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6年第23期
编号:13014858
杨延宗: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诊治须把握“三大表现”(3)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2月1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23期
     由此可知,房颤与心功能恶化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确切的。在临床中任何心力衰竭患者同时有房颤,通过积极复律、维持窦性心律,观察患者后续心脏功能和形态变化,可确定原发性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与房颤之间的关系,对确诊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很有帮助。

    室性早搏与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关系也是密切的,对于频发室性早搏导致的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应该尽早对室性早搏进行有效控制。很多患者室性早搏长期存在,24小时室性早搏5000次~2万次以上,是患者未来出现心脏扩大、心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而目前导管射频消融术可以根治室性早搏。

    病例:16岁男患者出现心悸、气短伴体力下降一年余,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内径60mm,左室射血分数45%,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起源左室流出道),早搏次数3.3万次/24小时,外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我院诊断患者为窦性心律,单一性频发室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可见成对室性早搏,室性早搏最高峰值为每小时2172次,偶发房性早搏可见成对房性早搏。心房高电压(CT-T)未见缺血改变。经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后,维持稳定性心律,6个月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心脏功能和形态完全恢复正常。
, 百拇医药
    《柳叶刀》(The Lancet)等杂志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早搏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引发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几率大为增加。当早搏次数达到1万次以上,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几率可达到35%以上,应尽早干预。早搏病史长(>5年),早搏多(>5000次),年龄大>(60岁),特别容易引起心脏形态的变化,容易被误认为是扩张性心肌病,而实际是早搏相关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早搏消除后心脏形态和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IC)的诊断和临床处理流程如下:持续存在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或频发室性早搏一有/无基础器质性心脏病一患者基本情况和心律失常特征→细胞与细胞基质病理生理变化、神经内分泌影响、Ca离子调控异常、心脏力学同步性异常→出现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扩张性心肌病表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心律失常控制(心室率/节律)、心衰规范治疗→心衰改善和左室功能恢复,可确定AIC诊断;如心衰未能改善,左室功能无恢复则排除AIC诊断→确诊AIC后继续维持窦性心律/严格控制心室率,严密随访监测避免心律失常复发,继续B阻滞剂或ACEI应用,定期超声或核磁共振检查→若随诊无心律失常发作,超声等检查结果正常,则AIC治愈,预后良好;若随诊仍有结构异常,如左室扩大、MRI有纤维化证据、出现左室肥厚,则继续严密监测,应用β阻滞剂或ACEI应用。
, 百拇医药
    杨延宗教授进一步总结,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规律如下:任何一种心律失常只要心室率过快或过慢持续存在都可能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呈无休止性心律失常患者如伴有难以控制的快心室率要警惕TIC的出现;伴有持续快速心律失常的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的患者要考虑TIC的诊断,心肌病的发生高度依赖于心室率,心率越快,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出现越早;心肌病表现出现的时间有差异,可在心动过速后数周至20年不等;心律失常控制或终止后心脏形态和功能恢复程度,时间(数周至数年不同),TIC是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最常见的类型,多为一种良性疾病,但需及时和有效治疗,部分有猝死风险,认识和早期识别TIE并積极射频消融治疗相关心律失常可有效控制和预防。

    院长小传

    杨延宗,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毕业于武汉大学,曾留学意大利和美国。现任北美心律学会委员,中华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心律失常培训基地导师,辽宁省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担任十余家国际及国家级学术期刊编委,获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基础和临床研究杰出成就奖”、中华医学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杰出贡献奖”,“介入心脏病学推广普及奖”。

    杨延宗教授对于各种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经验,尤其对各种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和处理有很深的造诣。在国内率先提出“肌袖性心律失常”的理论,为国内最早开展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专家之一,在国内享有盛誉。担任《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等10余家国家级学术期刊的常务编委或编委,杨延宗教授共主编和参编书籍10余部。获得包括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及省以上奖项10余项,获得各级荣誉称号30余项,已经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SCI文章20余篇。, 百拇医药(苏暄)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