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7.12.29
编号:25366
国外严管健康谣言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2月29日 生命时报 2017.12.29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 何凌南

    本报驻美国、德国、英国记者 张东秀 青 木 伍铎克 本报记者 李 迪

    “撕不断、嚼不碎、有腥臭味的紫菜是废旧塑料袋做的”“榴莲和牛奶一起吃会咖啡因中毒”“警惕:三五年后眼睛失明会大面积爆发”……日前,腾讯公司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共同发布的“2017谣言治理报告”(下文简称为“报告”)指出,健康养生类话题一直是谣言重灾区,上述“榜上有名”的谣言,或多或少都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发达国家,健康谣言满天飞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但他们严管的做法却值得我们借鉴。

    “癌症”“造假”成谣言关键词

    报告指出,在所有谣言中,健康养生、奇闻趣事、食品安全类文章占比位列前三,分别为38.77%、27.08%和13.23%。健康养生类谣言有两大主题:一是编造和夸大健康危害,比如“80%癌症是因为在车里喝矿泉水”“手术或放化疗会加速癌细胞扩散”;二是散播错误健康信息,比如鼓吹食用某些食物可以防治癌症,“人体的自愈力可以治百病”等。值得注意的是,近1/3的健康养生类谣言涉及癌症,捏造“致癌”吸引读者,或拿“防癌”“抗癌”来做营销,令人防不胜防。在食品安全类谣言中,“勾兑”“假冒”“添加剂”“激素”等词常被用于渲染某类食品不安全。总体看来,公众最怕“造假”二字,表现出对当前食品加工技术的不信任。
, http://www.100md.com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何凌南博士告诉《生命时报》记者, 健康养生和食品安全之所以成为两大谣言重灾区,与传统文化、社会发展阶段有关。健康养生方面,我国拥有非常多样和丰富的养生传统,但其中存在一些糟粕,成为谣言的温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升高,防治疾病成为百姓一大需求,也催生出大量谣言。食品安全方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向来重视饮食的品质和安全,随着食品生产方式从农业化转向工业化,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相继曝出,增加了人们对这一领域的怀疑和不确定性,一有风吹草动谣言就会迅速蔓延。

    谣言有四大特征

    这么多谣言都是谁编的?何凌南分析,谣言制造者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得到消息后觉得很可怕,出于提醒他人的目的,将信息传播出去,初衷虽是善意的,却传播了谣言;第二类是为了体现自己得到信息更早,了解得更多,比他人有优势,于是迅速传播未经查证的谣言;三是出于私利,比如一些互联网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点击量,刻意制造谣言,这种需要严厉打击。
, 百拇医药
    何凌南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为了传播更广、影响力更大,谣言文章非常重视起标题,往往具备四大套路。

    感叹命令引注意。过去,信息比较匮乏,大多数人处于“信息饥渴”状态,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信息供给非常充分,甚至过剩。为了争夺读者有限的注意,信息之间是竞争关系,从而产生“标题党”,比如在谣言标题中加入感叹甚至命令的语气,或者连续使用叹号。

    假借权威增可信。人们面对的信息太多,不能充分理解和消化,便需要权威或专家告诉自己该怎么做。为了增加可信度,谣言往往假借权威,比如利用人民日报、央视、名医、哈佛大学等说法,增大自己的扩散度。

    夸张表达来恐吓。社会心理学中,存在“恐惧说服”的说法,比如为了让大众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禁烟宣传中总会出现变黑的肺等画面,想以恐惧实现说服的目的。谣言也学会了这点,喜欢强调后果的严重性,唤起恐惧感。

, http://www.100md.com     煽情路线促转发。互联网为我们搭建起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以微信朋友圈为例,都是亲朋好友或有交集的人,大家往往具有重叠的社会身份或情绪。谣言往往注重煽情,唤起人们的情绪,让人觉得自己有义务转发这个信息来提醒他人,于是导致了社交媒体上谣言满天飞的情况。

    何凌南强调,谣言往往具备上述四种特征,但并非符合上述四种特征的信息就是谣言,判断谣言的根本依据在于内容是否真实和科学。

    国外严管健康谣言

    健康谣言并非我国独有,发达国家也曾面临非常相似的问题。美国在工业化转型阶段,曾出现很多健康谣言,比如“汉堡中的肉是虫子做的”“某排毒产品能预防结肠癌”;在德国,“鸡饲料受到二\u5641英污染,不要再吃鸡蛋了”“绿茶含农药,喝了会致癌”等谣言一度让人们深信不疑;英国也不例外,“长期生活在WiFi环境里会致癌”“吃芹菜能燃烧脂肪”等谣言流传了很久。为了治理谣言,各国想了很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百拇医药
    堵住网络谣言出口。大多数谣言都是在网络上散播的。为了堵住这一出口,美国自1991年处理首例网络谣言侵权案以来,已制定《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电脑犯罪法》《通讯正当行为法》等130余部法规,规定在网络上散布谣言,造成他人名誉损害或民众恐慌者,应承担民事责任。美国还实施了社交媒体研究计划,对网络欺骗性信息等进行监测、分类和追踪。德国联邦刑警局、家庭部下辖的“青少年有害媒体审核署”、卫生部都有网页健康内容审核权,一旦发现健康谣言,有权屏蔽特定网页甚至关闭网站。此外,英国国会内政事务委员会从去年开始调查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社会舆论导向。

    设立危机管理部门。德国各级卫生组织都设有危机管理部门,便于权威健康机构和专家及时辟谣;热线电话24小时开通,以解答民众疑问;同时还对造谣者进行调查,依照《刑法典》《民法典》《公共秩序法》等多部法律严惩。在英国,治理谣言是社会危机管理的一部分,英国在社区设立了公民咨询局,以便及时对社会问题正本清源。

    节目、书籍都受监督。德国的健康节目要经过策划、审批等一系列步骤。比如德国电视二台设有管理委员会,由14名政府官员及专家组成,他们会监督节目中出现的专家是否为该领域最权威者(如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医学研究所带头人、卫生部等机构的专家团成员);节目的编辑、记者要有医学硕士以上学历。英国政府一直鼓励居民通过看书来提高健康素养,从根本上避免谣言的传播。为了保证健康类书籍的权威性,英国媒体监督委员会在批准出版前,会全方位了解该书内容是否存在作假,或对公众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作者和出版商还要接受英国医学专家组的评审,就书中内容进行“论文式答辩”,评审有“一票否决”权,只要有一位专家认为内容不科学,该书就不能出版。
, http://www.100md.com
    医疗广告必须真实。在德国,健康医疗类广告刊登前,要接受德国联邦药监局和反不正当竞争保护中心的审核,具体包括广告中的专家身份、产品数据是否属实,消费者使用效果如何等内容。德国《医疗广告法》《欧盟指令》等法规规定,由名人代言的医药广告必须有事实依据,名人必须是产品的使用者和直接受益者,否则会被重罚。

    讲座不能兜售产品。美国每场社区健康讲座都需向有关部门报备,获批准后才能进行,且讲座中绝对不允许推销药品、保健品和医疗器械,若有违反,主办方将受到法律制裁。

    治理谣言没“特效药”

    何凌南表示,各国的做法对我国均有借鉴意义,但治理谣言目前还没“特效药”,不会一蹴而就。消灭谣言是个长期且困难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最核心的做法是提高民众科学素养。

    政府应关注舆情信息,及时组织专家回应谣言,消除大众疑虑。研究发现,谣言产生后再去提供事实信息,效果往往不太好,因为谣言已经深入人心。建议政府有意识地了解老百姓普遍担心又不确定的问题,提早消除,减少谣言产生的土壤。另外,制定严酷的法律对治理谣言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法律只能对那些明知是谣言而传播的行为起到震慑作用,但对基于群体性疑虑产生的谣言,并不能很好地遏制。

    除了政府,科学机构、高校、社会组织、媒体等也应加入进来,共同提高民众科学和健康素养。2008年,我国第一次开展的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6.48%;2015年,这一水平达到了10.25%,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仍然不高。曾有研究者将中国健康素养测评量表翻译成英文,拿到英美发达国家做小规模比较测试,结果发现,他们的健康素养平均为40%,明显高于我国。何凌南说,重视健康教育,促进“知、信、行”三方面的转变,增强大众获取、辨别健康信息的能力,才能将谣言治理从“事后补救型”变成“事前防范型”,提高谣言的治理水平。▲,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