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92381
“论文工厂”败坏学术风气
http://www.100md.com 2021年5月25日 生命时报 2021.05.25
     本报特约评论员 张铁鹰

    近段时间,多起论文代写事件被曝光:4月27日,备受关注的“熟蛋返生孵小鸡”论文作者郭某主动承认,论文系朋友代写;5月5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付某被曝花3万元找公司代写、代发论文;5月8日,四川南充市委党校某副教授被曝花2.5万发论文……这些事件将“地下论文工厂”暴露于公众视野,原来论文代写已实现“产业化”。

    多年前,笔者为晋升职称,撰写了两篇药学论文,分别投寄给两家国字号药学期刊。一篇顺利发表,并很快收到样刊和稿酬;另一篇,寄出不久后便收到编辑回信说,论文没达到该刊发表要求,但考虑到有一定价值,可安排其他刊物发表,不过须缴纳版面费600元,笔者不愿缴纳,文章也成了“死稿”。这足以说明,“交钱买版面”现象确实存在。

    专业期刊一般发行量都小,广告收入低,于是“卖版面”成了其收入的一部分来源,而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为了晋升职称,排队等候发表论文的现状,又使得期刊不用发愁“无米下锅”。正是这种供求关系,让不法者看到商机,利用网络建起“论文工厂”,承诺为需要论文者提供撰写、发表服务,并收取佣金。

    为防止假论文蒙混过关,在毕业设计、入职聘用、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方面,各地各单位都加大了打击力度。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法分子也“推陈出新”,不仅代写代发、包修改、包查重,还利用特殊修改方法和科技手段,有针对性地规避查重、查伪。这不仅使“熟蛋返生孵小鸡”之类的反智论文堂而皇之地发表在了正规期刊上,还严重损害了公平正义,毒化了社会风气。

    综上,我们不难明白,还是期刊事实上存在的“论文买卖”,扭曲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它如一颗毒瘤,毒化了学术园地,污染了学术的源头。如果各期刊能够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坚守学术价值,不为一点版面费而出卖自己的职业良知,不破坏道德底线,那么,假论文就没有变成铅字的机会,伪作者就找不到发表的漏洞。另外,“论文产业”让学术环境变得乌烟瘴气,对此必须坚决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固然需要,但铲除“论文产业”存在的基础更重要。没有“论文工厂”,自然就没有“论文产业”;没有买卖,论文代写者、代发者,自然也就“金盆洗手”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