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207
编号:13488643
针刺手法效应规律及神经电信息机制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日 《世界中医药》 20207
     2 针刺手法的效应规律

    本团队构建了多模态、多尺度的不同针刺手法研究平台,刻画了针刺手法的时空效應,证明了应用手法对针刺效应影响显著,不同手法之间的针刺效应存在差异。

    对视疲劳患者选取睛明、攒竹、风池、太阳、印堂、阳白、鱼腰、四白、外关9个穴位,应用传统针刺手法进行针刺,其中风池施以透眼热手法,印堂施以金钩钓鱼,攒竹、鱼腰、阳白施以喜鹊登梅,太阳施以二龙戏珠,外关施以青龙摆尾,睛明、四白守气不行手法,结果显示,眼针方治疗后眼周温度较针前明显升高。局部微循环血流效应表明,采用不同针刺手法(提插补法、提插泻法、捻转补法、捻转泻法及平补平泻)针刺正常人体足三里穴,均可使穴区局部微循环血流升高,但各手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提插补泻法的效应优于捻转补泻法,且补法血流灌注量增加幅度优于泻法,提插补法引起的微循环血流升高最为明显[11]。见图3。

    基于胃运动的效应规律表明,4种针刺手法(提插补法、提插泻法、捻转补法、捻转泻法)均可使红霉素所致的家兔实验性胃动过速模型和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实验性胃动过缓模型的胃运动恢复到正常,且补法效应有优于泻法效应的趋势[12-13]。此外,我们还分别观察了不同频率的捻转以及提插手法(60次/min、120次/min、180次/min和240次/min)针刺阿托品致胃运动低下模型大鼠足三里穴对胃运动的恢复效应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1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