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08.17
编号:94857
“随便”挂嘴边 说明被忽视了
http://www.100md.com 2021年8月17日 生命时报 2021.08.17
     包办代替过多 唠叨说教不断

    “随便”挂嘴边

    说明被忽视了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教研员、高级教师 宗文革

    周末,6岁半的大鹏住在我家,准备做饭时,我问他:“大鹏,你想吃什么呀?”大鹏漫不经心地说:“随便!”我心想:这孩子还挺有意思,像大人一样说话了。晚饭后,我看大鹏在玩拼图,问他:“大鹏,我们一起出去玩会儿吧?”大鹏说:“随便。”我一愣,接着问:“那玩什么呀?”他又一个“随便”。我生气了,说了一句:“你说随便是吧?那就是不想去,那就哪儿都别去了。”大鹏一听连忙说:“那就去看大飞机吧!”

    大鹏的一句句“随便”,引发我的思考。“随便”的意思是指不加任何限制,不受拘束,不经心,是一种无所谓的心态或态度,干什么都可以。6岁半的孩子年龄特点正是自我意识增强、渴望被认可、愿意自主探究学习的时候,为什么爱说“随便”这样的话呢?
, 百拇医药
    用“随便”说话仿佛在说我长大了。儿童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6岁左右的孩子不仅好奇,更善模仿。日常生活中,父母、家人经常在交流中使用“随便”一词,那种无所谓的感觉很自在,很潇洒,使得孩子有机会在生活中尝试模仿、使用。这种表达方式仿佛在告诉大人:我长大了。

    被打扰时应付一下,用“随便”是最快捷的回应。当成人需要和孩子进行交流、商量时,不分场合,不看孩子在干什么,一心想要快速从孩子嘴里得到回答。表面上是“尊重、商量”,实际上没有给孩子思考时间,还打扰了孩子的正常活动。孩子无奈之下,只好用“随便”打发。

    不直观,不具体,无从选择时,“随便”更直接。6岁左右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当孩子需要选择时,没有范围,没有对象,孩子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都不足以使他做出回答和选择。如:“你想吃什么呀”“你想到哪儿玩”等,问题过大,太宽泛,孩子很难选择,只能说“随便”。

    知道不能满足自己时,“随便”是隐含的最大不满。当孩子提出自己的需要时,有些家长会说:“我都是为你好,咱们还是……”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太少,一来二去,需要得不到满足,也就不提什么了。随便是最好的顺从,也避免了家长不必要的唠叨、说教或批评。
, 百拇医药
    成人包办代替过多时,孩子唯命是从,交流中会用“随便”表示无奈。现代很多家庭教育中,要么是高控型,要么是溺爱型。他们过多地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从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到做事、学习中的兴趣、需要、选择和判断。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重要,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面对问题没有自信。孩子爱说“随便”,不是因为真的无所谓,是因为他们总是“被随便”。

    “随便”是一种交流语言,更是孩子心灵深处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如果亲子交流中或与人交流中“随便”说多了,甚至变成了事事如此的口头禅,会让孩子更加没有主意,缺乏自信和主见。

    面对爱说“随便”的孩子,家长应提供怎样的帮助?

    当孩子初次或刚使用“随便”说话时,他更多的是模仿学习大人的语言。此时,家长可以跟他一起交流、学习什么是“随便”,什么情况下说“随便”。

    当觉得要和孩子说重要事情时,要让孩子放下玩具或等孩子活动后,坐下来面对面说。这时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而且也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时间,从而使得孩子认真倾听、积极思考、正确使用词汇表达想法和观点,帮助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

    既然让孩子选择,就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比如,问孩子:“你想吃面条还是吃饺子?”之后,一定要认真倾听,对孩子合理的需求一定给予肯定接纳和满足。如遇特殊天气、事件时,要和孩子讲清楚,努力说到做到。

    心理学者克莱尔说:“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从生命中将孩子分离出去,让他成为独立的个体。而分离的前提就是,孩子要有‘自己做选择’的能力。”多给孩子一些自主空间,让他们自己选择,为选择承担后果,这样孩子才能长大,变成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