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结肠病 > 结肠炎 > 溃疡性结肠炎
编号:13758897
中药保留灌肠及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2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35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作压力增大,纤维结肠镜诊断技术的进步,我国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这两年的统计结果显示:现在比10年前发病率增加约1倍左右,成为消化内科的常见疑难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中医传统方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取得比较好的疗效,并且治疗后复发率低,患者长期生活情况良好。

    【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发病原因不明,本病病程较长,复发率高,很难根治。2007年1月~2011年8月笔者采用中医传统疗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20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1年8月,笔者共收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年龄23~56岁;其中女72例,男48例;均有大便不成形、伴有粘液,日行2~5次,多伴有消瘦,出现上述症状1个月以上前来就诊,通过结肠镜检查,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1],诊断为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
, 百拇医药
    1.2临床表现本病主要表现为局限于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过程。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也可见于儿童和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发病主要由于免疫机制异常,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均参与其中,并与遗传因素有关。感染和精神因素可能参与发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腹痛及里急后重,大便有粘液、脓血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皮肤、关节等肠外表现。

    1.3治疗方法

    1.3.1临床上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泻的中药汤剂保留灌肠,使药液直接通过肠壁吸收,以更好的发挥药效。灌肠用药:青黛10 g,秦皮10 g,黄连10 g,白芨10 g,白头翁20 g,三七粉6 g,五味子15 g[2]。上药用文火浓煎成200 ml药汁,冷却后备用。方中青黛清热、凉血、解毒;秦皮清热燥湿、涩肠止泻;黄连清热止泻,并且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是治疗肠炎的主要药物;白芨可止泻、敛肠,消肿生肌,并促进肠道溃疡面的修复;白头翁清热解毒,对肠黏膜有收敛、止血作用;三七能缩短凝血时间,使血小板增多而起止血作用;五味子能提高机体抗炎抗病毒的应激反应,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3]。以上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止泻生肌之功效。
, 百拇医药
    1.3.2方法

    1.3.2.1上述中药200 ml每日一次,连用4~6周。嘱患者每晚睡前排空大便,取药液200 ml,灌肠前将药液温热约36 ℃~40 ℃,灌肠时嘱其侧卧位,润滑输液管并插入肛管,连接装有灌肠液的输液瓶,缓慢注入药液,注入后令患者抬高臀部。灌肠体位: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病变取侧卧位30~45 min,横结肠、右半结肠、全结肠病变,取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各30 min。保留灌肠时间不短于90 min,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2~3个疗程后复查一次结肠镜[4]。

    1.3.2.2针刺主穴:天枢、中脘、关元、足三里、上巨虚、足三里。如大便时溏时硬,稍进食油腻之物,即出现大便次数增多,面黄肢倦者,加胃俞、脾俞;若泄泻多发生于黎明之前,肠鸣腹痛,泻后得舒,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加肾俞、命门,每天治疗1次。皮肤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1.5寸30号毫针直刺,进针后行强刺激,并用电针进行持续刺激,针刺10次为一疗程。选取关元、天枢、足三里、命门穴,将艾绒捏于针柄,点燃,待烧完后除去灰尘进行下一壮,直至皮肤泛红。
, http://www.100md.com
    1.3.2.3脐部贴敷以肉豆蔻15 g,吴茱萸10 g,肉桂20 g,五味子15 g,补骨脂15 g研末,每次取适量,用大蒜或生姜汁调成糊状贴在脐部周围,用纱布包裹,并且用胶布固定,每次约10小时,隔日换药,10次为一疗程[5]。嘱患者平时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注意保暖,忌食油腻生冷之物。

    1.4疗效评定标准痊愈:大便次数正常、成形,无粘液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好转:腹泻、粘液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有好转;无效:主要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2结果

    120例经治1~3个疗程后,痊愈36例,有效72例,无效12例,其中1疗程痊愈6例,2疗程痊愈20例,3疗程痊愈10例,总有效率为90%,治疗后无不良反应。

    3典型病例

    患者,女,55岁,主诉:腹痛、腹泻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周。稍进食油腻食物则腹泻加重,腹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辨证为脾胃虚弱,予中药灌肠及温针灸和脐部贴敷治疗,针刺选穴:天枢、中脘、关元、足三里、上巨虚、太白、脾俞、胃俞。嘱其平时注意饮食,避免生冷,忌荤腥油腻之物。一个疗程后,患者大便成形,腹痛好转,再治疗一疗程后痊愈。
, http://www.100md.com
    4体会

    用中药保留灌肠,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发挥了中药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的优势。灌肠中药具有活血化淤、祛腐生肌的作用,并且能够促进损伤的肠黏膜进行修复,起到标本兼治的功效。慢性结肠炎病势缠绵,所以患者经常出现精神不振、面色萎黄之象,这主要是因为脾虚,生化无权所致,病程日久可发展为脾肾阳虚。本病以体虚为主,故应扶正。泄泻病位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素问》指出,腑病多取募穴,天枢为大肠募穴,有调理脾胃,疏通大肠,培土利湿,整肠通便之功;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主穴,既是合穴,又是下合穴,足三里与天枢合用,一补一泻,调理气机,整肠和胃,功效显著;关元为小肠募穴,中脘为胃经募穴,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各穴合用,可调整消化道功能,促进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与太白,以补脾和胃,肾阳衰微加命门、肾俞以温补肾阳。脐部敷贴可以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来增强疗效,既可以通过脐部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又可以对穴位进行刺激作用,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吴茱萸温中散寒,肉桂温肾补脾,肉豆蔻温补涩肠,五味子涩肠止泻,补骨脂温补脾肾。上药合用达到温补脾肾,涩肠止泻的目的。
, http://www.100md.com
    5讨论

    5.1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和病理基础,笔者选用传统医学进行治疗。因为中药保留灌肠,可以使药物吸收利用率提高。灌肠时要保持正确体位,使病变部位充分接触到药物,并维持肠腔及肠黏膜细胞内药物浓度,以达到最大利用度,通过渗透及扩散,起到抗炎生肌、调节肠道功能、修复肠道黏膜之目的[6]。保留灌肠还应注意中药的煎制及灌肠时药液温度,使其在肠腔内停留一段时间,达到充分吸收的目的。中药保留灌肠并配合针灸和脐部贴敷,提高了临床疗效。

    5.2因为本病往往反复发作,常会使人感到心里负担重。正确认识此病,从饮食、起居及用药等多方面进行自我调护,有利于防止本病复发,使病情缓解直至康复。慢性结肠炎患者一般可从事轻松工作,但要注意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预防肠道感染,保持心里健康[7]。饮食上要摄入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鱼、虾、花生、牛奶等。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戒烟戒酒,坚持合理用药物。若出现腹泻、腹痛加剧、便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精神负担,避免感染发生,当可减少本病复发。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2):18-23.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9-134.

    [3]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0.

    [4]田冬云.中西药并用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12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6):8.

    [5]郑洁,俞永泉.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15-26.

    [6]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5.

    [7]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2):133-136.

    【收稿日期】2011-09-14, 百拇医药(李欣)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结肠病 > 结肠炎 > 溃疡性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