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233
编号:13742846
高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误入蛛网膜下腔致全脊麻1例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33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33-0154-01

    臂丛由第C5~8颈神经前支和第一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组成。经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臂丛五个根的纤维先合成上、中、下三干,由三干发支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由束发出分支主要分布于上肢和部分胸、背浅层肌。臂丛位于锁骨中点后方,分支较集中且位置浅表,临床上常在此处做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臂丛的主要分支有: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有肌间沟阻滞法、腋路阻滞法、锁骨上阻滞法和锁骨下阻滞法。笔者所在医院为1例患者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误入蛛网膜下腔,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21岁。因右手绞扎伤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拟行右腕关节离断术。患者平素身体健康,神志清楚,BP 119/67 mm Hg,HR 109次/min,R 17次/min。术前肌注地西泮10 mg,阿托品0.5 mg,常规消毒,用18号针刺入肌间沟,入皮下后向内、后、下方向推进,未得异感。将针拔出,在穿刺点下1 cm左右行第二次试穿未获异感。固定针头,反复抽吸未见血液和脑脊液,注入局麻药12 ml(含1∶20万肾上腺素)。当注入5 ml时问患者有何感觉,回答诉“患侧发胀”。3 min后血压、脉搏无改变。当第3个5 ml注入3 ml时,患者诉“出不来气”,说话无力,立即拨出针头,患者神志消失,瞳孔散大,心搏、呼吸停止,立即行气管内插管,100%氧人工呼吸,静注麻黄素、甘露醇等,心搏呼吸即恢复,2 h后神志清醒,自主呼吸平稳,拔出气管内导管,此时针尖刺皮肤测定痛觉,仍遗留C2~T8范围的痛觉缺失。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本例无惊厥,有区域麻醉的表现,排除局麻药误入血管的可能性。为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后产生全脊麻并导致心搏骤停,经及时抢救,心搏、呼吸恢复,复苏成功,未遗留神经并发症,但教训是深刻的,其教训为,(1)与穿刺操作方向准确有关:穿刺的针尖方向太偏向内侧,进针的深度是针身全部刺入为4 cm或更长,若保持针尖方向指向尾部,极易诱发异感,进针深度3 cm,使误入蛛网膜下腔的危险性减少。(2)与穿刺操作不熟练有关:麻醉操作者为经验不多的新手,前后穿刺3次之后才出现“麻木感”。(3)过于信赖此法的安全性:肌间沟阻滞麻醉并不安全。若对侧也出现异感时,要严密观察。虽然操作时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在操作过程中,也应加倍警惕。(4)明确肌间沟阻滞法的操作方法与优缺点。

    操作方法:常规皮肤消毒,右手持一长3~4 cm的22 G穿刺针在穿刺点处垂直刺入皮肤,略向足侧推进,直到出现异感或用神经刺激器寻找,若无异感,只要穿刺部位进针方向及深度正确,也可获得良好的阻滞效果。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成人一次注入局麻药液20~25 ml,注药时可用手指压迫穿刺点上部肌间沟迫使药液向下扩散,则尺神经阻滞可较完善。优点:(1)操作简单,对肥胖或不易合作的小儿较为适应。(2)小容量局麻药即可阻滞上臂及肩部。(3)不易引起气胸。缺点:(1)尺神经阻滞不完全。(2)可能损伤椎动脉。(3)可能引起星状神经节、喉返神经和膈神经的阻滞。(4)有误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间隙的危险。(5)不能同时进行双侧阻滞。(6)行低位肌间沟阻滞时可能刺破胸膜产生气胸。

    (收稿日期:2012-07-18) (编辑:何玉勤), http://www.100md.com(杨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