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94584
培养自律 幼儿期要打好地基
http://www.100md.com 2021年8月31日 生命时报 2021.08.31
     培养自律

    幼儿期要打好地基

    家长要言传身教,制订规则后必须坚持

    受访专家: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杨 健

    本报记者 张 健

    “自律能力强的人往往在生活和事业上更成功。”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教授说,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是父母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自律,即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是在没有外人管束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去做某件事或遵守某项规则。自律能力强的孩子,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更成功,幸福感比较高。相反,缺乏自律的孩子,无形中会多了很多“绊脚石”。一是学习没有自觉性,常常需要在家长催促下被动地学习。二是容易自卑,常常不被各种社会团体认可、接纳。比如,自律性差的孩子爱捣乱,别的小朋友就不想跟他玩,让孩子产生“大家都讨厌我”的感觉。三是易犯大错。没有自律能力,意味着他不容易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问题少年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自律能力特别差。

    杨健表示,自律的前提是他律。孩子自律形成的前期有一个他律的过程,也就是家长对孩子管束和培养自律意识的过程。目前,心理学界公认培养孩子自律的关键期是小学1~3年级。实际上,孩子自律的培养从幼儿期就开始了。

    0~6岁是打地基阶段。这一阶段培养成效不显,但意义重大。主要内容是给孩子制订各方面的家庭规则,如饭前洗手,学要学得认真、玩要玩得痛快,看电视要控制时间等。以看电视为例,电视一方面给孩子带来新鲜的色彩、音乐,以及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另一方面,沉迷电视可导致孩子近视等问题。该怎么办?家长要明确看电视的规则,1周岁孩子每周看电视总量不超过4小时,然后根据年龄增长增加时间。最重要的是,制订规则后要坚持。

    1~3年级是培养自律意识关键期。这一阶段是奠定孩子自律能力的关键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做好时间管理。时间管理是孩子形成自律意识的必要前提,家长要制订好孩子的具体作息时间,包括放学回家、吃饭、做作业、玩耍、睡觉、周末安排等。时间管理要雷打不动地执行,久而久之,孩子会把时间管理内化成自律行为。当然,时间管理要讲科学,不能让孩子喘不过气来,也不能放得太宽。2.遵守社会规则。从小学开始,孩子逐渐接触社会,家长要言传身教,教孩子排队、垃圾分类、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等各种社会规则。同时,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及时表扬鼓励,做得不好的地方让他付出“代价”——剥夺某项福利(如打游戏、逛公园等)。需注意,必须和孩子讲清楚他的什么行为违反了何种规则、约定,为此必须付出什么代价。3.激发孩子自律意识。家长要动脑筋,通过游戏、亲子互动等方式激发孩子的自律意识,让孩子在参与游戏的快乐体验中获得“自律”的感觉,如哨兵要站好岗位。

    “虽然自律的前提是他律,但严格管控和打骂不可取。”杨健提醒,培养孩子自律,家长必须牢记“打骂无用”和“说教无用”的原则。打骂有时反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父母唠唠叨叨的样子也只会让孩子不耐烦。此外,管控尺度要合理,既不能让孩子达不到要求,也不能让他不通过努力就能达到。需要根据孩子年龄段适时调整。▲,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