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4.07.08
编号:7332
别剥夺他人被爱的权利(影视剧里的心理学)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8日 生命时报 2014.07.08
     当今社会,离婚家庭越来越多,孩子抚养权争夺战时有上演。最近的热播剧《生活启示录》中就有类似的情节:女主角于小强因前夫出轨以及腹中胎儿身份被怀疑等原因离婚,随后与男主角鲍家明相遇相知,结为连理。后来,孩子终于被证实是前夫的骨肉,后者开始争取探视权、抚养权。鲍家明却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不配探视孩子,并百般阻挠。

    看过本片的观众多数会赞同家明的做法,觉得很解气,但我们都忽略了,孩子生来就有接受生父疼爱的权利。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关于自我的意识,其中包括血缘、身份的认识,而自我意识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继父固然可以扮演好“生活中的父亲”这一角色,但剥夺了生父探视孩子的权利,等孩子知道实情后,就会对自我的认识感到混乱。这种混乱表现在与周围人关系的冲突上,比如难以接受陌生的生父,对继父产生情感隔阂,埋怨母亲及周围人隐瞒实情等。

    当然,随着剧情发展,家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自私和认识偏差,开始妥协,让孩子得到了生父和奶奶的爱。这不仅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家明自己的思想也越发成熟,内心获得一份坦然和宽容。

    我们总认为自己的爱更完美,因此以爱之名否定其他人,甚至剥夺他人得到爱的权利。比如婆媳关系,两个女人都想对这个男人好,也希望自己得到这个男人更多的爱,于是争来斗去,两败俱伤。若能想到,对方的存在是多了一个人对自己所爱的男人好,而这个男人也可以同时给妈妈和媳妇不同而独特的爱,何必总要比大小?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爱,人与人的关系会变得简单而美好。▲, http://www.100md.com(广东省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 马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