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律失常
编号:1374282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33
     【摘要】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2月笔者对所在医院收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死亡,2例死于急性泵衰竭;1例死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死于心衰合并室颤;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其余好转出院。结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减少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死亡率,改善预后。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 R5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33-0125-02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心血管疾病中属于危重病症,且往往伴发各种心律失常,成为引起患者猝死的重要因素之一[1]。笔者对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其中男36例,女16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75岁。发病部位:广泛前壁20例,广泛前壁+高侧壁4例,前间壁7例,高侧壁6例,下壁10例,右室+下壁4例,右室+正后壁1例。合并心律失常40例,室性早搏14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例,心室颤动4例,窦性心动过缓5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心房纤颤2例,房性早搏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在临床上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存在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心肌生化指标有所升高。

    1.2 治疗方法

    患者在住院后常规吸氧、镇痛,同时实施心电监护,给予氯吡格雷、肠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及尿激酶等药物常规治疗。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给予阿托品0.5 mg静脉注射或异丙肾上腺素1 mg+10%葡萄糖液500 ml静脉滴注;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患者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12.5~50 mg,2次/d,口服;频发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利多卡因50~100 mg,静脉滴注,继以利多卡因2~4 mg/min维持;之后改为胺碘酮200 mg,3次/d,口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立即给予同步或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 百拇医药
    2 结果

    5例死亡,2例死于急性泵衰竭;1例死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死于心衰合并室颤;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其余好转出院。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AMI的严重并发症,无论是快速型还是缓慢型心律失常,均见于起病后24 h以内,室性早搏常导致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致死,缓慢型心律失常也是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室上性心律失常也可引起心排血量和冠脉灌注量减少,并增加心肌耗氧量。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除需积极纠正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外,应及时应用药物疗法来对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和心肌梗死的位置有一定的相关性。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心肌梗死部位一般发生在下壁,这与右冠状动脉受累,引起下壁、后壁、室间隔后1/3部、右心室的心肌梗死有关。由于左冠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对窦房结、房室结及左束支后分支等供血,因此,常合并各种程度的心脏阻滞,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交界心律、房室传导阻滞,甚至阿斯综合征。缓慢型心律失常如心室率不低于40次/min,使得舒张期变长,也增加了心室舒张充盈的时间,增加了回心血量,也增加了每搏输出量,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一般不会发生改变,在临床上一般不用作处理,心律失常可随病情好转而缓解。而对于心室率小于40次/min,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要注意提高心率,在临床上一般使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在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还要进行起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房室传导阻滞为一过性,多能恢复,故多不需要永久起搏器治疗。
, 百拇医药
    快速型心律失常可区分为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时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心房纤颤、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左心衰竭或休克,也可能与剧烈疼痛、焦虑有关,应根据不同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如找不到原因,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地减慢窦率。对伴有心室率快速的房颤、房扑或房速,应用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均可有效,必要时也可用电复律。室性心律失常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发生率最高,程度也最严重,其主要是由于左冠状动脉闭塞而引起,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的4 h内发作[1]。急性心肌梗死使心肌缺血,梗死区的QTc间期延长,而QTc在非缺血、非梗死区相对缩短,造成心肌复极的不协调,而产生折返激动,导致恶性心室性心律失常。QTc间期的延长在心肌梗死发病初期最显著,因此,在心肌梗死的早期最容易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且易造成心源性猝死。在临床治疗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及进行灌注治疗以后,要进行连续性心电监护,为了避免猝死及其他意外的发生,随时准备除颤仪,以便于在发生病情时及时除颤,频发室早或短阵室速患者,在临床上一般应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来对抗心律失常,也用于预防室颤。为了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同时也为了调理紊乱的自主神经状态,可以使用β受体阻滞剂,该类药物能提高颤阈值,降低因心肌缺血诱发室颤的发生率,还能预防发生交感电风暴。快速心律失常能缩短心室舒张期时间,降低每搏输出量,反射性地增快了心率,心率的加速又使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心肌的氧供应不足,进而加重了原来的病变心肌,最终造成严重的心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情况也会迅速恶化。因此,在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一定要注意采取积极果断的措施,绝不能因为观察药物疗效而耽误了病情治疗的最佳时机[2]。

    参考文献

    [1]黎沾良.现代危重病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62-263.

    [2]翟亚东,田福星.首发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分析[J].临床荟萃,2003,18(15):878-879.

    (收稿日期:2012-10-10) (编辑:王曼), 百拇医药(潘红梅)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律失常