药性沉降: 都能下行向内。

    ( 1 ) 功效: 泻下、 清热、 利水渗湿、 重镇安神、 潜阳息风、 消导积滞、 降逆止呕、 收敛固涩、 止咳平喘等

    功效。

    ( 2 ) 主治: 里热, 热结便秘, 水肿, 小便不利, 失眠多梦, 肝阳上亢, 呕吐, 喘咳, 饮食积滞等病证。

    大黄、 芒硝: 泻热通便

    木通、 滑石: 利尿渗湿

    柿蒂、 沉香: 降气止呃

    黄芩、 黄连:

    ·

    ·

    ·

    ·

    ·

    ·

    ·

    清热泻火

    向下

    — 3 2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五味子: 收敛肺气向内

    五倍子: 敛肺涩肠

    麻黄根: } 止汗

    向内

    3 . 有的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如南瓜子的杀虫作用

    4 . 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

    麻黄: 既发表散寒又利水消肿。

    川芎: 既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

    ( 四) 升降浮沉性能的意义: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 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 使之恢复正常; 或因

    势利导, 有助于祛邪外出。

    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 顺着病位, 逆着病势。

    病势下陷者, 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 中气下陷, 当用人参、 黄芪、 升麻、 柴胡以补中益气, 升阳

    举陷。

    病势上逆者, 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的头痛, 宜用牡蛎、 石决明潜降。

    ( 五) 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

    一般来说, 药性升浮的, 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

    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李时珍说: “ 酸咸无升, 辛甘无降, 寒无浮, 热无沉。

    性味是从特定角度对中药作用特征的概括, 药性升降浮沉也是如此。

    前人往往将性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重要因素。实际上, 由于性味和升降浮沉

    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药物作用特点的概括。

    因此, 从逻辑关系而言, 升降浮沉与性味是间接相关, 与功效是直接相关。

    ( 六) 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一般来讲, 花、 叶、 皮、 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 而种子、 果实、 矿物、 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

    降的。

    当然, 上述关系并非是绝对的。如:

    芫花: 泻水逐饮

    旋复花: 降气止呕, 消痰行水

    蔓荆子: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牛蒡子: 疏散风热,?

    ·

    ·

    ·

    ·

    ·

    ·

    利咽散结

    故前人谓: “ 诸花皆升, 旋覆独降; 诸子皆降, 苍耳子独升。

    ( 七) 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炮制和配伍。

    故李时珍说: “ 升降在物, 亦在人也。 ”

    — 4 2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1 . 炮制:

    酒炒升散: 酒炒大黄, 引药上行入头, 清降火邪。酒炒黄柏, 清上焦之热。

    姜炒发散: 姜半夏增强发散之功。

    盐炒入肾: 盐炒知母、 黄柏引药入肾, 滋阴降火。

    醋炒入肝: 醋炒柴胡、 香附引药入肝则沉。

    蜜炒补润: 炙甘草和中健脾益气, 炙麻黄缓和发汗作用, 重在宣肺平喘。

    2 . 配伍: 药物升降浮沉常因药物配伍而发生改变。

    少数升浮药可随大队降沉药而降; 少数沉降药亦可随大队升浮而升。

    如: 九味羌活汤中, 生地性寒沉降, 可随羌活、 防风、 白芷等辛温发表药而升。

    四、 归经

    ( 一) 归经的含义:

    归经是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性能, 反映药物作用对机体的选择性。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 主要对某一经( 脏腑及其经络) 或某几经发

    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 甚至没有作用。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 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 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 二) 归经理论的形成:

    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 一种药物往往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的

    作用较小, 甚至没有作用。

    同属性寒清热的药物, 有的偏于清肝热, 有的偏于清胃热, 有的偏于清肺热或清心热;

    同属补药, 也有补肺、 补脾、 补肝、 补肾的不同。

    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重。将这些认识加以归纳, 系统化, 便形成了归经

    理论。

    ( 三) 归经的确定:

    中药归经的确定, 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 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

    如麻黄能发汗、 平喘、 利水, 可以治疗外感风寒、 喘咳、 水肿等病证, 根据中医学对肺、 膀胱生理、 病

    理的认识, 便可确定该药归肺、 膀胱经。

    又比如酸枣仁具有安神作用, 可以治疗失眠等证, 根据中医学心主神志的理论, 便可确定该药归

    心经。

    由于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 所以体表病变可通过经络影响在内的脏腑, 脏腑病变亦可反映到

    体表。通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候表现以确定病位, 这是辨证的重要内容。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

    概念, 因而与疾病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至于有的药物只归一经, 有的药物则归数经, 这正说明不同药物的作用范围有广、 狭义之分。

    根据多数学者对归经理论的研究, 认为: 早期多以经络辨证确定病位, 药物归经亦多以经络表示,— 5 2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后来多以脏腑辨证确定病位, 药物归经便主要以脏腑表示。

    应用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还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整体关系, 不能拘泥于局部治疗, 机械看

    待归经理论。

    ( 四) 归经的意义:

    1 . 掌握归经, 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正如徐灵胎所说: “ 不知经络而用

    药, 其失也泛。 ”

    2 . 运用归经理论, 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故徐灵胎又指出: “ 执经络而用药, 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五、 有毒、 无毒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 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 甚至可危及

    生命。

    为了确保用药安全, 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 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 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

    和预防措施。

    ( 一) 中药“ 毒” 的含义:

    1 . 西汉以前是以“ 毒药” 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

    古代毒药概念一方面反映了药食分离在认识上的进步,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对药物的治疗作

    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把握, 故笼统称为“ 毒药” 。

    2 . 东汉以后的毒药主要是指对机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3 . 前人是以偏性的强弱来解释有毒、 无毒及毒性大小的。

    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 易引起中毒反应。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 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人参、 艾叶、 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

    报道, 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正如前人所说: “ 所谓无毒, 亦可伤人; 药证相符,大黄亦补, 药证不符, 参茸亦毒。 ”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 医学科学的进步, 人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所谓包括“ 毒性” 是指

    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有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和其它有害作用。如致癌、 致突变、致畸胎、 成瘾等作用。所谓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 能损害机体, 引起器质性改变

    或功能障碍、 产生疾病甚至引起死亡的物质。

    ( 二) 产生中药毒性反应的因素:

    1 . 药物本身毒性的大小和剂量。

    2 . 药物贮存、 加工炮制、 配伍、 剂型、 给药途径。如砒石作酒剂服立毙, 相反药配伍可产生毒副

    作用。

    3 . 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 年龄、 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

    4 . 误服伪品和品种混乱。如以商陆为人参, 以独角莲为天麻; 南五加皮有毒而北五加皮无毒。

    — 6 2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因此, 使用有毒药物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避免中毒反应的发生。

    ( 三) 应用有毒及无毒药物注意事项:

    1 . 有毒的药物, 注意其毒性的大小。

    中药毒性分级的情况也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 素问·五常政大论》 把药物毒性分为“ 大毒” 、 ”

    常毒” 、 “ 小毒” 、 “ 无毒” 四类;

    《 神农本草经》 分为“ 有毒” 、 “ 无毒” 两类; 《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将毒性分为“ 大毒” 、 “ 有毒” 、“ 小毒” 、 “ 微毒” 四类。

    近代各种中药工具书或教科书或中药学专著的中药毒性分级多沿袭临床用药经验及文献记载,分级尚缺乏明确的实验数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所采用的“ 大毒” 、 “ 有毒” 、 “ 小毒” 三类分类方法, 是现在通行的分类

    方法。

    2 . 根据以偏纠偏、 以毒攻毒的原则, 利用其可利用的一面。

    毒性药物生物活性高, 往往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犹“ 奇才有怪癖”, 不可畏而不用, 如依法炮制, 严

    格控制剂量, 限定在安全范围之内, 便可大胆使用。有人治慢性白血病, 从血癌毒瘀滞血立论, 用砒霜

    制剂, 取得突出效果。

    3 . 避免引起药物毒性反应的其他因素。

    因此, 使用有毒药物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避免中毒反应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 在古代文献中有关药物毒性的记载大多是正确的, 但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经验与

    认识的局限性, 其中也有一些错误之处。如《 本经》 记载丹砂无毒, 列为上品; 《 本草纲目》 记载马钱子

    无毒。

    我们应当借鉴古代用药经验, 亦应借鉴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 更应重视临床报道, 以便更好地认

    识中药的毒性。

    对于药物中毒的诊断和解救, 古代文献有不少记载, 其中包含了不少宝贵经验。在当今条件下,应结合现代认识及诊断方法、 解救措施, 以取得

    好的解救效果。

    【 课后习题】

    1 . 何谓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 . 什么是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

    3 . 何谓四气?四气有何作用与适应证?

    4 . 何谓五味?五味有何作用与适应证?

    5 . 何谓升降浮沉?它与四气、 五味及药物质地轻重有何联系?

    6 . 何谓归经?归经是怎样论定的?

    7 、 简述中药毒的含义。应怎样对待有毒与无毒的药物?

    — 7 2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 目的要求】

    1 .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

    2 . 药物“ 七情” 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

    3 . 配伍用药的原则。

    一、 配伍的含义 :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 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二、 配伍的目的 :

    1 . 通过配伍, 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麻黄、 桂枝同用, 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荆芥、 防风配合, 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2 . 通过配伍, 能抑制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半夏配生姜: 生姜抑制消除半夏之毒。

    大黄配甘草: 甘草可缓和大黄泻下的作用。

    3 . 通过配伍, 可以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 从而达到全面兼顾治疗的目的。

    寒热错杂: 寒热药物并用。

    虚实挟杂: 攻补药物兼施。

    三、 药物“ 七情” 的含义: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 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 七情” 。它包括单行、 相须、 相使、 相

    畏、 相杀、 相恶、 相反七个方面。

    “ 七情” 的提法首见于《 神农本草经》 。其序例云: “ 药……有单行者, 有相须者, 有相使者, 有相畏

    者, 有相恶者, 有相反者, 有相杀者。凡此七情, 合和视之。 ”

    — 8 2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七情各自含义

    一、 七情各自含义

    1 . 单行 : 指用单味药治病。

    单用一味黄连治疗痢疾。

    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轻度的肺热咳血。

    单用鹤草芽、 苦楝根皮驱除绦虫、 蛔虫。

    2 . 相须 :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 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石膏与知母配合, 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大黄与芒硝配合, 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麻黄、 桂枝同用, 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荆芥与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3 . 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 以一种药为主, 另一种药为辅, 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 茯苓能捉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泄痢, 腹痛里急, 以黄连清热燥湿、 解毒止痢为主, 木香调中宣滞、 行气止痛, 可

    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痢的效果。

    4 .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

    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的典型实例。

    5 . 相杀: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由此可知, 相畏与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 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6 . 相恶: 即两药合用, 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 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 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 .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 能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 1 )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 大戟、 海藻、 芫花, 乌头反贝母、 瓜蒌、 半夏、 白蔹、 白及, 藜芦反人参、 沙参

    飞丹参、 玄参、 细辛, 芍药.

    ( 2 )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 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 川乌、 草乌畏犀

    角, 牙硝畏三棱, 官桂畏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相恶与相反, 是药物之间的相互拮抗, 临床上应禁用、 少用。所谓“ 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 “ 相反不

    相合也” 。

    二、 配伍用药的原则

    1 . 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 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

    — 9 2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2 . 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 削弱原有功效, 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3 . 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 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 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

    须考虑用;

    4 . 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 属于配伍禁忌, 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 课后习题】

    1 . 配伍的目的是什么?

    2 . 何谓相须?何谓相使?何谓相恶?何谓相反?

    3 . 中药七情配伍用药的原则是什么?

    4 . 相畏与相杀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 0 3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 第六章

    用药禁忌

    【 目的要求】

    1 . 掌握配伍禁忌、 妊娠用药禁忌

    2 . 了解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一、 配伍禁忌

    ( 一) 配伍禁忌的含义:

    两种药物配伍使用, 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 或降低药物的疗效, 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

    使用。

    《 本经·序例》 指出: “ 勿用相恶、 相反者。 ” 但相恶与相反所导致的后果不一样。

    相恶配伍: 使药物的某些功能减弱, 但又有可以利用的一面, 并非绝对禁忌。

    相反配伍: 使药物产生毒副

    作用, 危害病人健康, 甚则危及生命, 原则上列为配伍禁忌。

    ( 二) 配伍禁忌

    1 . 十八反、 十九畏:

    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 有“ 十八反” 和“ 十九畏” 。

    ( 1 )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 大戟、 海藻、 芫花; 乌头反贝母、 瓜蒌、 半夏、 白蔹、 白及; 藜芦反人参、 沙

    参、 丹参、 玄参、 细辛、 芍药

    ( 2 )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 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 川乌、 草乌畏犀

    角, 牙硝畏三棱, 官桂畏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药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 — — 金元·张子和《 儒门事杂》

    — 1 3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十九畏药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 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 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 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 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 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 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 炮槛炙焯莫相依。

    — — — 明·刘纯《 医经小学》

    对于“ 十八反” 、 “ 十九畏” 作为配伍禁忌, 历代医药学家虽然遵信者居多, 但亦有持不同意见

    者, 有人认为“ 十八反” 、 “ 十九畏” 并非绝对禁忌, 现代也有不少学者持不同看法。有的医药学

    家还认为, 对于有的相反药同用时还能“ 相反相成” , 产生较强的功效。倘若运用得当, 可愈沉疴

    痼疾。

    当前, 由于对“ 十八反” 、 “ 十九畏” 的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 多数学者认为, 现在决

    定其取舍还为时过早, 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研究。故凡属“ 十八反” 、 “ 十九畏” 的药对,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 一般不应盲目使用。

    ( 3 ) 十九畏与相畏的区别:

    “ 十九畏” 与“ 相畏” 是两回事, 不能混淆。

    a . “ 十九畏” 作为配伍禁忌, 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b . “ 相畏”是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这是需要利用的配伍, 在生半夏和生南星的加工炮制上就充分利用了这

    一点。

    二、 妊娠用药禁忌

    ( 一) 妊娠禁忌药的含义:

    妊娠禁忌药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 引产外, 禁忌使用的药物。

    ( 二) 妊娠禁忌药的分类 :

    1 . 禁用药: 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 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 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2 . 慎用药: 慎用药主要是活血祛瘀药、 行气药、 攻下药、 温里药中的部分药。

    用药禁忌

    禁用药: 水银、 砒霜、 雄黄、 轻粉、 斑蝥、 马钱子、 蟾酥、 川乌、 草乌、 藜芦、 胆矾、 瓜蒂、 巴豆、 甘遂、 大

    戟、 芫花、 牵牛子、 商陆、 麝香、 干漆、 水蛭、 虻虫、 三棱、 莪术等。

    慎用药: 牛膝、 川芎、 红花、 桃仁、 姜黄、 牡丹皮、 枳实、 枳壳、 大黄、 番泻叶、 芦荟、 芒硝、 附子、 肉

    桂等。

    — 2 3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妊娠禁忌歌诀

    羏斑水蛭及虻虫, 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 牛膝苡仁与蜈蚣,棱莪代赭芫花麝, 大戟蛇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 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 瞿麦干姜桃仁通,硼砂干漆蟹甲爪, 地胆茅根莫用好。

    — — — 元·颜汉《 便产须知》

    三、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 一) 概念: 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 又简称食忌,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 二) 主要内容: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包括病证食忌、 服药食忌两方面。

    1 . 病证食忌:

    病证食忌是指治疗疾病时, 应根据病情的性质忌食某些食物, 以利于疾病的早日痊愈。

    一般而言应忌食生冷、 辛热、 油腻、 腥膻、 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 根据病情的不同, 饮食禁忌也有

    区别。

    热性病患者: 应忌食辛辣、 油腻、 煎炸性食物及甘温助热的食品;

    寒性病患者, 应忌食生冷瓜果、 清凉饮料等; 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 脂肪、 动物内脏及烟酒等;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烦躁易怒等患者应忌食胡椒、 辣椒、 大蒜、 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

    黄疸胁痛患者应忌食动物脂肪及辛辣烟酒刺激物品;

    脾胃虚弱患者应忌食油炸粘腻、 寒冷固硬、 不易消化的食物;

    肾病水肿患者应忌食盐、 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

    疮疡、 皮肤病患者, 应忌食鱼、 虾、 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丹参、 茯苓、 茯神忌醋

    土茯苓、 使君子忌茶

    薄荷忌蟹肉

    蜜反生葱

    柿反蟹

    2 . 服药食忌:

    服药食忌是指服某些药时, 不可同时吃某些食物, 以免降低疗效, 甚或发生毒性反应。

    古代文献记载:

    甘草、 黄连、 桔梗、 乌梅忌猪肉;

    鳖甲忌苋菜;

    常山忌葱; 地黄、 何首乌忌葱、 蒜、 萝卜

    — 3 3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丹参、 茯苓、 茯神忌醋

    土茯苓、 使君子忌茶

    薄荷忌蟹肉

    蜜反生葱

    柿反蟹

    【 课后习题】

    1 . 何谓十八反、 十九畏?如何正确对待?

    2 . 何谓妊娠用药禁忌?妊娠禁忌药分几类?

    3 . 妊娠禁忌药的使用原则是什么?

    4 . 何谓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 4 3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 第七章

    用量与用法

    【 目的要求】

    1 . 熟悉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2 . 熟悉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 包括先煎、 后下、 包煎、 另煎、 烊化等不同要求) 。

    一、 剂量

    ( 一) 剂量的含义:

    用药量, 称为剂量, 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有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

    量, 即相对剂量。

    ( 二) 计量单位 :

    1 . 古代重量单位: 铢、 两、 钱、 斤。

    2 . 古代度量单位: 寸、 尺。

    3 . 古代容量单位: 合、 升、 斗。

    4 . 古代较粗略计量方法:

    ( 1 ) 刀圭: 量药末专用量具, 1刀圭约0 . 1方寸匕。

    ( 2 ) 方寸匕: 古尺一寸见方的药匙。

    ( 3 ) 撮: 三指撮取的量。

    ( 4 ) 枚: 个数。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 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

    明清以来, 普遍采用1 6进位制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

    1两 = 3 0 g 1钱 = 3 g

    1分 = 0 . 3 g 1厘 = 0 . 0 3 g

    ( 三) 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 临床运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

    在确定药物剂量时, 除应注意上述因素外, 还应考虑到季节、 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

    — 5 3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素, 做到“ 因时制宜” 、 “ 因地制宜” 。

    1 . 药物方面 :

    ( 1 ) 药材质量:

    质优者药力充足, 用量勿须过大;

    质次者药力不足, 用量可大一些。

    ( 2 ) 药材质地:

    花叶类质轻的药, 用量宜轻。无毒药一般用量为3~ 1 0 g 。

    金石、 贝壳类质重的药物量宜重。无毒药一般用量为1 0~ 3 0 g 。

    鲜品一般用量也较大。无毒药一般用量为3 0~ 6 0 g 。

    ( 3 ) 药物性味:

    药性较弱、 作用温和、 药味较淡的药, 用量可稍重;

    药性较强, 作用强烈, 药味较浓的药, 用量则宜轻。

    ( 4 ) 有毒无毒:

    无毒者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

    有毒者应将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有毒药、 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用量:

    马钱子: 内服剂量, 0 . 3- 0 . 9 g 。

    樟脑: 内服剂量, 0 . 1- 0 . 2 g 。

    蜂房: 内服剂量, 1 . 5- 3 g 。( 散剂)

    蟾酥: 内服剂量, 0 . 0 1 5- 0 . 0 3 g 。

    轻粉: 内服剂量, 0 . 1- 0 . 2 g 。

    砒石: 内服剂量, 0 . 0 0 2- 0 . 0 0 4 g 。

    雄黄: 内服剂量, 0 . 3- 0 . 9 g 。

    硫黄: 内服剂量, 1- 3 g 。

    胆矾: 内服剂量, 0 . 3- 0 . 6 g 。

    瓜蒂: 内服剂量, 0 . 3- 1 g 。

    甘遂: 内服剂量, 0 . 5- 1 g 。

    大戟: 内服剂量, 0 . 5- 1 g 。( 散剂)

    芫花: 内服剂量, 0 . 3- 0 . 6 g 。

    巴豆: 内服剂量, 0 . 1- 0 . 3 g 。

    牵牛子: 内服剂量, 1 . 5- 3 g ( 散剂)

    乌头: 内服剂量, 1- 2 g 。

    麝香: 内服剂量, 0 . 0 6- 0 . 1 g 。

    — 6 3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牛黄: 内服剂量, 0 . 2- 0 . 5 g 。

    珍珠: 内服剂量, 0 . 3- 1 g 。

    2 . 应用方面:

    ( 1 ) 方药配伍:

    一般药物单味应用时, 用量可较大;

    入复方应用时, 用量可略小。

    同一药在复方中作主药时, 一般较之作辅药时为重。

    ( 2 ) 剂型:

    多数药物作汤剂时, 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 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 散剂时的服用量为重。

    ( 3 ) 用药目的:

    临床用药时, 由于用药目的不同, 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如槟榔, 用于消积、 行气、 利水, 其用量

    为6~ 1 5 g 。再如洋金花, 如用以止咳平喘或止痛, 一般只用0 . 3~ 0 . 6 g每日量不超过1 . 5 g , 但若用作

    麻醉药时, 可用到2 0 g 。

    即使是利用药物的同一功效, 也可能因为用药目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剂量。如牵牛子, 有泻下之

    功, 若用量轻, 则通便导滞; 用量重, 则峻下逐水。

    3 . 患者方面:

    ( 1 ) 年龄大小:

    小儿、 老人与成年人的用药剂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由于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健全, 老人气血渐

    衰, 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弱, 特别是作用峻猛, 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 用量应低于对青壮年的用药量。

    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 五六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使用。

    ( 2 ) 性别:

    对于一般药物, 男女用量区别不大, 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 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

    过大。

    ( 3 ) 其他:

    体质强弱的不同。体质强壮者, 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强, 用量可稍大; 体质虚弱者对药物的耐受力

    较弱, 用量宜轻( 尤其是攻邪药) , 即使是用补虚药, 也应从小剂量开始, 以免虚不受补。

    病程长短的不同。新病对患者正气的损伤尚小 , 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力还较强, 用量可稍大; 久病

    患者多体虚, 对药物的耐受力已较弱, 用量宜轻。

    病势轻重的不同。病情急重者, 用量宜重; 病情轻缓者, 用量宜轻。若病重药轻, 药不能控制病

    势, 病情会发展加重; 若病轻药重, 药物也会损伤正气。

    职业、 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体力劳动者的腠理一般较脑力劳动者致密, 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对体力劳动者的用量可较脑力劳动者稍重一些。平素嗜食辛辣热烫食物者, 需用辛热药物时, 用量可

    稍大, 反之则宜小。

    — 7 3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此外, 确定药物的具体用量时, 还应当注意季节、 气候、 居处环境等自然条件, 做到“ 因时制宜” 、“ 因地制宜” 。

    二、 中药的用法

    用法, 指中药的应用方法, 主要介绍中药的给药途经、 应用形式、 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

    ( 一) 给药途径:

    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 除口服和皮肤给药两种主要途径外还有吸入、 舌下给药、 粘膜表面给药、 直

    肠给药等多种途径。

    本世纪3 0年代后, 中药的给药途径又增添了皮下注射、 肌肉注射、 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临床

    用药时应怎样选择给药途径?

    ( 二) 应用形式:

    无论从什么形式给药, 都需要将药物加工制成适合医疗、 预防应用的一定剂型。

    传统中药剂型中, 有供口服的汤剂、 丸剂、 散剂、 酒剂、 滋膏剂、 露剂; 供皮肤用的软膏剂、 硬膏剂、散剂、 丹剂、 涂擦剂、 浸洗剂、 熏剂; 还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 药条、 酊剂等等。

    本世纪3 0年代研制出了中药注射剂, 以后又发展了胶囊剂冲剂、 气雾剂、 膜剂等新剂型。其具体

    内容可参见《 中药药剂学》 。

    ( 三) 煎煮方法:

    中药的疗效除与剂型的类别有关外, 还与制剂工艺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汤剂是临床应用中药最常采用的剂型, 并且大多由病家自制, 为了保证临床用药能获得预期

    的疗效, 医生应将汤剂的正确煎煮法向病家交待清楚。

    1 . 煎药器具:

    ( 1 ) 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 砂罐。因其化学性质稳定, 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 且导热均

    匀, 保暖性好。

    ( 2 ) 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

    ( 3 ) 煎药忌用铁、 铜、 铝等金属器具。因金属元素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使药效降低, 甚则

    产生毒副作用。

    2 . 煎药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 洁净澄清, 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 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

    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3 . 煎前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 又可缩短煎煮时间, 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 导

    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 破坏过多。

    一般以冷水浸泡, 普通药物一般浸泡2 0~ 3 0分钟; 种子、 果实类药浸泡一小时左右; 夏季不宜浸

    泡时间过长, 以免腐败变质。

    — 8 3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4 . 煎煮火候: 煎煮火候

    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煎煮时间长短。煎药一般宜先用武火使药液尽快煮沸, 以节约时间, 后用文火

    继续煎煮, 使药液保持微沸状态, 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其他含挥发性有效成分的药,宜用武火迅速煮沸, 改用文火维持1 0~ 1 5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 骨角类、 贝壳

    类、 甲壳类药物及补虚药, 一般宜文火久熬, 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

    5 . 榨渣取汁:

    汤剂煎成滤出药汁后, 药渣中还含有部分药汁, 如不经压榨取汁就将其抛弃, 会造成有效成分损

    失。有实验证明, 从压榨药渣中得到的有效成分约相当于原方的1 3 。尤其是一些遇高热后有效成分

    容易损失或破坏而不宜久煎的药及只煎一次的药, 药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比例会更大, 榨渣取汁的意义

    就更大。

    6 . 煎煮次数: 煎煮次数

    一般来说, 一剂药可煎三次, 最少也应煎两次。因为煎煮时, 药物的有效成分会首先溶解在进入

    药材组织内的水液中, 然后再通过分子运动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当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

    平衡时, 因渗透压平衡, 有效成分不再扩散了, 这时, 只有将药液滤出, 重新加水煎煮, 有效成分才会继

    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 避免浪费, 一剂药最好煎三次。

    7 . 入煎方法: 入煎方法

    一般药物可同时入煎。部分药物因其性能、 临床用途及药材特性不同, 所需煎煮时间不尽相同。

    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 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会发生变化。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入药的先

    后。有的药材入汤剂还需用纱布包裹入煎。

    ( 1 ) 先煎:

    如磁石、 牡蛎等矿物、 贝壳类药物, 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 应先煎 3 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

    煎, 川乌、 附子等药无论生用或制用, 因经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 烈性, 宜先煎。如制川乌、 制附片也应

    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 生用煎煮时间应加长, 以确保用药安全。

    ( 2 ) 后下:

    如薄荷、 白豆蔻、 大黄、 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分解破坏而不耐长时间煎煮

    者, 入药宜后下, 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 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 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

    服, 其攻下作用更强。

    ( 3 ) 包煎:

    如蒲黄、 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 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 或成糊状, 不便于煎煮及服用, 车

    前子、 葶苈子等药材较细, 又含淀粉、 粘液质较多的药, 煎煮时容易粘锅、 糊化、 焦化, 辛夷、 旋覆花等药

    材有毛, 对咽喉有刺激性, 这几类药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 4 ) 另煎:

    如人参、 西洋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 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 造成浪费。

    — 9 3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5 ) 烊化:

    如阿胶、 鹿角胶、 龟胶等胶类药, 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 既浪费药材, 又容易熬焦, 宜另行烊

    化, 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 6 ) 冲服:

    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材, 或三七、 川贝母等需研末服用的药物, 宜用煎好的

    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 四) 服药方法:

    口服, 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口服给药的效果, 除受到剂型等因素的影响外, 还与服

    药的时间、 服药的多少及服药的冷热等服药方法有关。

    1 . 服药时间:

    具体服药时间, 应根据胃肠的状况、 病情的需要及药物的特性来确定。

    ( 1 ) 清晨空腹:

    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 所服药物能迅速入肠发挥药效。

    驱虫药等治疗肠道疾病, 需在肠内保持高浓度的药宜在清晨空腹时服药。

    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 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 且可避免夜间因频频入厕影响

    睡眠。

    ( 2 ) 饭前:

    胃中亦空虚。攻下药及其他治疗肠道疾病的药饭前服用, 亦可不受食物所阻, 能较快进入肠道发

    挥药效。

    ( 3 ) 饭后:

    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用。消食药亦宜饭后服用, 使药物与食物充分接触, 以利充分发

    挥药效。

    除消食药应于饭后及时服用外, 一般药物, 无论饭前服还是饭后服, 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 1小时

    左右, 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此外, 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 有的药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用于安神安眠, 宜

    在睡前0 . 5~ 1小时服药一次; 缓下药亦宜睡前服用, 以便翌日清晨排便; 涩精止遗药也应晚间服一次

    药; 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4小时、 2小时与1小时各服药一次。急性病则不拘时服。

    2 . 服药多少:

    ( 1 )一般疾病服药: 多采用每日一剂, 每剂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 可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

    一次, 昼夜不停, 使药力持续, 利于顿挫病势。

    ( 2 ) 应用发汗药、 泻下药: 如药力较强, 服药应如药力较强, 服药应适可而止, 不必拘泥于定时服

    药。一般以得汗或得下为度, 不必尽剂, 以免因汗、 下太过, 损伤正气。

    ( 3 ) 呕吐病人服药: 宜小量频服。小量, 药物对胃的刺激小, 不致于药入即吐; 频服, 才能保证一定

    — 0 4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的服药量。

    3 . 服药冷热:

    临床用药时, 服药的冷热应具体分析, 区别对待。

    ( 1 ) 治寒证用热药: 宜于热服。特别是辛温解表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不仅药宜热服, 服药后还

    要温覆取汗。

    ( 2 ) 治热证用寒药: 如热在胃肠, 患者欲冷饮者, 药可凉服; 如热在其他脏腑, 患者不欲冷饮者, 寒

    药仍以温服为宜。

    ( 3 ) 治真寒假热证或真热假寒证用从治法时, 也有热药凉服或寒药热服者。

    ( 4 ) 一般汤药、 丸散等固体药剂:

    多宜温服。使用汤剂时, 要注意趁热过滤, 最好温服( 服时还应振荡) , 以免产生过多沉淀而被抛

    弃, 造成浪费。

    【 课后习题】

    1 . 试述影响中药确定剂量的因素?

    2 . 何谓先煎?何谓后下?何谓烊化?何谓包煎?何谓另煎?

    — 1 4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第八章

    解 表 药

    凡以发散表邪、 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 称解表药, 又叫发表药。

    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 无汗或有汗不畅、 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

    水肿、 咳喘、 麻疹、 风疹、 风湿痹痛、 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解表药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及发散风热药两类。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 辛以发散, 温可祛寒, 故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主治风寒

    表证

    麻黄 Ma h u a n g

    【 性能】辛、 微苦, 温。归肺、 膀胱经。

    【 功效】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 应用】

    1 . 风寒感冒, 发汗力强, 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2 . 咳嗽气喘, 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3 . 风水水肿。

    桂枝 G u i z h i

    【 性能】辛、 甘, 温。归心、 肺、 膀胱经。

    — 2 4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 功效】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 应用】

    1 . 风寒感冒。对于外感风寒, 不论表实无汗、 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 均宜使用。

    2 . 寒凝血滞诸痛证。如胸阳不振, 心脉瘀阻, 胸痹心痛者, 中焦虚寒, 脘腹冷痛, 妇女寒凝血滞, 月

    经不调, 经闭痛经, 产后腹痛, 风寒湿痹, 肩臂疼痛

    3 . 痰饮、 蓄水证。

    4 . 心悸。

    紫苏 Z i s u

    【 性能】辛, 温。归肺、 脾经。

    【 功效】解表散寒, 行气宽中。

    【 应用】

    1 . 风寒感冒。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2 . 脾胃气滞, 胸闷呕吐。

    此外, 紫苏能解鱼蟹毒

    生姜 S h e n g j i a n g

    【 功效】解表散寒, 温中止呕, 温肺止

    【 应用】

    1 . 风寒感冒。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2 . 脾胃寒证。

    4 . 肺寒咳嗽。

    3 . 胃寒呕吐。素有“ 呕家圣药” 之称, 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

    — 3 4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此外, 生姜对生半夏、 生南星等药物之毒, 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 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防风 F a n g f e n g

    【 性能】辛、 甘, 微温。归膀胱、 肝、 脾经

    【 功效】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 止痉。

    【 应用】

    1 . 外感表证。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 又能胜湿、 止痛, 且甘缓微温不峻烈, 故外感风寒、 风湿、 风热

    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2 . 风疹瘙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 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

    3 . 风湿痹痛。

    4 . 破伤风证。

    【 鉴别用药】荆芥与防风均味辛性微温, 温而不燥, 长于发表散风, 对于外感表证, 无论是风寒感

    冒, 恶寒发热、 头痛无汗, 还是风热感冒, 发热、 微恶风寒、 头痛、 咽痛等, 两者均可使用。同时, 两者也

    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但荆芥质轻透散, 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均常选用; 又能透

    疹、 消疮、 止血。防风质松而润, 祛风之力较强, 为“ 风药之润剂” 、 “ 治风之通用药” , 又能胜湿、 止痛、止痉, 又可用于外感风湿, 头痛如裹、 身重肢痛等证。

    — 4 4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荆芥 J i n g j i e

    【 性能】辛, 微温。归肺、 肝经。

    【 功效】祛风解表, 透疹消疮, 止血。

    【 应用】

    1 . 外感表证。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感表证, 无论风寒、 风热或寒热不明显

    者, 均可广泛使用。

    2 . 麻疹不透、 风疹瘙痒。

    3 . 吐衄下血. 可用于吐血、 衄血、 便血、 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香薷 X i a n g r u

    【 性能】辛, 微温。归肺、 脾、 胃经。

    【 功效】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 应用】

    1 . 风寒感冒。

    2 . 水肿脚气。

    — 5 4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羌活 Q i a n g h u o

    【 性能】辛、 苦, 温。归膀胱、 肾经。

    【 功效】解表散寒, 祛风胜湿, 止痛。

    【 应用】

    1 . 风寒感冒。本品辛温发散, 气味雄烈, 善于升散发表有较强的解表散寒, 祛风胜湿, 止痛之功。

    2 . 风寒湿痹。

    上半身风寒湿痹、 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

    白芷 B a i z h i

    【 性能】辛, 温。归肺、 胃、 大肠经。

    【 功效】解表散寒, 祛风止痛, 通鼻窍, 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1 . 风寒感冒。以止痛、 通鼻窍见长。

    2 . 头痛, 牙痛, 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

    3 . 鼻渊。

    4 . 带下证。

    5 . 疮痈肿毒。

    — 6 4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细辛 X i x i n

    【 性能】辛, 温。有小毒。归肺、 肾、 心经。

    【 功效】解表散寒, 祛风止痛, 通窍, 温肺化饮。

    【 应用】

    1 . 风寒感冒。宜于外感风寒, 头身疼痛较甚者。

    2 . 头痛, 牙痛, 风湿痹痛。

    3 . 鼻渊。

    4 . 肺寒咳喘。

    【 鉴别用药】

    细辛、 麻黄、 桂枝皆为辛温解表、 发散风寒常用药, 均可用治风寒感冒。然麻黄发汗作用较强, 主

    治风寒感冒重证; 桂枝发汗解表作用较为和缓, 凡风寒感冒, 无论表实无汗, 表虚有汗均可用之; 细辛

    辛温走窜, 达表入里, 发汗之力不如麻黄、 桂枝, 但散寒力胜, 适当配伍还常用治寒犯少阴之阳虚外感。

    藁本 G a o b e n

    【 性能】辛, 温。归膀胱经。

    【 功效】祛风散寒, 除湿止痛。

    【 应用】

    1 . 风寒感冒, 巅顶疼痛。

    2 . 风寒湿痹。

    — 7 4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苍耳子 C a n g e r z i

    【 性能】辛、 苦, 温。有毒。归肺经。

    【 功效】发散风寒, 通鼻窍, 祛风湿, 止痛。

    【 应用】

    1 . 风寒感冒

    2 . 鼻渊。

    3 . 风湿痹痛。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主要适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症见发热、 微恶风寒、 咽干口渴、 头痛目赤、 舌边尖

    红、 苔薄黄、 脉浮数等。部分发散风热药分别兼有清头目、 利咽喉、 透疹、 止痒、 止咳的作用,薄荷 B o h e

    【 性能】辛, 凉。归肺、 肝经。

    【 功效】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疏肝行气。

    【 应用】

    1 . 风热感冒, 温病初起。

    2 . 头痛眩晕, 目赤多泪, 咽喉肿痛。

    3 . 麻疹不透, 风疹瘙痒。

    4 . 肝郁气滞, 胸闷胁痛。

    — 8 4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牛蒡子 N i u b a n g z i

    【 性能】辛、 苦, 寒。归肺、 胃经。

    【 功效】疏散风热, 宣肺祛痰, 利咽透疹, 解毒消肿。

    【 应用】

    1 . 风热感冒, 温病初起。

    2 . 麻疹不透, 风疹瘙痒。

    3 . 痈肿疮毒, 丹毒, 痄腮喉痹

    蝉蜕 C h a n t u i

    【 性能】甘, 寒。归肺、 肝经。

    【 功效】疏散风热, 利咽开音, 透疹,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 应用】

    1 . 风热感冒, 温病初起, 咽痛音哑。本品甘寒清热, 质轻上浮, 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 开

    音疗哑,2 . 麻疹不透, 风疹瘙痒。

    3 . 目赤翳障。

    4 . 急慢惊风, 破伤风证。

    此外, 本品还常用以治疗小儿夜啼不安。

    — 9 4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鉴别用药】

    薄荷、 牛蒡子与蝉蜕三药皆能疏散风热、 透疹、 利咽, 均可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发热、 微恶风

    寒、 头痛; 麻疹初起, 透发不畅; 风疹瘙痒; 风热上攻, 咽喉肿痛等证。但薄荷辛凉芳香, 清轻凉散, 发汗

    之力较强, 故外感风热、 发热无汗者薄荷首选。且薄荷又能清利头目、 疏肝行气。牛蒡子辛散苦泄, 性

    寒滑利, 兼能宣肺祛痰, 故外感风热、 发热、 咳嗽、 咯痰不畅者, 牛蒡子尤为适宜。同时, 牛蒡子外散风

    热, 内解热毒, 有清热解毒散肿之功。蝉蜕甘寒质轻, 既能疏散肺经风热而利咽、 透疹、 止痒, 又长于疏

    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 凉肝息风止痉。

    桑叶 S a n g y e

    【 性能】甘、 苦, 寒。归肺、 肝经。

    【 功效】疏散风热, 清肺润燥, 平抑肝阳, 清肝明目。

    【 应用】

    1 . 风热感冒, 温病初起。

    2 . 肺热咳嗽、 燥热咳嗽。

    3 . 肝阳上亢。

    4 . 目赤昏花。

    菊花 J u h u a

    【 性能】辛、 甘、 苦, 微寒。归肺、 肝经。

    【 功效】疏散风热, 平抑肝阳,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 0 5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 应用】

    1 . 风热感冒, 温病初起。

    2 . 肝阳上亢。

    3 . 疮痈肿毒。

    蔓荆子 Ma n j i n g z i

    【 性能】辛、 苦, 微寒。归膀胱、 肝、 胃经

    【 功效】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 应用】

    1 . 风热感冒, 头昏头痛。

    2 . 目赤肿痛。

    柴胡 C h a i h u

    【 性能】苦、 辛, 微寒。归肝、 胆经。

    【 功效】解表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 应用】

    1 . 表证发热及少阳证。

    若伤寒邪在少阳, 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口苦咽干、 目眩, 本品用之最宜。

    2 . 肝郁气滞。

    3 . 气虚下陷。

    本品还可退热截疟。

    — 1 5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升麻 S h e n g m a

    【 性能】辛、 微甘, 微寒。归肺、 脾、 胃、 大肠经。

    【 功效】解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举阳气。

    【 应用】

    1 . 外感表证。

    2 . 麻疹不透。

    3 . 齿痛口疮。

    4 . 气虚下陷, 脏器脱垂, 崩漏下血。

    葛根 G e g e n

    【 性能】甘、 辛, 凉。归脾、 胃经。

    【 功效】解肌退热, 透疹, 生津止渴, 升阳止

    【 应用】

    1 . 表证发热, 项背强痛。

    具有发汗解表, 解肌退热之功。

    2 . 麻疹不透。

    3 . 热病口渴, 消渴证。

    4 . 热泄热痢, 脾虚泄泻。

    此外, 葛根能直接扩张血管, 使外周阻力下降, 而有明显降压作用, 能较好缓解高血压病人的“ 项

    紧” 症状, 故临床常用治高血压病颈项强痛

    — 2 5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 鉴别用药】柴胡、 升麻、 葛根三者皆能发表、 升阳, 均可用治风热感冒、 发热、 头痛, 以及清阳不升

    等证。其中: 柴胡、 升麻两者均能升阳举陷, 用治气虚下陷, 食少便溏、 久泻脱肛、 胃下垂、 肾下垂、 子宫

    脱垂等脏器脱垂; 升麻、 葛根两者又能透疹, 常用治麻疹初起、 透发不畅。但柴胡主升肝胆之气, 长于

    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退热, 疏肝解郁, 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又常用于伤寒邪在少阳,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口苦咽干、 目眩; 感冒发热; 肝郁气滞, 胸胁胀痛、 月经不调、 痛经等证。升麻主升脾胃清阳

    之气, 其升提( 升阳举陷) 之力较柴胡为强, 并善于清热解毒, 又常用于多种热毒病证。葛根主升脾胃

    清阳之气而达到生津止渴、 止泻之功, 常用于热病烦渴, 阴虚消渴; 热泄热痢, 脾虚泄泻。同时, 葛根解

    肌退热, 对于外感表证, 发热恶寒、 头痛无汗、 项背强痛, 无论风寒表证、 风热表证, 均可使用。

    — 3 5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第九章

    清 热 药

    凡以清解里热、 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 称为清热药。清热药主要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 湿热泻

    痢、 温毒发斑、 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清热泻火药: 功能清气分热, 主治气分实热证。

    清热燥湿药: 性偏苦燥清泄, 功能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泻痢、 黄疸等证。

    清热凉血药: 主入血分, 功能清血分热, 主治血分实热证。

    清热解毒药: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热毒炽盛之痈肿疮疡等证。

    清虚热药: 功能清虚热、 退骨蒸, 主治热邪伤阴、 阴虚发热。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 清热力较强, 用以治疗火热较盛的病证

    石膏 S h i g a o

    【 性能】甘、 辛, 大寒。归肺、 胃经。

    【 功效】生用: 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煅用: 敛疮生肌, 收湿, 止血。

    【 应用】

    1 .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2 . 肺热喘咳证。

    3 . 胃火牙痛、 头痛、 消渴证。

    4 . 溃疡不敛、 湿疹瘙痒、 水火烫伤、 外伤出血

    【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 1 5- 6 0 g

    — 4 5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知母 Z h i m u

    【 性能】苦、 甘, 寒。归肺、 胃、 肾经。

    【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润燥。

    【 应用】

    1 . 热病烦渴。

    2 . 肺热燥咳。

    3 . 骨蒸潮热。

    4 . 内热消渴

    【 鉴别用药】石膏、 知母均能清热泻火, 可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但石膏泻火之

    中长于清解, 重在清泻肺胃实火, 肺热喘咳、 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石膏; 知母泻火之中长于清润, 肺热燥

    咳、 内热骨蒸、 消渴多选知母。

    芦根 L u g e n

    【 性能】甘, 寒。归肺、 胃经。

    【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除烦, 止呕, 利尿

    【 应用】

    1 . 热病烦渴。

    2 . 胃热呕哕。

    3 . 肺热咳嗽,— 5 5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4 . 热淋涩痛。

    天花粉 T i a n h u a f e n

    【 性能】甘、 微苦, 微寒。归肺、 胃经。

    【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 应用】

    1 . 热病烦渴。

    2 . 肺热燥咳。

    3 . 内热消渴。

    4 . 疮疡肿毒。

    竹叶 Z h u y e

    【 性能】甘、 辛、 淡, 寒。归心、 胃、 小肠经

    【 功效】清热泻火, 除烦, 生津, 利尿。

    【 应用】

    1 . 热病烦渴。长于清心泻火以除烦,2 . 口疮尿赤。本品上能清心火, 下能利小便,— 6 5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栀子 Z h i z i

    【 性能】苦, 寒。归心、 肺、 三焦经

    【 功效】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焦栀子: 凉血止血

    【 应用】

    1 .热病心烦。本品苦寒清降, 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 为治热病心烦、 躁扰不宁之要药

    2 . 湿热黄疸

    3 . 血淋涩痛

    4 . 血热吐衄

    5 . 目赤肿痛

    6 . 火毒疮疡

    夏枯草 X i a k u c a o

    【 性能】辛、 苦, 寒。归肝、 胆经。

    【 功效】清热泻火, 明目, 散结消肿。

    【 应用】

    1 . 目赤肿痛、 头痛眩晕、 目珠夜痛。

    2 . 瘰疬、 瘿瘤。

    3 . 乳痈肿痛。

    — 7 5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决明子 J u e m i n g z i

    【 性能】甘、 苦、 咸, 微寒。归肝、 大肠经。

    【 功效】清热明目, 润肠通便。

    【 应用】

    1 . 目赤肿痛、 羞明多泪、 目暗不明。

    2 . 头痛、 眩晕。

    3 . 肠燥便秘。

    密蒙花 Mi m e n g h u a

    【 功效】清热泻火, 养肝明目, 退翳。

    【 应用】

    1 . 目赤肿痛、 羞明多泪、 眼生翳膜。

    2 . 肝虚目暗、 视物昏花。

    — 8 5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主要用于湿热证。本类药物苦寒性大, 燥湿力强, 过服易伐胃伤阴, 故一般用量不宜过大。

    黄芩 H u a n g q i n

    【 性能】苦, 寒。归肺、 胆、 脾、 胃、 大肠、 小肠经。

    【 功效】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止血, 安胎。

    【 应用】

    1 . 湿温、 暑湿、 胸闷呕恶, 湿热痞满、 黄疸泻痢

    2 . 肺热咳嗽、 高热烦渴

    3 . 血热吐衄。

    4 . 痈肿疮毒。

    5 . 胎动不安。

    黄连 H u a n g k i a n

    【 性能】苦, 寒。归心, 脾、 胃、 胆、 大肠经。

    【 功效】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 应用】

    1 . 湿热痞满、 呕吐吞酸。本品大苦大寒, 清热。燥湿力大于黄芩, 尤长于清中焦湿热

    2 . 湿热泻痢。为治泻痢要药,3 . 高热神昏, 心烦不寐, 血热吐衄。

    4 . 痈肿疖疮, 目赤牙痛。

    5 . 消渴。

    6 . 外治湿疹、 湿疮、 耳道流脓。

    【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 过服久服易伤脾胃, 脾胃虚寒者忌用;

    — 9 5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黄柏 H u a n g b o

    【 性能】苦, 寒。归肾、 膀胱、 大肠经。

    【 功效】清热燥湿, 泻火除蒸, 解毒疗疮。

    【 应用】

    1 . 湿热带下、 热淋。

    2 . 湿热泻痢、 黄疸。

    3 . 湿热脚气、 痿证:

    4 . 骨蒸劳热, 盗汗, 遗精。

    5 . 疮疡肿毒、 湿疹瘙痒。

    【 鉴别用药】

    黄芩、 黄连、 黄柏三药性味皆苦寒, 而黄连为苦寒之最。三药均以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为主要功

    效, 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 常相须为用。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 肺热咳嗽者多用; 黄连偏泻中

    焦胃火, 并长于泻心火, 中焦湿热、 痞满呕逆及心火亢旺、 高热心烦者多用; 黄柏偏泻下焦相火、 除骨

    蒸, 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 0 6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龙胆 L o n g d a n

    【 性能】苦, 寒。归肝、 胆经。

    【 功效】清热燥湿, 泻肝胆火。

    【 应用】

    1 . 湿热黄疸、 阴肿阴痒、 带下、 湿疹瘙痒

    2 . 肝火头痛、 目赤耳聋、 胁痛口苦。

    3 . 惊风抽搐。

    秦皮 Q i n p i

    【 性能】苦、 涩, 寒。归肝、 胆、 大肠经。

    【 功效】清热燥湿, 收涩止痢, 止带, 明目

    【 应用】

    1 . 湿热泻痢、 带下。

    2 . 肝热目赤肿痛、 目生翳膜。

    苦参 K u s h e n

    【 性能】苦, 寒。归心、 肝、 胃、 大肠、 膀胱经

    【 功效】清热燥湿, 杀虫, 利尿。

    【 应用】

    1 . 湿热泻痢、 便血、 黄疸。

    2 . 湿热带下、 阴肿阴痒、 湿疹湿疮、 皮肤瘙痒、 疥癣。本品为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的常

    用药。

    — 1 6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3 . 湿热小便不利。

    白鲜皮 B a i x i a n p i

    【 性能】苦, 寒。归脾、 胃、 膀胱经。

    【 功效】清热燥湿, 祛风解毒。

    【 应用】 :

    1 . 湿热疮毒、 湿疹, 疥癣。

    2 . 湿热黄疸, 风湿热痹。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本类药物性质寒凉, 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金银花 J i n y i n h u a

    【 性能】甘, 寒。归肺、 心、 胃经。

    【 功效】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 应用】

    1 . 痈肿疔疮。为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

    2 . 外感风热, 温病初起。

    — 2 6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3 . 热毒血痢。

    连翘 L i a n q i a o

    【 性能】苦, 微寒, 归肺、 心、 小肠经。

    【 功效】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疏散风热。

    【 应用】

    1 . 痈肿疮毒, 瘰疬痰核。有“ 疮家圣药” 之称

    2 . 风热外感, 温病初起。

    3 . 热淋涩痛。

    【 鉴别用药】

    连翘与金银花, 均有清热解毒作用, 既能透热达表, 又能清里热而解毒。对外感风热、 温病初起、热毒疮疡等证常相须为用。然区别点是: 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 并善于消痈散结, 为疮家圣药, 亦治瘰

    疬痰核; 而金银花疏散表热之效优, 且炒炭后善于凉血止痢, 用治热毒血痢。

    穿心莲 C h u a n x i n k i a n

    【 功效】清热解毒, 凉血, 消肿, 燥湿。

    【 应用】

    1 . 外感风热, 温病初起。

    2 . 肺热咳喘, 肺痈吐脓, 咽喉肿痛。

    3 . 湿热泻痢, 热淋涩痛, 湿疹瘙痒。

    4 . 痈肿疮毒, 蛇虫咬伤。

    — 3 6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大青叶 D a q i n g y e

    【 性能】苦、 寒。归心、 胃经。

    【 功效】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 应用】

    1 . 热入营血, 温毒发斑。能凉血消斑, 气血两清

    2 . 喉痹口疮, 痄腮丹毒。

    板蓝根 B a n k a n g e n

    【 性能】苦, 寒。归心、 胃经。

    【 功效】清热解毒, 凉血, 利咽。

    【 应用】

    1 . 外感发热, 温病初起, 咽喉肿痛。以解毒利咽散结见长。

    2 . 温毒发斑, 痄腮, 丹毒,— 4 6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青黛 Q i n g d a i

    【 性能】咸, 寒。归肝、 肺经。

    【 功效】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清肝泻火定惊。

    【 应用】

    1 . 温毒发斑, 血热吐衄。

    2 . 咳嗽胸痛, 痰中带血。

    3 . 暑热惊痫, 惊风抽搐。

    【 用法用量】内服1 . 5~ 3 g 。

    贯众 G u a n z h o n g

    【 功效】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杀虫。

    【 应用】

    1 . 风热感冒, 温毒发斑。

    2 . 血热出血。

    3 . 虫疾。

    蒲公英 P u g o n g y i n g

    【 性能】苦、 甘, 寒。归肝、 胃经。

    【 功效】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利湿通淋。

    【 应用】

    — 5 6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1 . 痈肿疔毒, 乳痈内痈。为治疗乳痈之要药。

    2 . 热淋涩痛, 湿热黄疸。

    紫花地丁 Z i h u a d i d i n g

    【 功效】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

    【 应用】

    1 . 疔疮肿毒, 乳痈肠痈。

    2 . 毒蛇咬伤。

    野菊花 Y e j u h u a

    【 性能】苦、 辛, 微寒。归肝、 心经。

    【 功效】清热解毒。

    【 应用】

    1 . 痈疽疔疖, 咽喉肿痛。为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 . 目赤肿痛, 头痛眩晕。

    土茯苓 T u f u k i n g

    【 功效】解毒, 除湿, 通利关节。

    【 应用】

    1 . 杨梅毒疮, 肢体拘挛。

    2 . 淋浊带下, 湿疹瘙痒。

    — 6 6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3 . 痈肿疮毒。

    鱼腥草 Y u x i n g c a o

    【 功效】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利尿通淋。

    【 应用】

    1 . 肺痈吐脓, 肺热咳嗽。为治肺痈之要药。

    2 . 热毒疮毒。

    3 . 湿热淋证。

    败酱草 B a i j i a n g c a o

    【 功效】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祛瘀止痛。

    【 应用】

    1 . 肠痈肺痈, 痈肿疮毒。

    2 . 产后瘀阻腹痛。

    — 7 6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射干 S h e g a n

    【 功效】清热解毒, 消痰, 利咽。

    【 应用】

    1 . 咽喉肿痛。

    2 . 痰盛咳喘。

    ( 图见视频)

    山豆根 S h a n d o u g e n

    【 性能】苦, 寒。有毒。归肺、 胃经。

    【 功效】清热解毒, 利咽消肿。

    【 应用】

    1 . 咽喉肿痛。本品大苦大寒, 功善清肺火、 解热毒, 利咽消肿, 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

    2 . 牙龈肿痛。

    ( 图见视频)

    白头翁 B a i t o u w e n g

    【 功效】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 应用】

    1 . 热毒血痢。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

    2 . 疮痈肿毒。

    ( 图见视频)

    马齿苋 Ma c h i x i a n

    【 功效】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止痢。

    【 应用】

    1 . 热毒血痢。

    2 . 热毒疮疡。

    3 . 崩漏, 便血。

    ( 图见视频)

    鸦胆子 Y a d a n z i

    【 性能】苦, 寒。有小毒。

    【 功效】清热解毒, 止痢, 截疟, 腐蚀赘疣。

    【 应用】

    1 . 热毒血痢, 冷积久痢。

    2 . 各型疟疾。

    3 . 鸡眼赘疣。

    — 8 6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 用法用量】内服, 0 . 5~ 2 g ,( 图见视频)

    半边莲 B a n b i a n k i a n

    【 功效】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 应用】

    1 . 疮痈肿毒, 蛇虫咬伤。

    2 . 腹胀水肿。

    3 . 湿疮湿疹。

    ( 图见视频)

    山慈菇 S h a n c i g u

    【 功效】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 应用】

    1 . 痈疽疔毒, 瘰疬痰核。

    2 . 瘕痞块。

    本品广泛地用于瘕痞块和多种肿瘤。

    ( 图见视频)

    熊胆 X i o n g d a n

    ( 图见视频)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凡能清热凉血, 以治疗营血分热为主的药物, 称为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S h e n g d i h u a n g

    【 性能】甘、 苦, 寒。归心、 肝、 肾经。

    【 功效】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

    【 应用】

    1 . 热入营血, 舌绛烦渴、 斑疹吐衄。为清热、 凉血、 止血之要药。

    2 . 阴虚内热, 骨蒸劳热。

    3 . 津伤口渴, 内热消渴, 肠燥便秘。

    ( 图见视频)

    玄参 X u a n s h e n

    【 性能】甘、 苦、 咸, 微寒。归肺、 胃、 肾经

    【 功效】清热凉血, 泻火解毒, 滋阴。

    — 9 6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应用】

    1 . 温邪入营, 内陷心包, 温毒发斑。

    2 . 热病伤阴, 津伤便秘, 骨蒸劳嗽。

    3 . 目赤咽痛, 瘰疬, 白喉, 痈肿疮毒。

    ( 图见视频)

    牡丹皮 Mu d a n p i

    【 性能】苦、 甘, 微寒。归心、 肝、 肾经。

    【 功效】清热凉血, 活血祛瘀。

    【 应用】

    1 . 温毒发斑, 血热吐衄。

    2 . 温病伤阴, 阴虚发热, 夜热早凉、 无汗骨蒸。

    3 . 血滞经闭、 痛经、 跌打伤痛。

    4 . 痈肿疮毒。

    ( 图见视频)

    赤芍 C h i s h a o

    【 性能】苦、 微寒。归肝经

    【 功效】清热凉血, 散瘀止痛。

    【 应用】

    1 . 温毒发斑, 血热吐衄。

    2 . 目赤肿痛, 痈肿疮疡。

    3 . 肝郁胁痛, 经闭痛经, 瘕腹痛, 跌打损伤。

    ( 图见视频)

    赤芍 C h i s h a o

    【 古籍摘录】

    《 本草求真》 : “ 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 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 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 白则能于

    土中泻木, 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故凡腹痛坚积, 血瘕疝痹, 经闭目赤, 因于积热而成者, 用此则能凉血

    逐瘀, 与白芍主补无泻, 大相远耳。 ”

    紫草 Z i c a o

    【 性能】甘、 咸, 寒。归心, 肝经。

    【 功效】清热凉血, 活血, 解毒透疹。

    【 应用】

    1 . 温病血热毒盛, 斑疹紫黑, 麻疹不透。

    2 . 疮疡, 湿疹, 水火烫伤。

    — 0 7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 图见视频)

    水牛角 S h u i n i u j i a o

    【 性能】苦, 寒。归心、 肝经。

    【 功效】清热凉血, 解毒, 定惊。

    【 应用】

    1 . 温病高热, 神昏谵语, 惊风, 癫狂。

    2 . 血热妄行斑疹、 吐衄。

    3 . 痈肿疮疡, 咽喉肿痛。

    第五节 清虚热药

    以清虚热、 退骨蒸为主要作用。

    青蒿 Q i n g h a o

    【 性能】苦、 辛, 寒。归肝、 胆经。

    【 功效】清透虚热, 凉血除蒸, 解暑, 截疟。

    【 应用】

    1 . 温邪伤阴, 夜热早凉。

    2 . 阴虚发热, 劳热骨蒸。

    3 . 暑热外感, 发热口渴。

    4 . 疟疾寒热。

    ( 图见视频)

    白薇 B a i w e i

    【 功效】清热凉血, 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 应用】

    1 . 阴虚发热, 产后虚热。

    2 . 热淋, 血淋。

    3 . 疮痈肿毒, 毒蛇咬伤, 咽喉肿痛。

    4 . 阴虚外感。

    ( 图见视频)

    地骨皮 D i g u p i

    【 性能】甘, 寒。归肺、 肝、 肾经。

    【 功效】凉血除蒸, 清肺降火。

    【 应用】

    — 1 7 —

    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1 . 阴虚发热, 盗汗骨蒸。除有汗之骨蒸, 退虚热、 疗骨蒸之佳品,2 . 肺热咳嗽。

    3 . 血热出血证。

    ( 图见视频)

    银柴胡 Y i n c h a i h u

    【 功效】清虚热, 除疳热。

    【 应用】

    1 . 阴虚发热。

    2 . 疳积发热。

    ( 图见视频)

    胡黄连 H u h u a n g k i a n

    【 功效】退虚热, 除疳热, 清湿热。

    【 应用】

    1 . 骨蒸潮热。

    2 . 小儿疳热。

    3 . 湿热泻痢。

    ( 图见视频)

    — 2 7 —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 6 8 8 5  3 6 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学习请登录“考试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4160KB,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