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5.07.07
编号:15587
包容随性的美国人
http://www.100md.com 2015年7月7日 生命时报 2015.07.07
     提起美国,不少人脑海中会浮现出好莱坞大片中描绘的景象: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广袤无垠的麦田、一望无际的沙漠、火辣热闹的海滩,以及肤色不同、种族各异的人群。究竟是什么让这个仅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成为一个多民族和谐相处、多文化兼收并蓄的大国呢?为此,我邀请了20多位美国朋友进行了一场讨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肤色,成长在不同的传统和习俗下,信仰着不同的宗教。经过3个小时的探讨,我得到了两个词汇:包容和随性———对待他人与世界满怀包容,对待自己的人生充满随性。

    包容:没有人生来更高贵

    从宣布独立的那一刻起,美国就流淌着“多样”的血。她的子民中有欧洲移民、非洲劳动力以及印第安土著。她生来便努力包容着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信仰,以及千差万别的生活方式。今天的美国对于多样文化和新鲜事物,彰显着包容与接纳,而非排斥和打压。

    数据显示,美国移民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3%,每年移居美国的人数占全球总移民人口的20%。虽然并非每位移民都能感受到完全接纳和平等对待,但总体来说,大多数美国人都从骨子里排斥与谴责任何形式的偏见、歧视。社会新闻中有一个近乎永恒的主题,便是对弱势群体(黑人、移民、老人、同性恋等)维权问题的讨论。然而,美国如今的和谐并非与生俱来,短暂的历史中充斥着为了平等与包容所不断奋斗的血腥痕迹。当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高呼“我有一个梦想”时,并不只是喊出了自己的愿望,而是每个美国人心中的“平等梦”。他被极端分子刺杀后,引发了跨种族的万人游行,迫使美国最高法院废除“公交车种族隔离制度”,并激发了一系列更彻底的维权运动,使美国社会从法律到公民认知上走向平等。
, 百拇医药
    北京时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做出裁决,同性婚姻在全美50个州的任何地方都是一项合法权益。事实上,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同性恋是不可容忍的行为。这一弱势群体在美国受到的阻力比中国更大,处境更糟糕。但同性恋的权益也逐渐被公众所关注。在真人实事改编的电影《天佑鲍比》中,母亲从抗拒、排斥儿子鲍比的与众不同,到鲍比自杀后开始反思、理解,最终义无反顾地投入维权运动。正如台词所说:“有一天,让人们庆祝自己的不同,而不是自卑”,这正是对美国包容精神最好的诠释。

    不少美国夫妻会为了自己的观念或主张而争论,但他们包容和理解彼此所持的不同见解,能心平气和地接纳对方的不同。父母能接受孩子追求自己难以理解的梦想,从事自己不太认可的职业,甚至信仰不同宗教。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我来美初期充满恐惧,总会担心“他们不喜欢怎么办”、“别人不理解怎么办”、“会不会被人笑话”。但这些年,我从未因为坚守和表达自己的文化、语言、风俗、爱好而遭到排挤和嘲笑。吃汉堡、薯条时,美国朋友会问我中国人爱吃什么,并请我做给他们尝尝;过圣诞节时,他们会关切地问我春节回不回家;共同探讨美国社会问题时,他们会征询我的观点,认为这更加独到和客观。
, 百拇医药
    总之,美国人相信,没有哪个人种更优秀,没有哪种信仰更真实,没有哪个职业更高尚。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世界,我们认识并接纳彼此的不同,大家互相尊重。正如美国《独立宣言》中所写:“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

    随性:包容造就的人生态度

    美国人崇尚自由,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立又独特的个体,都有做自己的基本权利;与此同时,任何人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都不该干涉他人同等的自由权。因此,美国人以随性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倡导个体性而非群体性,欣赏标新立异的独到,而非一团和气的随波逐流。

    美国人的“找自己”往往是从幼年开始贯穿整个人生的生命主题。孩子与家长都坚信,只有从事自己心仪的职业,追求富有激情的梦想,人生才能圆满快乐。所以,美国人很少因为他人的议论或社会的风向而改变自己。许多美国大片里都会有一个叛逆少年,最初与家人格格不入,在感情、学业、职业等方面与父母“对着干”,但最终总能受到家庭的包容,走上专属自己的人生路。这也是美国家庭的真实写照。可以说,正是社会与家庭的包容,造就了美国人的随性。
, 百拇医药
    长辈们总是鼓励孩子畅所欲言地发表见解,很少以“尊敬”为由打压孩子。教师也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出现分歧时,很少有老师会告诉学生“你是错的,你得听我的”。“你为什么这么想”、“你有什么依据”,是老师最常问的问题。讨论的过程也是师生了解彼此思想、认识对方逻辑、寻找事实依据的过程,彼此都能进步。

    我兼任过爱荷华大学的授课老师,就曾多次被学生的独到见解所启发,也不止一次偏离正题,与学生们展开激烈讨论。我也深刻认识到,只有真理和事实,才是说服别人的唯一途径。这种探讨不为求个谁对谁错,而似华山论剑,各路武功宗派来源不同,你有你的特长,我有我的优势,以尊重为基础,彼此启发与学习。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这是我对美国文化和教育最为尊重和喜爱的地方。正因如此,美国拥有最多的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得主,仅有的8位华人也均为美籍或在美完成科研主项目。

    借鉴: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批判

    在美国多年,我被她的包容和随性深深地影响着。当然,这并不代表美国社会毫无恶习和弊病,对有色人种的偏见与恶行依然时常见诸报道,因过分随性而走上歧途的青少年也不在少数。更何况,美国人的包容性并不比中国与人为善的圈子文化更优越,追求随性也不意味着可以甩开尊师重道的传统。两种文化都有着无可比拟的社会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各自的劣势与弊端。但若能像中国先贤所言那样,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何乐而不为?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我们不妨在遵循伦理规矩的同时,多一分宽容与随和,少一分批判与指责。在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仪的同时,不忘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孩子的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在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同时,更多地遵从自己的理想和内心的勇气,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追求自己的感情;当子女的感情、事业与自己的期待不同时,家长要用包容的胸怀理解他们,用随性的心态勇敢放手。这样,我们才能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用美国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创造一个更加优秀、文明的时代。▲, 百拇医药(美国爱荷华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员 夏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