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保健指南》 > 2012年第4期
编号:12209400
民俗中的茶情——土家族的“擂茶”/古代的“席”/“使节”原来不是人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日 《养生保健指南》 2012年第4期
     民俗中的茶情——土家族的“擂茶”

    文/刘永生

    在湘、鄂、川、黔的相邻山区一带,居住着许多土家族同胞,他们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吃茶法,即喝“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打油茶”,是用生叶(指从茶树上采下的新鲜生叶)、生姜和生米仁三种生原料经混和擂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名。土家族认为“擂茶”既是充饥解渴的食物,又是提神祛邪的良药。

    现今的“擂茶”,在原料的选配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制作“擂茶”时,通常除茶叶外,再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还要加些生姜、食盐、胡椒粉等。将茶和多种食品,以及作料放在特制的陶制擂钵内,然后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转,使各种原料混合均匀,再取出分装入碗中,用沸水冲泡,用调匙轻轻搅动几下即可。

    土家族称“擂茶”为“干劲儿汤”,倘若一天不喝,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相传三国时,张飞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时,正值酷暑,当地瘟疫蔓延。张飞部下数百将士病倒,连张飞本人也不能幸免。就在危难之际,村中一位草医郎中献出祖传“擂茶”秘方,结果茶(药)到病除。其实,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炎。所以,说“擂茶”是治病良药,是有科学依据的。

    土家族视喝“擂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也将其作为待客饮品,奉茶同时再上几碟茶点,以清淡、香脆食品为主,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鱼片之类,以增添喝“擂茶”的情趣。

    古代的“席”

    文/薛吉辰

    古代的席用蒲草编成,铺在地上,可坐可卧,“席,藉也”(《说文》)。古人最初采用跪坐形式,坐时两膝着席,把臀部放在脚跟上,这就是所谓的席地而坐。

    古时,讲究的人家有时在席上再加一张席,叫重席。古代穷人家可以无席,贵族居必有席,否则就是违礼。

    席也是古人的卧具。如果心中有事,忧虑不安,就会睡不好觉,后人就用“寝不安席”来形容。形容人奔波繁忙也有一个跟“席”有关的成语,即“席不暇暖”。《淮南子·修务》载“墨子无暖席”,墨子四处奔走,连席也来不及坐热。“席不暇暖”还可以表现为对贤人的敬重。《世说新语》载:“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尚未坐暖,就先去商容(古代贤士)居住过的里巷表示敬意。

    古人常常坐在席上读书学习。“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乘官车从门外经过,管宁依旧读书,华歆却丢开书本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坐席,分开座位,后来朋友因意见不和而绝交就称割席。《后汉书·戴凭传》:“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座五十余席。”朝廷集会时,皇帝叫各位大臣互相考问儒家经典,解说不通的就把自己的坐席让出来。众人不能跟戴凭相比,被戴凭夺得五十多个席位。后常用“夺席”比喻知识渊博,无与伦比。

    “使节”原来不是人

    文/郭灿金

    无可怀疑,“外交使节”现在指的是外交人员,但“使节”的原始意义指的是物而不是人。

    “使节”最早是指诸侯遣使外出所授予使者的凭信。派使者外出,为了让其方便证明自己的身份,国君需要给使者配备相应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叫“节”,使者所带的“节”就称为“使节”。使者所持的“节”对外来说类似于“国书”,对内来说则是“特别通行证”,是证明身份的一个标志。“使节”多以金属(一般用铜)制成,其上分别铸有龙、虎、人三种图案,称龙节、虎节和人节。诸侯国的使者出境到山区之国用虎节,到平地之国用人节,到泽地之国则用龙节;出入国都城门和关门用符节,运输货物用玺节,通行道路用旌节。各种“节”都有规定的有效日期以便按时归还。

    凡通行天下,必须持有节,没有节的人,遇有检查就不能通过。很多时候,“节”要比“使”重要得多。因此,“使”也就慢慢变成了“使节”。,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