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家庭》 > 2019年第1期
编号:13330217
忙碌在儿女家的“局外人”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日 《幸福家庭》 2019年第1期
     调查发现,这群不拿工资却心甘情愿漂泊异乡,忍受孤独和寂寞,放弃个人闲暇和爱好,进城帮儿女带孩子的老年人,虽然每天过着子孙绕膝的日子,但他们却因为生活习惯、周边环境、人生地不熟等诸多原因,始终觉得自己是儿女家的“局外人”。因而,他们生活得并不轻松,也不快乐,更谈不上所谓进城享福的“幸福”。

    心声:留城回村难抉择

    3年前,吴阿姨和老伴儿从吉林老家来到北京,照看刚出生的外孙。2018年9月,外孫上了幼儿园,按说老两口应该回老家享福去了。可究竟是留下来,还是回老家,吴阿姨一直没有作出决定。

    “他们小两口在北京打拼不容易,刚刚贷款买了房子,又生了孩子,生活压力真的特别大。”吴阿姨说,当初来北京是老两口主动提出来的。她说:“我们要是不来,他们就得找保姆,一个月少说也得五六千。即便不考虑钱,让保姆一个人带孩子我们也不放心,更何况本来经济上就不宽裕。”
, http://www.100md.com
    吴阿姨说,自打来了北京,虽然有孙子陪伴很开心,但生活却没有在老家舒心。首先就是各种不适应,不会讲普通话、不认识邻居等等,特别是刚从农村来的时候,连住宅楼的电梯都坐不惯,“一坐电梯就头晕,就因为这个我开始都不怎么出门,就在家呆着”。

    而最让吴阿姨不适应的,就是没有了唠嗑儿的老姐妹:“在村里,搬个凳子往院里一坐,几个同龄的老姐妹就凑上来了,村里的人和事大家也都知道。可在这高楼里,一共也不认识几户人。”这让她的生活少了许多乐趣。

    现在外孙终于上了幼儿园,老两口也总算松了口气,准备回老家。可他们又有些放心不下:“现在还是我们接送孩子,孩子的爸妈下班太晚根本顾不上。孩子从早到晚离不开我俩,和他爸妈在一起也经常吵着要姥姥、姥爷。”吴阿姨和老伴儿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再帮忙带几年,但之后总还是要回老家去的,“就是个时间的问题,老家还有房子还有地,不可能总没有人管”。

    苦闷:城里“朋友圈”没朋友
, 百拇医药
    “外孙子是我一手带大的,如今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这小子学习打小儿就好,将来一定能考上好大学。”每每说起自己的大外孙,王阿姨都乐得合不拢嘴。可每当看到城里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老年夫妻有说有笑,一起上街买菜,一起在公园锻炼身体,王阿姨不由得又伤感起来:“这些年苦了老头子,一个人在农村老家生活。等外孙子长大了,我就回老家,好好伺候他几年。”

    做家务之余,王阿姨常去小区花园遛弯儿,但是却一直找不到能聊到一起的人。她感觉在自己和城市里的老人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他们讨论的要么是投资,要么是出国旅游,还有孙子、孙女上什么兴趣班,这些话题我都插不上嘴。”

    在老家村里,王阿姨可是名人,能说会唱,有很多好姐妹,生活特别乐呵。“在俺们农村,基本上大家都认识,走在路上经常打招呼,没事儿大家伙儿聚到一块唠唠嗑,可乐呵儿了。”王阿姨回忆道。但是到了北京,王阿姨的朋友圈是一片空白,除了子女,没一个熟人,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闷得慌啊!”王阿姨不禁感叹,来北京这么些年,自己在语言、气候、饮食等方面还是很难适应,没有朋友更是让她感觉很孤独,难以真正融入北京。
, 百拇医药
    无助:“心理空巢”谁人知

    不仅“退而不休”义务带孩子、操劳家务事,这些忙碌在子女家的老年“局外人”虽然生活在子女身边,却依然面临巨大的“心理空巢”。

    张阿姨自打来北京带孙子,每天的作息时间就排得满满当当。工作日早上5点半起床做早饭,6点半叫儿子、儿媳起床,帮忙给孙子穿衣服。儿子、儿媳上班后,就送孙子上幼儿园,紧接着去买菜,买完菜回到家就开始洗衣服。因为中午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家,便只吃前一天的剩菜。下午切好菜,去幼儿园接孩子,到家后,孩子玩的时候她便开始炒菜,让儿子、儿媳下班到家就能吃现成的。“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睡觉。”张阿姨总结说。

    要说这一天天忙碌个不停,应该没有时间和力气想家。但每天晚上,却是张阿姨最失落的时候:“他们回来要么对着电视,要么对着电脑,要么玩手机。我忙活了一天,他们也不和我说句话,我始终感觉自己是个‘局外人’。”
, 百拇医药
    张阿姨来北京前是退休教师,“多少也算体面”。不承想到了北京,张阿姨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和小时工没什么区别,甚至有时做得不好,儿子不满意,还遭埋怨”。虽然有心理落差,但在儿子家也只好忍着,因为毕竟还是想少让儿子、儿媳操心,让他们能安心工作,在北京有更大发展。所以,每当感到孤独寂寞,张阿姨就给远在老家一个人生活的老伴儿打个电话,相互安慰安慰,排解一下心中的苦闷。

    支招:儿女关爱是孤独的最好解药

    “儿行千里母担忧”,放不下儿女,有的“老漂族”义不容辞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也有儿女为了尽孝,而把父母接到身边。还有的老人“养儿防老”,不得已追随儿女漂泊在外生活。不论什么原因,这些老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难以适应的无奈困境,如何才能让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呢?

    专家建议,儿女一定要懂得感恩,不要把老人充满爱的帮扶当成他们理所当然的义务去求全责备,对跟父母在习惯、观念上的不同要多包容。与此同时,儿女下班后要早回家,尽量减少应酬。节假日要给老人放个假,有时间多带老人、孩子出去玩一玩,让老人享受到天伦之乐,通过精神抚慰的方式对他们一周的疲劳进行补偿。
, http://www.100md.com
    对于一些多子女家庭,因老人对不同子女付出多少的问题产生的矛盾并不鲜见。对此专家认为,父母照看隔辈人绝对是亲情使然,无义务可讲。父母不照看隔辈人既不违法也无过错,而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是无条件的,必须履行。

    专家同时建议,老人的晚年生活要由自己做主,而不是只围着儿女转,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选择养老方式,照顾隔代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家庭等综合情况量力而行。同时老人要有自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主动参与社区的老年活动,常与街坊邻里交流,主动融入其中,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不管是老人还是儿女,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理解、多包容,遇到问题多为对方想一想,这样就不会觉得委屈,孤独感就会减轻,就会快乐很多。最关键的是,儿女一定要在情感上多关注父母,对于老人来说,情感上的关注远比物质更重要。

    关注:“老漂族”不只寂寞待安放

    在中国,人们习惯安土重迁。而对于“老漂族”来说,在异乡生活的不适感只会更加浓重。陌生城市里的水土不服、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儿孙之间的代际冲突、乡愁的难以排遣以及社会保障的缺乏,都会对“老漂族”构成巨大的困扰。
, http://www.100md.com
    在城乡二元格局尚未打破的今天,“老漂族”在城市即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一样有自己的“夏洛特之烦恼”。故土难离,乡愁难解。从熟悉的生活环境走向陌生的生活方式,对于这样的挑战,纵使是适应能力更强的年轻人,恐怕也会心有戚戚。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由于老年人离开原有的生活环境就意味着必须经历再次社会化的过程,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网络,这对老年人来说往往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因此“无聊”“孤独”就成了描摹“老漂族”心理状态最常用的词语。

    此心安处是吾乡。给予漂泊的老人幸福的晚年生活,发挥社区的组织协调功能,引导子女在奔波之余关注进城老人的精神需求……凡此种种,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时光不老,青春难再。无论年迈时漂在哪里,老人们都是宪法意义上的公民,都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关爱身边的“老漂族”,儿女责无旁贷,社会也该拿出制度化的脉脉温情。

    (摘自《京郊日报》2018年10月29日), 百拇医药(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