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2.25
编号:87351
分配食物的人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25日 生命时报 2020.12.25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迫使美国参战。此时,刚满18岁的美国少年罗兰·肯·塔沃里应征入伍,经过短暂的训练,他被派往菲律宾战场。1942年8月,塔沃里在与日军的一场遭遇战中不幸被俘,关押在奉天俘虏收容所(今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

    塔沃里到沈阳的第一个冬天,就有大批战俘死亡。冬天结束时,死亡人数超过200人。更糟糕的是,战俘每天要做15个小时的苦役,饭食质量差、分量少。战俘每天用木桶把饭食从厨房抬到营房,并由大家推选公正的人分发食物,其他战俘排队依次领取。

    在饥寒交迫、生死未卜的战俘营里,每个人都希望多分得一些食物。分食者似乎手握“生死予夺”大权。可先后推选了好几个分食者,都在发放食物时与战俘发生纷争,斗殴现象时常发生,后来再也没有人愿意去做“分配食物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战俘通过投票推选塔沃里做分食者。

    怎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呢?塔沃里为此彻夜难眠,他想到中学时期曾研究过中国文化,记得书上说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塔沃里悟透了“身正才能令行”,明白该怎样做了。第二天,他在发放食物前,先在自己的饭盒里盛了一份食物放在木桶旁,然后照例分给其他人。他对大家说:“如果谁质疑自己得到的食物分量不够,可以把我留给自己的这份拿走,把他认为少的那份留下来。”然而,几天下来,塔沃里的饭盒从来没有被人换走过。说起来连塔沃里自己都不敢相信,靠这个简单的办法,他竟将“分配食物”这个差事干到了战争结束。

    塔沃里的做法好像很简单,可世界上并非人人都能坚持公平公正、摒弃私欲。他曾自豪地说:“给整日饥肠辘辘的人分发食物,不仅让我赢得了战友的信任和尊重,更让我懂得中国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俘获得了解放,塔沃里幸运地活了下来。

    1945年9月,塔沃里带着在战俘营染上的肺结核回到美国,断断续续在隔离病房生活了5年。后来,他的事业很成功,做过新闻记者,获得1955年普利策新闻奖,还担任美国新闻文化总署副署长、公共广播公司执行委员会主席等要职。

    2014年,年过九旬的塔沃里,为牢记战俘营里那段刻骨铭心的悲惨经历,在得克萨斯州的公墓买了一块墓地,并请人镌刻好了墓志铭:“分配食物的人”。▲, 百拇医药(梁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