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11.23
编号:97563
为广大患者 “扫黑除恶”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1月23日 生命时报 2021.11.23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内科建起亚洲最大黑色素瘤诊治中心

    为广大患者

    “扫黑除恶”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及肉瘤内科主任医师 斯 璐

    本报记者 高嘉悦

    “黑色素瘤是一个较为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2012年数据显示其发病率约51/10万,其次是美国南亚利桑那州,发病率约40/10万,欧洲也是黑色素瘤高发地区,发病率大概在20/10万。我国黑色素瘤发病率仅为0.8/10万,大概每年在2万例左右,相比欧美白种人发病率要低很多。”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及肉瘤内科主任医师斯璐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开门见山表示:“但我国其实是发病大国,以新发病例来说,发病率比我们高50倍的澳大利亚,每年新发病例仅1.2万例。”
, http://www.100md.com
    患者求医无门

    因其少见,黑色素瘤的诊治鲜有人关注。而黑色素瘤又可发生于身体的绝大部分地方,如全身皮肤、鼻腔/口腔内部、食道、直肠、外阴生殖器、甚至脑等各个部位,所以黑色素瘤患者常散布在各个专业中。斯璐表示,十余年前,国内没有相关专业诊疗机构,患者得不到规范化的治疗,每年近2万新发患者求助无门。直到17年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扛起了这杆责任的大旗,一头扎进了黑色素瘤研究领域,从零开始建立起了亚洲最大的黑色素瘤诊疗中心,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解除痛苦,被广大黑色素瘤患者及家属亲切地称为“扫黑先锋”。

    万事开头难。由于我国黑色素瘤亚型与国外黑色素瘤存在巨大差异,几乎没有相关文献资料可供参考,就连参加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全球范围内居然找不到一个华人同行。郭军教授2006年参加在美国的全球肿瘤年会,当时一名外国教授挑衅地对郭军教授说,“你们中国人,对黑色素瘤领域零贡献。”郭军听了很愤怒,但又无法反驳,痛定思痛,一定要找到能解决中国黑色素瘤治疗的方法,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带来新的药物,补上我国在恶性黑色素瘤领域的短板。
, 百拇医药
    不能盲从国外经验

    斯璐指出,中国黑色素瘤亚型,跟白种人的皮肤黑色素瘤不同,在基因组学、临床特点、发病模式、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都不同,不能盲从国外经验,需要摸索特有的治疗方案。亚洲,包括我国,黑色素瘤的常见亚型是肢端型和黏膜型,两者占到 70%,而高加索白种人这两种亚型只占到5%左右。

    外科治疗方面,肢端型和黏膜型的患者就诊时往往肿瘤已偏大,无法保留指、趾等位置,在某些黏膜位置,如直肠、鼻腔、阴道等,如果想切除干净,损伤过大,可能面临功能和形态的损毁,如直肠改道等。所以对于这部分患者的难点,就是希望在除肿瘤同时,达到保肢、保留器官功能和结构,兼顾美观的目的。

    内科治疗方面,特别是晚期患者,如果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生存期仅有半年左右。药物治疗同样是难点,目前在郭军主任的带领下,团队牵头了所有黑色素瘤的注册临床研究,先后上市5个黑色素瘤的新药,其他一些新药物正在临床研究过程中。“现在任何分期分型的中国黑色素瘤患者在治疗方面都有突破,不必再充满绝望。”斯璐说。

    创建中国特色治疗方案

    经过不断探索,团队提出并初步建立基于分子分型亚洲黑色素瘤患者的精准治疗模型:创建了中国黑色素瘤系统性诊治模式,奠定了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制定了国内行业规范,郭军教授作为组长编写了《CSCO黑色素瘤诊治指南》,推广中国黑色素瘤的规范化诊疗。

    团队创建起黑色素瘤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的国内外合作平台,培养专科医师近6000人次,成为亚洲最大的黑色素瘤诊治中心,每年收治患者超过8000人,国内国际影响力巨大。▲,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