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药房》 > 20182
编号:13603332
基于最大后验贝叶斯法的临床药动学采样点优化研究的文献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5日 《中国药房》 20182
     随着药动学(PK)研究的逐步深入,特别是临床药理学的发展,治疗药物监测(TDM)越来越多地应用群体药动学(PPK)模型,即将日常收集的患者血药浓度信息按照PPK研究方法建模,然后依据模型计算个体PK参数,并预测患者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再根据TDM得到患者的实际血药浓度值,调整给药剂量和频次使血药浓度位于目标范围内,从而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目前,TDM已在多种药物治疗中开展,包括免疫抑制剂[1-2]、抗肿瘤药物[3]和抗菌药物[4-5]等。

    通过TDM对患者的治疗药物进行剂量制订和调整,通常需要估算1个或多个PK参数,由此确定药物的暴露量,再据此调整药物的用法用量。由于大多数药物的暴露量无法直接测得,因此需要选取与其相关性良好的指标,谷浓度即是其一[1]。然而,单一谷浓度点的个体差异性较大,仅通过谷浓度确定治疗窗、调整给药方案的方法逐渐受到质疑。与选取单一谷浓度为监测指标的方法相比,选取多个采样点为指标可显著减少药物治疗不当情况的发生[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与疗效和毒性反应的相关性显著高于谷浓度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2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