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0.27
编号:86222
期待过高效果反而差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27日 生命时报 2020.10.27
     期望者效应

    期待过高效果反而差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麦舜翩

    工作3年的教师小林这学期第一次担任班主任,为此他对班级的管理和发展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好的素养和团结友爱精神。于是在班级管理上,他不断向学生强调言行要文明,一旦发现不文明行为,就会发到班级群警示学生,让其他人引以为鉴。受班主任的影响,一些班干部也会特别留意同学的不文明行为,在班群曝光批评。为了塑造文明班级,小林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然而并没有带来他期望的回报,整个班级的氛围反而变得十分压抑,学生的不良行为不减反增。

    在这个事例里,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学生们不良行为的增多正是由于小林的“努力”和“期望”带来的,班主任对不良行为的过度关注,造成了反效果。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观察者效应”,指“观察”“关注”的行为,会对被观察者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关注的角度偏了,就会带来负面的效果。

    观察者效应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但常常被忽视。过去人们以为“期望”对别人的行为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例如家长期望孩子优秀,老板期望员工勤奋。期望的确会带来暗示的作用,让被期望者朝好的方向改变。然而,比起期望本身,观察的角度产生的影响可能更大。期望孩子优秀的家长,如果每天盯着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孩子会越来越没有自信去争取优秀;期望员工勤奋的老板,如果总是揪住偷懒不放,员工不见得会自发地拼命干活,反而可能破罐子破摔。

    我们总会对某些人和事抱有希望、期待,如果不想“越关心越乱”,就要学会正确地利用观察者效应。最简单的一个原则是,期望什么就去观察什么。期望学生遵守纪律,就去观察那些守规矩的行为。哪怕这是一群非常调皮的学生,都要尝试从微小的、短暂的行为中去发现好的部分。观察后要及时给予反馈,让正向行为被看见,以此产生良性循环。当然,这并不代表要对问题视而不见,可以客观地指出,但不宜过度放大、强调。对于模糊的问题要注意不能凭猜测主观评判,过早定性,否则很打击积极性。总的来说,正向反馈要比指出问题的次数更多,才能让观察成为正向变化的助推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