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74
编号:13619256
中医“肝郁克脾”病机新解(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2月15日 《世界中医药》 20174
     23思志的过用《内经》说“脾在志为思”,“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思则气结”。脾位于人体的中焦,是气机变化的枢纽,如果思志太过则会气机郁结。“思”包含2个方面,即认知范围的反复思考和情感范畴的深沉思念。有学者提出思志的作用在于:机体在对外界刺激做应答反应时的内在心理转变,这直接影响到机体的行为反应[12]。从情志的表达来看,外界刺激产生了情志活动,情志活动引起气机变化,气机变化推动行为反应,而“思志”可以控制这个行为是否施行以及怎样施行。张伯华明确提出情志表达有“经意与不经意”之分[11],“经意”的情志即是加入了“主观认知、理智分析和刻意控制”之后的表现。由此可知,怒志生成之后经过主观意识克制了表达,一方面伤肝,另一方面也伤脾。尤其是习惯性地过度克制情志表达,这就造成了“思”志的过用[13]。《内经》说“生病起于过用”,久而久之“肝郁”发展为“脾虚”,即构成了“肝郁克脾”的病机。

    3“肝郁克脾”和“自我与本我的矛盾”

    31“肝藏魂”与“本我”情绪的表达和自然流露是人类的共性,属于“本我”的范畴。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系统和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3个层面。“本我”指人的动物性,是潜意识的真子集,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最有力的部分[14]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