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3.27
编号:83369
好家教用好慈和严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27日 生命时报 2020.03.27
     既让孩子感受母亲的慈祥独立,也要看到父亲的刚强慈爱

    好家教用好慈和严

    受访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教授 杨 雄

    本报记者 李珍玉

    在我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家庭教育理念中,倡导“母慈、父严”,母亲要感性慈爱,父亲要理性严格。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说,现在大部分家庭还在延续这个传统,但随着社会发展,这个理念不能绝对化,家庭教育应适当作调整。

    在农耕时代,女性更多在家养育孩子,父亲外出务农劳作、养家糊口。母亲多在孩子衣食住行上操心,是“慈”的表现;教育子女主要是父亲的责任,要让孩子懂规矩,所以要严,故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母亲、父亲分别被称作“家慈”“家严”。

    杨雄说,传统做法有其合理性。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父亲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从生物学意义上决定了男女有别。到了现代社会,家庭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依然有分工,母亲仍然要更多呵护孩子,怕孩子摔跤、闯祸,即便孩子犯错,大多母亲也习惯包容和袒护;父亲则喜欢坚守规则,对孩子犯错不留情面,轻则批评,重则武力解决。不过,这个理念不能做过头。父亲如果粗暴,不近人情,让孩子见了就恐惧,可能导致其缺乏个性,也影响父子关系。母亲如果母爱泛滥、自由过度,就会造成放任纵容,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不利。也有个别家庭存在特殊情况。比如,父亲在家做奶爸,母亲在职场赚钱;父亲很柔弱,没有权威,教育孩子上母亲一个人说了算。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的家庭就是一个典型的“母慈父严”例子,后由于理念转变,傅雷夫妇给孩子写的书信成为家喻户晓的《傅雷家书》。傅雷的妻子朱梅馥非常传统,在家相夫教子,慈祥感性;傅雷接受过法国教育,学识高,但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极其严厉,经常发脾气打孩子,孩子见了都害怕,后来孩子反叛都走了。傅雷在家信中写道:“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傅雷在晚年转变了很多,书信中充满了情感和温暖,认识到过去教育方式可能过于严苛,和孩子的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

    杨雄教授说,幸福家庭需要稳定的三角关系,父亲、母亲和孩子构成夫妻、父子和母子关系,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更不能错位。通常情况下,提倡夫妻关系第一,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夫妻关系平等和睦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会感到安全与爱,也更能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既让孩子看到父亲刚强和慈爱的一面,也能看到母亲慈祥和独立的一面,家庭教育应这样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的母慈父严。▲,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