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5.04.21
编号:13825
梁漱溟丢失的铜钱
http://www.100md.com 2015年4月21日 生命时报 2015.04.21
     梁漱溟丢失的铜钱

    石顺江

    国学大师梁潄凕号称“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其父梁济对他的影响极大。梁济对儿子的教育完全是宽放的,有些西方化味道,在儿子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这在当时是一件破例的事。

    梁漱溟九岁时,为了买到自己喜欢读的课外读物,自己辛辛苦苦地攒了一小串铜钱,可是有一天,却忽然不见了,他把所有能找的地方都找了,还是没有找到。他一下子急得又哭又闹起来。

    隔了一天,父亲梁济无意间在庭院里的一棵桃树枝上发现那串铜钱吊,便料定那是儿子贪玩、健忘,遗落在这里的。正准备把它交给儿子时,忽然转了念头,于是拿笔在纸上写了一段有趣的文字。

    第二天早上,梁济喊儿子漱溟起床,告诉他自己头有点痛,让他把庭院打扫一下。梁漱溟很听话地认真打扫起来,这时候他看到庭院中间的绳子上飘扬着一张长纸条。取下一看,脸上立马溢出了兴奋的神色,拿着纸条赶紧跑向庭院角落的那棵桃树边去,只见一串铜钱好好地挂在树枝上。

    此时,父亲梁济也走出了屋门。他问:“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这样慌张?”而一手拿着铜吊、一手拿着纸条的梁漱溟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因为他知道纸条上是父亲的笔迹,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原来纸条上写着:“一个小孩在桃树下玩耍,将一串铜钱悬挂在桃树枝上,自己遗忘了,却到处找寻,吵闹不休,真是毫无道理。”

    古人云:“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梁济先生这种教子无声的方法实在巧妙,其效果远远胜过了棍棒教育和大声训斥。这给年幼的梁潄凕留下了极其深刻、永生不忘的印象,也给后人在家庭教育上以重要的启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