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营养及代谢障碍性皮肤病 > 狐臭(腋臭)
编号:13302995
腋臭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15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18年第10期
     5 ABCC11基因

    ABCC11基因位于人16号染色体上,是ATP结合盒(the ATP binding cassette,ABC)蛋白家族中的成员之一,该类蛋白以ATP水解为动力,主要参与细胞膜的转运过程。ABCC11基因编码的蛋白为多耐药相关蛋白8(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8,MRP8),参与转运多种亲脂物质,其中包括3M2H、HMHA。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ABCC1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腋臭的产生相关。由于SNP的存在,ABCC11基因rsl7822931位点的538碱基中鸟嘌呤(G)可以被腺嘌呤(A)所取代,使等位基因型分为GG型、GA型和AA型,其中,腋臭患者的基因型基本为GG和GA型,正常人均为AA型。当G被A取代后,由ABCC11编码的蛋白MRP8因为构象发生改变而失去其原本的转运特性,很快被细胞内的蛋白酶体系分解。ABCC11/MRP8与ApoD的mRNA表达呈正相关,基因型的改变使ApoD mRNA的表达有所下调,提示ABCC11基因可能通过影响ApoD的表达影响腋臭气味,但这种影响是直接作用还是通过AR等间接作用还不得而知。ABCC11基因的SNP还与耳耵聍形态相关,湿性耵聍者基因型多为GG型和GA型,干性耵聍者基因型基本为AA型,这与腋臭的基因型表现相对应[2,13-18]。
, http://www.100md.com
    6 其他相关因素

    近期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AngⅡ2R)在腋臭患者的顶泌汗腺中表达量达到正常人的7~8倍,在重度和轻度腋臭患者间,AngⅡ2R的表达量也有明显差异,且AngⅡ2R的mRNA水平与ApoD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提示AngⅡ2R在顶泌汗腺中的高表达可能与腋臭发生相关[19]。

    7 传统医学对腋臭的认识

    腋臭在中医中被称为“体气”、“狐气”、“狐燥”等,许多中医古籍对其病因病机、治疗用药都有所记载。首先,正如《杂病源流犀浊》所记载:“腋臭,漏液,皆先天湿郁病也”,传统医学认为腋臭多与先天因素有关,认为“其症多禀乘于父母,秽浊之气由腋下而出”;其次,传统医学认为,多食油腻辛辣的食物、天气闷热、多汗等原因造成“浊气”外排于体表是造成腋臭的主要原因,也就是所谓的“湿热之邪内蕴”。这两点与之前所提到的现代医学对腋臭病机的认识是相互印证的[20]。
, 百拇医药
    8 小结和展望

    从目前的研究中不难看出,顶泌汗腺的存在是其解剖学基础,在此基础上,ABCC1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影响其下游转运蛋白(MRP8)及ApoD的表达。ApoD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顶泌汗腺分泌物通过ApoD的转运,被皮肤表面的定植菌群分解为产生气味的小分子物质,从而形成腋臭的特殊气味。在目前的已知环节中,MRP8是否为ASOB家族中的一员,MRP8与ApoD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ABCC11对ApoD以何种方式产生影响,气味分子是否还存在其他产生途径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加以明确。对腋臭发病相关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为腋臭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增加潜在治疗靶点,同时,也可以为腋臭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新指标。

    [参考文献]

    [1]亓发芝.腋臭[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2,13(1):55-56.
, http://www.100md.com
    [2]孙杨.ABCC11基因SNP在腋臭发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探索[D].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4.

    [3]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7.

    [4]陈力莹,范锟铻,王金水,等.胚胎不同发育阶段人类皮肤及附属器官汗腺的基因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24):4421-4428.

    [5]黄莉明,方方.腋臭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38(5):354-356.

    [6]邢卫斌,刘文芳,趙子申,等.腋臭患者腋区顶泌汗腺的分布特点[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3):203-205.

    [7]James AG,Austin CJ,Cox DS,et al. Microb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origins of human axillary odour[J].FEMS Microbiol Ecol,2013,83:527-540.
, 百拇医药
    [8]Akutsu T,Sekiguchi K,Ohmori T,et al.Individual comparisons of the levels of (e)-3-methyl-2-hexenoic acid,an axillary odor-related compound, in japanese[J].Chem Senses,2006,31(6):557-563.

    [9]陈辉.四种方法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分析及ApoD表达异常在腋臭发病中的作用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科,2011.

    [10]陈辉,栗颖利,杜洁,等.腋臭患者ApoD表达变化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21):1956-1960.

    [11]栗颖利.腋臭患者大汗腺中ApoD和AR的表达变化及AP-1在其中的作用[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11.

    [12]Chen H,Yang GD,Li YL,et al.Expression of apolipoprotein D and androgen receptor in axillary osmidrosis and its molecular mechanism[J].Int J Clin Exp Med,2013,6(7):497-503., http://www.100md.com(张悦 白妍双 龚轶一 吴文育)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营养及代谢障碍性皮肤病 > 狐臭(腋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