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74
编号:13619221
浅谈温热药物在湿热病治疗中应用(4)
http://www.100md.com 2017年2月15日 《世界中医药》 20174
     可见,“通阳”用于湿阻证,“温阳”用于阳虚之候。而温热药物使用的目的,皆在于纠正人体“湿盛则阳微”之状态,以利于人体气化功能的恢复,最终清除湿热之邪。

    综上所述,温热药物治疗湿热病的机制渊源于《内经》《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在继承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不断发挥,特别是温病大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的精辟论述,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温热药的合理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湿热病的治疗内容,尤其是启迪并拓展了我们临床用药思路。在现代疾病谱湿热证逐年增多的今天,开展温热药物在湿热病治疗中应用的讨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景源,王庆侠.温病辨治汇讲第11讲湿热病辨治撷要湿热病的辨证纲领,治疗原则与禁忌[J].中国临床医生,1999,27(7):25.

    [2]赵绍琴.温热纵横[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

    [3]曾艺鹏,李剑锋,蒋玉珍.分消走泄方药配伍理论探讨[J].新中医,2006,38(3):79.

    [4]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61.

    [5]王士雄.温热经纬[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74.

    [6]孙思邈.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230.

    [7]刘景源.“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8):3235.

    [8]王士雄.温热经纬[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69.

    [9]赵绍琴.温热纵横[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01.

    [10]彭胜权.温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12.

    [11]赵以德.金匮玉函经二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0.

    [12]刘渡舟.湿证论[J].北京中醫药大学学报,1998,21(1):35.

    [13]贾所学.药品化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28.

    [14]沈凤阁,王灿晖,孟树江.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薛生白湿热病篇阐释[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59.

    [15]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中国书店,1994:95133.

    [16]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198.

    [17]刘景源.“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9):23.

    [18]刘占文.“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探析[J].陕西中医,1987,8(4):183183.

    (2016-06-06收稿责任编辑:白桦), http://www.100md.com(邱岩 李宇航)
上一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