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92776
秦国大医名扬列国
http://www.100md.com 2021年6月22日 生命时报 2021.06.22
     论膏肓 创六气 治痈疽

    秦国大医名扬列国

    陕西师范大学医学与文明研究院 张 迪

    在中国古代,医者作为一个独立群体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据《周礼》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专门的官医职位分类,形成由医师主管,下设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各科类的官方医疗体系。之后的春秋战国,是在史料中可考的、有医者群体活动最早的历史时期。当时的秦国是名医辈出的沃土,发生了许多辨证施治、妙手回春的传世佳话。

    据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医多称为“医某”,在名前加“医”来表示职业。秦桓公时期有位名医叫医缓,他曾受秦桓公之命去晋国为晋景公诊治。晋景公生病后曾召见桑田巫为其治疗,桑田巫占卜后说:“国君怕是吃不到新收的麦子了。”后来晋景公病重才遣使求医于秦。医缓就这样来到了晋国,在为景公诊断后,他直言不讳:“您这病已无力回春了,病情发展到膏之上、肓之下的位置,这个地方用砭石、施针灸、服汤药都没有办法救治,因此您的病情我无医可施。”景公听后非但没有迁怒医缓,反而称其“良医”,赠厚礼让他平安回国了。后来等到麦子成熟之时,晋景公想起了那个桑田巫的预言,便命人把他带来,将煮好的新麦给他看后便杀了他。景公在将食之时,突然肚子发胀,最后跌入厕中死去。医缓为晋景公诊治的故事也是成语“病入膏肓”的来历,其中的“膏”是指心尖脂肪,“肓”是指心脏和隔膜之间的位置,以此来形容病情发展到了回天乏术的地步。
, 百拇医药
    40年后,晋平公患疾再次向秦国求助,秦景公派医和前往诊治。医和在为平公诊治之后,也不拐弯抹角,耿直断言:“您的病已经治不好了,是您长期接近女色,受诱惑而生蛊症所致。”晋平公反问道:“女人不能亲近吗?”医和不卑不亢地答道:“要节制。”他进一步提出著名的“六气致病论”解释平公的病因。医和指出:“天有六气为阴、阳、风、雨、晦、明,阴淫时得寒疾,阳淫时得热疾,风淫时得末疾,雨淫时得腹疾,晦淫时得惑疾,明淫时得心疾,女子随属于男子,为阳之物,家道常在夜,故言晦时,因此极近女色则会生内热蛊惑之病,如今您毫无节制,怎能不患病呢?”这番言论获得了晋平公与其公卿大夫的认可,医和最终获赠丰厚的谢礼并平安归国,十年后,晋平公便去世了。医和为晋平公诊治过程中始终秉持辨证施治的原则,不畏权贵,直言相告,并且提出开中医病因理论之先河的“六气病源”学说。

    在医缓和医和诊病施治的过程中,都直言晋国国君之病为不治之症,但却没有遭到像桑田巫那样的杀身之祸,这与他们的政治身份以及当时“医”“巫”力量对比紧密相关。 “医巫”之争自古有之,“巫”往往会占据上风,而秦国则为医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医者地位渐渐提升。因此,秦国不仅有着技能高超的官医,也有众多草泽医,当诸侯国君们为了治病而求官医无门之时,便会招天下医者,医\u7ad8(音:kǒu)便是以此应召而大显身手的。

    医\u7ad8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医者,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外科医生。他技术高超,曾为楚宣王割痤疮,为秦惠文王治痔疮,并使两人痊愈。后来秦惠文王的丞相张仪背上长出一个脓肿,命医\u7ad8为其诊治,张仪为了免去医\u7ad8的后顾之忧便对他说:“不要把背当作是我的背,你只管剖割医治。”医\u7ad8不负所望,最后令其痊愈。

    医缓论膏肓,医和创六气,医\u7ad8治痈疽,这三位秦国名医都凭借高明的医术而名扬列国,实能担得起“良医”一称,体现出医疗活动不仅要求医者有仁心仁术,更需要患者的耐心和信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