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11.30
编号:96194
应对老龄化,急救要提速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1月30日 生命时报 2021.11.30
     配备一键呼救装置 摸底辖区高危人群

    应对老龄化,急救要提速

    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专家 贾大成

    现在,老人吃穿都不是问题了,日常护理、医疗救助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北京市急救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市区为10~12分钟,远郊区县在17~18分钟。有紧急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老人占大多数,尤其以内科疾病居多,心脑血管疾病占1/3,老人摔倒、休克、出现呼吸困难等突发情况的也不在少数。

    《2020年中国中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给出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人中,55%担心自己或配偶的身体健康,30%担心在家中出意外时无人赶到;从出现急救情况到得到处置,平均时间为44分钟,在一些交通不便、医疗机构较远的地方,往往要经历1小时以上才能得到“紧急”救治。

    老人急病救治比较难、比较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老人身体敏感度比较低,等身体无法承受时,病情可能已经很严重了。2.老人不愿意麻烦别人,不愿意去医院,有病自己能杠就杠,某种程度上延误了病情。3.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出现意外时,自己无法行动或求救,等别人发现就晚了。4.老人独自外出出现急救情况时,往往缺少急救援助或设施。5.老人普遍缺少急救知识,不会自救互救。6.交通因素至关重要。救护车不能及时到达现场,往往与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有关。
, 百拇医药
    目前,一键呼救服务平台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现状。包括急救中心在内的不少机构都已推出,需事先在系统内录入老人基本健康信息、应急联系方式等,之后在老人家里安装呼叫仪,一旦出现急症,老人按键就能同时通知急救中心、社区服务人员、老人家属。呼叫仪器有安装在墙上的,也有手机型、手环型等,还有一些小区在家中安装可保护隐私的红外摄像头,发现老人跌倒会立刻报警。

    这个系统的建立离不开社区紧密配合。距离老人最近的是社区,他们与北京市急救中心合作,在老人按一键呼救后,平台会通知志愿者,在急救车到来之前做简单处理,到达后可引导急救车、协助处理或搬抬。

    在日常生活中,希望有条件的小区能对辖区老人有个摸底调查,能定期看望长期患慢性病卧床或独居老人。家人要多关心老人,勤打电话问候,提前为老人做好适老化改造,为高危老人配备应急呼叫智能设备、穿戴防摔倒气囊,在家中安装摄像头。老人最好也通过急救中心和红十字会等学习一些自我防护、应急自救互救知识;外出最好结伴,晨练时间也要根据季节、天气变化随时调整。
, 百拇医药
    至于城市交通,与城市的管理水平有关,也同每位交通参与者的素质有关。现在,大家“为生命让行”的意识越来越强,为急救争取了时间;一些地图软件可以显示路况,有避让急救车的提示功能,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另外,在人员较多的公共场所,如交通枢纽、车站、地铁站、学校、社区,应安装呼救装置和急救包。希望不久的将来,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能像消防栓、灭火器一样更加普及,放在容易取到的地方。此外,防滑、无障碍通道需要更全面的普及。

    作为急救一线的一员,我们现在有很多经验、想法,但实施还需协调、完善。比如一键呼叫平台的建立、运行、维护,需要资金和人员的支持,对于新建小区,使用者是否愿意为此支出费用,需要时间。小区招募和培训志愿者,社区是否愿意配合,是否忙得过来,也是未知数。而且培训要不断专业化,比如能否搬动、如何搬动、是否会使用急救常用的非处方药、是否会做心肺复苏等,都需要动员社会力量。也希望在未来,一键呼救平台能同基层医院建立的健康档案打通连接,全面掌握社区老人的健康状况,以便更迅速准确的救治。

    老人急病救治是件大事,不仅关乎某一个家庭,也关系到千家万户;不仅仅是医疗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其发展、完善需要依靠政府、依靠社区、依靠全民。我相信,从现在开始不断完善助老急救服务体系,一定能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做好准备。▲,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