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91211
有共识,为何还频频被“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21年3月23日 生命时报 2021.03.23
     有共识,为何还频频被“研究”

    本报特约评论员 晏 扬

    有关医学研究的一则报告,前段时间引起了医疗界的震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尽管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已发布指南,推荐他汀类药物作为冠心病一线用药,但在之后的11年间,我国科研机构仍发表了2000多项“研究”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疗效的临床试验,涉及约25万名冠心病患者,其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肯定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值得医院推广。

    包括医学在内,科学研究从来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一代一代持续接力,向深度和广度探索,推动科学不断进步。如果前人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结论,后人还要反复“研究”,就不仅是浪费金钱和时间,且会让科学踯躅不前。

    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早就是临床共识,竟还有那么多人煞有介事再“研究”一番,恐怕存着的已不是原本的科研之心了。他们做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临床试验,不是为了探索科学,而是为了发表论文。2000多项“研究”至少可以发表2000多篇论文,这些论文可以让多少研究者获得职称、职务上的晋升,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合理推测的是,既然“研究成果”早有定论,那么想必其中一些“研究”可能连试验都没做,仅凭一些编造的数据“成就”一篇论文。若果真如此,就说明冗余研究的背后还涉及论文造假。

    假若真做了试验呢?情况可能更糟。为了验证他汀类药物的疗效,这些试验中有超过10万名对照组病人没有得到他汀类药物治疗,其中3470名患者发生了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甚至造成了559例病人死亡。这大概就是“引爆医疗界”的核心爆点——为发论文、评职称,做毫无意义的冗余研究,拿病人当“小白鼠”,无视他们的健康权甚至生命权,放任心血管事件发生。如此行为,说轻点相当于见死不救,说重些算得上草菅人命了。这已不只是个学术问题或医德问题,而是涉及违法。

    应当承认,鉴于目前的职称评审机制,论文数量仍是一项硬指标,医务人员也背负着发表论文的沉重压力。这是政策层面需要改进的问题,而这些年各方也在努力破除职称评审中的“唯论文论英雄”。但必须强调的是,政策层面的不完善,不应该成为做冗余研究、发冗余论文,乃至损害病人健康权、生命权的借口。这是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的底线问题,正如《赫尔辛基宣言》强调的:医生有责任促进和维护患者的健康、幸福和权利,包括那些参与医学研究的患者,医生应当奉献其知识和良知,以履行这一义务。▲, http://www.100md.com(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