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4年第17期
编号:13123755
开颅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颅内压的影响比较(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日 杨延飞
第1页

    参见附件。

     1.2 治疗方法

    1.2.1 开颅组 术前给予降压治疗控制血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方式,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于颞部行一足够大的马蹄形切口,有利于降低颅内压。切开硬膜后,于颞上回或颞中回取一皮质切口,切口长度约4cm,电凝皮层止血,由浅入深进入血肿,以吸引器轻柔地将血凝块吸出,对部分松动血块可用取瘤钳取出。在清除血肿时,若发现周边脑组织存在出血灶时可电凝止血,但对未出血的豆纹动脉主干不可电凝,以防引起脑组织更广泛的缺血。对血肿壁粘附较紧的血块不能强吸除,以免引起更大的脑组织损伤。将引流管置入血肿腔内,经三通接入引流袋,关颅,术后持续引流。

    1.2.2 钻孔组 采用钻孔引流及尿激酶溶解治疗。术前给予降压治疗控制血压,行头颅CT平扫,依据CT结果精确定位颅内血肿,以血肿最多层面,与颅板距离最短的血肿中央作穿刺靶点,避开血管和功能区。局麻下切开颞部皮质,用颅骨钻一孔,直径约3cm,十字切开硬脑膜,穿刺并将引流管置入血肿腔。轻柔的抽吸,通常可吸除血肿量的20%~80%,从引流管向血肿腔内注入2~5万U尿激酶。

    1.3 颅内压监测

    所有患者均通过在另一侧脑室前角置入引流管监测颅内压变化。术后3天复查头颅CT。记录术后即时、24h、72h和1周时的颅内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颅内压检测结果以()表示,组内不同时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即时颅内压均增高,术后72h达峰值,术后1周开始下降。开颅组颅内压在各时间点均低于钻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HICH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且高峰期多在发病后24~96h及3~6d[5-7],脑水肿极大抑制了患者的颅内容积代偿功能的发挥,也减低了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故只要存在引起颅内容积微小变化的因素即可能增加颅内压,降低脑灌注压,若处理不及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